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伍鐸克 王剛
“富國”海外屯田長期以來受到質疑,被認為是窮國土地遭富國私有化導致“新殖民主義”。英國《金融時報》26日透露,聯(lián)合國建議各國對農田出售規(guī)模設限,而經過其牽頭進行的3年談判努力,近100個國家本月已就新的自愿指導原則達成共識,這些原則將于5月在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召開的特別會議上獲批。
《金融時報》披露稱,根據糧農組織制定的指導原則,各國被要求為土地使用權“提供保護措施”,這些措施可以包括為可允許的土地交易規(guī)模設定上限,并在土地流轉超過一定規(guī)模時,就此類流轉應該如何得到批準進行界定。這一自愿準則是對農田交易投資進行調控的首次嘗試。此類交易往往涉及富裕國家(如沙特和韓國)在非洲和拉丁美洲進行海外農業(yè)投資,以增強本國糧食安全。報道說,2008年,韓國大宇物流曾試圖租用馬達加斯加的大片農田,這一舉動隨后促成馬達加斯加政府的倒臺。但報道也說,聯(lián)合國這一準則將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英國《衛(wèi)報》26日則說,贊成意見認為,據此來投資農田,將有助于拉動被投資國的經濟增長。去年,世界銀行就曾敦促就農田投資設立自愿法規(guī),揭露出某些已簽署的農田投資協(xié)議存在諸多問題。該行在一份報告中稱,“土地收購往往犧牲了當?shù)厝?,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p>
韓國農業(yè)協(xié)同經濟研究所去年7月曾公布報告稱,韓國的73個企業(yè)在全球18個國家租種的土地面積達2萬多公頃。韓國企業(yè)在海外農地生產的農產品大部分在當?shù)爻鍪刍蜾N往第三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