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打得只剩五千多殘兵敗將,退到會稽山上死守。吳國本應(yīng)乘勝追擊,徹底消滅越國,可吳王夫差只把勾踐夫婦押回國內(nèi)當(dāng)人質(zhì)就完事了,后來居然還放勾踐回國。結(jié)果在人家的金錢、美女和溜須拍馬功的輪番轟炸下,被攪得暈暈乎乎的夫差,落了個國破家亡的下場。
很多人說到這個故事,只有一個字:蠢。吳王夫差真是蠢,這不明擺著放虎歸山嗎?其實,饒恕勾踐、不滅越國這兩樁事,夫差還真沒做錯。
要知道那可是春秋晚期,滅掉一個小國也就罷了,像陳、蔡、衛(wèi)、許這樣的二三流國家,哪一個不是被大國揉來揉去滅了好多回,卻一次又一次地“敗組復(fù)活”?吳國不是剛占了一把楚國的郢都?結(jié)果呢?越國的歷史據(jù)說比吳國還要悠久,國力也不比吳國差多少,要徹底征服越國,談何容易!以吳國的能耐,把越國打服倒是不難,但要把越國一口吞掉,怕是沒那么好的牙口。
越王勾踐不是派文種去求和嗎?文種雖然是游說,但說的可都是大實話。真把越國逼急了,雙方拼個魚死網(wǎng)破,對吳國半點好處都沒有:繳獲少,傷亡多,元氣大傷,別忘了還有個偌大的楚國憋著報一箭之仇呢!這么拼對吳國有什么好處?
再看看吳王夫差的做法:接受投降和戰(zhàn)利品,讓越國成為吳國的屬國,這對吳國其實是有利的,即用較小的代價,換得較大的戰(zhàn)果。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因此后人看到,越國用美人計腐蝕夫差,拿蒸過的稻種折騰吳國,故意送去金錢、木料和士兵,引誘吳國大興土木、窮兵黷武。但仔細(xì)分析就該明白,至少在當(dāng)時,這些東西從越國源源不斷地送到吳國,只會讓吳國變得更富強(qiáng),而不是更弱。
事實上,從戰(zhàn)后吳、越的實力對比,和吳國對越國實行的種種控制措施來看,勾踐被扣在吳國和回到越國其實沒什么兩樣——夫差的寶劍隨時可以砍掉他的腦袋。夫差如果真不接受勾踐的投降而與之硬拼,結(jié)果怕是吳、越兩敗俱傷,楚國漁翁得利;倘接受投降,并殺掉俯首稱臣的勾踐,那么在那個講究大義的年代,吳國怕是再也混不下去了。
既然放勾踐、饒越國都沒錯,那么夫差為什么敗了?原因是他別處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本來,降伏了越國,控制了越國的經(jīng)濟(jì)命脈之后,接下來就該發(fā)展吳國經(jīng)濟(jì),充實吳國軍力,這樣不出十年,越國怕是想反也沒法反了。可吳王夫差卻把越國送來的戰(zhàn)略物資,一股腦兒投入到樓堂館所等基建項目上,還搭上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結(jié)果,越國固然窮了,但吳國也被折騰得夠嗆,后果自然可想而知。
本來憑借著政治滲透(這早就做了)、經(jīng)濟(jì)壓榨(這正在做)和文化壓制,夫差可以慢慢消化掉越國,即使做不到,也能讓越國長期做吳國的附庸,前提只有一個——保持對越國的絕對軍事優(yōu)勢??煞虿钇跊]消化掉越國之前,又是打齊國,又是折騰晉國。這兩國可都是比越國甚至比吳國都難消化的超級“糯米團(tuán)子”。夫差還沒消化完越國這塊“早點”,就急吼吼去吞那倆“大團(tuán)子”,就算勾踐沒二心,夫差噎死的概率也不小,何況勾踐一直在那兒舔著苦膽呢?這也就注定了夫差滅亡的結(jié)局。
(摘自《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