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石刻文獻的雙重屬性及其消亡

      2012-02-15 11:52:17劉延華南京大學歷史系南京210093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2年5期
      關鍵詞:拓片金石銘文

      ●劉延華(南京大學 歷史系,南京 210093)

      1 石刻文獻的概念及其屬性

      1.1 何謂石刻文獻

      文獻指由文字記錄的書面材料,[1]刻有銘文的石刻自然也是一種文獻。石刻與金石、碑刻不同,金石的范疇大過石刻,除了石刻,還包括刻有銘文的金屬器皿,《金石錄》的序言便述及其收藏范圍是“三代彝器”及“漢唐以來石刻”,碑刻則只是石刻的一種形制,塔銘、造像、題字等亦屬石刻。

      石頭用來刊刻銘文,是因其本身具有諸多優(yōu)勢。其一,普及性高。獲取石頭的成本較低,刻石的技術要求也不高,上至皇親國戚,下到野老村氓,皆可樹碑甚或立傳。其二,利于公示。岑仲勉先生認為:“石刻之可貴,在一經(jīng)刊上后,難于挖改,視書本之傳抄,翻印易于轉訛者不同?!保?]再加上巖石不易搬動攜帶,可長時間樹立于某一場所,因此被賦予一定的權威。如官府禁約、行業(yè)規(guī)章、宗教經(jīng)典、藥方等都曾以刻石的方式提高公信度。其三,能夠長時間保存。石頭質(zhì)地堅硬,保存條件不似紙張等其它材質(zhì)苛刻,秦國刊《詛楚文》埋于地下,或正出于這一目的。而各地的芳名碑,也正是藉由石頭的這一特性,使行善之人流芳千古。由于具備以上優(yōu)勢,使得石頭能夠在應用范圍之廣,以及流傳時間之長上超越只領一時風騷的甲、骨、金、簡、牘、帛這些傳統(tǒng)文獻介質(zhì),以及直到漢代才被發(fā)明的紙張,一直沿用至今。

      1.2 石刻文獻的雙重屬性

      任一形制的石刻文獻,都被作為載體的石頭和石頭上的銘文賦予了器物性與文獻性的雙重屬性。

      所謂器物性,指石刻是一種客觀物質(zhì)形態(tài)。除了石刻本身的材質(zhì)、形態(tài)、書法、行款等,不同于其它文獻,石刻所在的原始環(huán)境,也是其器物性的一部分。正如經(jīng)幢與寺廟渾然一體、摩崖與名山相得益彰,任一形制的石刻,都樹立在特定的場所,離開其原始環(huán)境,便無從深入理解這種石刻的形制、功用、演變等。所謂文獻性,指石刻刊載的銘文是一種信息資訊。正是文獻性使得石刻文獻區(qū)別于普通石頭,以及石頭工具、石雕等其它石頭制品。

      器物性是承載文獻性的基礎,而二者又是可以分離的。隨著銘文被椎拓、謄錄、印刷、拍照、攝像,其上面的信息資訊便可轉移至紙張、光盤、網(wǎng)絡等其它載體上。

      2 石刻文獻的消亡及應對措施

      石刻文獻是人類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產(chǎn)物,應被人類各時代共享。進行石刻文獻的整理,應對石刻文獻的消亡,正是為追求世代間公平,實行保護選擇原則,即“要求各世代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chǎn)的多樣性,這樣便不會對后代人解決自身問題和滿足自身價值觀造成不適當?shù)南拗疲椅磥硎来袡嘞碛型湟郧笆来喈數(shù)亩鄻有浴?;以及保護獲取原則,“各世代的每個成員都有權公平地獲取其從前代繼承的遺產(chǎn),并應當保護后代人的這種獲取權”。[3]然而,石刻和簡書、帛書等其它古典文獻形態(tài)一樣,不同于紙質(zhì)印刷品,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復本。因

      2.1 器物性的消亡及應對措施

      此,采取措施應對石刻文獻的消亡,進行石刻文獻的整理便顯得更為迫切。對石刻文獻消亡的探討也應從石刻文獻的兩大屬性分別著手。

      器物性的消亡,首先表現(xiàn)在實物不復存在或僅余殘章斷畫。此外,石刻文獻脫離其原始環(huán)境或是原始環(huán)境被破壞,也是石刻文獻器物性消亡的一種形式。

      第一,對石刻文獻進行集中保護,避免其在野外遭受更為嚴酷的自然侵蝕和有意、無意的人為破壞。目前國內(nèi)已建成多處石刻園,只是這種方式割裂了石刻文獻與其原始環(huán)境,再者,有的石刻園將收集到的石刻隨意放置,不能有效地布展與保護。

      第二,摹搨、捶拓,編制拓片集、字帖。摹搨盛行于唐及以前,由摹搨者在真跡上描摹填墨而成,其成品“搨本”亦稱“摹本”。捶拓而得的為拓本。這兩種方式能直觀展示銘文部分的長、寬、字體、行款、紋飾等。早期碑刻,尤其魏碑,因其書法之優(yōu)美,被編入各種字帖,使碑刻的書法形態(tài)得以保存。

      第三,翻刻、偽碑。除原始環(huán)境不可再現(xiàn)外,翻刻盡量復制原刻。雖然會有誤差,但也有助于我們了解原刻。部分偽碑從這一角度來說,對保存原刻的物質(zhì)形態(tài)信息,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四,詳細著錄有關物質(zhì)信息。自《集古錄》起,不少著錄者便有意記載石刻文獻的器物特征,如其原始所在地、描摹原刻字體等。

      第五,拍照、錄像。借助現(xiàn)代的多媒體技術,對實物進行拍照、錄像,大部分的器物特征,包括其所在環(huán)境,我們都可以通過圖片或錄像獲得直觀感受。而這也是今后石刻文獻整理應借重的重要方式。

      2.2 文獻性的消亡及應對措施

      文獻性的消亡,指銘文傳達的信息資訊的湮滅或是受到損害。一種情況發(fā)生在銘文尚未被謄抄,石刻本身就已損毀的情況下。再者,銘文在輾轉傳抄過程中,難免魯魚亥豕之誤,導致信息資訊的損害。

      第一,匯編銘文為書籍或數(shù)據(jù)庫,匯編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謄錄實物、拓片或照片上的銘文。另外一種方式是對已有金石志書的整理、匯編。如國家圖書館金石組編輯的《歷代石刻史料匯編》、書同文公司《中國歷代石刻史料匯編》數(shù)據(jù)庫,二者都由編者查閱了民國和民國以前的上千種金石志書,包括地方志中的金石志,經(jīng)對比去重,前者計收石刻文獻17000余篇,后者輯錄石刻文獻14000余篇。

      這兩種方式各有其局限。前者限于耳目所及,搜集有限;而后者經(jīng)多次輾轉,文字的準確性難以保證,而且尚未觸及文集中的石刻文獻。

      第二,編制目錄給讀者提供索驥之圖。目錄雖不能直接提供銘文,但讀者根據(jù)這一線索,便能找到相應的石刻文獻。如徐自強主編的《北京圖書館藏北京石刻拓片目錄》,收錄存于北京地區(qū)的石刻拓片款目6340種,數(shù)量約在21000石。所收之拓片按照內(nèi)容及形式分為墓碑、墓志、廟宇、會館、教育、題名碑、石經(jīng)、造像和畫像、藝文、題名和題字、雜刻11大類。

      第三,編制拓片集。拓片展示了石刻文獻的一部分器物特征以及完整的信息資訊。因此,通過拓片集,我們也得以了解石刻的銘文內(nèi)容,其中不乏如今實物已消亡的。只是拓片集多從器物性出發(fā),多對文物和藝術價值高的石刻施以青眼,不古、不美的石刻受關注較少。而且,由于受書籍尺寸的限制,往往難以展示整張拓片。

      2.3 理想方式

      由于技術和學科門類的限制,現(xiàn)有的石刻文獻整理往往更偏重于石刻的某一屬性,或是從器物性出發(fā),更注重表現(xiàn)文物、藝術價值,或是從文獻性出發(fā)更注重表現(xiàn)史料價值。然而,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如今的文獻工作者有了更強的技術支持,在石刻文獻整理時,也就有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除了對原始石刻進行保護以外,較為理想的方式,應該兼顧石刻文獻的雙重屬性,比如開發(fā)出整合了拓片、照片、影像,可檢索的全文數(shù)據(jù)庫。在選擇石刻的整理對象時,不應囿于門戶之見,應為不同學科的學者以及后人留下可供研究之用的材料。收錄銘文時,有實物的盡量以實物為本,無實物的再依據(jù)古典文獻,盡量保證銘文的準確性。

      3 石刻文獻的增長

      3.1 實物的增長

      其一,石刻文獻的發(fā)掘出土。僅2010年,隨著考古研究、城市建設的發(fā)展,民眾文物意識的普及,通過Google進行檢索,就有鞍山靈山寺出土百年完整“功德碑”、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北塘出土 “北塘不食官鹽碑”、常熟市原致道觀遺址出土2塊“道教靈簽碑”、成都天府廣場出土東漢石碑等新聞見諸媒體。其二,石刻文獻的再度發(fā)現(xiàn)。有些石刻雖未被埋入地下,其價值卻不被人知。《民國復縣志·藝文略》載有劉星黎的《祭侄稿石刻出海記》,述及顏真卿《祭侄稿》石刻曾流落到漁民手中,淪落至用作豚柵側礪石的境地。若非邑人趙西林的慧眼識碑,此石刻難免湮滅的厄運。[4]因此,借著石刻文獻整理項目的開展,進行石刻普查工作,使大量冷落于山林野地,或是沉睡于文博單位庫房的石刻文獻,再度受到關注。

      3.2 價值的增長

      相關人員對某一石刻文獻是否有保護、傳播、使用價值的判斷,極大地影響了其存亡。而人們的判斷受到時代、學科的影響。曾經(jīng)習以為常的事物,甚至用來架橋、鋪路、砌墻,隨著時間流逝,其身價也水漲船高。從后者來說,正如那塊《祭侄稿》石刻,在無智識的漁民眼中,不過是一塊礪石,而書法家從中看到書法之美,史學家可用來考察顏氏家族的事跡,科學家對照早期拓本便能佐證環(huán)境變遷……因此,采用不同的學科眼光、研究手段對石刻文獻進行再認識、再研究,便實現(xiàn)了其價值的擴展,而這也將進一步促進實物的發(fā)掘、發(fā)現(xiàn)。

      [1]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岑仲勉.金石論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美) 愛蒂絲·布朗·魏伊斯.公平地對待未來人類:國際法、共同遺產(chǎn)與世代間衡平[M].汪勁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1-42.

      [4]程亭恒,張素.民國復縣志略[M]//中國地方志集成·遼寧府縣志輯·13.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拓片金石銘文
      唐 豳州昭仁寺碑拓片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6:45:53
      唐 等慈寺碑拓片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5:51:36
      金石包裝有限公司
      新增編委介紹
      《韋洽墓志》拓片
      金石包裝有限公司
      漢皎光鏡銘文釋考
      東方考古(2021年0期)2021-07-22 06:26:16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冷熱
      君有遠行鏡銘文釋解
      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5:58
      平塘县| 阿克苏市| 金堂县| 日照市| 石屏县| 界首市| 廉江市| 长兴县| 西峡县| 彩票| 岳池县| 绩溪县| 泸水县| 安国市| 石楼县| 固镇县| 襄汾县| 中宁县| 固始县| 青冈县| 当雄县| 凉城县| 沂南县| 八宿县| 固安县| 荥经县| 二手房| 安图县| 枞阳县| 台安县| 胶南市| 穆棱市| 深州市| 余姚市| 孙吴县| 彭泽县| 中牟县| 庆元县| 天长市| 平遥县|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