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民
(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陜西 渭南714000)
《史記》中有關“秦史”的考誤
魏新民
(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陜西 渭南714000)
司馬遷的《史記》以史料的詳實為后人所贊譽,然而以個人的力量對兩千多年的歷史事實作全面的徹底的校勘考證,難免會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史記》中有許多訛誤記載,本文僅從紀年和史料兩個方面對《史記》中秦史的記載作了些考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求說明當時的真實歷史事實。
《史記》;《戰(zhàn)國策》;表;列傳
自古以來人們稱太史公為“良史”,主要是基于他非常嚴謹的史學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客觀歷史精神。雖然他有得天獨厚的家學教育、淵博的知識、實地考察的實踐、身為太史令可擁有大量史料來源的便利條件,但在處理史料時仍非常嚴謹,特別是他采取的那種“疑者闕之”[1]878的原則,一直被后人遵從仿效。然而,以當時的歷史現實和太史公個人的力量,要完成所有史料的徹底考證,完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史記》中不僅有歷史紀年的前后矛盾,也有歷史事件記載的出入,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早有論述:“《史記》世代年月事多舛錯,故班固以文多抵牾?!薄啊妒辣尽放c史記參差不同,書籍久遠,事多紕繆,杜違《史記》,亦何怪焉?!保?]240筆者僅就《史記》中關于秦史的記載做了些考證,以求還原歷史事實。
1.申生被殺,重耳出奔。史載“(穆公)五年,秋,穆公自將伐晉,戰(zhàn)于河曲,晉驪姬作亂,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保?]93
但據《左傳》載“(僖公四年)十二月戊申,(太子申生)縊于新城。”[4]299也就是說,太子申生死于秦穆公四年冬天。(僖公五年)也載“晉侯使以殺太子申生之故來告”,據此可知,晉國通告諸侯太子申生被殺是在僖公五年,也就是穆公五年。但實際上太子申生死于僖公四年冬天。另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齊桓公)三十年,晉殺太子申生?!保?]1081據此可知,太子申生被殺應在公元前655年,正好是穆公四年。因此,《史記·秦本紀》對這一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記載有誤。
2.管仲之死。據《史記·秦本紀》載:“(穆公)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保?]94
這一歷史事件,《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桓公)四十一年,秦穆公虜晉惠公,復歸之。是歲,管仲、隰朋皆卒。”[3]1082史書記載,齊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腹氖荒辏垂?44年?!妒酚洝なT侯年表》記載:秦穆公任好元年是公元前659年,按照《史記·秦本紀》的記載,管仲死于公元前647年。同樣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秦穆公十二年相對應的齊表欄載“使管仲平戎于周,欲以上卿禮,讓,受下卿”[3]392,齊表中記載這年管仲仍然在為齊作戰(zhàn),何來之死之說?同表中秦穆公十六年相對應的晉表載“重耳聞管仲死,去翟之齊”[3]394。按此計算,管仲死于公元前643年。較符合眾多歷史記載?!妒酚洝で乇炯o》記載有誤。
3.“靈公六年,晉城少梁,秦擊之。十三年,城籍姑。”[3]99
但據《秦記》及《六國年表》記載,靈公在位共十年。何來十三年之說?如《六國年表》載:“(靈公十年)補龐,城籍姑。靈公卒,立其季父悼子,是為簡公。”[1]491因此,“城籍姑”應在靈公十年。
4.項燕被殺。《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保?]141
但據《史記·楚世家》“(楚王負芻)四年,秦將王翦破我軍于蘄,而殺將軍項燕”,按照楚史記載,始皇元年為楚考烈王十六年,九年后考烈王卒,子幽王即位,幽王在位十年卒,哀王即位,哀王即位兩月后被殺,負芻為王。以此推斷,項燕之死應為始皇二十三年。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二十三年,蒙武為秦裨將軍,與王翦攻楚,大破之,殺項燕?!保?]1995《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打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歲余,虜荊王負芻。”[5]1497據此推斷,項燕被殺應為始皇二十三年。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始皇)二十三年,王翦、蒙武擊破楚軍,殺其將項燕。”“(楚王)負芻四年,秦破我將項燕?!保?]546
因此,項燕被殺應為(始皇)二十三年確切無疑。
5.楚國被滅?!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6]84“(二十四年)王翦、蒙武破楚,虜其王負芻?!?楚王負芻)五年,即始皇二十三年,“秦虜王負芻,秦滅楚”[3]546。
“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3]1995(《史記·蒙恬列傳》)
據此秦人虜楚王負芻當在始皇二十四年。
《史記》中紀年之誤的出現,一方面源于戰(zhàn)國時期各國對同一歷史事件記載的前后出入,另一方面也源于司馬遷在寫作《史記》過程中對各種史書的記載無法全面考證,《史記》的寫作是在秦滅之后,史書的殘缺不全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在《史記》諸表中尤為明顯,“《史記》諸表的問題很多,有文字的脫、衍、錯格,有紀年舛錯”[7]18。
1.范雎在秦昭王三十六年說服秦昭王時說到:“至今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于山東者,是穰侯為秦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保?]2408歷史事實又如何呢?《史記》中關于秦昭王這十五年的記載很多。茲列舉如下:
當是時,昭王已立三十六年,南拔楚之鄢郢,楚懷王幽死于秦。秦東破齊,……數困三晉;[1]2404
(昭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
二十二年,蒙武伐齊;
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伐齊,破之濟西;
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
二十五年,拔趙二城;
二十七年,錯攻楚;
二十七年,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fā)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
三十三年,客卿胡陽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
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
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齊。取剛、壽。[3]103
從以上歷史記載明顯可以看出,從秦昭王二十一年開始到三十六年這十五年間,秦軍幾乎年年出兵關東,安在其十五年不敢窺兵于山東者!這明顯是縱橫之家夸大其詞,明顯與歷史事實不符。
2.商鞅為庶長的時間。《史記·秦本紀》載:“(秦孝公三年)衛(wèi)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zhàn)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為左庶長?!保?]100
3.《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六年,“拔衛(wèi),迫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3]119。
但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始皇十八年“衛(wèi)君角元年。注:元君之子?!保?]544由此可知,此時應為元君而非角。
4.關于秦王子嬰的記載?!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趙高讓閻樂等人在望夷宮逼殺秦二世后,“立二世兄子公子嬰為秦王”[3]138,按此說法子嬰是秦始皇的孫子。
但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趙高在逼死秦二世后,“引璽而佩之,左右百官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高自知天弗欲,群臣弗許,乃招始皇弟,授之璽?!保?]1983從這段史料來看,子嬰為秦始皇之弟。
再者《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二世即位后,在殺害蒙恬、蒙毅事件上,子嬰進諫曰:“臣聞故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顏聚,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倍秦之約,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后勝之議。此三君者,皆各以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主欲一旦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獨智者不可以存君,誅殺忠臣而立無節(jié)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保?]1997從這段史料可以看出,子嬰對秦滅六國的歷史事實相當熟悉,而且其分析恰如其分,沒有相當的政治閱歷和見識是講不出這些歷史緣由的。作為二世兄子的子嬰應該沒有這樣的政治洞察力,如果有,史書應該別類事實佐證。而作為秦始皇弟的子嬰有這樣的分析判斷能力不足為奇,他也是滅六國的見證人。
另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子嬰被趙高立為秦王后,“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佯以義立我……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子嬰不行,高果自往……子嬰遂刺殺高于齋宮?!保?]138從這段歷史記載看,子嬰為王時,兩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而且足以幫助其完成刺殺趙高的重任。從歷史事實分析,秦始皇死時為五十歲,不應有此成長之孫。所以子嬰為秦始皇弟之說接近歷史事實,也比較合情合理。
5.《史記·李斯列傳》載:沙丘政變時,李斯曾經改詔書曰:“朕巡天下……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余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保?]110這段記載與歷史事實不符。
(1)按史書記載,扶蘇北上蒙恬軍作監(jiān)軍在始皇35年,而始皇駕崩于37年,因此扶蘇作監(jiān)軍不過兩年,何來十余年之說?
(2)“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3]1995這是見于史書最早的蒙恬開始掌兵的記載。如果從這時算起,到始皇駕崩蒙恬掌兵是有十余年,但不是說屯邊十余年。蒙恬屯邊開始于秦始皇三十二年,這一年始皇因讖語“亡秦者胡也”,“乃使將軍蒙恬發(fā)兵三十萬北擊胡,略取河南地”[3]129,三十三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3]130。
秦明月讓邢慧送毛夫人回家,行前暗使眼神,當然是讓她留意她家的線索。邢慧心領神會。秦明月對周大國說,想到毛德君辦公室看看。周大國當然表示贊成,一行人往毛德君辦公室而去。
同樣的記載出現在《史記·蒙恬列傳》:“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于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于外十余年,居上郡。”[3]1995“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3]1996因此,蒙恬掌兵屯邊也只有五六年。
另外,沙丘詔書送達秦長城軍中時,“使者至,發(fā)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3]1975。即使在蒙恬多次要求其弄明事實真相時,扶蘇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3]1975,在封建社會,這是一個不孝之子的所作所為嗎?“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而見于史書明確記載的就是那次“焚書坑儒”的直言進諫。如果真是“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司馬遷應該在《史記》中有更多反映。
綜合以上史料記載,可以看出,扶蘇作監(jiān)軍十余年純屬趙高誣蔑之詞,說蒙恬將兵屯邊十余年,“不能進而前”也是無稽之談。因此《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的詔書中列舉的扶蘇及蒙恬的罪狀完全是趙高之徒的誣詞而已。
6.《史記》中關于“逐客”的時間記載?!妒酚洝分嘘P于秦始皇下令“逐客”的時間有兩種記載。一是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在平定嫪毐叛亂和呂不韋被免相后,“大索,逐客”[3]121。二是見于《史記·李斯列傳》:“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3]1968分析兩段史料,筆者以為《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更為可信。首先鄭國間秦在始皇初年,當時呂不韋可謂權傾朝廷,這點僅從《呂氏春秋》的“千金一字”可見一斑,當時呂不韋本身就是客,何人敢言逐客!另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在處理嫪毐及呂不韋事件時,始皇曾下令“其舍人臨者,晉人也,逐出之”[3]121。因此,始皇“逐客”的時間應在平定嫪毐和呂不韋免相后,不僅有史料佐證,也符合邏輯事實。
7.《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記載:“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保?]1755而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惠王七年“秦使庶長疾與戰(zhàn)休魚”?!笆辏跖c梁王會臨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十三年“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3]101。
從《史記·秦本紀》記載來看,秦惠王七年,在與三晉聯(lián)盟休魚之戰(zhàn)中樗里子已經官至庶長。而按照秦代爵位的等級,“一級曰公士,二上造……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8]739。因此,這段史料有誤,為已經爵為十八級的樗里子再授十四級的右更已經沒有一點意義。
8.關于逐四貴和廢太后。史載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驪山。九月,穰侯出之陶”?!八氖迥辍~陽君悝出之國,未至而死”[3]104。
“卒用范雎謀,使五大夫綰伐魏,拔懷,后兩歲,拔邢丘。”[3]1852“范雎日益親,復說用數年矣。”“臣居山東時,……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今太后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涇陽等擊斷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見王獨立于朝,臣竊為王恐,萬世之后。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于是廢太后,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于關外。秦王乃拜范雎為相。收穰侯之印,使歸陶?!薄扒胤夥饿乱詰枮閼?。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1]2412
“稍奪其權,太后以憂死?!保?]972
“太后嬖魏醜夫,將卒,令曰:‘我葬,必以魏子為殉。’”[10]148
這段史料反映了秦昭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段歷史事實。如果我們對以上史料作一個全面的分析,在這段記載中有一些歷史事實很難見其原委。
其一,秦昭王時,穰侯、華陽、高陵、涇陽號為四貴,按照《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載,同為范雎所指斥,按情事言,四人之出,當在一時,而《史記·秦本紀》卻記載穰侯出于秦昭王四十二年,華陽君出于秦昭王四十五年。
其二,宣太后被廢有夸辭嫌疑。廢太后之事,只是見于《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史記·秦本紀》、《戰(zhàn)國策·秦策》、《戰(zhàn)國策·楚策》均未見記載。《戰(zhàn)國策·魏策》只是記載“稍奪其權”。再者其死后載薨,又書其葬,并且準備將其嬖臣魏醜夫殉葬,這難道是一個被廢太后的待遇?
另外,關于這段歷史事實,《史記·秦本紀》的記載是宣太后薨于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穰侯被逐是秦昭王四十二年九月。況且按照《戰(zhàn)國策·魏策》的記載,宣太后“以憂死”,應是憂于穰侯被逐。所以,《史記·秦本紀》的記載,應前后打個顛倒,方符合歷史事實。再者先敘十月,再敘九月,前后倒置,也不符合史書編纂常識。
9.秦孝公(二十四年)“與晉戰(zhàn)雁門,虜其將魏錯”[3]100。“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據王利器《史記注釋》注:雁門:郡名。地在今山西省西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qū)黃旗海、岱海以南)[3]2315。
秦孝公(二十三年)“與晉戰(zhàn)岸門”(據王利器《史記注釋》注:岸門: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縣南,汾河南岸)[3]2315。
秦與魏戰(zhàn),戰(zhàn)場如何又在趙地?不合常理,故應為岸門。
10.關于秦趙宜安之戰(zhàn)。史載始皇“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十四年,攻趙軍于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齮定平陽、武城”[3]83。這是《史記·秦始皇本紀》關于秦趙宜安之戰(zhàn)的記載。
而《史記·趙世家》記載:趙幽繆王三年,即始皇十四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zhàn)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zhàn),卻之?!保?]1332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趙悼襄王元年,……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兩年,龐煖破燕軍……后七年……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于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保?]1890
據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文中“后七年”正好為趙幽繆王三年,也就是始皇十四年。如果不是因為擊敗秦軍,李牧何來受封之賞?而后幾次秦趙大戰(zhàn)李牧均為主將,直至秦趙長平之戰(zhàn)前段,因此,秦趙宜安之戰(zhàn),《史記·趙世家》的記載較實。
11.關于商鞅之死,《史記》中有以下記載:
《史記·秦本紀》:“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保?]101
《史記·商君列傳》:“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fā)吏捕商君。商君亡……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強而入魏,弗歸,不可?!靸惹?。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fā)邑兵北出擊鄭。秦發(fā)兵攻商君,殺之于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保?]1694
《史記·六國年表》:秦表“孝公薨。商君反,死彤地”;同欄魏表“商鞅亡歸我,我恐,弗受”[3]513。
《史記·魏世家》:“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歸為魏,魏怒,不入?!保?]1847
首先,《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被殺于鄭黽池之說頗多疑謬,前文講“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fā)邑兵出擊鄭”,很明顯,這里的商邑就是商鞅的封地,理應在秦境,何來于河南黽池之說?《史記·六國年表》所說的“商君反,死彤地”比較接近歷史事實?!巴痹诮耜兾魅A縣西南,鄭在商邑北方,故城在今陜西華縣西北。
其次,從上述史料很容易看出,魏與商鞅有很深的過隙,況且魏國也不是商鞅自己的父母之邦,以商君之智,宜不出此。
再者,魏已納諸秦矣,何能復走商邑發(fā)兵?亦理之難通。
所以,《史記·魏世家》記載的比較符合歷史事實。商君根本就沒有逃入魏境,而是進入自己的封地企圖自保。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宋]王應麟.困學紀聞[M].孫通海,校點.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利器.史記注釋(一)[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漢]司馬遷.史記[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
[6]周予同.中國歷史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吳昱昊.《史記》《漢書》諸《表》考訂[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7):18-23.
[8][漢]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9][漢]劉向.戰(zhàn)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何建章.戰(zhàn)國策注釋: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0.
Wrong Records of the History of Qin in Historical Records
WEI Xin-min
(School of Humanitie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Historical Records by Sima Qian is praised for its rich materials,but some wrong records exist because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a complete investigation by a single person’s power.This paper,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hronological tim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presents some views about the true historical facts about Qin at that time.
Historical Records;Strategies of Warring States;official reports;biography
K207
A
1009—5128(2012)03—0041—05
2011—11—02
魏新民(1967—),男,陜西富平人,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秦漢史研究。
【責任編輯 詹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