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時
(通化師范學院 政法系,吉林 通化 134002)
德謨克利特的哲學思想包含自然哲學,認識論和倫理學,但他的主要貢獻是他的自然哲學中的原子論思想,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與自然哲學術(shù)語居于重要的歷史地位,在當代也具有重要影響.
(1)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在自然哲學的地位.
德謨克利特曾經(jīng)說道:“原子誠然是自然界的實體,一切都從原子產(chǎn)生,一切也分解為原子,可是現(xiàn)象世界的經(jīng)常不斷的毀滅并沒有任何意外結(jié)果.新的現(xiàn)象又在形成,但是作為一種固定東西的原子本身卻始終是物質(zhì)的基礎.”[13]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與近代化學理論的模型驚人地相似,但他并不是以科學實驗為基礎的,所以我們只能把它同當時其他的自然哲學理論放在一起.事實上,當時很多人更看好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但是,作為古希臘自然哲學各種學說邏輯發(fā)展的結(jié)果,原子論顯示了純粹邏輯猜想可能具有的思想威力.
(2)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對古希臘后期伊壁鳩魯原子論的提出產(chǎn)生的影響.
伊壁鳩魯是德摸克利特的原子論的忠實繼承者.面對各派自然學說,他堅決維護原于和虛空的真實性.原子和虛空雖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覺所直接證明,但它們的真實性卻是不可辯駁的,就是說,如果不設定原子和虛空,那么自明的感覺將被推翻.感覺的自明性證明了原子和虛空的真實性.
伊壁鳩魯認為,原子除有形狀、次序和位置之外,還有重量這一性質(zhì).原子的數(shù)量是無限的,但原子形狀的種類是有限的.無限的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原子的運動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垂直下落;二是由于原子相互碰撞,原子可沿著任何方向運動.造成原子碰撞的原因是某些原子在下落運動時產(chǎn)生偏斜,碰撞沿另外垂直方向運動的原子,產(chǎn)生出這種橫向和斜向的運動.原子的重量是齊一、有序的運動(垂直下落)的原因,原子的偏斜是雜多、無序的運動(碰撞)的原因.用這種方式,伊壁鳩魯克服了德謨克利待混淆“必然性”和“原因”所產(chǎn)生的困難,區(qū)分了原子運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并進一步說明了偶然運動的原因所在.“偶然性”和“偶然原因”思想對伊壁鳩魯?shù)膫惱韺W也有重要意義,他以此否認命運決定論,論證意志的自由.
(3)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對近代英國哲學家洛克原子論的提出產(chǎn)生的影響.
洛克的著名論點之一是:“兩種物性說.按照洛克的觀點,世界是由物質(zhì)構(gòu)成的,顏色、聲音、氣味等不是物質(zhì)固有的性質(zhì),而是人心中的感覺.”物質(zhì)有第一性質(zhì)和第二性質(zhì);第一性質(zhì)是物體形狀、體積、運動等;第二性質(zhì)是物體引起我們顏色、聲音、氣味等感覺的能力.物性說繼承和發(fā)展的根據(jù)正是原子論哲學.
具體論證:他首先從人們公認的兩條原則出發(fā):存在不能從無中產(chǎn)生,存在不會消逝為無,因此得出結(jié)論:存在的整體是不增不減的.接著,他又論證:“存在的整體是形體和虛空的總和,形體的存在被感覺自明地證明.”虛空的“存在”的無可辯駁也是自明的,因為若不設定虛空,則形體的運動則不可能;反過來,我們感覺到的運動的自明性保證了虛空的真實性.最后,形體存在的自明性保證了原子的存在無可辯駁,因為形體不可能無限地分割下去,分割的終極部分雖然不是可以感覺到的最小部分,但是,只有設定這些構(gòu)成可以感覺到的部分的終極部分為有形體,才能解釋可感的最小部分的形體,否則就會得出“有形產(chǎn)生于無形”這樣一個被自明的感覺所否定的錯誤結(jié)論.因此,真正的最小形體雖然不可感受,但必定存在,它們不能再被分割.這正是“原子”的意義.
(4)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對近代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原子論的提出產(chǎn)生的影響.
在近代原子論的建立中,英國偉大的科學家道耳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通常被看成是科學原子論之父.他把玻義耳、拉瓦錫的研究成果,即化學元素是那種用已知的化學方法不能進一步分析的物質(zhì),同原子論的觀點結(jié)合起來.他提出:“有多少種不同的化學元素,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原子;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在質(zhì)量、形態(tài)等方面完全相同.”[17]他還強調(diào)查清原子的相對重量以及組成一個化合物“原子”的基本原子的數(shù)目極為重要.關(guān)于原子組成化合物的方式,道耳頓認為這是每個原子在牛頓萬有引力作用下簡單地并列在一起形成的.在化學反應后,原子仍保持自身不變.盡管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原子本身的物理不可分和萬有引力將原子連接在一起的觀點,但是道耳頓對原子的定義卻被廣泛地接受下來.
另外,通過氣象觀測和對氣體物理性質(zhì)的研究,道爾頓常思考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復合的大氣,或者由兩種或更多種彈性流體(氣體)組成的混和物竟能在外觀上構(gòu)成一種均勻體?”[14]他決心解釋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
他曾假定各種物質(zhì)(氣體)都是由同樣大小的微粒構(gòu)成.混和氣體的分壓定律表明一種氣體的微粒能均勻地分布在另一種氣體的微粒之中.氣體的擴散也是類似的物理過程.由此道爾頓認為,物質(zhì)的微粒結(jié)構(gòu)是存在的,這些質(zhì)點也許是大小了,即便采用顯微鏡也無法看到.這時他想起了公元前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原子假設,于是他選擇了原子這一名詞來稱呼這種微粒.
(5)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對近代英國科學家牛頓原子論的提出產(chǎn)生的影響.
牛頓在他的力學理論中,指出在物質(zhì)微粒的運動中,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根據(jù)這一思想,道爾頓假設在混和氣體中,一類氣體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類氣體的原子,僅僅是同類原子相互排斥.那么怎樣證實氣體原子的存在呢?道爾頓認為,必須去測定各種原子的相對質(zhì)量和不同原子合成新粒子的組成.當時化學家在氣體化合物的化學反應中,為道爾頓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實驗數(shù)據(jù),但是還遠遠滿足不了他計算各種原子的相對質(zhì)量的需要,為此道爾頓作了一些大膽的假設和推理.首先他從物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假定相同體積的氣體在同溫同壓下,含有相同數(shù)目的原子.若這一假定能成立,他便可以通過測量相對的蒸汽密度來換算氣體原子的相對質(zhì)量.但是,他在氧氣、氫氣合成水的實驗中發(fā)現(xiàn),水的蒸氣密度反而小于氧氣的蒸氣密度.于是他懷疑采用蒸氣密度法來測算原子相對質(zhì)量行不通.
(1)德謨克利特哲學思想為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奠定了基礎.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馬克思選擇伊壁鳩魯自然哲學和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的比較為課題,目的是通過考察古希臘哲學,“喚起對于這些體系的歷史重要性的記憶”,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保守的哲學體系,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思想,矛盾是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的思想,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內(nèi)核,摒棄了它的社會歷史觀、宗教、倫理的唯心主義雜質(zhì),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
(2)德謨克利特的哲學思想為列寧提出的物質(zhì)的客觀實在性理論的影響.
從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魯克萊修到道爾頓,原子作為宇宙之磚,以其不可分性而最終上升為科學本體論的基石.另一方面,將虛空作為存在提出,在人類思想史上也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因為它直接涉及到運動與物質(zhì)的不可分割性.在本體論的意義上,虛空不再只是原子之間的空隙、原子運動的場所,它只能被理解是一種客觀存在著的、非實體化的、連續(xù)態(tài)的“無”.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寫道:“一是古老的原子(和虛空)的原則.虛空之被認為是運動的泉源,不僅由于地方空著這個意思,而且還由于它包含有'更深一層的思想:在否定的東西中一般都包含著生成的根據(jù),自己運動的不安根據(jù).”[15]虛空范疇在歷史上的演化軌跡也使我們將目光投注于亞里士多德的“天然處所”的猜測,即輕的東西上升,因為天是它的天然處所;重的東西下降,因為地是它的天然處所.德謨克里特理論邏輯發(fā)展的結(jié)果便似乎是牛頓的絕對空間的理論,問題僅是在于這種理論遇到的困難乃是必須把實在歸之于“不存在”.盡管如此,原子論派的世界要比任何其他古代哲學家的世界都更接近于實際的世界.
德謨克里特認為,宇宙之中并沒有目的,只有被機械的法則所統(tǒng)馭著的原子.他不相信流俗的宗教,也反駁過阿那克薩哥拉的“奴斯”.他對于漩渦加以機械的解釋而不以心的作用來解釋.
德謨克里特提出了前蘇格拉底自然哲學最系統(tǒng),且適于一切物體的理論即原子論和影像論的學說,是前蘇格拉底自然哲學的終結(jié),它使德謨克利特步上了希臘唯物主義思想的高峰.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和柏拉圖的理念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合稱為希臘哲學的三大體系.原子論對后來哲學和科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
總之,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把古希臘的唯物主義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不是用人們直接觀察到的某一種具體的物體(如水、火、氣等)作為世界萬物的本源,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內(nèi)部,用原子構(gòu)成物質(zhì)的結(jié)構(gòu)來說明自然現(xiàn)象多樣性的統(tǒng)一基礎,這是對客觀世界認識深入的表現(xiàn),原子論比古代任何學說都更接近于近代科學.在古希臘哲學中,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的物質(zhì)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哲學流派觀點之一.研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對馬克思完成世界觀的轉(zhuǎn)變具有積極意義.毛澤東也給予德謨克利特以極高的評價,在閱讀他的老友李達的《社會學大綱》一書時,對德謨克利特的哲學思想及其在哲學史上的地位,毛澤東是寫得最詳盡的,他沒有對任何其他哲學家用過如此多的筆墨.毛澤東說他“完全否定了神”,“提倡了完全唯物論哲學”,以徹底的唯物主義面對世界,在生產(chǎn)力發(fā)展相對低下的古希臘,沒有可供實驗的任何現(xiàn)代的工具和設備,德謨克利特卻得出了最為接近現(xiàn)代科學的結(jié)論.[16]
(續(xù)完)
參考文獻:
[1]趙振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北大外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7.
[3]鄧曉芒,趙琳.西方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版,146.
[5]〔德〕烏·羅塞堡著.朱章才譯.哲學與物理學[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7,1,1版32.
[6]〔英〕伊薩克·牛頓.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1,1版,5.
[7]何懷宏,馬永翔譯.名哲言行錄(下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8]羅素.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文哲學史,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9,1版,96.
[9]西方哲學原著選讀[M].上卷,商務2001年版.
[10]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11]SoberE.生物演化的哲學思維[M].歐陽敏,譯.臺灣韋伯文化事業(yè)出版社,2000:39-82.
[12]彭越,陳立勝.西方哲學初步.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5,2版,40.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版.
[14]《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15]苗力田主編:《古希臘哲學》,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2頁.
[16]《古希臘哲學》,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