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巴菲特
我的一個朋友在紐約大學讀書時,曾在兒童援助協(xié)會兼職。
“我負責的小組大概有12個男孩,”我的朋友回憶說,“剛開始和他們相處時,我完全不知所措。我跟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每星期只有八九個小時,我希望做的事情卻很多。我急于了解他們在成長中所面臨的困難,結(jié)果犯了一個錯誤:我原以為他們所有的困難,都可以用貧窮來解釋。他們的共同點就是貧窮,不是嗎?”
“不過,在對這些孩子進行深入了解之后,我意識到,有的孩子會親昵地緊貼著我,我感覺他們比實際年齡小很多,這些孩子往往都沒有父親。有的孩子會跟我保持一定距離,并不完全信任我,他們往往來自吸毒和暴力的家庭。有些孩子,僅僅把救援中心當作一個避難所,在這里他們可以靜靜地坐下來看書。還有一些好奇心受到壓制且學習信心遭到破壞的孩子,已經(jīng)形成了這樣的觀念:只有書呆子才看書。當然還有一些滋事分子,這些孩子精力旺盛,總是挑戰(zhàn)各種底線,看你敢不敢懲罰他們?!?/p>
幾年后,我的朋友碰巧在一家著名的曼哈頓私立學校當了一段時間的老師,他任教的學校有一項特殊的托管項目,專門針對那些“成績差的富學生”。他回憶說:“這個項目專門針對那些出現(xiàn)問題的富家子弟。這些孩子已經(jīng)被其他學校開除了,他們的父母為了給他們爭取到入學的機會,每年需要支付3萬美元?!?/p>
這些孩子的競爭環(huán)境發(fā)生了怎樣的偏差?從經(jīng)濟角度來講,他們很明顯處于有利位置。但為什么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富孩子、窮孩子,”我的朋友說,“我不再看他們的差異,而是開始關(guān)注他們的共同點。在貴族學校就讀的孩子,家長往往更熱衷于自己的事業(yè)和社會生活;少數(shù)人還是社會名流。他們的孩子很多都像是兒童援助中心里那些沒有父親的孩子——脆弱、依賴性強,總是需要更多的關(guān)注和安慰。即使我連一句話都沒說,那些被父母虐待或輕視的孩子,也常常發(fā)怒并且對我缺乏信任。當然也有孩子挑戰(zhàn)底線,總是處在被開除的邊緣,那樣的話他們的父母就又要為他們奔波了?!?/p>
如果我們把“享有優(yōu)勢”簡單地與“擁有金錢”畫等號,我們就掩蓋了大面積的灰色區(qū)域并忽視了很多其他因素。優(yōu)秀的家庭教育可以克服(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那些由貧窮導致的困難。失敗的家庭教育,則很容易將富有帶來的所謂優(yōu)勢揮霍殆盡。你不能絕對地說某一群孩子比另一群孩子更快樂、好調(diào)教,或者更能活出最佳生活狀態(tài)。
我朋友還有更多的感悟。他告訴我:“從窮孩子那里,我學到了自我認同的奧妙——這種真正震撼且鼓舞人心的神秘性格力量,使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所畏懼。這種勇氣從何而來呢?這些孩子是如何保持樂觀心態(tài)的呢?從富孩子那里,我學到了另一個跟我相關(guān)的道理。在我開始從事這份工作時,心中有點憤憤不平,對班上的學生有一種憎惡感。我的父母可沒有能力花3萬美元送我到私立學校來,為什么這些孩子卻可以?但是當我用心跟他們溝通后,我看到了他們的脆弱和痛苦。我意識到我必須轉(zhuǎn)變自己的態(tài)度。如果只是對不如你的人表示同情,那么這不是真正的同情。同情應(yīng)該針對你能夠給予幫助和理解的每一個人,即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胡艷菊選自《做你自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