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zhàn)敗。按照國際慣例,戰(zhàn)敗的日本必然要對所蹂躪過的國家與地區(qū)付出巨額的戰(zhàn)爭賠款。國民黨政府也認為中國在抗日戰(zhàn)爭中貢獻巨大、蒙受的損害最重,主張在日本的賠償總額中至少應得40%,現金至少應得50%,并應“優(yōu)先考慮對中國的賠償”。
從日本投降到1947年4月,在美國的主導下,駐日盟軍總司令部先后分三批分配了日本的拆遷軍工企業(yè)的設備。其中,中國得到總數的一半,三批物資價值按1939年的幣值計算折合2200萬美元。就連這些價值少得可憐的設備,最后僅拆運回30%。兩個月后,中美英蘇四國代表舉行抽簽儀式,瓜分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殘存的驅逐艦以下的艦只,中國共獲得31艘3.6萬噸的艦艇。當時可能不會有人想到,以上這些實物賠償居然成了中國戰(zhàn)后從日本獲得的唯一賠償。
1947年美蘇“冷戰(zhàn)”正式開始,美國的對日政策也隨之轉向,明確指出“必須復活日本的能力,以便為日本的經濟復興和遠東的穩(wěn)定做出建設性的貢獻”。美國政府于1949年5月12日單方面宣布停止執(zhí)行拆遷賠償方案。盡管此前在中國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上有人認為:“決不放棄我們對日要求應得的賠償!”但此時的國民黨政權卻已經深陷內戰(zhàn)而不可自拔,對日索賠的聲音已經顯得力不從心。
1951年9月,在舊金山和會中,美國不僅伙同英聯邦國家一道放棄了對日索賠的要求,還在《舊金山和約》中寫下了“日本之資源,現尚不足對此等損害及痛苦……”,這實際上是給日本在與其他受害國談判時留下了盡量少賠款甚至不賠款的“法律依據”。對于這樣的媾和方案,蘇聯出席了和會但最后拒絕簽字,而中國(包括臺灣當局)則根本沒有收到與會的邀請!美國主張國民黨政府應在會外單獨與日訂約。臺灣當局的如意算盤則是要通過締結對日和約,保持與其他盟國的平等地位,使盟國承認其為中國的“正統(tǒng)”政權。而日本恰巧利用了臺灣當局擔憂其“正統(tǒng)不?!钡男睦泶笞鑫恼?,散布一些可能與北京締約的言論。
1951年10月25日,蔣介石派駐日代表詢問有關締約事宜,得到的回答居然是:“我國深恐與臺灣訂立雙邊和約后,勢將引起大陸中國國民對我之仇視?!彪m然在美蘇冷戰(zhàn)、美國敵視新中國的背景下,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日本不敢率先與新中國建交,但日本政要的一系列虛聲恫嚇,已經使得臺灣當局在賠償問題上做出了無原則的讓步,并于1952年2月13日,公開宣稱:“大陸上所遭損失的賠償問題的解決,純屬一個技術性問題”。然而,即使在1952年2月在臺北開始的談判中,國民黨當局按照《舊金山和約》為藍本,提出的勞務補償要求,日本也根本不買賬。
4月28日,臺灣當局簽署了《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由于新中國不承認日臺條約,故而中日之間關于戰(zhàn)爭賠償問題只得繼續(xù)懸置。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時,中國政府一方面嚴詞批駁了日方所謂《日臺和約》對戰(zhàn)爭賠償問題已經解決的妄言,另一方面又在《中日聯合聲明》中寫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放棄對日本國的戰(zhàn)爭賠償要求?!?/p>
但中國放棄的只是政府間的戰(zhàn)爭賠償,中國的廣大受害者仍然擁有要求日本政府進行民間賠償的權利,甚至連日本東京高等法院也不能不承認。但迄今為止,日本政府對中國的民間索賠,依舊采取鴕鳥主義,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為其國民慷慨地提供了巨額戰(zhàn)爭受害補償。
一場從嚴格懲罰到逐步松綁的賠償大戲至此落下帷幕,日本最終逃脫了二戰(zhàn)對華的戰(zhàn)爭賠償。
編 輯/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