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益
因為一首歌的流行,許多國人都以自稱“龍的傳人”為榮。對此,我很懷疑。沒想到黃永厚先生也有此疑。他在漫畫《誰的傳人》里借龍?zhí)釂枺骸澳阒牢沂钦l,要做我的傳人!”
雖說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遺址都發(fā)現(xiàn)了被考古學家稱之為“龍”形的飾件或圖形,但我看那更像是蟲或蛇之類的東西,與后來那種張牙舞爪,獅頭、鹿角、虎掌、蛇身、魚鱗的五不像之間,還有許多未明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但等到形成后來那種龍的形象,它與百姓已是毫不相干了。
《易傳·乾卦》之六爻,都同龍與君子有關: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君子終日乾乾、或躍于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足見到了《易經》的卦爻辭中,龍已經只是與大人先生相關而與平頭百姓無涉了。再往后,龍就成了帝王及其子孫專用的“圖騰”。帝王坐朝的地方叫“龍庭”,帝王坐的是龍椅,穿的是龍袍,連他那張臉也稱為“龍顏”了。誰要惹了“龍”,招來“龍顏大怒”,多半就要嗚呼哀哉。而平民百姓,衣食住行,誰要沾了“龍”,那就是僭妄,就是謀逆,少說也是大辟之罪。國人幾千年的歷史就是被大大小小的“龍”禍害至今的歷史?,F(xiàn)在忽然要自稱“龍的傳人”,不免覺得滑稽。魯迅把中國的歷史,歸于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大有見地。作幾千年“龍”的奴隸,與其異想天開做什么“傳人”,不如老老實實爭得做人的權利。
【原載2012年第1期《讀書》】
插圖∕龍∕黃永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