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元明
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再次踏進關中。不過,由于連年戰(zhàn)亂,關中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糧食價格持續(xù)暴漲,劉邦面臨的社會形勢非常嚴峻。
一年前“約法三章”的承諾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吃飽飯是民眾安分守己的底線,實際上,當時已經出現了殘忍的“易子而食”。然而,由于還要與項羽等其他諸侯作戰(zhàn),本就緊缺的糧食被大量征作軍用。為防止百姓因糧食外流而聚眾鬧事,劉邦采取誘騙加強迫的方式,用軍隊將百姓驅趕到巴蜀一帶自謀生路。劉邦先是大肆哭窮,借以表明自己的無奈和無辜,然后將整個事件說成是“令民就食蜀、漢”,硬是將“流放發(fā)配”式的強制性軍管美化成了民心所向的慈善救濟。這一包裝之后,劉邦不但擁有了足以表明政績的慈善工程,還樹立起了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形象。
但是,關中百姓太多了,總不能將他們全部遷往四川,況且用來“護送”百姓的軍隊數量畢竟有限,前方戰(zhàn)事又很吃緊。面對物資匱乏的狀況,劉邦不按常理出牌,沒有運用經濟手段進行調控,而是把經濟問題上升到政治問題,刻意渲染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物價,“道德敗壞”的商人就這樣成了危機的替罪羊。這招轉移視線的效果還挺好,不明真相的百姓對現實的不滿被引向了無辜的商人,哄搶物資也成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有效手段。依靠這種賊喊捉賊式的炒作,以犧牲商人的名譽和利益為代價,劉邦不但順利轉嫁矛盾,迅速穩(wěn)定了關中的社會形勢,還占據了道德制高點,為自己樹立了“仁義”的形象。
內部穩(wěn)定后,劉邦全力出擊,打敗了各路諸侯。不過,劉邦集團也元氣大傷,全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對劉邦來說,恢復經濟是當前的主要任務,而這需要大批的勞力投入。但是,在沒有將異姓諸侯王的隱患解決之前,解散軍隊無異于自尋死路。就在大家是為保江山還是促生產猶豫不決的時候,劉邦令人意外地喊出了“裁軍”的口號,高調宣揚“和平壓倒一切”,并且他還說到做到:公元前202年八月,劉邦下令士兵解甲歸田,并且給予六年到12年不等的免稅政策。這個政策再一次讓人們看到了劉邦要解散軍隊的誠意,一時間,諸侯王們松了一口氣。然而,僅僅在兩個月后,劉邦就以“謀反”之名對燕王臧荼動武。而所謂“裁軍令”,不過是借以短時間內調動和集結士兵的華麗障眼法,既能讓處于疑懼中的臧荼等人放松警惕,又能讓民眾包括軍隊都對其感激涕零(至少是充滿希望)。
劉邦拿“裁軍”作噱頭,借以表明自己愛好和平、重視民生,這種刻意的包裝在無形中迷惑了許多人,尤其是讓疲憊的軍隊興奮了一把,既穩(wěn)定了軍心,又鼓舞了士氣。最終,在局勢相對穩(wěn)定之后,公元前201年初,劉邦才大赦天下,釋放囚犯、解放奴婢。這個舉動很及時、很給力,不但彰顯了主政者的仁義道德,而且降低了執(zhí)政成本,如此一來,既解決了勞動力的不足,還贏得了人心,堪稱恢復經濟與穩(wěn)定統(tǒng)治的雙贏之計。
劉邦似乎是個包裝大師,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面對困境,他總是有借口,總會有思路,總能把雜亂的形勢扭轉成對自己有利的局面,不斷創(chuàng)造政績,并樹立新的正面形象。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計,劉邦在統(tǒng)籌兼顧中始終把握著事態(tài)的進展,穩(wěn)定形勢、走出困境、取得成功就成了必然。
編 輯/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