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利 梁 紅 蘇春艷
(哈爾濱學院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大學物理課程與中學物理課程有效銜接方式的研究
宋國利 梁 紅 蘇春艷
(哈爾濱學院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在基礎物理教育課程已經(jīng)發(fā)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大學物理課程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面臨著如何與中學物理課程進行有效銜接的問題.在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進行大學物理課程、中學物理課程改革調(diào)研基礎上,探究了教學目標差異引起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銜接、基礎教育的初等思維方式慣性帶來的學習障礙、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變化引起的適應性學習障礙等一系列大學物理課程與中學物理銜接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大學物理課程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方面與中學物理課程有效銜接的主要途徑和方式.
基礎物理課程改革;物理課程標準;大學物理課程;中學物理課程;有效銜接
近年來,我國基礎物理教育課程發(fā)生了重大改革,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上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1]體現(xiàn)了注重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課程結構與課程內(nèi)容體現(xiàn)了物理學科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
基礎物理教育的課程改革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方式.大學物理課程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面臨著如何與中學物理教育銜接的問題,已引起了國外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2~7].如何引導和幫助大學新生實現(xiàn)角色轉變,盡快適應大學物理課程的學習,成為提高大學物理課程教學質(zhì)量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課題組在哈爾濱市選擇了五所具有代表性中學(省、市重點或示范中學),進行了中學物理課程改革狀況調(diào)查,并在黑龍江省四所高等學校進行了“非物理學專業(yè)《大學物理學》課程學習情況”、“非物理學專業(yè)《大學物理學》課程教學情況”、“非物理學專業(yè)《大學物理學》課程教學評價”問卷調(diào)查.
在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進行大學物理課程、中學物理課程改革調(diào)研基礎上,探究了教學目標差異引起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銜接、基礎教育的初等思維方式慣性帶來的學習障礙、教育環(huán)境變化引起的適應性學習障礙等一系列大學物理課程與中學物理銜接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大學物理課程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方面與中學物理課程有效銜接的主要途徑和方式.
對于理工類專業(yè)大學新生,長達五年之久的中學基礎物理教育以及物理知識體系的相似性,使得大學物理課程成其為最熟悉的課程.中學基礎物理教育一方面為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和學習提供了有益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也給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和學習帶來了諸多銜接問題.
基礎教育旨在使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成為一名合格公民,并為高等教育提供生源、為社會經(jīng)濟建設提供建設者.高等教育旨在使學生掌握專業(yè)理論和專業(yè)技能,為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建設的各個行業(yè)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
中學物理課程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物理基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獲得培養(yǎng).
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是使學生在掌握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能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門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科學素質(zhì)、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通識性基礎課.
這種教育教學目標的差異,決定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差異,使得中學基礎物理教育養(yǎng)成的學習方式與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方式產(chǎn)生了錯位,給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和學習帶來了不同程度的障礙.
盡管我國素質(zhì)教育實施了十幾年,應試教育的功利性、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習方式的慣性,深刻地影響著大學教育教學.
一方面,由于中學物理知識層次的局限性,以及物理問題的理想化及初等數(shù)學的局限,大多物理概念、物理模型難以用數(shù)學形式表達.
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物理和中學物理所研究的對象是相同的、知識體系是相似的,對于大學新生,其思維方式還停留于中學階段,仍習慣用中學物理概念和思維方式來理解和處理已經(jīng)復雜和深化了的大學物理問題.
基礎教育階段形成的初等思維方式的慣性,必然給大學物理課程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
從教育目標和學習方式的角度,整個教育階段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適應性問題,其中以大學新生的學習適應性問題最為突出.
相對于中學時代,高等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學習生活娛樂等校園一體化的群體生活、脫離了家長和班主任的時刻監(jiān)管而突變?yōu)閷捤傻膶W習氛圍、多姿多彩的可選擇的課外活動、日漸深入繁重而缺乏手把手指導的專業(yè)課學習等等.
面對突如其來的這種巨變,大學新生必然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適應性問題.這種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的變化引起的不適應性學習障礙,對于連續(xù)性的大學物理課程學習,必然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且,由于大學物理課程相對其他課程難度更大,這種不適應性學習障礙對于大學物理課程的學習顯得更為突出.
教育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基礎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基礎,大學教育作為中學教育的延伸,各個階段的教育須相互協(xié)調(diào)、有機銜接,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銜接問題是邊界性問題,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個體有意識地自我調(diào)整,改變學習方式以適應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另一方面,要不斷改善教育環(huán)境、更新教育觀念、調(diào)整教學方式,主動與中學物理課程進行有效銜接.
探究大學物理課程與中學物理教育有效銜接,就是要分析中學物理課程所提供的物理知識、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對于大學物理課程的影響,就是要研究理工類專業(yè)大學物理課程與中學物理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上進行有效銜接的途徑、方式.
基礎物理教育是采用初等數(shù)學方法,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定性地了解、分析較為簡單的理想化的物理現(xiàn)象,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給出相應概念和定律,在理想化模型條件下進行定量計算,初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由于高等數(shù)學的運用,大學物理課程具有理論層次更高、知識結構更完整、知識體系更系統(tǒng)特征,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具有普遍意義和廣泛適用性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
從物理學的知識體系角度,大學物理課程與中學物理課程在知識結構、知識層次、研究方法等方面是一種螺旋式攀升的關系.因此,大學物理課程與中學物理課程存在教學內(nèi)容和知識層次的銜接.
首先要基于《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教育部制訂)》,以普通高中物理課程通用教材作為研究載體,分析了中學物理知識結構體系和課程內(nèi)容,包括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大學物理教材作為研究載體[8,9],系統(tǒng)地梳理了大學物理課程的知識體系和教學內(nèi)容,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及其理論應用等進行知識體系、知識層次、研究方法的銜接.
其次,要準確、適度、及時地更新教學內(nèi)容,既適度地體現(xiàn)學科發(fā)展成果的先進性,給學生深入學習開個窗口,開闊學生的專業(yè)知識的視野;要了解中學物理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情況,關注中學物理課程改革,使大學物理課程適合于大學新生.
再次,注重高等數(shù)學的運用.數(shù)學是學習物理理論的語言和工具,由于高等數(shù)學的運用,才可以使大學物理課程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更全面地理解具有普遍意義和廣泛適用性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大學物理課程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表達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用數(shù)學理論、思想、方法來分析、解決物理問題.
還有,處理好大學物理課程中必然復現(xiàn)的一部分中學物理內(nèi)容.要在更普遍的條件下、更高的層次上來學習全新的、更加復雜深化、更具普遍意義的物理學理論.如果將其回歸為簡單的復述,很容易引起學生產(chǎn)生輕視和厭煩.
中學基礎物理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特點是以課堂上教師詳細講解、課后模仿演練習題為主;課前缺乏預習、課上大多不做筆記、課后少有歸納總結.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重在鞏固知識、熟練解題.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薄弱,學習依賴性強.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特點是知識密度大、講授節(jié)奏快、內(nèi)容抽象、演練少;教學注重理論分析、注重獨立思考,缺乏講授語言、板書設計等.
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對象分屬不同成長期的青少年,大學物理課程與中學物理課程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應有顯著差異,還存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銜接.
其一,大學物理課程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大學生科學素質(zhì)、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后歸納總結,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其二,大學物理課程要靈活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逐步改變教學方式;注意大學物理課程與中學物理課程的知識理論梯度,教學進度要適當;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引導學生逐步實現(xiàn)從中學學習方式向大學學習方式的轉變,適應大學物理課程的學習.
其三,注重高等數(shù)學的運用,從中學物理到大學物理轉變的關鍵在較大程度上是高等數(shù)學運用.
還有,可以采取對比方法處理中學物理與大學物理重復問題,展現(xiàn)各自研究方法對該問題研究的差異,增強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大學物理課程與中學物理課程銜接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目標差異引起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銜接、基礎教育的初等思維方式的慣性引起的學習障礙、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變化引起的學習適應性問題.
在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進行大學物理課程、中學物理課程改革調(diào)研基礎上,探究了和提出了大學物理課程與中學物理課程知識體系和知識層次的銜接、大學物理課程與中學物理課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銜接等主要途徑和方式.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教育部制訂).人民出版社,2003
[2] 楊建宋.論大學物理教學與中學物理教學的銜接[J].浙江大學學報,2000,(4)
[3] 羅仁俊.關于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銜接問題的討論[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3)
[4] 伍春燕等.從中學物理到大學物理的過渡與升華[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2,(1)
[5] 趙水標等.大學物理和中學物理教學的銜接[J].寧波大學學報,2004,(3)
[6] 孟桂菊等.加強大學與中學物理教學銜接的舉措[J].物理教育,2004,(8)
[7] 張章.論從中學物理到大學物理學習轉變的引導策略[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5,(4)
[8] 程守洙.普通物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 張三慧.大學物理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08-25)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研究項目(WJZW201001db);哈爾濱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
宋國利(1964年出生),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