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北京護士學校,北京 100102)
心理活動課在學校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與探討
李波
(北京護士學校,北京 100102)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探討心理活動課的意義與原則,以設計的心理活動課在實際教學中的實施,探索心理活動課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為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經驗和方法。
心理活動課;心理健康教育;應用;探討
心理活動課就是把講授和活動相結合,以活動為主要載體,以全面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個性等心理品質為教學目標,充分發(fā)揮學生自我教育的潛能,通過感知、體驗、領悟,建立心理調節(jié)的機制,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適應社會生活,促進個人的成長和自我實現的課程。心理活動課與傳統(tǒng)心理課的區(qū)別在于:傳統(tǒng)心理課是以傳授心理學知識為重點,以檢驗學生掌握知識多少為標準,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心理活動課則是以學生的心理體驗為重點,學生心理體驗的深淺、收獲的多少是檢驗心理活動課好壞的標準,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1.1 有利于學生的自我探索
心理活動課是在專業(y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一系列具體的心理輔導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自我探索,在探索中了解自己的心理問題,重新發(fā)現自我、認識他人;在互動中學習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培養(yǎng)積極的心態(tài),從而產生新體驗、形成新認識、積累新經驗、學習新方法、養(yǎng)成新習慣、獲得新技能;并將學到的新知識、新經驗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1.2 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心理活動課的主體,在活動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般來說,心理活動課的效果與主體的參與程度成正比,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心理活動課就失去了作用。因此,教師在設計心理活動課時必須要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共同參與中要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行為動機,給學生以指導和啟發(fā),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認知、自我探索,從而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1.3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活動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松的活動空間和氛圍,使他們在共同交往的情景中彼此了解、相互影響、相互關愛。同時,使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心理互動過程,促進自我探索、自我表露、自我認識,并嘗試改變自己的不足,學習新的認知和行為模式,產生新的體驗、形成新的經驗,達到自我發(fā)展、自我成長的目的,從而進一步改善人際關系,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活動課是以班級活動為主要形式,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為活動目標,以學生的心理需求和關注熱點為活動內容,以學生的心理體驗和心靈成長為核心,以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和人格塑造為歸宿。
2.1 活動課的原則
2.1.1 團體互動原則教師的活動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增進團體互動,特別要關注性格自卑、內向的學生。
2.2.2 經驗分享原則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內心體驗是心理活動課的核心。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交流的、安全的、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內心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能夠在開放自我的寬松環(huán)境中表露自我、敞開心扉、坦誠交流,同時關注其他同學的情感體驗,分享彼此的經驗。
2.2 活動課的內容與形式
心理活動課是一種內容豐富、教學形式靈活的課程。通過心理活動課,我們可以讓學生學習以下內容:學習自尊、自信與自立的生活態(tài)度;學習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愛的真諦,學會愛與被愛;學習人際交往、學習團結合作;學習助人為樂;學會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習審視自我、悅納自我、展示自我;學習求職擇業(yè)、愛崗敬業(yè)??傊归_設的心理活動課貼近學生的實際,起到教會學生做人和做事的作用。心理活動課的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需要,采用不同的活動形式。
教師要根據本節(jié)課的主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需要,精心設計活動方案,這是活動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要注意避免選題過大、目標太空,而導致學生對主題挖掘不深、理解不透;還要避免選擇學生不易于公開表露或牽涉學生隱私的主題;活動設計要具有新穎性、可行性、嚴密性和教育性。根據我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我們設計并實施了幾次心理活動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列舉一次心理活動課的設計與實施過程。
3.1 活動主題:互助之旅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大多數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長大的,很少有機會去幫助父母、幫助別人,意識不到相互幫助的重要性,體會不到助人后的快樂和得到幫助后的感動,更缺少助人的經驗。
3.2 活動目的
(1)認識助人的意義。(2)體會助人的快樂。(3)學會助人的技巧。
3.3 活動時間
45分鐘。
3.4 活動道具
眼罩,背景音樂。
3.5 活動場地
室內與室外相結合。
3.6 課程設計
(1)情景導入:通過1~2個小故事的講述,讓學生認識到助人的意義。在講述故事時,可以一邊講述,一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2)活動程序: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體會助人的快樂,學習助人的技巧。
第一步:將全班分成兩大組,一組扮演“盲人”,另一組扮演“助盲者”?!懊と恕弊约捍骱醚壅趾?,先原地轉3圈(暫時失去方向感),然后獨自摸索著走出教室(體驗盲人的艱難、無助、甚至恐懼),在教室外面等候“助盲者”的幫助。
第二步:“助盲者”走出教室,選好一位自己要幫助的“盲人”,然后帶領“盲人”沿著教師事先指定的路線,走過一段有障礙的路,如上下樓梯,跨越溝坎等(“助盲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幫助“盲人”跨越各種障礙,但一定要保障“盲人”的安全),最后將“盲人”安全地送回教室的座位上。
第三步:兩人互換角色,按以上要求沿教師重新指定的路線再走一次。
第四步:互相交流。全班每個人兩種角色都體驗過后,以小組為單位坐下來互相交流當“盲人”與“助盲者”人的感受。教師可以事先設計一些討論題目。
第五步:學生感言?;ハ嘟涣骱笳乙徊糠謱W生起來談談他們的感受,全班分享?!爱斘掖魃涎壅盅矍耙黄岷冢裁炊伎床灰姇r,感到特別緊張和恐懼。”“當我一個人小心翼翼地摸索著走出教室時感到特別無助,特別希望有好心人來幫助我!”“對于某某同學的幫助我不太滿意,因為她只顧拉著我的手往前走,沒有考慮到我的感受,我不信任她,她不能給我安全感?!薄八軒椭?,我很感謝,但是她的方法我不能接受,這說明我們在幫助別人時光有好心還不夠,還要有好的方法,否則就會好心得不到好報?!薄?/p>
第六步:教師指導。教師請學生上來重現剛才在活動中觀察到的不正確的助人方法。如:“助盲者”拉著“盲人”的一只手走在前面,“盲人”跟在后面小心翼翼不敢前行;“助盲者”在“盲人”身后兩手扶著“盲人”的肩使勁往前推,“盲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邁步;“助盲者”在拐彎、上下樓梯、進門時只顧自己,不注意提醒和保護“盲人”,使“盲人”碰到障礙物上等。學生看后哈哈大笑,教師馬上進行正確引導:“大家為什么笑?肯定都認為這樣幫助別人是有問題的,可是剛才有些學生確實就是這樣做的。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幫助別人呢?”接著,教師進一步講授一些助人的技巧。通過助人技巧的學習,學生懂得了只有掌握助人的技巧,了解別人的真正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幫助別人。
第七步:心靈感受。通過今天的活動,你最深的體會或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要求學生用簡短的幾句話記錄下自己心靈成長的歷程。
第八步:課后作業(yè)。想一想,自己在過去的人際交往中有沒有“好心不得好報”的時候,找出其原因,在今后的一周內,主動幫助同學、朋友、父母或其他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寫出他們的反應和自己的感受。
第九步:教師總結。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遇到過困難,得到過別人的幫助。同樣,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和能力對別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平等互惠的關系,也就是說,你對別人怎么樣,別人就會對你怎么樣,你幫助我,我就會幫助你。正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幫助別人還是一件非??鞓返氖虑椤.斈憧吹絼e人因自己的幫助而擺脫困境;當你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重新振作;當你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興高采烈時,你不感到快樂嗎?幫助別人的人時時處處被他人喜歡著、贊揚著,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朋友。有誰不感到快樂呢?幫助別人還要講究方式方法,得到別人的幫助要學會感謝等。
第十步:結束活動。在大屏幕上呈現生活中人與人互相幫助的圖片,伴隨“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的歌聲結束活動。
4.1 心理活動課要適應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需要
青春期是個體心理發(fā)展急劇變化的時期,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時期。青春期的學生有時內心矛盾和心理沖突非常強烈,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對某些事情的誤解往往導致行為上的偏差,有時甚至不顧一切地做出傷害自己、損害他人及社會的極端行為。青春期的孩子興趣廣泛、社交范圍擴大,他們喜歡結交朋友,但由于鑒別能力較差,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染上不良行為。心理活動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學會有效的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從這個意義上看,開展心理活動課是適應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需要。
4.2 心理活動課的主體是全體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地進行。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有兩個:一是發(fā)展性目標,即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他們的潛能;二是防治性目標,即通過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矯治,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活動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教育活動。在學校開展心理活動課,是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因為心理活動課參與和受益者多,彌補了學校專業(yè)心理咨詢教師不足的問題,使更多的學生能得到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
4.3 心理活動課要適合學生的特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及高中和大學的不斷擴招,中專學校的學生整體素質明顯下降。我校現在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說是同齡孩子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在學習上“弱勢”——文化基礎薄弱。如: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方法欠缺、注意力不集中、厭學等。在心理素質上“弱勢”——心理問題較多。如∶缺乏自信、進取心不強、早戀、集體意識淡漠、自控能力較差等。這些學生中的大多數不但本身固有的心理潛能未被發(fā)現和挖掘,甚至在初中就已經被貼上了“能力差”、“沒出息”等否定的標簽。事實上,每個人的心理潛能是十分巨大的,沒有沒出息的孩子,只有不會發(fā)現孩子閃光點的家長;沒有無能的學生,只有看不見學生潛能的教師??涿兰~斯在《大教育論》中指出:“教給學生的知識,必須為學生的年齡與心理力量所許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適合學生的能力,這種能力自然會和學習與年齡同時增長”。心理活動課實際上就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塑造學生的人格。筆者認為對于這樣的“弱勢群體”單純傳授心理學理論知識效果并不好,而心理活動課這種方式更適合他們。
總之,心理活動課是一種體驗性的學習,它不以傳授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為主要任務,而是強調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參與中體驗,在感悟中獲得成長的經驗。心理活動課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活動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寓教于樂,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心理活動課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尊重每個人的個性特點和問題,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真正關心學生的心靈成長,很受學生歡迎。
[1]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2]王文娟.心理課教程[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
G40-03
A
1671-1246(2012)16-01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