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新
(江陰市第一中學 江蘇 無錫 214400)
文獻[1]中有一篇題為《用中學物理方法巧解一道大學物理習題》的文章,以下簡稱原文,引發(fā)了筆者的一些思考.
原文題目:有一密度為ρ的均勻細棒,長度為l,其上端用細線懸著,下端緊貼著密度為ρ0的液體表面.現(xiàn)將懸線剪斷,求細棒在恰好全部沒入液體中時的沉降速度.設液體沒有粘性.
思路一:大學物理解答如下:在下落過程中,細棒只受到兩個力:向下的重力mg和向上的浮力F?。渲懈×κ莻€變力,當棒的浸沒長度為x時,F(xiàn)?。溅?xg S(S為細棒截面積),取豎直向下為x軸的正方向,如圖1所示.
圖1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
兩邊分別乘以d x可變成
兩邊積分這是原題給出的結果.
思路二:引入浮力勢能:考慮到細棒下落過程中所受浮力F?。剑?xgS與彈力F=-κx的大小和方向相似,類似彈性勢能引入浮力勢能的概念,以方便問題的處理.本題可以理解為隨著細棒的下落.浮力做負功,浮力勢能將增加.下落過程的能量關系是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浮力勢能與動能,而浮力勢能的數(shù)學表達式是,當細棒在恰好全部沒入液
體中時,代入x=l,根據(jù)能量守恒得
其中
最后求得
原文出現(xiàn)在“問題討論”這一欄目,重在用中學物理方法巧解.既然用中學物理方法,那么該種物理方法一定符合中學生的知識結構與認知規(guī)律;同時也應該具有普遍性的特點.換個角度思考:如果該題作為考試試題的話,中學生中一定會有不少的同學解答出來.而且相信解答出來的學生大部分解法如下.
思路三:處理物理問題的三種基本思路:力、能量、動量.三種基本思路中力是最基本的.細棒在下沉的過程中重力無需研究.所以只需研究浮力的特點.然后會發(fā)現(xiàn)它是個變力,究竟怎么變,才能決定采取具體的處理方法.設細棒沉浸液體中任意長度x時,細棒所受浮力F?。溅?gSx,不難發(fā)現(xiàn)任意時刻F浮與細棒發(fā)生的位移x之間成線性關系,因為浮力做的功可以用平均力來計算.
對細棒整個運動過程應用動能定理,有
當然對整個過程運用動能定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浮力F浮的性質(zhì)比較特殊,F(xiàn)浮與細棒發(fā)生的位移x之間成線性關系.像符合這種特點的力的花樣題目相信在各個學校應該接觸的比較多,例如:彈簧的彈力作功問題.所以學生必定具備解答的能力.
在思路三中,從最基本的力的角度可以發(fā)現(xiàn)浮力是變力,題目中也是求速度v,學生也容易把思維定位到研究過程中運動的具體性質(zhì),研究加速度a的變化情況,發(fā)現(xiàn)a變化,也就容易聯(lián)系到微積分.其實原文題目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高中競賽題中,另外各省市的數(shù)學高考要求不同,有的省市早已把大學內(nèi)容定積分列入高中數(shù)學高考必考部分,所以部分中學生已經(jīng)具有較高的應用數(shù)學方法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即使有的省市不列入高考必考范圍內(nèi),但是對于一些中高檔次的學校也是作為競賽中、或者普通的方法介紹給學生.現(xiàn)在高考命題對于學生應用數(shù)學方法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不管情況如何,個人還是建議教師可以把定積分的思想方法介紹給學生,再者在模擬題中已經(jīng)不時的在滲透著微積分思想.
【例1】如圖2所示,兩根相距為d足夠長的光滑平行金屬導軌位于水平的x Oy平面內(nèi),導軌與x軸平行,左端接有阻值為R的電阻.在x>0的一側(cè)存在垂直紙面向里的磁場,金屬棒質(zhì)量為m,電阻為r,與金屬導軌垂直放置,且接觸良好.開始時,金屬棒位于x=0處,現(xiàn)給金屬棒一大小為v0、方向沿x軸正方向的初速度,金屬棒沿導軌滑動,金屬導軌電阻可忽略不計.若導軌間的磁場是非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B沿x軸正方向增加,且大小滿足B2=kx,導體棒最終在導軌上靜止時的坐標x.
圖2
解析:
在解答出來該題的學生中,運用積分處理問題的同學還是占有一定比例的.上面積分和動能定理兩種思路應該詳細、重點地介紹給學生.
原文中用類比方法通過浮力與彈力的類比,引入浮力勢能的概念,是一種很巧妙的思維方法,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路.但是該種思維方法具有特殊性,思維方法越特殊,那么對于中學生的能力要求也就越高.也就說該種題目作為試題的話,在解答出的學生中是占的比例也不高.原文解答中機械能守恒的研究對象也沒有講清楚.浮力勢能概念本身并不重要,但是類比的思想和創(chuàng)新精神值得學習.
高考命題以能力立意為主,所以現(xiàn)在有些大學物理與高考物理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大學物理建立在高等數(shù)學的基礎上追求定量計算;高中階段由于數(shù)學能力的限制,追求的是定性分析.命題專家就以中學物理知識為儲備、大學物理為背景研究出了一些新穎題目.
圖3
【例2】如圖3,一不可伸長的輕質(zhì)細繩跨過滑輪后,兩端分別懸掛質(zhì)量為m1和m2的物體A和B.若滑輪有一定大小,質(zhì)量為m且分布均勻,滑輪轉(zhuǎn)動時與繩之間無相對滑動,不計滑輪與軸之間的磨擦.設細繩對A和B的拉力大小分別為T1和T2,已知下列四個關于T1的表達式中有一個是正確的,請你根據(jù)所學的物理知識,通過一定的分析判斷正確的表達式是
解析:如果要定量計算的話,會牽涉到大學中的轉(zhuǎn)動慣量、轉(zhuǎn)動定律等概念.但是這不是命題專家們的立意.命題考查的是能力.怎么處理呢?
極限法:假設滑輪的質(zhì)量m=0;問題的還原:質(zhì)量為m1的A與質(zhì)量為m2的B構成的簡單的連接題:設m1<m2
令A,B,C,D答案中的m=0,只有選項C符合條件.故本題答案為選項C.
1 張曉森.用中學物理方法巧解一道大學物理習題.物理教師,20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