本報駐泰國特派記者 于景浩
前不久,《環(huán)球時報》記者走訪泰國清邁北部的一個“長頸村”?!伴L頸”是緬甸克倫族女性的一個標志性特征,讓記者感到驚訝的不是她們的長頸,而是逃難到這里的婦女說的那句:“我不想回家!因為在這里過得更快樂?!?/p>
記者從村民口中了解到,這個村子大約有1200名村民,多數(shù)都是6年前從緬甸克耶邦逃到這里的。名叫瑪麗的婦女說,她有3個孩子,老大在當?shù)氐奶﹪鴮W校上小學。她丈夫在清邁市里打工、蓋房子,她自己做手工織布或一些飾品賣給游客。
瑪麗說,在脖子上套項圈是克倫族人流傳下來的風俗,她自己從4歲開始就套上了項圈。無論白天黑夜、還是吃飯睡覺,這個項圈都不能取下來。不過,現(xiàn)在一些年輕的克倫族女性漸漸拋棄這個習俗,或者僅是在游客到來時戴上項圈,之后則會取下。
記者在“長頸村”看到,這里的生活條件十分簡陋,房子都是用木頭和草席搭的臨時建筑,廚房和廁所連在一起,村民還用柴火做飯,用木制的工具舂米。當記者問瑪麗為什么從緬甸來到泰國時,她說:“因為那里沒有吃的,我們過得不快樂?!爆旣愓f,她的父母還留在老家,雖然很想念他們,但并不想回家,因為“在泰國過得更快樂,這里不會有戰(zhàn)爭”。
人口約370多萬的克倫族是緬甸第二大民族,主要居住在緬甸東南部的克倫邦和克耶邦。多年內(nèi)戰(zhàn)讓許多克倫族人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逃到泰緬邊界地區(qū),逐漸形成龐大的難民營。
泰國政府臨時劃出土地和村落讓克倫人居住。許多難民僅靠一些志愿者和慈善組織的救濟生活。這幾年,克倫族女性的“長頸”風俗吸引不少游客,解決了一些難民的生計難題。
對于前不久克倫民族聯(lián)盟與緬甸政府簽訂的?;饏f(xié)議,“長頸村”人表示并不知情,他們只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好起來。記者離開“長頸村”時正趕上孩子們放學,看著他們天真燦爛的笑容,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希望孩子們在長大后能夠回到遠離戰(zhàn)爭的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