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蘇聯(lián)文學批評與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工具論

      2012-03-29 00:14:09莊桂成
      關鍵詞:文學批評蘇聯(lián)文藝

      莊桂成

      (江漢大學 武漢語言文學研究中心,武漢 430056)

      蘇聯(lián)文學批評與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工具論

      莊桂成

      (江漢大學 武漢語言文學研究中心,武漢 430056)

      20世紀中國對蘇聯(lián)文學批評的接受,惡化和助長了中國文學批評的工具論傾向.許多文學批評工作者狹隘地理解"革命文學"的理論性質,片面夸大"革命文學"的社會功能,忽視文學的藝術審美屬性而強調"文學工具論".同時,中國文學批評也常用簡單粗暴和行政命令的方式,來對待文藝中的思想問題和是非問題,即用政治式的宣判來解決文學問題,或用政治話語來代替文學的審美分析,從政治的角度來對文學作品進行價值評價.蘇聯(lián)文學批評之所以會對中國文學批評的工具論產生影響,其一是因為蘇聯(lián)文學批評中原本就存在工具論思想,其二是因為中國接受蘇聯(lián)文學批評時的功利立場.

      蘇聯(lián)文學批評;中國文學批評;工具論;接受

      20世紀中國對蘇聯(lián)文學批評的接受,促進了中國文學批評的現(xiàn)代轉型,因為蘇聯(lián)文學批評里具有不同于中國文學批評的"異質性".[1]但是,任何一種事物的影響都是雙重的,蘇聯(lián)文學批評的傳入,既有對中國文學批評發(fā)展積極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蘇聯(lián)文學批評中的某些因素促進了中國文學批評的人本化,然而,中國對蘇聯(lián)文學批評的接受,也惡化和助長了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工具論傾向.

      一、文學與革命: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工具論的初始

      20世紀20年代,中國文壇出現(xiàn)了一股倡導"革命文學"的潮流,這股潮流不同于五四時期的"文學革命",其核心是"一種激進的政治文化觀念"[2],后來被人們稱為中國左翼文學批評.中國左翼文學思潮的涌動,正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高漲時期,它的整個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與當時聲勢浩大的國際左翼文學思潮息息相關,以至有學者說,"沒有國際左翼文學思潮的影響,就沒有中國左翼文學運動"[3].但是,受國際思潮特別是蘇聯(lián)文學思潮影響的中國左翼文學批評,出現(xiàn)了嚴重的工具論傾向.

      1923年至1924年間,共產黨人鄧中夏、惲代英、蕭楚女等人在《中國青年》上發(fā)表了一系列談文藝問題的文章,其中有鄧中夏的《新詩人的棒喝》《貢獻于新詩人之前》,惲代英的《文藝與革命》,蕭楚女的《藝術與生活》等.在這些文章中,他們批判了"文藝無目的論",提出了"革命文學"的概念,并要求文學為革命服務.例如,鄧中夏認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當生活受到壓迫,要進行反抗,就會發(fā)生革命.這就需要進行政治的和經濟的斗爭.這時,借助于有說服力的藝術或嫻熟的新聞報道,可以達到這個目的,而"文學卻是最有效用的工具"[4].

      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期,中國文壇出現(xiàn)了關于"革命文學"的論爭,許多文學批評工作者更加強調"文學工具論".他們狹隘地理解"革命文學"的理論性質,片面夸大"革命文學"的社會功能,忽視文學的藝術審美屬性.例如,李初梨在《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中,要使"革命文學"變成"斗爭的武器",變成"機關槍、迫擊炮".他夸大文學的"教導"和"宣傳"作用,認為革命文學"有時無意識地,然而常時故意地是宣傳".[5]忻啟介也在《無產階級藝術論》中認為",宣傳的煽動效果愈大,那么這無產階級藝術價值愈高"[6].當時,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是錢杏.他的文學批評的最大特點,是崇尚反抗的、戰(zhàn)斗的"力的文藝",貶抑輕盈、柔美的"抒情文學".但是,什么是"力的文藝",他認為只有正面描寫革命時代,表現(xiàn)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斗爭、反抗、復仇、罷工等活動的作品,才屬于"力的文藝".這樣,錢杏在他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作家》批評論集中,以"力的文藝"的標準來評判作品,因而大批"五四"新文學作家只能屬于"死去了的阿Q時代".[7]

      瞿秋白是20世紀30年代左翼陣營內較為有代表性的批評家.1932年,他對錢杏?等人的文學批評提出了反批評.瞿秋白認為",錢杏的錯誤并不在于他提出文藝的政治化,而在于他實際上取消了文藝,放棄了文藝的特殊工具……進一層說,以前錢杏等受著波格唐諾夫、未來派等等的影響,認為藝術能夠組織生活,甚至于能夠創(chuàng)造生活,這固然是錯誤.可是這個錯誤也并不在于他要求文藝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卻在于他認錯了這里的特殊的聯(lián)系方式.這種波格唐諾夫主義的錯誤,意識可以組織實質,于是乎只要有一種上好的文藝,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了"[8].瞿秋白指出了錢杏等人的文學工具論的來源,即他受到了蘇聯(lián)"無產階級文化派"代表理論家波格丹諾夫的影響,也認為這種"藝術能夠組織生活,甚至于能夠創(chuàng)造生活"的觀點是錯誤的,但他也并不反對文藝政治化傾向,他所持的仍然是文學為革命服務的觀點,也就是說,瞿秋白所使用的仍然是文學工具論.

      二、文學與政治: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工具論的延續(x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學的工具論得到了延續(xù),但在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上,它已從文學為革命服務更改為文學從屬于政治.對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還為此發(fā)生過一場爭論.

      1950年,阿垅在《文藝學習》雜志第1期上發(fā)表了《論傾向性》一文.他認為,就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作品而言,藝術與政治是"一元論的",即兩者"不是'兩種不同的原素',而是一個同一的東西;不是'結合'的,而是統(tǒng)一的,不是藝術加政治,而是藝術即政治".[9]他最后的結論是,把作品的藝術性和政治性分開,片面地向作品要求政治傾向性是從概念出發(fā),違背了藝術真實性的原則,勢必會導致創(chuàng)作中的教條主義和公式主義.尚且不說阿垅對文學與政治關系的闡述是否完全正確,但就是這樣較為"騎墻"的中性觀點,不久就遭到更為激進的陳涌的批評.陳涌在《論文藝與政治的關系》一文中認為,阿垅對政治與藝術的統(tǒng)一"作了魯莽的歪曲","藝術即政治"的觀點是"純粹唯心論的觀點".它在表面上反對為藝術而藝術,"但實質上,卻是也同時反對藝術為政治服務的".[10]這非常明確地告訴大家,陳涌是認為文學應該為政治服務的,而這也是當時大多數(shù)文學批評工作者的看法.

      后來,邵荃麟又對文藝與政治的關系作了專題闡述.他在《文藝報》第3卷第1期上發(fā)表了《論文藝創(chuàng)作與政策和任務相結合》,把"文藝服從于政治"具體化為"文藝創(chuàng)作如何與政策相結合".他認為,政治是現(xiàn)實生活的集中體現(xiàn),而政策又是政治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文藝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就集中體現(xiàn)在文藝創(chuàng)作與政策的緊密結合上.邵荃麟在論述這一問題時,首先引經據(jù)典,為自己的論點尋找堅實的基礎.他說:"十月革命后,列寧曾經和蔡特金談起這個問題,指出十月革命后的蘇聯(lián)文藝必須提高到政策的水平上來.1934年,斯大林和高爾基確定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為蘇維埃作家的創(chuàng)作方法問題時,也特別指出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的主要特征之一,即是必須與蘇維埃政策相結合.前幾年日丹諾夫在《關于〈星〉和〈列寧格勒〉兩雜志》的報告中,又重申了列寧與斯大林的指示,并且更肯定地說:'我們要求我們的文學領導同志與作家同志,都應以蘇維埃制度所賴以生存的東西為指針,即以政策為指針.'"[11]

      蘇聯(lián)常用簡單粗暴和行政命令的方式,來對待文藝中的思想問題和是非問題,即用政治式的宣判來解決文學問題.例如,《關于〈星〉和〈列寧格勒〉兩雜志》決議就對左琴科和阿赫瑪托娃作出了無限上綱、狂風暴雨式的批判,罵他們是"文學無賴和渣滓",結果左琴科被蘇聯(lián)作協(xié)開除出會,停止刊登他們的所有作品,連作協(xié)所發(fā)的食品供應證也被吊銷了.左琴科受到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打擊,出版社和雜志不僅不再出版他的著作,而且還要逼他歸還預支了的稿費.他走投無路,只得重操舊業(yè)當鞋匠,并變賣家中雜物勉強度日.不僅如此,左琴科還不斷受到各種形式的批判.蘇聯(lián)文學決議解決文學問題手段的政治化,對中國20世紀50年代文學批評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1951年6月,《文藝報》發(fā)表馮雪峰批判蕭也牧小說的文章,用的就是政治斗爭語言,顯示出用政治手段解決文學問題的傾向.文章認為蕭也牧"對于我們的人民是沒有絲毫真誠的愛和熱情的","如果按照作者的這種態(tài)度來評定作者的階級的話,那么,簡直能夠把他評為敵對的階級了","這種態(tài)度在客觀效果上是我們的階級敵人對我們勞動人民的態(tài)度","我們如果把左琴科照片貼在牌子上面,您們不會不同意的罷?"[12]后來,對胡風等人的批判,更是新中國成立后用政治手段解決文學問題的典型案例.1952年舒蕪先后在《長江日報》發(fā)表了《從頭學習〈在延安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在《文藝報》上發(fā)表了《致路翎的公開信》;1953年,《文藝報》又發(fā)表了林默涵的《胡風反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和何其芳的《現(xiàn)實主義的路,還是反現(xiàn)實主義的路?》等文章,展開了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為了應對來自各方面的種種指責,全面闡述自己的文藝思想,1954年3月至7月,胡風在其支持者的協(xié)助下,寫出了《關于解放以來的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報告分四個部分共27萬字,通稱"三十萬言書".但是,事情出現(xiàn)了人們沒有想到的結果,1955年5月18日胡風被捕,先后被捕入獄的達數(shù)十人,并以武力搜查到135封胡風等人的往來信件.胡風等人被定性為"反革命集團",株連2100人,逮捕92人,隔離62人,停職反省73人,最后78人被確定為"胡風分子",其中23人劃為骨干分子.[13]一場本是正常的文學批評理論的論爭,最后的結果卻是用政治化的手段給以解決,并且釀成了一場巨大的悲劇,里面的原因值得深思.在當時"全盤蘇化"的環(huán)境里,蘇聯(lián)這種把文學當做政治工具的解決問題方式,無疑對中國的文學批評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工具論傾向之反思

      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工具論傾向,這里面原因是復雜的.既可能有中國古代"文以載道"觀的殘余影響,例如郭沫若在1930年就說: "古人說,'文以載道',在文學革命的當時雖曾盡力加以抨擊,其實這個公式倒是一點也不錯的.'道'就是時代的社會意識."[14]同時,也與外國某些文學批評的刺激具有不可分離的關系.例如,美國作家辛克萊的"文藝宣傳"說,就曾影響了中國的許多文學批評工作者.但是,那種外國文學批評的刺激,更多是來自蘇聯(lián)文學批評.蘇聯(lián)文學批評之所以會對中國文學批評的工具論產生影響,與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其一,蘇聯(lián)文學批評中原本就存在工具論思想.蘇聯(lián)文學批評給人類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它們在世界文學批評史上熠熠生輝,但同時,也給人們留下許多遺毒,這以蘇聯(lián)時期的庸俗社會學批評為代表.所謂庸俗社會學批評,是一種起源于片面解釋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制約性原理,從而導致歷史-文學進程簡單化、庸俗化的文學批評.這一批評的基本特點是,"把文學創(chuàng)作和經濟基礎、作家的階級屬性之間的關系庸俗化,把文學看成社會學的'形象化插圖'"[15].蘇聯(lián)的庸俗社會學批評中,就存有大量的文學工具論思想.

      例如,無產階級文化派的靈魂人物波格丹諾夫曾提出所謂"組織形態(tài)學",認為世界的統(tǒng)一性不在于物質性,而在于所謂"組織性"."人類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組織自然界外部力量,組織人類集體力量和組織經驗",而"'純階級'的無產階級文化"就應當是"無產階級主要的組織工具".[16]"勞動階級"要"把它的經驗用它的整個人生方式和用它的創(chuàng)造工作組織成階級意識".[17]全俄"無產階級文化教育組織"在1918年9月第一次會議的決議《無產階級與藝術》的第一條,據(jù)此指明,文藝"乃是階級社會中組織集體力量——階級力量的最強有力的工具"[18].全俄無產階級文化協(xié)會在1923年《藝術問題提綱》中仍然開宗明義地在第一條中說:"在階級社會條件下,藝術是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強大工具之一.對無產階級來說,它是無產階級斗爭的工具."[19]

      蘇聯(lián)的庸俗社會學批評還體現(xiàn)在許多文學決議中.蘇聯(lián)文學決議最大的弊病就是用政治式的宣判來解決文學問題,或者說把文學當做政治斗爭的工具.蘇聯(lián)文學決議在評判文學問題時,慣用政治話語來代替文學的審美分析,從政治的角度來對文學作品進行價值評價.例如,《關于〈星〉和〈列寧格勒〉兩雜志》就曾批評左琴科在二戰(zhàn)時期"不但毫未幫助蘇聯(lián)人民進行反抗德國侵略者的斗爭,反而寫了像《日出之前》這樣令人作嘔的東西.對這篇東西的評價,正如對左琴科全部文學'創(chuàng)作'的評價一樣,已在《布爾什維克》雜志里刊登過了"[20].決議用政治的標準,給予左琴科的《日出之前》非常低的評價.但事實上,《日出之前》是一種體裁新穎的科學小說.作家在作品中回憶了自己一百多件往事,也記述了其他人間俊杰與平民百姓的一些事跡.蘇聯(lián)文學決議在評判文學問題時,慣用政治話語來代替文學的審美分析,從政治的角度來對文學作品進行價值評價.

      其二,中國接受蘇聯(lián)文學批評時的功利立場.所謂接受的功利立場,是指中國在接受蘇聯(lián)文學批評時,出于一種社會功利主義態(tài)度,出于為革命發(fā)展或社會建設服務的目的.例如中國對無產階級文化派和"拉普"、對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甚至對列寧的文學批評思想等的接受,應該說都是基于功利主義的立場.在這種功利主義接受態(tài)度下,文學工具論的思想被凸顯和強化.

      例如,1951年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被認為是"學習蘇聯(lián)在文藝領域的管理經驗的一次嘗試,它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方式都有著日丹諾夫主義的明顯影響"[21].例如,邵荃麟在《論文藝創(chuàng)作與政策和任務相結合》中就說:"這一年來,文藝批評的風氣一般地說是較前提高了.但是有領導的、有組織的自我批評,像這次對《武訓傳》所展開的批評,卻是很少.這可以說是我們文藝工作上的弱點之一.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學習一下蘇聯(lián)的經驗.1946年,聯(lián)共中央書記日丹諾夫同志作《關于〈星〉和〈列寧格勒〉兩雜志所犯錯誤》的報告以后,蘇聯(lián)文學界、戲劇界、音樂界、美術界全面展開了為蘇維埃文學藝術的思想純潔性的斗爭."[22]

      這樣看來,中國接受蘇聯(lián)文學批評,在很多時候不是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不是從學理的角度來建設和發(fā)展文學批評,而是出于功利的實用態(tài)度,為如何從政治或政策的角度處理文學問題,或者是與文學相關的政治問題.這就使得中國文學工具論更加突出.

      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工具論傾向,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弊病,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蘇聯(lián)文學批評的影響,絕對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事實上, "中國20世紀文學批評的發(fā)展,包括一系列影響廣泛的文學論爭,大多直接與蘇聯(lián)文藝界的動向有關"[23].因此,中國文學批評在接受外國文學批評的時候,要具備理性的、審美的眼光,從而吸其精華而除其糟粕.

      [1]莊桂成.中國文論現(xiàn)代轉型中的"蘇聯(lián)"因素[J].當代文壇,2011(4):14.

      [2]王鐵仙.中國左翼文論的是非功過[M]//林偉民.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3]林偉民.中國左翼文學思潮[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5.

      [4]鄧中夏.貢獻于新詩人之前[J].中國青年,1923(10):12.

      [5]李初梨.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J].文化批判,1928(2): 15.

      [6]忻啟介.無產階級藝術論[J].流沙,1928(4):5.

      [8]瞿秋白.文藝的自由和文學家的不自由[J].現(xiàn)代,1932 (6):10.

      [9]阿垅.論傾向性[J].文藝學習,1950(1):28.

      [10]陳 涌.論文藝與政治的關系[N].人民日報,1950-03-12(5).

      [11]邵荃麟.邵荃麟評論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285.

      [12]馮雪峰.反對玩弄人民的態(tài)度,反對新的低級趣味[N].文藝報,1951-06-04(5).

      [13]許道明.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新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329.

      [14]郭沫若.文學革命之回顧[J].文藝講座,1930(1):19.

      [15]張 杰,汪介之.20世紀俄羅斯文學批評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66.

      [16]蘇沃羅夫.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反對波格丹諾夫"組織科學"斗爭史略[G]//白嗣宏.無產階級文化派資料選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310.

      [17]波格丹諾夫.宗教、藝術與馬克思主義[G]//白嗣宏.無產階級文化派資料選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56.

      [18]無產階級文化教育組織.無產階級與藝術[G]//白嗣宏.無產階級文化派資料選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1.

      [19]全俄無產階級文化協(xié)會.藝術問題提綱[G]//白嗣宏.無產階級文化派資料選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3.

      [20]關于《星》和《列寧格勒》兩雜志[G]//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蘇聯(lián)文學藝術問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34.

      [21]汪介之.回望與沉思——俄蘇文論在20世紀中國文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00.

      [22]邵荃麟.論文藝創(chuàng)作與政策和任務相結合[M]//邵荃麟.邵荃麟評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85.

      [23]陳國恩.俄蘇文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

      1671-7041(2012)03-0104-04

      I06

      A*

      2011-12-2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08CZW005);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07D211)

      莊桂成(1974-),男,博士,副教授; E-mail:gczhuang@163.com

      猜你喜歡
      文學批評蘇聯(lián)文藝
      文學批評新生代
      1942,文藝之春
      倡導一種生命理想——論謝有順的文學批評及其文學批評觀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自成體系的文學批評
      華中學術(2017年1期)2018-01-03 07:24:05
      □文藝范
      回族文學批評的審視與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學批評為例
      蘇聯(lián)出版節(jié)的由來及其變遷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蘇聯(lián)克格勃第五局
      揮之不去蘇聯(lián)人心態(tài)
      开江县| 滨海县| 浪卡子县| 西平县| 含山县| 庄浪县| 密山市| 云浮市| 凌源市| 贵州省| 嘉禾县| 惠州市| 平遥县| 正蓝旗| 南通市| 东山县| 平泉县| 镇宁| 彰化县| 隆昌县| 临澧县| 大悟县| 唐山市| 会昌县| 明光市| 久治县| 南涧| 交口县| 卢龙县| 铜川市| 萨迦县| 南丹县| 渝中区| 武胜县| 信丰县| 岚皋县| 道孚县| 大兴区| 加查县| 沅陵县|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