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汝詢《唐詩解》選詩及注、解唐詩的是非得失

      2012-03-20 01:00:35薛寶生
      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2年9期
      關(guān)鍵詞:唐詩

      薛寶生

      (四川大學(xué)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成都610064)

      唐汝詢《唐詩解》選詩及注、解唐詩的是非得失

      薛寶生

      (四川大學(xué)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成都610064)

      明末瞽人唐汝詢選解唐詩,勒為一書,是為《唐詩解》。其選詩受高棅《唐詩品匯》《唐詩正聲》及李攀龍《唐詩選》的影響,表現(xiàn)出崇尚盛唐的取向。其注、解詩方法靈活多樣,將自身的不幸遭遇與文人失意融合,頗具真知灼見,字里行間滲透出一種生命精神,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疵病。

      唐汝詢;《唐詩解》;唐詩選本;解詩方法

      《唐詩解》五十卷,所選詩歌多膾炙人口之名篇,于盛唐名家尤重視。《四庫提要》稱:“是書取高廷禮《唐詩正聲》、李于麟《唐詩選》二書,稍為訂正,附以己意,為之箋釋?!保?]2712《唐詩解·凡例》云:“是編之解有二:屬詞比事則博引群書,遵李善注《文選》之例;揣意摹情則自發(fā)議論,遵朱氏傳《詩》之例?!保?]卷首前者就《唐詩解》選詩的情形而言,后者側(cè)重于字句的訓(xùn)釋、旨意的闡發(fā),就《唐詩解》注釋、評解唐詩而言。

      一、《唐詩解》注詩的是非得失

      《唐詩解·凡例》云:“引注之法有三:凡詩中用事,即引本事以解之者,曰正注;溯流尋源至博采他書以相證者,曰互注;字釋句解,必求剖析其義而無害其文者,曰訓(xùn)注?!保?]卷首正注,即對詩中所用典故本事,一一注明其源出處及事由,為《唐詩解》中最常見的注釋之法。茲舉駱賓王《帝京篇》里的一段來說明:“古來榮利若浮云……獨負洛陽才。”駱詩此段用田蚡、竇嬰、衛(wèi)青、霍去病、張絃、衛(wèi)靈公、張放、李廣、漢武帝、顏駟、魏勃、翟公、公孫弘、韓安國、司馬相如、楊雄、東方朔、汲黯、賈誼等事,而唐汝詢對每人每事都各引其本事詳加注釋,且是整段整段地援引,基本照錄原典而不加采摘,就此段文字而言,唐氏所引就有《漢書》《史記》《吳錄》《莊子》《西京雜記》等書,凡一千八百余字。互注:此種注法分兩種情況,其一、詩中具體的詞句,見于前人之詩篇者,則溯源探流,尋其源出處,有利于明詩人沿用、化用古人詞句之變化家數(shù),此為古來注詩者常用之法。其二、詩中有用事者,尋起源出處,并引他書以證其事。如常建《昭君墓》一詩,關(guān)于昭君一事,并見于《漢書》《后漢書》《西京雜記》三書,唐氏則先引《漢書》,再引《后漢書》《西京雜記》中關(guān)于昭君的段落,以為旁證。訓(xùn)注:即對字句的訓(xùn)釋,也是再常見不過的注釋之法。訓(xùn)注對于詞語的訓(xùn)釋,使詩句意義暢通無阻。如對王維《魚山神女祠歌·迎神》①《魚山神女祠歌·迎神》:“坎坎擊鼓,魚山之下。吹洞簫,望極浦。女巫進,紛屢舞。陳瑤席,湛清酤?!币辉娭凶志涞慕忉?“《詩》:坎坎鼓我。毛萇曰:坎坎,鼓聲也?!冻o》:望涔陽兮極浦。王逸曰:極,遠也;浦,水涯邊?!秶Z》: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注:巫、覡,見鬼者?!对姟穼椅柘上伞!对姟芳容d清酤。注:酤,酒也。”[2]333

      此三種注詩之法,唐氏并用而不廢,對于注釋而言,可謂詳實。其得在于:(1)正注,征引原事,豐贍詳實,使其注解具有故事情節(jié),可以引起讀者興趣?;プⅲ瑢τ谠~句沿波溯源,使讀者知其詞句之變化家數(shù),知字詞之出處。訓(xùn)注對于詞語的訓(xùn)釋,解決了一般讀者理解詩歌的障礙,使詩句意義暢通無阻。(2)《唐詩解》解注詩歌時,旁征博引,無疑可充盈人之耳目,長人之見識。故武林黃汝亨為《唐詩解》作序云:“其中詮次時事,標(biāo)揭情緒,為議論,為訓(xùn)釋,為參證,詞可以文,義可以史,古今興替于天地、山川、草木、禽鳥之名類備矣?!保?]1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178其是之謂也。

      其失在于:(1)注解中有的地方過于冗繁。順治間武林趙孟龍《刻唐詩解新例四則》云:“詩中有一事屢見者,仲言俱為繁引而不殺,未免言重詞復(fù)之弊?!保?]卷首以羅敷、李廣等人的事典為例,但凡有篇章用這些典故,則屢引《古今注》《史記》,不厭其煩,前面篇章多次出現(xiàn),讀者已熟知,后面篇章又重復(fù)出現(xiàn),且前后所引基本上沒有差別。從側(cè)面可以看出,唐汝詢在引注材料的取舍上過于倉促,未暇精選,乃至其注釋,如資料匯編一般。(2)詞句皆尋其源出處,不免流于主觀臆斷、流于牽強。有時甚至誤尋、曲解,本意在為筏槎,卻貽誤后學(xué)。如:“李白《游泰山》有句云:‘玉女四五人,飄飄下九垓’。顯然是以浪漫主義手法,極寫泰山的崇高極天。然汝詢注‘九墳’卻引《國語》:‘王者居九畡之田。注:九畡,九州之極地也。畡與垓同?!浴跽咚印狻袍颉@然與詩意欠合。應(yīng)引《史記·封禪書》:‘上暢九垓,下沂八埏’,取九垓,天空極高處之意?!保?]由于上述疵病,故《四庫提要》譏其云:“所注實多冗蕪,不盡得古人之意,亦不盡得其所出?!保?]2712

      二、《唐詩解》解詩的是非得失

      華亭唐汝詢解詩,方法靈活多樣①關(guān)于唐汝詢《唐詩解》解詩方法,王振漢《唐汝詢及其唐詩解》一文有提及“串講”等;肖振宇2007年9月發(fā)表于淮海工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的《唐汝詢古詩鑒賞評說》一文提及“聯(lián)系生平”“援引他說”等。然王氏之作為拓荒之作,多有開啟研究思路之功,也涉及到解詩方法問題,如串講等。然由于涉及面廣,故落實到具體問題上則顯單薄。肖氏之文主要是從鑒賞方法的角度進行評說,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但嚴(yán)格說來,僅有兩種是唐汝詢解詩時慣用的方法。,或知人論世、或串講翻譯、或標(biāo)目顯志、或推己及人、或博采眾說,方法靈活多變,有的篇章以一種方法解之,有的篇章則并用幾種方法共解之,這是唐氏解詩最大的特點。

      1.解詩方法之“翻譯串講”——詩意之再創(chuàng)造。以串講之法解詩,不僅解詩之意旨,且于單句詩意亦有所解,如同翻譯詩句一般。如杜審言《賦得妾薄命》[草綠長門掩]及陳子昂《感遇詩》[白日每不歸]、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有妹有妹在鐘離]等詩的解析,幾乎詩中的每句詩在評解中都能找到對應(yīng)的大意,解析實際上是完成了詩句的“翻譯”工作,且“翻譯”得很到位,很流暢。作者寫詩,是用一種話語方式表達自己的情志,而唐汝詢對詩意的解述過程,實際上是用另一番話語對作者情志的復(fù)述,這是一種二次創(chuàng)作,是對詩意模仿性的再創(chuàng)造。

      2.“首句標(biāo)其目,卒章顯其志”——開篇點題,篇末評論的解詩方式。白居易《新樂府序》云:“首句標(biāo)其目,卒章顯其志?!保?]52是為新樂府創(chuàng)作體制計,即開篇開門見山,直接切入主題,篇末闡明其價值取向。唐汝詢在解詩時,起句便是為詩歌定性(如言某詩為哀時之作,某詩即景而傷羈旅也等等),說明某詩為什么而作。結(jié)尾則發(fā)議論、述感慨,表達自己對某人、某事的認識、見解。如對宋之問《陸渾山莊》、杜甫《佳人》、萬楚《五日觀妓》等詩的解析。茲以后者為例,唐汝詢解曰:“此因五日出游而刺當(dāng)時歌妓之盛也……下之淫巧,誠自上始,何明皇不悟,而卒有馬嵬之行,惜哉!”[2]1059如此解詩,使讀者首先明了該詩的性質(zhì),篇末加入解詩者的價值判斷,或是針對作者的身世遭遇,或是針對歷史事實。總之,有助于讀者參考、取舍。

      3.解詩方法之“知人論世”——開掘文本背景意義的解詩方式。孟子謂萬章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3]324孟子認為對作者生平、思想及所處時代背景的了解,是正確理解古人著作的前提。王國維云:“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詩雖有不能解者寡矣。”[6]571唐汝詢在解詩時,很好地貫徹、實踐了孟子這一思想主張。在《唐詩解》的編排上,先錄詩人爵里,述作者生平大概,而后解詩時,將與某詩有關(guān)的某段履歷再行詳細述說,從而發(fā)其詩背后之大時代背景,進而論其意旨。如對章懷太子《黃臺瓜辭》及賈至《寓言》詩的解析如此解詩,使讀者可以從作者的身世遭遇入手,更深切地體味到作者的情感,不至于對作者的意圖把握不夠,使對詩意的理解與作者當(dāng)時的意圖相違背,從而盡可能地避免了望文生義式的理解。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博采眾說以助解詩。《詩》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7]670,其意在于,借納他邦之人才以治理國政。唐汝詢解詩時或直接引用他人言辭來解詩,如解劉長卿《謫居于越亭作》、元稹《聞白樂天左降江州司馬》等詩;或引他人言辭加以批駁來輔助解詩,如對杜甫《夢李白》[死別已吞聲]一詩的解析;又或轉(zhuǎn)錄掌故軼事以助于解詩,如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yīng)制》一詩的解析,唐汝詢解詩時轉(zhuǎn)錄《全唐詩話》之記載來幫助解詩,從而使解詩之言有情節(jié)、趣味,可以助讀者更好理解詩意。然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名之,非謂唐汝詢對于某些篇章無有己見。劉勰云:“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舊談?wù)?,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有異乎前論者,非茍異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與異,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務(wù)折衷?!保?]727如此而已。

      5.解詩方法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式的解詩方式?!对姟吩?“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保?]757用于理解文學(xué)作品上,則指站在作者的立場上,用作者的眼光,設(shè)身處地地去體察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內(nèi)心情感流動及誘發(fā)作者創(chuàng)作的動因。唐汝詢解唐詩時,言詞中多稱“我”,以我(解者)之心而度“我”(作者)之心,故而對作者情感流動,有似感同身受,亦令讀者覺之似作者自解其詩。如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九、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等詩的解析。唐汝詢解詩時處處忖度當(dāng)事人之心境,細致入微,而出之以“我”之口。有解詩者,亦有解詩,本是事實,而以此手法出,則將解詩者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淡出,從而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對詩中的人事歷歷如在目前,感同身受。

      其得在于:(1)開創(chuàng)體式,為讀者理解唐詩提供了方便。武林黃汝亨為《唐詩解》作序云:“詩不具論,論刻唐詩之最著者:曰《品匯》以標(biāo)格,曰《正聲》以列體……曰所以指歸曾未有名。詩解者,解之,云間唐仲言山人始?!保?]卷首明確指出為唐詩作解,解詩之指歸一體,始于唐汝詢,有開創(chuàng)之功。錢塘毛先舒為《唐詩解》作序云:“華亭汝詢唐氏,又錄四唐諸詩而詳注之。網(wǎng)羅搜括,畢盡無疑。豈非慮涉海之無涯,而故為是槎筏歟!夫詩有象趣,有指義,不可解者慮執(zhí)指義而掩象趣耳,乃若鉤冥思,證托寓,裨古人之深思,昭明顯白,人人睹之,則亦作者之功臣也?!保?]卷首其一方面為讀者理解唐詩提供了平臺、參考,便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唐詩;另一方面,將詩意昭著于眾,使詩更容易獲得平民讀者,拓展了流傳范圍,堪稱“作者之功臣”。(2)解詩依主性情,充溢著真純,使人耳目為之一新。王國維云:“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保?]4汝詢五歲而瞽,于紛繁的世事只能聽之于耳,而不能見之于目,以其不能親睹人世間種種罪惡,故于心底里保留了幼年健視時孩童眼里美好奇妙的世界人生影像,滿是真純,滿是真性情,如其對白居易《長恨歌》的解析:“此譏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楊妃本出壽邸,而曰‘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為君諱也?!ㄢ毼?zé)o人收’,伏后鈿盒金釵案。意謂妃就絕之時,花鈿散逸人間,必有得之者。方士特挾此以欺上皇,非有他術(shù)也。”[2]432對于這等文人普遍關(guān)注而有意諱之的歷史事件,唐汝詢則以孩童般的眼光、無所畏忌的天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真相:白居易為明皇奪兒媳遮丑;方士遍尋民間得楊妃遺物,謊稱有法術(shù)欺瞞明皇。又其解詩頻頻用“悲夫!”“奈何!”“哀哉!”“幸哉!”“吁!”“耶!”等字眼,發(fā)議論、抒感慨,更體現(xiàn)出其性情之真。如“奈何使胡騎長驅(qū)而京師幾覆也,悲夫!”“吁夫以太白之傲,非所謂百煉鋼則何遽為繞指柔也,哀哉!”等等,茲不贅舉。(3)值得注意的是,唐汝詢以一盲人之識力解詩,雖曰解詩,并非每詩每句必有斷然之解。限于識力,遇有不知處、不確定處,則曰:“俟博聞?wù)咴斨痹圃?,如解王維《終南山》一詩時云:“恐右丞作詩未必如此拘拘,且一山不聞兩州分屬。俟博聞?wù)咴斨!保?]946又如對祖詠《江南旅情》一詩的解析:“寄橘未詳,難以曲解,故闕以俟博雅君子?!保?]974顯示出了一種闕疑,不強為解的態(tài)度。

      其失在于:(1)對于某些詩的解析,不免附會,流于臆斷。昔《四庫提要》譏《詩品》曰:“論某人源出某人,若一一親見其師承者,則不免附會耳。”[1]2738唐氏解析詩歌頗多采用“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解釋方式,言詞中多稱“我”,處處以我(解者)之心而度“我”(作者)之心,以我之眼光觀之,歷歷如親見,又或似作者之知己、摯友,更有似作者本身了解其心思一般。如其“囿于李詩皆有寄托的思維,認為李詩都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有感而發(fā),不關(guān)乎時政治亂,就關(guān)乎個人得失,于是在說解時,不免牽強附會,捕風(fēng)捉影,給一些本無寄托的詩歌人為地涂上了一層政治色彩,無限度地擴大了李詩的比興范圍,走向了另一個極端”[10]。(2)由于《唐詩解》選詩量大,因此,對于有些詩篇的解析過簡,如對王維《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一詩,僅以聊聊數(shù)字解之曰:“上聯(lián)記林亭之幽,下聯(lián)寫玩世之傲?!保?]658又如高適《除夜作》,解曰:“懷鄉(xiāng)方切,衰老繼之,客心所以悲?!保?]685凡此種種,由于解詩者興趣、識力使然,并不是對所選之詩都有深解。

      三、《唐詩解》選詩的是非得失

      《唐詩解》選詩計1546首,分七體編排,收五言古詩300首;七言古詩141首(另附歌行、騷體、琴操19首);五言絕句225首(另附六言絕句13首);七言絕句325首;五言律詩246首;七言律詩160首;五言排律117首。入選作家200位,初唐40位,作品183首;盛唐50位,作品833首;中唐67位,作品429首;晚唐32位,作品82首;時代不可考者9位,作品19首;誤收宋人2位,作品2首。①關(guān)于入選作家人數(shù)及入選作品總數(shù),王振漢點校本《唐詩解·前言》稱統(tǒng)計得作家凡一百九十四人,作品一千五百多首;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稱作家計一百八十四人,作品一千余首,計數(shù)與筆者統(tǒng)計略有出入。詳見薛寶生.唐汝詢唐詩解研究[D].第20-26頁,第30-32頁,蘭州:西北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0。

      其得在于:(1)其選詩之行為,昭示了一種堅韌不屈的生命精神。李東陽《懷麓堂詩話》稱:“選詩誠難,必識足以兼諸家者,乃能選諸家,識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選一代。一代不數(shù)人,一人不數(shù)篇,而欲以一人選之,不亦難乎?”[11]1376又馬德華《唐詩品匯序》云:“作者固難,選者尤難。唐歷三百余年,有始終淳漓之異。故聲文亦隨而降,有能褒群作,辯眾體,得于大全而無憾者,斯戛戛其難矣?!保?2]卷首可見,選詩確非易事,尤須學(xué)識、眼光,對于一個靠聽聲辨音來選詩的選家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其以盲人之心力,耳食心通,為難為之事,成著述,弘揚了古來圣賢所宣稱的發(fā)憤著書精神。(2)其《唐詩解》去粗取精,起到了傳承保存唐詩的作用?!短圃娊狻凡坏细?、李二選之精華,又別具慧眼從他處補錄,故而其所選皆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和傳承乃至保存唐詩精華的作用,所謂“刪汰繁蕪,使莠稗咸除,菁華畢出”[1]2598。(3)其選中唐詩 429 首,數(shù)量居所選四唐詩作第二位,作家67位,數(shù)量居所選四唐作家第一位,是對李選過分裁汰中唐的糾正②李選中,中唐詩占16.5%,數(shù)量具所選四唐詩歌第三位。詳見陳國球《明代復(fù)古派唐詩論研究》第212頁,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表現(xiàn)出一定的進步性。

      然而,唐汝詢選詩仍有失之偏頗之處。(1)唐氏選詩終究不能完全擺脫高、李的影響,仍呈現(xiàn)出“尚盛唐”、“尚名家”的傾向③因“演七子流派”,故于“詩必盛唐”之主張必有所繼承,加之其選源出于高棅《唐詩正聲》與李攀龍《唐詩解》(此二選選盛唐詩分別占其選的50.5%,60.1%,詳見陳國球《明代復(fù)古派唐詩論研究》第205頁,第212頁),故而尤重盛唐。故其選仍重盛唐之詩,而輕晚唐之作?!短圃娊狻饭彩仗圃?546首,其選盛唐詩830多首,約占選詩總數(shù)的54%;選中唐詩429首,占28%;選晚唐詩80首,約占選詩總數(shù)5%)。同時,還表現(xiàn)出“尚名家”的傾向,在“名家”中尤以盛唐名家為最。如其選陳子昂、宋之問、王維、儲光羲、孟浩然、王昌齡、李白、杜甫、岑參、高適、李頎、劉長卿、錢起、韋應(yīng)物、柳宗元15名家詩,數(shù)量之和為920首,約占《唐詩解》收詩總數(shù)比例60%,而其他183位詩人入選作品僅624首,占入選總數(shù)比例的40%,而王昌齡、王維、孟浩然、岑參、高適、李白、杜甫7人入選作品數(shù)就達646首,占《唐詩解》收詩總數(shù)41%,其選詩的“盛唐名家”取向不言自明。以上關(guān)于《唐詩解》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詳見薛寶生.唐汝詢唐詩解研究[D].第25-26頁,第30-32頁,蘭州:西北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0。。而對其他時期的唐詩刪汰過甚。由于其幼年失明,無法直觀地去觀瞻,只能靠父兄口授來汲取知識,因此父兄的治學(xué)、論詩主張、審美傾向通過“灌耳音”的方式影響到了唐汝詢的眼界?!端膸焯嵋费云?“五歲而瞽,父兄抱膝上,授以三百篇及唐詩,無不成誦……惟其兄汝諤,篤嗜王、李之學(xué),故汝詢所作,亦演七子流派?!保?]2507因其兄“篤嗜王、李之學(xué)”,故其弟“亦演七子流派”。(2)選詩不能突破流俗所向,趨向保守。吳喬《圍爐詩話》卷六云:“唐汝詢仲言,奇士也……惟于于鱗、鐘、譚不敢一掃去之,為可惜耳?!保?3]678此論頗為中肯,唐汝詢自己也稱:“凡《正聲》所選,有應(yīng)刪者,略其注而各附于諸人之末。其無可附者,則以世次而附于一卷之末。正以是編行世既久,不欲廢其全書云?!保?]卷首以其行世久,而不忍廢之,尊重了流俗所向,對于自己的選詩標(biāo)準(zhǔn)、原則卻不得不說是一種損害。

      四、結(jié)語

      綜上,華亭唐氏以盲人之身,而成著述之事,雖有上述疵病,然亦頗多靈心慧解,功大于過,得大于失。而其為唐詩作解有開創(chuàng)之功,“亦(唐詩)作者之功臣也”。他把選詩、解詩結(jié)合起來,作了切實的實踐,其《唐詩解》一選則成為人們理解唐詩之槎筏。以此為槎筏,則于理解唐詩名篇之大體亦庶幾矣。

      [1][清]紀(jì)昀,陸錫熊,孫士毅,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明]唐汝詢.唐詩解[M].王振漢,點校.保定: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1.

      [3][宋]朱熹.四書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王振漢,范海玉.唐汝詢及其《唐詩解》[J].河北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9,(4):13 -17.

      [5][唐]白居易.白居易集[M].顧學(xué)頡,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

      [6]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二十三[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7]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8]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1.

      [9]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王友勝,李德輝.唐汝詢唐詩解“李白詩解”探論[M]//中國李白研究,2004.

      [11][明]李東陽.麓堂詩話[M]//丁福保.歷代詩話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12][明]高棅.唐詩品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清]吳喬.圍爐詩話[M]//郭紹虞.清詩話續(xù)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責(zé)任編輯 朱正平】

      Exploring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Extraction and Notation on Tang Shi Jie

      XUE Bao-sheng
      (Institute of Chinese Popular Cultur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Tang Ruxun who was the blind finished Tang Shi Jie which was an anthology about Tang poetry.He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ang Shi Pin Hui,Tang Shi Zheng Sheng and Tang Shi Xuan.It has shown an inclination to praise the Premier Tang poems highly.He adopted some flexible means and integrated of their own misfortune and Literati’s frustration in commentary.It reflected the spirit of life and insight between the lines,but his comments exposed some flaws inevitably.

      Tang Ruxun;Tang Shi Jie;Anthology of Tang Poetry;method of notation and commentary

      I207

      A

      1009—5128(2012)09—0056—04

      2012—03—13

      薛寶生(1984—),男,甘肅平?jīng)鋈?,四川大學(xué)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唐宋文學(xué)、中國古代文論研究。

      猜你喜歡
      唐詩
      唐詩寫柳之妙
      中華詩詞(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0
      春夜講唐詩記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0
      唐詩里的日與月之爭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2
      品讀唐詩
      秋韻唐詩
      唐詩賞讀
      唐詩賞讀——馬詩之四
      唐詩賞讀——馬詩之二
      《唐詩選注評鑒》(十卷本)出版
      唐詩
      仁化县| 永清县| 肇州县| 沭阳县| 商水县| 苗栗县| 舟曲县| 青龙| 斗六市| 岳西县| 临邑县| 类乌齐县| 绿春县| 怀宁县| 平定县| 辽阳县| 广丰县| 龙门县| 随州市| 突泉县| 龙南县| 当阳市| 昌宁县| 靖州| 潞西市| 阿克陶县| 红河县| 穆棱市| 苏州市| 洛隆县| 揭东县| 科技| 公主岭市| 丰宁| 禄丰县| 大埔县| 宁阳县| 固始县| 图片| 格尔木市|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