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薇 摘譯 徐潔潔
審校/1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武漢 430060); 2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科
肌緊張性發(fā)聲障礙(muscle tension dysphonia,MTD)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喉周圍肌肉組織功能亢進導致喉頭位置的變化,而垂直方向的改變(喉體上移)可造成聲帶振動方式的變化,引起嗓音異常。喉部手法治療(laryngeal manual therapy,LMT)是通過按摩、搓揉、拉伸功能亢進的喉周圍肌肉組織使其松弛,降低喉體,從而緩解發(fā)聲障礙。本文研究目的是通過嗓音聲學分析及聲道不適癥狀(vocal tract discomfort,VTD)量表評估喉部手法治療對肌緊張性發(fā)聲障礙的治療效果。
該研究選取10名原發(fā)性MTD患者,在LMT開始前、結(jié)束時、結(jié)束后一周分別進行嗓音聲學分析及VTD量表評估。嗓音聲學分析采用Kay CSL4150 軟件檢測,記錄患者發(fā)持續(xù)元音/a:/時的共振峰頻率和多項聲學參數(shù)。VTD量表是一項患者對自體聲道不適感的主觀評價,用來定性地描述患者咽喉部不適的嚴重程度和頻率。同時患者在接受LMT之前需進行喉旁肌肉組織的觸診評估,用來確定喉肌抵抗力的程度和聲道中喉體的位置。在LMT治療時,患者坐在低背靠椅上,后背緊貼于椅背,脊柱挺直,頭部處于自然位。醫(yī)生站立于患者后方,先用雙手環(huán)形按摩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SCMs),然后以單手手指搓揉喉上區(qū)肌肉組織,這兩個部位的按摩可重復進行,直至醫(yī)生感覺喉部肌肉緊張度明顯降低、而患者未覺任何不適。如治療前患者喉體處于高位,可用雙手按壓甲狀軟骨上緣使喉體下降。最后當喉周圍肌肉明顯放松時醫(yī)生以雙手指按壓甲狀軟骨板,喉體側(cè)移程度增加表明喉旁肌肉組織緊張度降低。
LMT治療后嗓音聲學分析表明,持續(xù)言語時相對平均擾動度(relative average perturbation, RAP)明顯降低,提示患者嗓音功能有所改善,治療后VTD的嚴重程度及頻率亦有所降低。同時喉部肌肉觸診評估的平均數(shù)值顯示,LMT治療后雙側(cè)SCMs、喉上區(qū)肌肉抵抗力均明顯下降。
該研究通過嗓音聲學分析及VTD量表評估初步證實,LMT可作為治療肌緊張性發(fā)聲障礙的一種有效方法。雖然此研究中共振峰頻率于治療前后無明顯改變,但其理論上仍可作為一項評估喉體垂直位置和聲道長短的聲學檢測指標。該研究結(jié)果表明,RAP是反映LMT治療后聲學變化的一項敏感指標,而VTD量表可以作為反映LMT治療前后咽喉不適感變化的一項有價值的主觀評價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