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勝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應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多元評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真正把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各方面的因素滲透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自學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更多的是一種單一的評價,主要表現為:在評價主體上,主要以教師為主;在評價內容上,更為關注的往往是對學生認知程度的評價;在評價方式上,主要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或是紙筆測驗。而多元評價則是以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全面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時間的全程化形成的動態(tài)性評價,全面整體地評價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潛能。多元教學評價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強調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其實質是全面地評價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多元評價的目的不是局限于預定的某個知識、某種智能,而是將評價作為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自我認知的一個過程,以發(fā)現和識別學生多方面的智能和潛能,為每個學生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最佳的條件和機會。
在實踐中,我將評價目的細化為三個方面:一是鞏固和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二是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三是內化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發(fā)展積極的情感體驗。圍繞這三方面的目的要求,以開展各種豐富的教學活動為主要渠道有效實施多元評價,具體活動內容及對應的目的(略)。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主體往往是單一的,教師是評價者,學生始終是被評價者。學生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教學評價不能有效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我曾以一個班的32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對他們愿意參與的評價方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都愿意作評價的主人,希望能夠有機會參與評價。
為了充分發(fā)揮教學評價的積極作用,在評價過程中,要拓寬評價主體范圍,使學生真正成為評價的主體,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教學評價。具體形式主要包括:在進行教師和家長評價的同時,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評價,如師生互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小學生渴望同學之間的平等,更希望師生之間的平等。進行師生互評,可以充分體現教學的民主意識,使教學評價過程成為教學相長、師生共同提高的過程。開展學生自我評價,可以降低他們在學習中情緒緊張的程度,促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實現自主發(fā)展。積極開展自我評價,是培養(yǎng)小學生自我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集體的力量,通過生生互評,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評價,通過評價互相促進,提高其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判斷是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課堂教學評價必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成功的體驗。教學評價是否適合學生的需要,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所以,明確評價內容,加強評價的針對性至關重要。教師要針對不同年級小學生在認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設計多元化的評價內容,要讓每一個學生通過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的過程,逐步掌握學習和認識社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緊密圍繞小學數學教學目標,我主要從三個方面設計具體的評價內容:通過學生解決問題的正確率和效率評價學生的認知程度;通過實踐運用評價學生的技能高低;通過師生的情感交流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從學生的情趣發(fā)展、認知程度、學法水平、實踐能力和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
情感和興趣是影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心理因素。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體驗和有興趣程度直接影響著其學習效果。由于小學生特殊的心理特點,他們在一節(jié)課上或一個階段的學習中很難始終保持良好的情趣狀態(tài)。為了更有效地組織教學和調整策略,我非常重視對學生課堂情趣發(fā)展進行評價。
如,學生在上課的初始階段注意力比較集中,對所學知識也有濃厚的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知識的不斷呈現,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學習興趣減弱、注意力分散等現象。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情、舉止、語言等外在表現,及時判斷出學生情趣發(fā)展的狀況,并靈活、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加以疏導。這一過程就是教師對學生情趣發(fā)展進行評價的過程,有利于師生情感溝通,并最大限度地使學生保持良好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為有效落實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提供必要的保證。
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首要任務是有效落實教學目標。但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不同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為了清楚掌握每個學生的認知程度,及時作出評價是教學中極其重要、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如,在二年級寫出近似數教學中:一所小學有學生1289人,約( )人;一條高速公路全長7893米,約( )米。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主要是引導學生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但是,二年級的學生比較難理解什么是“四舍五入法”,所以這一部分內容學生往往出錯比較多。對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評價,可以在關注認知程度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以現實情境為基礎,體會準確數與近似數的區(qū)別,如,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哪個數容易記住”,并請學生列舉生活中碰到過的近似數,體會近似數的使用價值,突破教學難點。
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成功的橋梁,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的、適合自身實際發(fā)展的學習方法,學習就會更加主動,興趣也會愈加濃厚,學習效果會大有提高,經過長期積累可以發(fā)揮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通過示范引領,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并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多種練習手段實現對學生學法水平的評價。
如,六年一班有學生48人,男女學生人數比是5∶3,這個班有多少個男同學?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沒有限定方法,而是指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考習慣去思考。這樣,學生就得出了多種答案:
以上方法充分體現了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教師采用激勵參與的方法,使學生展現各自的學習策略并指導學生選擇最佳學習方法,再加以評價和點撥,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實踐活動,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和教材內容的具體體現。我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實踐活動因素,創(chuàng)設良好的實踐環(huán)境。同時,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從學生參與教學安排、參與學具制作、參與操作過程、參與練習設計、參與社會活動的情況等方面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
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穩(wěn)定的心理和行為模式。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是學生在較長學習時間內形成的規(guī)律性行為方式,它主要依靠教師正確的指導、科學的訓練,更依靠有效的評價策略進行不斷的矯正。在教學實踐中,我針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習慣,概括出聆聽的習慣、完成作業(yè)的習慣、積極表達的習慣等9條良好的習慣,并采取了相應的評價策略。
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多元評價,符合學生學力水平及實際需要,有利于使學生充分享受思考的樂趣、發(fā)現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悅,同時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