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興
世界讀書日剛剛過去,正當各媒體還在為咱們的讀書狀況感慨不斷和憂慮有增的時候,一個相關的課題開題了。這個課題研究的是“關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特點和培養(yǎng)策略”。據(jù)說,為了這個課題南開區(qū)教育中心還“集結”了若干所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組成了一個陣容不小的團隊。應該說,在國家和天津市的教育規(guī)劃綱要頒布以后,他們便從啟蒙教育階段,抓住了這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展開課題研究,的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談到閱讀能力,不同領域會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但是,無論怎樣描述,它對于人的發(fā)展,尤其是對人的終身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作用,大概怎樣評價也不為過。一般來說,閱讀能力越強,綜合素質(zhì)也就越強。不信你就環(huán)顧一下周圍,隨處可以找到答案。
記得九年以前中央就出臺過一個關于人才的決定。這個決定曾經(jīng)強調(diào)過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六年前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里,又再次強調(diào)了這三種能力。無論前者是泛指人才的特質(zhì),還是后者是專指學生的素質(zhì),都把學習能力“排”了前面。究竟學習能力是不是“第一能力”,還真不好論述。反正一個人如果具備了學習能力,便具備了深入實踐、積極創(chuàng)新的前提條件。這可能算是理解三種能力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一個“選項”。如果再進一步追問一下學習能力的構成,毫無疑問閱讀能力應該是其中的“主力”。
無論怎樣闡釋閱讀能力的重要作用乃至重要地位,誰也不能忽視它的源頭——讀書活動。有人打過一個比方,說讀書活動就是閱讀能力的“主機”,著實生動而鮮活。讀的多,肯定就會打開眼界,因為他儲存的多;讀的透,肯定就受到啟發(fā),因為他思考的多。眼界寬了、啟發(fā)多了,自然就會不斷“生成”閱讀能力,推動你的學習。咱們不是總在強調(diào)厚積薄發(fā)嗎?沒有讀書活動的“厚積”,哪來閱讀能力的“薄發(fā)”?現(xiàn)代社會更加需要這樣的厚積薄發(fā)。所以,對于小學這個非?;A的學段來說,引導學生掌握這種非?;A的能力,是一項非?;A的任務??赡苓@也是他們確立這個課題的初衷吧!
積極開展讀書活動,大力提高閱讀能力,無論業(yè)內(nèi)、業(yè)外,似乎從未有過不同的聲音。最近幾年開展的義務教育學校現(xiàn)代化標準建設,又專門在這方面提出了兩條“標志性”的評估指標:一是提高圖書生均配置標準——小學30本,初中40本;二是廣泛開展學校讀書活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科學、人文素養(yǎng)。政府還以一個“圖書配送工程”來支撐這個項目,重視程度非常高。書是有了,讀得如何,大家雖然嘴上不說,應該心里有數(shù)。眼下,有兩種現(xiàn)象,似有“傾向性”的影響,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乃至警覺。
一種現(xiàn)象是讀書活動被“迎檢”給形式化了。本來開展讀書活動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誰都說缺它不行。按照教育規(guī)律,總不能就“教”那幾本教科書吧!可是面對現(xiàn)實,還是在“考”那幾本教科書。于是,有的人就想法“對付”了:迎接檢查時“緊”上一陣,甚至還會擺開架勢,“統(tǒng)一”行動(統(tǒng)一借書,統(tǒng)一排課),甚至連展示閱讀能力,也要統(tǒng)一成“讀后感”。反正只要“統(tǒng)一”,就好“操作”。然而,檢查過后往往又被“撂”到一邊,也就沒人操持了,因為沒有人檢查了。似乎讀書活動本來就是“分外”的事兒,擺擺樣子、“形式”一下就可以了。
另一種現(xiàn)象是閱讀能力被“應考”給功利化了。不知何時,閱讀能力忽然“劃歸”到語文學科,說白了就是“劃歸”到語文考試。于是,“你考什么,我讀什么”便成了讀書的唯一標準。不是你有考的套路嗎?咱也有“讀”的套路。為了應對考試,從選的篇目到練的項目,都在想方設法摸準“套路”、靠上“套路”。什么糾正別字、填加標點、解釋詞語、分析句子、判斷修辭、概括主題、縮寫全文、續(xù)寫結尾……反正你能出題考,我就能找“文”練。如今,許多人看準了這是一個不小的“市場”。那些以“美文”閱讀訓練為名的“精選”、“大全”之類,不僅搶占了書店的陣地,也塞進了學生的書包。似乎閱讀能力本來就是考試的內(nèi)容,所以搞搞題海戰(zhàn)術,“功利”一下,也不該受到非議。
那么,咱們到底需要怎樣的讀書活動和閱讀能力?有兩個故事,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fā)。
一個是國內(nèi)的故事。有位成功家長介紹成功經(jīng)驗:小時候把孩子帶入了讀書的大門,長大了孩子才會有順利的發(fā)展。據(jù)說,起因是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中午在校就餐,就餐以后本該午休,可孩子偏在操場上“瘋”?!坝枴币淮喂軆商欤趺凑f也不聽。這位家長在著急之余,無意發(fā)現(xiàn)了一套《兒童臺歷》,忽然來了“靈感”——盡管過了期,仍然有價值。因為這套臺歷按月成冊,每天1頁,而且1頁一個故事,“微型”不過百字,內(nèi)容引人入勝。于是,他和孩子定了一個“協(xié)議”,每天中午只讀一個故事,晚上就講這個故事。當然,開始孩子并不情愿,“矯情”時有發(fā)生,諸如字不認識啦、詞沒學過啦。他告訴孩子,你只要看明白就行。沒想到,“協(xié)議”只執(zhí)行了一個月,孩子便一發(fā)不可收了。有時,孩子一天能讀3頁、5頁,還能把故事講得頭頭是道。更讓人振奮的是,孩子居然讀上了“癮”。看到什么,就讀什么;讀了什么,就講什么,還總嚷嚷著要看新書。借了一本《少兒百科全書》,孩子居然能趴在那兒看上半天兒。后來,作文沒發(fā)過愁,自己還總想獨出心裁。再后來,論文也沒犯過“怵”,導師也夸他挺有文采。
另一個是國外的故事。也怪了,似乎發(fā)達國家都特別看重課外閱讀。所以,那里的圖書館非常完善,管理也非常規(guī)范。有位美國小學校長談及此事時說:課外閱讀從學生入學就開始了,人人都要參加,周周都有“任務”。當然,定期檢查也必不可少,如復述、表演,研討、辯論等。在一年級的教室里,你會發(fā)現(xiàn)都設有“圖書角”。教師告訴我們:學生還小,自己不太會借書,圖書館就根據(jù)他們的知識水平,每周準備一些書送到班上,學生可以隨便取、隨時讀。不怕你看得快,下周準換新的。難怪人家接待咱們,總是把圖書館作為“重頭戲”,領著你看個沒完,拉著你說個沒夠。這種情況似乎已成國際慣例。
其實,這兩個故事說的是同一個道理:開展讀書活動和提高閱讀能力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別說背離了規(guī)律,哪怕是偏離了規(guī)律,你再能“造勢”,讀書活動也不會受到歡迎,閱讀能力更難以得到提高。
誰的讀書活動也離不開三個基本“原則”,那就是階段、趣味和自主。這三個“原則”沒先沒后,相輔相成。對于學生來說更是如此。趣味和自主好理解,也好把握。階段則是最有講究的。聽說最近修訂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若干處都有修改。好像“閱讀總量”達到145萬字是被少數(shù)保留下來且最無爭議的“指標”之一。這個“指標”還按低、中、高三個學段,分解為5萬、40萬、100萬字。如果繼續(xù)分解,每個學期按20周測算,低、中、高三個學段每周的閱讀量應分別為0.125萬、1萬和2.5萬字。當然,這種測算過于“理論”。但有一點非常實際,無論這個“指標”是總是分,要想落到實處,語文本身根本“扛”不住。學校的讀書活動無疑應該是主要路徑。有人說,這項工作是學校的“平常活兒”,更是“良心活兒”。這話一點兒不假。求知欲望是學生的天性,如果咱們真能把讀書活動在切實分好階段的同時,充分體現(xiàn)趣味、堅持鼓勵自主,那咱們的學生真就能在書籍的海洋里遨游了。
誰的閱讀能力也離不開三個基本“要素”,那就是積累、整合和創(chuàng)新。有人說這是融化在血液里的“能量”,還真不算夸大其詞。這三個基本“要素”中,積累尤為重要。讀書不全為了積累,但是首先必須積累。積累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思想和認識。開始,我們在閱讀中獲取的信息很零散、孤立、生澀,但是一旦逐漸豐富起來,肯定會“涌動”整合,甚至“催生”創(chuàng)新。假如只靠“套路”反復強化,即便形成能力,即便應考“得手”,也會很快“就著飯吃了”?!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能夠亦詩亦訓流傳至今,關鍵在于它是對于“積累”的一種社會共識,是許多人碰過釘子、走過彎路以后取得的共識。閱讀能力的形成就如同發(fā)酵一樣,醞釀的是一種綜合效應。積累達到一定“量”,才會發(fā)生質(zhì)變。
開展讀書活動,提高閱讀能力,都是潤物無聲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規(guī)律的導引。盡管上面這些“原則”和“要素”還只是一孔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