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初,清華學校報請當局,欲正式“改辦大學”。同年10月,清華大學籌備委員會決定在籌建大學部的同時,籌備創(chuàng)建國學研究院。起初,清華校長曹云祥欲聘請在新文化運動中爆得大名的胡適主持國學研究院院務。胡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當即推辭,明確表示自己只做顧問不做院長。曹云祥不甘心,又提出請胡適出任研究院導師。胡適再次表示自己不夠格:“非第一流的學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導師,我實在不敢當,你最好去請梁任公、王靜安、章太炎三位大師,方能把研究院辦好?!?/p>
后來,清華聘請了留學哈佛大學的一代名士吳宓主持國學院研究院籌備事宜。吳宓上任后按照當初胡適的建議,擬聘請王國維、梁啟超、章太炎三人出任研究院導師。在吳宓的禮賢下士與誠懇邀請下王國維、梁啟超兩位大師先后應聘。但是讓吳宓意想不到的是,當他上門聘請章太炎時卻遭到了拒絕。
眾所周知章太炎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以能文善論著稱士林,國學造詣極高。他早年師從樸學大師俞樾,研究范圍涉及小學、諸子、佛教、金石等,被譽為“最后一位古文經學大師”。由于章太炎受業(yè)弟子多為一時俊杰并為學界和社會所重,故章太炎常以天下儒林盟主自居。
章太炎雖然學問博大精深,但為人偏激、心胸狹窄。他與王國維同為浙江人,一海寧,一余杭,且相距不遠,按說關系應該不錯,但實際上他與王國維素不交往。王國維以研究甲骨文并從中發(fā)現殷商先公先王名號而一舉成為甲骨學的鼻祖和“新史學的開山”。而章太炎公開反對世間有甲骨文之說,他認為,龜甲刻文不見于經史,而龜甲乃“速朽之物”,不能長久,焉能埋于地下三千多年不腐爛;龜甲文易作偽,是最不可信的。不僅如此,他還認為無論是社會上流傳的還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都是奸商們鼓搗的假冒偽劣產品,是以羅振玉為首的一群江湖騙子偽造的假古董,信它就是替騙子張目的妄人。這表明,章太炎此時的思想和學術眼光已越來越僵化、死板,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
章太炎與梁啟超也是多有不睦。當年他二人同為開一代風氣之人物,后來因“革新改良”還是“革命共和”等問題產生思想分歧并打過筆墨官司。因此,章太炎對梁啟超始終心懷不滿,晚年他曾與人論文說:“文求其人,則代不數人;人不數多,大非易事,但求傳入史則可矣。若梁啟超輩,有一字能入史耶?”
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章太炎不愿與王國維、梁啟超共事。加之他向來又自視甚高、目空天下,說什么也不肯居王國維、梁啟超之后,所以數次拒絕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不僅拒聘不就,還當場將聘書摔到地上并踩上幾腳,以表示其決絕之態(tài)度。自此,章太炎失去了在清華一試身手、大展宏圖的機會,而清華也失去了一位名蓋當世的國學大師,這不能不叫人扼腕。(史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