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的三重價值分析

      2012-03-28 23:14:55羅玲玲
      關鍵詞:轉基因農作物價值

      羅玲玲, 王 剛

      (東北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遼寧 沈陽 110819)

      近年來,中國在轉基因農作物的科學研究方面加快了速度,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中國也成為世界上應用農作物轉基因技術最多的國家之一。隨著轉基因農作物的大量種植,其影響也漸漸顯現,有關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的質疑不斷出現,在國內引發(fā)了激烈爭論。為什么他們會有如此不同的觀點?本文認為爭論中呈現的不同觀點來源于他們對轉基因技術的價值評價有著巨大差異。對一項技術可從價值判斷的角度分析正負價值,但為了避免正負價值判斷的武斷性,還須從價值涉及的內容去分析,這樣更為客觀。從公眾的爭論可以發(fā)現,農作物轉基因技術涉及生態(tài)、社會各個層面的內容,本文僅從工具價值、生態(tài)價值和社會價值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 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的工具價值分析

      “價值是對主客體相互關系的一種主體性描述,它代表著客體主體化過程的性質和程度,即客體的存在、屬性和合乎規(guī)律的變化與主體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質和程度?!盵1]農作物轉基因技術是對所有能將人工克隆的基因放進農作物受體生物的基因組內,將使其在受體生物體內正常表達的一系列農業(y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總稱。用轉基因技術改造過的生物體叫轉基因生物,而用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做成的產品叫轉基因生物制品。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的特點是將改造自然的能力擴展到基因層次,人為打破了物種界限,并對其他技術高度依賴。這些特征帶來了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的工具價值,即使用價值和利益價值。

      1. 明顯的技術效率

      農作物轉基因技術帶來效率性,即產量的大幅度提高,也可以改變它的性狀,使農作物更加適合人的需要。農作物轉基因技術根據農業(yè)生產的需求,將高產、抗逆、抗病蟲、提高營養(yǎng)品質等已知功能性狀的基因,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轉入到目標植物體中,使受體生物在原有遺傳特性基礎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獲得新的品種,生產新的農業(yè)產品?!稗D基因農作物的真正革命的潛力,在于其力量沖突了數千年主要糧食作物首次被馴化時產生的遺傳學瓶頸?!盵2]如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帶領他的團隊成功克隆了一個可幫助水稻增產的關鍵基因,即把突變IPA1基因導入水稻品種“秀水11”中,該基因能使水稻向著稈壯穗大的理想株型發(fā)展,創(chuàng)制出結構改變的轉基因水稻。在田間小區(qū)試驗中產量增加了10%以上[3]。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在新聞通報中評價說,到2050年全球糧食產量需要翻倍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要,對包括本次成果在內的水稻增產基因的確認和利用將成為解決糧食問題的重要途徑。

      2. 巨大的經濟利益

      農作物轉基因技術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即減少成本,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高科技公司可以獲得巨大的利益。目前在發(fā)展中國家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得到較大范圍的推廣,但由于轉基因農作物的種子的遺傳學性狀不能持續(xù)保持,只能向私營的種子公司購買,給農民帶來經濟壓力。出于不受跨國公司制約的考慮,我國加緊了對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在分子標記技術、分子圖譜構建、基因定位、基因克隆及其功能鑒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同時,中國農業(yè)高科技企業(yè)也在轉基因農作物的研發(fā)和推廣方面與外國企業(yè)展開競爭。2003年,中國科學院農業(yè)政策研究中心的黃季焜和美國羅格斯大學的卡爾·普雷分析了收益與生產規(guī)模間的關系。他們認為,在中國,種植轉基因棉花具有明顯的脫貧效應:小規(guī)模農場獲益最大,中等規(guī)模的農場由于大幅減少了殺蟲劑的用量,生產成本下降最多[5]。

      3. 一定的環(huán)境生態(tài)益處

      農作物轉基因技術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主要是一些抗病、抗蟲的轉基因農作物,直接針對靶子害蟲,減少化肥的使用,在保持環(huán)境生態(tài)性方面具有進步性。泰里·拉尼和普拉布·平加利認為:“轉基因作物還可緩解由密集農業(yè)活動導致的環(huán)境問題。種植Bt作物[注]Bt基因是蘇云金芽胞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簡稱Bt)基因。這個基因會促使細胞制造一種晶體狀蛋白質,對某些昆蟲來說是毒藥,尤其是啃食作物的毛毛蟲和甲蟲,卻不會傷害其他生物。可以降低化學殺蟲劑的用量,以免蜜蜂等益蟲受到傷害。種植抗除草劑的作物雖然會導致低毒除草劑整體用量的上升,但能避免劇毒除草劑的使用。種植轉基因作物可采用低耕或免耕的方式,減少土壤侵蝕、降低土壤結構和微生物群落崩潰的可能。”[6]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因蟲害造成的損失占農作物總收成的13%,每年損失高達幾千億美元。在我國,水稻因蟲害減產10%以上,小麥減產近20%,棉花產量損失達20%~30%[7]。如果種植抗蟲的轉基因農作物,則可減少病蟲害的影響,少施用農藥,有利于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

      二、 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的生態(tài)價值分析

      生態(tài)價值是從價值哲學的角度出發(fā), 探討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關系問題, 生態(tài)價值包括生態(tài)的倫理價值、生態(tài)的經濟價值、生態(tài)的科學文化價值、生態(tài)的審美價值等,但最基本的生態(tài)價值是生態(tài)環(huán)境本身的功能和屬性對滿足人類生存需要和生態(tài)系統平衡的效用。生態(tài)系統的內在價值對于人類生存具有長遠意義。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的生態(tài)價值分析應更多地從生態(tài)效應去分析轉基因農作物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生物多樣性、整體性、動態(tài)平衡性產生的后果和影響。

      1. 基因飄移可造成對物種多樣性的威脅

      生態(tài)學家認為轉基因技術創(chuàng)造的外來物種進入到自然環(huán)境將導致生態(tài)災難和環(huán)境危險。轉基因作物的飄移(逃逸)會對自然植物群落產生嚴重影響。如那種抵御除草劑的基因僅僅一代就能從種植油菜的地里飄移到蕓苔屬中一種與油菜有關的雜草身上,這種雜草就表現出對除草劑的抵御能力?;蝻h移不僅產生超級雜草,還產生各種科學家都預料不到的后果,得到基因的野生雜草類植物將對生物的多樣性產生毀滅性的打擊。生物污染的自我復制性使后果很難消除,環(huán)境生態(tài)將遭受更深層次的破壞。

      歐盟國家一直對轉基因技術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有人評價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因,抵制美國轉基因技術對本國農業(yè)的攻勢,更深層的原因是歐盟國家出于對生態(tài)價值的考慮。一些國家不僅限制美國的技術和產品,而且對本國的轉基因相關的研究與開發(fā)也制定了完備的政策,采取有效的監(jiān)控來防止基因飄移。例如設在德國慕尼黑的馬普學會化學生態(tài)研究所的艾利森·阿博特教授在植物化學生態(tài)學方面卓有成就,但是阿博特和助手只能到幾千公里外的美國去做野外大田實驗,因為他們做的開發(fā)基因技術以模擬或者堵截植物信號發(fā)送途徑的研究,受到德國政府和環(huán)保主義者的嚴格監(jiān)督?!熬退隳愕玫搅伺鷾?德國政府還要求對所有的野外試驗田進行GPS定位跟蹤,將拍攝到的一切上網傳到某個網站----這樣一來,試驗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將被(反轉基因)積極分子破壞掉。”[8]阿博特教授在美國所做的實驗,地點在美國猶他州的沙漠里,與普通的農場作物隔開。類似政治上的在野黨對執(zhí)政黨的制約機制,使轉基因技術的發(fā)展不會像“還沒有想出如何對付核廢料之前就建成了核電站”[9]那樣陷入被動。

      2.非靶標生物變化可能打破生態(tài)的平衡性

      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帶來抗蟲、抗菌素病的效益,但靶標生物與非靶標生物的平衡被打破后會帶來新的環(huán)境問題。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吳孔明研究團隊以我國華北地區(qū)商業(yè)化種植Bt棉花為案例,從1997—2009年,用長達12年時間, 對38個地方的害蟲種群進行監(jiān)控,監(jiān)控面積覆蓋了300萬公頃棉花和2 600萬公頃其他各種農作物。發(fā)現我國華北地區(qū)商業(yè)化種植Bt棉花,有效控制了二代棉鈴蟲的危害,棉田化學農藥使用量顯著降低,但也給盲蝽蟓(Miridae)這一重要害蟲的種群增長提供了場所,非靶標害蟲盲蝽蟓種群區(qū)域性演化的影響,使得該地區(qū)害蟲種群的平衡發(fā)生轉變,導致其在棉田暴發(fā)成災,并隨著種群生態(tài)疊加效應衍生,而成為區(qū)域性多種作物(其中包括青豆、谷物、蔬菜、葡萄、蘋果、桃子和梨)的主要害蟲。發(fā)現證明,針對某一特別害蟲的害蟲控制政策的改變會導致其他非目標性害蟲的擴散[9]。這一研究成果發(fā)表在Science雜志上,這是全球首個涉及多種農作物、大時間尺度的有關轉基因商業(yè)化種植的生態(tài)影響評價研究。吳孔明研究員認為,應當建立一個綜合的防治體系,包括化學農藥、生物防治和其他物理措施,才能保證轉基因棉花抗蟲問題,而不是單獨依靠轉基因抗蟲棉花就能解決一切害蟲問題[10]。美國也采取轉基因農作物與非轉基因農作物輪種的方式來解決靶標生物的選擇壓力。值得警惕的是,技術的邏輯是,新的技術帶來新的矛盾,又需要新的技術來彌補。如果每一種技術都提升自身領域的發(fā)展,每一項技術都不關心別的領域,都寄希望于未來?!爸黧w的碎片化和世界的碎片化相互示意”[11],那么技術帶來的危機是否會以一個細小的漏洞開始,以看不見的方式引發(fā)“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效應呢?

      3.突破物種界限可能產生對病毒攻擊無法抵抗的危險性

      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資源, 生態(tài)環(huán)境內部各要素之間、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 使整個生態(tài)系統得以平衡有序地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有機的系統, 生命和自然界的目的是生存, 為了這一目的, 它要求在生態(tài)反饋系統中,維持或趨向于一種特定的穩(wěn)定狀態(tài), 以保持系統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的適應、和諧與協調, 從而實現自身的進化與發(fā)展。

      波倫認為大自然在物種之間豎起界墻的目的就是要在病毒傳播的道路上設置障礙。可是“基因工程的進行依賴的是它那種能夠沖破不同物種乃至于不同門類之間細胞膜的能力,以便讓基因在它們之間遷移,而這種技術的環(huán)境安全問題完全依賴于與之相反的另一種現象:自然界中物種的完整性,以及它們排斥外來遺傳物質的傾向”[12]。農作物轉基因技術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的不確定性,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就是這一點。

      三、 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的社會價值分析

      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的社會價值與其工具價值密切相關,各國都充分利用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的工具價值為本國服務,解決糧食和社會經濟發(fā)展問題。由此產生中國企業(yè)與跨國大公司的經濟利益沖突,國際政治地緣的南北利益分野,說明新技術應用的內部邏輯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技術社會建構邏輯之間存在著博弈。但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的社會價值最終要體現在分配正義,即有利于對社會公眾利益的獲得----生活健康,增加收入和國家安全,否則社會動蕩帶來的社會成本則大大加劇。因此公眾對含有轉基因生物制品的食品安全的擔擾,會使企業(yè)、國家的經濟利益,以及國家政治利益的天平發(fā)生變化。

      1.國際政治地緣下的南北分野

      跨國公司主導了基因革命,它們是轉基因作物的主要研發(fā)機構,跨國公司的發(fā)明靠專利保護獲得經濟利益。農業(yè)轉基因的專利技術掌握在發(fā)達國家手里,卻在發(fā)展中國家推廣轉基因農作物,南北利益的沖突也體現了國際政治格局。跨國公司主導了基因革命,關鍵的問題在于,發(fā)展中國家的貧困農民能否以優(yōu)惠的價格買到轉基因種子,而且跨國公司在專利戰(zhàn)略中往往使用狙擊型知識產權訴訟。狙擊型訴訟的游戲規(guī)則就是放任市場侵權,等市場規(guī)模已經達到相當大的程度時,通過對侵權企業(yè)的狙擊型訴訟,使其不僅付出應當付的專利費,而且加倍付出賠償。阿根廷農民就在種植轉基因棉花的過程中遭受孟山都公司的狙擊型知識產權訴訟,孟山都公司以高出普通棉花種子一大截的價格出售Bt棉花種子,阿根廷棉農損失巨大。

      2.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和公眾受益

      農作物轉基因技術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國際壟斷。從專利數量上看,我國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其中很多專利都局限于轉基因水稻應用領域,轉基因植物所涉及的基因保護專利很少,稍有擴展就會進入跨國公司專利保護范圍”[13]。所以,國家對轉基因農作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推廣都體現了國家高科技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力圖占領科技制高點,打破外國企業(yè)的壟斷。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的陳建鵬認為關于轉基因作物的爭論已從生物安全、生態(tài)和健康風險轉移到糧食安全和知識產權等領域。他的觀點是在轉基因商業(yè)化上應堅持預防原則和自主品種研發(fā)為主的道路[14]。經過幾年的實踐,中國政府的做法獲得了國外專家肯定:“目前,只有中國農民在種植自己國家研發(fā)的轉基因作物,不受國際私營研究機構的約束”[6]。中國為發(fā)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中國是否會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共享自主創(chuàng)新的成果,還需要出于生態(tài)安全和食品安全兩個方面考慮,慎重行事。

      3.個人食品安全與國家政治

      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食品政治安全,一是食品生命安全。食品生命安全是指每個個體的利益,食品政治安全即國家對主糧的控制權,如果我國不掌握轉基因技術,外國轉基因農作物占領了中國農村市場,那不僅是經濟利益的博弈,轉基因農作物不能留種,那么國家的主糧將被外國公司控制。食品健康方面的安全,涉及含有轉基因生物制品的食品對人的健康影響還是個未知數。盡管負責研發(fā)“華恢1號”和“Bt汕優(yōu)63”的研究人員一再聲明Bt蛋白無毒,人們還是對此懷有疑慮,因為歷史上就出現過一些科學家認為是最好的發(fā)明,后來卻被證明是最糟糕的發(fā)明。這大概是一種心理效應,因為不確定?!爱斈阒烙幸环N消費品,它含的一種成分對你沒有一點好處卻不一定沒有害處時,你會消費它嗎?這也是目前的轉基因產物不能被大多數普通消費者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15]特別是近年來,某些動物的實驗表明轉基因食品與病癥有著某種關聯。如意大利的科學家用剛斷奶和年老的老鼠分別喂食30天和90天轉基因玉米,用喂食非轉基因玉米的老鼠做對照組,發(fā)現轉基因玉米對老年組老鼠的內臟和外圍免疫有影響,這一研究對于老年消費者GMO[注]包括三種類別:轉基因微生物(及其產物)、轉基因農作物(及其加工品)、轉基因動物(及其加工品)。安全評價也具有意義[16]。所以,在轉基因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并沒有得到較長時間尺度充分證明之前,各國對轉基因食品持慎重的態(tài)度。因此我國民眾對情況未明就食用是否會影響到公眾身體健康的轉基因產品提出疑問無可厚非。

      四、 中國農作物轉基因技術未來發(fā)展的思考

      根據對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的工具價值、生態(tài)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農作物轉基因技術具有技術效率性、經濟利益性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一定進步性;從生態(tài)價值去分析,轉基因技術只產生生態(tài)效率的局部價值和趨利的孤立價值,需要從更長遠的時間尺度去評價轉基因技術的生態(tài)效果。中國發(fā)展農作物轉基因技術可以保障國家的經濟安全和農民的利益,保證國家食品的政治安全,但是無法回答以轉基因稻米作為中國人的主糧,是否對中國人及其后代造成影響的生命安全問題,更大的憂慮在于轉基因稻米商業(yè)化生產后的不可逆性,也就是大規(guī)模生產勢必帶來稻種污染,一旦人們發(fā)現轉基因稻米的缺陷,希望改用中國原有稻種的時候,原有稻種可能已經由于污染而不復存在。因此,三重價值的重要性并非并列,生態(tài)價值是最高價值,也是社會價值的基礎,因為人的生存依賴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確保生態(tài)價值是實現社會價值的前提,否則,即使達到分配正義也不能避免科技風險。社會價值又是發(fā)揮工具價值的前提,如果社會沒有分配正義,工具價值只會淪為少數人獲利的工具。

      第一,正確處理全球化視閾下國家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的科學性。在技術全球化時代,為了掌握新技術制高點,我國在提高對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吸收能力、整合能力的同時,需要從更長遠的時間尺度去評價轉基因技術的生態(tài)效果,必須重視對農業(yè)科技的遠瞻性戰(zhàn)略思考,調整國家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充分考慮生態(tài)因素、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對新技術的影響和約束。

      第二,積極鼓勵中國的科學家與國際學術界的合作,但是要充分認識到技術是有國界的,充分認識技術研發(fā)合作出現的復雜情況。區(qū)別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fā),后者受到相關產業(yè)資助,有雄厚的資金作后盾。

      第三,政府充分發(fā)揮行政監(jiān)管的作用。政府不應當干預科學家的研究主題,但是要通過制定政策,約束無法預知后果的科學研究在一定范圍內試驗,特別要重視農業(yè)轉基因技術所帶來的生態(tài)效應的大尺度研究和應對對策研究,在對轉基因農作物種植的后果沒有得到實踐檢驗之前,寧可放慢推廣應用的速度。

      第四, 涉及生態(tài)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重大技術問題,應當由公眾參與決策。技術知識的內在發(fā)展邏輯與技術應用邏輯的非一致性,決定了科技人員的科研利益、職業(yè)利益與民主價值的沖突。掌握技術話語權力的專家是否顧及普通民眾對農作物轉基因技術應用和食用轉基因食品的知情權、決策權、監(jiān)督權;專家積極參與討論,對于公眾科學普及知識有重要作用,公眾對科學家和科學知識的了解,也會避免對話中觀點偏激。

      參考文獻:

      [1] 李德順. 價值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79

      [2] Goff S A, Salmeron J M. 糧食的新綠色革命[J].丁坤善,譯. 科學, 2004(10):21-24.

      [3] Jiao Yongqing, Wang Yonghong, Xue Dawei, et al. Regulation of OsSPL14 by OsmiR156 Defines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in Rice[J]. Nature Genetics, 2010,42:541-544.

      [4] 萬建民. 我國轉基因植物研發(fā)形勢及發(fā)展戰(zhàn)略[J]. 生命科學, 2011,23(2):162.

      [5] Huang Jikun, Hu Ruifa, Rozelle S, et al. Insect-resistant GM Rice in Farmers’ Fields: Assessing Productivity and Health Effects in China[J]. Science, 2005,308:688-690.

      [6] 泰里·拉尼, 普拉布·平加利. 轉基因農業(yè)能養(yǎng)活地球?[J]. 馮志華,譯. 環(huán)球科學, 2007(10):46-54.

      [7] 呂選忠,于宙. 現代轉基因技術[M]. 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 2005:107.

      [8] 艾利森·阿博特. 偷聽植物說話的科學家[J]. 李天綺,譯. 環(huán)球科學, 2011(2):32-34.

      [9] Lu Yanhui, Wu Kongming, Jiang Yuying, et al. Mirid Bug Outbreaks in Multiple Crops Correlated with Wide-scale Adoption of Bt Cotton China[J]. Science, 2010,328:1151-1154.

      [10] 褚波,羅綺. 爭議漩渦中的轉水稻[J]. 環(huán)球科學, 2010(4):44-47.

      [11] 齊格蒙特·鮑曼. 后現代倫理學[M]. 張成崗,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3:233.

      [12] 邁克爾·波倫. 植物的欲望[M]. 王毅,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224.

      [13] 張思光,沈小白,段異兵. 轉基因水稻產業(yè)化中伙伴關系的形成及其特點[J]. 科研管理, 2006,27(5):71-76.

      [14] 陳健鵬. 轉基因作物商業(yè)化的現狀、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啟示[J].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0(2):15-20.

      [15] 顏旸. 轉基因之爭的本質與來龍去脈----也談轉基因生物制品的安全問題[N]. 南方周末, 2011-08-18(D25).

      [16] Finamore A, Roselli M, Britti S, et al. Intestinal and Peripheral Immune Response to MON810 Maize Ingestion in Weaning and Old Mic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8,56:11533-11539.

      猜你喜歡
      轉基因農作物價值
      土壤污染與農作物
      軍事文摘(2024年6期)2024-02-29 10:01:50
      探秘轉基因
      學與玩(2022年10期)2022-11-23 08:32:00
      高溫干旱持續(xù) 農作物亟須“防護傘”
      俄發(fā)現保護農作物新方法
      夏季農作物如何防熱害
      轉基因,你吃了嗎?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天然的轉基因天然的轉基因“工程師”及其對轉基因食品的意蘊
      小黑羊的價值
      宝应县| 教育| 建湖县| 喀喇| 忻城县| 鹤山市| 东乌| 萝北县| 南充市| 秦皇岛市| 东方市| 阿克陶县| 武城县| 汉寿县| 四川省| 阳原县| 龙游县| 许昌县| 电白县| 遵义县| 桃园市| 崇文区| 东阿县| 肇东市| 许昌市| 河津市| 静安区| 昆山市| 黑龙江省| 睢宁县| 敦化市| 乌拉特后旗| 肇东市| 大关县| 永川市| 衡阳市| 英山县| 古丈县| 加查县| 封丘县| 祁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