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朝歷代所作詩詞,酬答的、應制的、抒情的、詠物的等等,可就是不見古人寫給他們父母的詩詞,這是為什么?
按照古代禮儀,父子不能比肩,同桌吃飯還要講方位,作為短篇小制的詩歌,子女贈給父母一首,是不合符禮法的。因此,潘岳寫了很多悼亡詩,只是悼念他的妻子。歐陽修想祭奠他的母親,更是不能用詩表達,只是寫了一篇很長的《瀧岡阡表》。清代有個很窮的詩人吳嘉紀,賣了書祭奠母親,寫了一篇《賣書祀母》的詩,也只是紀事,并非這篇文字就是贈給母親的。
同時,除了禮儀方面的原因,詩的特點是短小精干,又講究含蓄委婉,是抒情式的,和直系長輩來往,拐彎抹角的,也不大合情理。同理,也沒用寫詞、寫曲贈給父母的,詞曲是后來興起的,是詩的變體,當然也秉承寫詩的忌諱。當然,古人不能贈詩于父母,還在于詩詞講究直抒胸臆,誰會在這么短的篇章中套禮數(sh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