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山奎
隨筆與書評
探尋一種理解卡夫卡的恰當方式*
——兼評曾艷兵《卡夫卡研究》
趙山奎
一
對于作家與他(她)的書,卡夫卡有一個“理論”:“活著的作家同他們的書有一種活的關系,他們本身的存在就是捍衛(wèi)它們,或者反對它們的斗爭。一本書真正獨立的生命要在作者死后才表現出來,說得更正確些,要在作者死去一段時間后才表現出來,因為這些血性的人在他們死后還會為他們的書斗爭一番。然后書就慢慢地孤單下來,只能依賴自己的心臟的搏動了?!雹偃~廷芳主編:《卡夫卡全集》(10),第433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但這個理論是否適用于卡夫卡,卻很讓人困惑??ǚ蚩ㄈナ榔褚呀洶耸嗄炅?,但他與他的那些“書”仍有一種“活的關系”,他既“捍衛(wèi)”又“反對”它們的斗爭仍在繼續(xù)影響著那些書的“獨立的生命”。我的意思是說,他的日記、書信和隨筆中所顯示出來的自我理解對于我們理解他的作品仍有著巨大的影響?;蛟S卡夫卡更愿意我們讀那些他愿意讓我們讀的作品——畢竟他生前留下了燒毀那些他不愿意讓我們讀的作品的遺囑,遑論后來由馬克斯·布洛德陸續(xù)整理出版的日記、書信;或許他更愿意讓作品早些“孤單下來”,只“依賴自己的心臟的搏動”。但卡夫卡和他的讀者卻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跳動在他書信、日記、隨筆、與青年雅諾施的談話 (還可以加上關于他的諸多傳記)中的卡夫卡的心臟還得和他的書的心臟一起跳動:在“奇異”的卡夫卡世界里,“兩顆心像一顆心一樣跳動”。對某些讀者來說,這兩顆心其實就是一顆心。余華就說過:“卡夫卡的日記很像是一些互相失去了聯系的小說片段,而他的小說《城堡》則像是K.的漫長到無法結束的日記?!雹谟嗳A:《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第96-97頁,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可問題仍然是,“如何理解和認識卡夫卡……哪里是通向卡夫卡心靈‘城堡’的路徑?從哪里出發(fā)能更快捷地走進卡夫卡?”③曾艷兵:《卡夫卡研究》,第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為免繁瑣,下文關于本書的引文用括號標明頁碼,不另注。或許,最恰當的理解卡夫卡的方式就是試圖以卡夫卡理解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但要理解卡夫卡理解自己的方式談何容易,他甚至就干脆否認這一可能性:“我與猶太人有什么共同之處?我與自己幾乎都沒什么共同之處……”①Franz Kafka,Diaries,Max Brod ed.New York:Schocken Books,1976,p.252.對卡夫卡的研究總是會遭遇到“卡夫卡式”的挑戰(zhàn),問題于是一再地被推往起點:卡夫卡是誰?或是什么“身份”?
曾艷兵教授是國內卡夫卡專家,自然深諳回答這一問題的難度和重要性。其二○○九年底出版的《卡夫卡研究》集中了自一九九三年來涉足卡夫卡研究的核心成果,是中國 “卡夫卡學”的重要展示,也可以看作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與再回答。該書“題記”顯明了作者對卡夫卡的理解及理解的方式,看起來像是作者的精心設計,因此也頗值得細加品味:“這是人類生存的最后一個城堡/這是沒有出路的迷宮/這是赤裸靈魂的舞蹈/這是市集閑人的冷眼旁觀/這就是卡夫卡的世界/卡夫卡在這里思想/卡夫卡在這里祈禱/讓我們走近卡夫卡/去聽聽他對我們說些什么……”(第1頁)
“最后的城堡”和“沒有出路的迷宮”的并置,使得我們幾乎也可以同時將其理解為“沒有入口的城堡”和“最初的迷宮”??ǚ蚩ㄎ膶W世界作為“終點”與“開端”的雙重意味已蘊含其中:②卡夫卡曾說:“和克爾凱郭爾不一樣,我沒有受那如今已公認松垮弛廢的基督教引導而進入生命;也沒有像猶太復國主義那樣抓住猶太祈禱披肩下擺,而這下擺如今正在飄離我們。我是終點,或是開端?!盕ranz Kafka,The Blue Octavo Notebooks,ed.Max Brod.Exact Change,1991,p.52.采用江寧康譯文,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第361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白詈蟮某潜ぁ毕袷菉W古斯丁“上帝之城”的某個影像;“最初的迷宮”很可能指卡夫卡筆下迷宮般的“地洞”,但筆者也聯想到了柏拉圖筆下的“洞穴-世界”場景——法國學者馬特教授在講述柏拉圖故事的開頭就寫道:“這或許會是卡夫卡的故事……”③讓-弗朗索瓦·馬特:《論柏拉圖》, 第3、143、143頁,張竝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他最后還說:“世界的舞臺上只有唯一一幕戲,唯一一個主人公:生存的悲劇早已鐫刻于洞穴之中,里面只有一個孤獨的演員。”④讓-弗朗索瓦·馬特:《論柏拉圖》,第3、143、143頁,張竝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卡夫卡是誰?“赤裸靈魂的舞者”、“一個孤獨的演員”?但在作為世界縮影的“洞穴”里,那個冷眼旁觀著“赤裸靈魂的舞蹈”的“市集閑人”又是什么“身份”?接下來的“思想”和“祈禱”似乎分別對應著“哲人”和“修士”,也像是對“市集閑人”真實身份的進一步揭示——馬特教授分明有意將卡夫卡和柏拉圖的面容疊合在一起:“展開一卷哲人所寫的書,我們便展現了隱而未現的回憶,而且我們每一次都會重現洞穴中那個囚徒被遺忘的容顏”。⑤讓-弗朗索瓦·馬特:《論柏拉圖》,第3、143、143頁,張竝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而劉小楓教授則徑直稱卡夫卡為“貧乏時代的修士”。⑥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第218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ǚ蚩ù_是足夠復雜……
二
在這種復雜性面前談論卡夫卡,首先保持一種“無知之知”的審慎態(tài)度或許是明智而必要的?!犊ǚ蚩ㄑ芯俊返摹皩а浴焙颓叭聦ǚ蚩捌湮膶W世界的總體把握就體現了這種審慎。導言中卡夫卡“以痛苦走向世界,以絕望擁抱愛人,以驚恐觸摸真實,以毀滅為自己加冕……他屬于什么流派,什么‘主義’?他什么都不是……他的創(chuàng)作完成了他自己”的論斷可以說是全書的總綱(第3頁):作者既努力在對卡夫卡的總體論述中保持總體性視野,也力求在對各個專題式的探討及具體作品的解讀中構建卡夫卡世界的總體性聯系,盡力避免以某種理論框架對其進行“領土化/殖民化”。卡夫卡“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但無論“是”還是“不是”,都需要借助作品進一步加以界定和分析。這也正是全書為自己設定并將要完成的任務。
在這種對卡夫卡進行整體性理解的努力中,我們大致可以辨認出兩種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的闡釋方式。一種可以稱為 “心連著心的闡釋”(兩顆心像一顆心一樣跳動),這一方式主要體現在對卡夫卡“所是”的論析中:前三章所提出的關于卡夫卡是一個 “無家可歸的異鄉(xiāng)人”、他的文學是一個“卡住”的世界和一個“捏著生命痛處的寓言”的論斷,無不立足于卡夫卡的作品(包括日記和書信),力圖以卡夫卡理解自身的方式去理解卡夫卡;另一種可以稱之為“手挽著手的闡釋”,主要體現在對卡夫卡“所不是”的論析中——他不屬于什么流派和主義,但不意味著他和那些主義和流派及其他作家沒有聯系,從這些聯系中可以更深入地辨識出其 “所是”——在此意義上卡夫卡和猶太文化、語言問題與后現代性“手挽著手”(四、五、六章),和中國文化與文學 “手挽著手”(二十一-二十五章),和克爾凱郭爾(基爾克果)、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等 “手挽著手”(十七-二十章),其目的地同樣是卡夫卡心靈和文學的“城堡”。
在全書的大部分篇幅中,作者對卡夫卡與世界、卡夫卡與他的愛人及朋友、卡夫卡與他自己、卡夫卡與他的文學、卡夫卡與其他“作家”的闡釋,都“心連著心”、“手挽著手”,以一種近于“卡夫卡式”的方式引領讀者游歷“迷宮”和“城堡”。作者深諳解釋之道,深知通向卡夫卡世界的旅途雖沒有捷徑,但總體的理解卻能使讀者不致迷失方向;作者也深知,總體理解所包含的內部張力又將驅使讀者走向更幽深迷人的卡夫卡世界的風景區(qū)。除了“題記”所設置的曖昧路標,其余各章的設置也頗具匠心。前三章對卡夫卡的總體解釋本身實際上蘊含著反解釋的巨大反彈力,而由此接下來的四、五、六三章可以看作對前三章的“修正”。這部分內容試圖分別從“猶太文化”、“語言問題”和“后現代性”等角度為卡夫卡進行文化尋根與理論解說:文化尋根使得卡夫卡這個 “無家可歸的異鄉(xiāng)人”站在了“堅實的土地上”,后現代的理論解說使得“卡住的世界”獲得了特殊的“疏通”。但也可以認為這種解說本身也具有卡夫卡式的特點——這三種角度所包含的問題顯得既“外在”又“內在”于卡夫卡的文學:一方面,似乎是從卡夫卡作品的隱秘處“走出”了研究者今天所關心的那些問題,而那些問題最終還將 “回到”他作品的隱秘之處,并在這一隱秘之中隱藏自身——誰又能真正說清楚“猶太文化”、“語言問題”、“后現代性”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呢,尤其當這些還深深地糾纏在一起的時候?另一方面,似乎又是我們今天所關心的那些問題“召喚”了卡夫卡的作品,就如著者所言:“卡夫卡一不留意便給今日的后現代主義理論家提供了絕妙的分析文本?!保ǖ?28、461頁)
三
后現代主義理論對卡夫卡的“召喚”讓我想起卡夫卡的一個說法:“一個籠子在尋找一只鳥?!雹偃~廷芳主編:《卡夫卡全集》(5),第5頁。這可以看作是一種誘惑。曾艷兵教授對后現代主義理論十分熟悉,出版過 《東方后現代》和《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學研究》等專著,可以說也是“后現代主義理論家”。這不禁會讓讀者心生疑慮:“手挽著手”的闡釋是否會有意無意地“攜手”走進后現代的“語言鐵籠”?但七至十六章的文本分析會打消讀者的疑慮。這一板塊解讀了卡夫卡的不少重要作品,包括三部長篇:《美國》、《訴訟》、《城堡》, 以及 《變形記》、《判決》、《饑餓藝術家》等短篇名作;與中國有關的三篇小說 《一次戰(zhàn)斗紀實》、《萬里長城建造時》和《往事一頁》曾收入作者《卡夫卡與中國文化》一書,此次和其他作品的解讀安排在一起,編排形式的變化產生了某種陌生化的閱讀體驗,卡夫卡作品的豐富性便得到了更有立體感也更具整體性的透視。作者在對卡夫卡作品進行分析時總是緊扣文本,并結合相關歷史、宗教、哲學、文化背景與卡夫卡自傳及傳記資料等傳統(tǒng)方法進行論證。后現代主義理論在作者的卡夫卡闡釋中始終是一個“朋友”,發(fā)揮著其恰如其分的解釋力,有效地將對文本的解釋引向深入。這一特點尤其體現在“后現代色彩”最明顯的第十二章“作為顛覆性閱讀的創(chuàng)作”中。
在此稍微展開談談該章中對卡夫卡 《塞壬的沉默》的解讀??ǚ蚩ǖ倪@一作品國內外學者也都有不少專門探討,但從理解的總體性和深度方面來看,筆者覺得都不如此書的解析完整、透徹??ǚ蚩ǖ倪@一作品對荷馬史詩《奧德賽》相關情節(jié)的改造是容易看出的,但從敘事視角的變換不定來分析這一文本所暗示出的文學敘事的不可靠性,如果沒有深厚的后現代主義敘事理論功底則很難做到——后現代敘事理論所關注的“誰在說”與“如何說”(而不是“說了什么”)的問題,顯然與作者對這一作品的解讀“手挽著手”。正如書中所言:“一旦我們開始懷疑奧德修斯講故事的資格,我們也就必然懷疑他所講述的故事的真實性。”(第208頁)從后現代敘事理論角度來解讀這一文本是切合作品實際的;但這一點如何與卡夫卡本人的“意圖”進行鏈接和印證?如果卡夫卡不是“有意識地”這樣做,這將與前面所稱贊的卡夫卡的“膽量和他高超的敘述技巧”構成矛盾——像卡夫卡筆下的塞壬的情況一樣,“無意識”的敘述也會取消卡夫卡“做證人的資格”,“消解”他的“經驗”(第201頁)。
作者的過人之處也正是表現在這一點上。通過對卡夫卡閱讀方式的考察,作者發(fā)現:“卡夫卡有意忽略了荷馬文本的內容,就像奧德修斯順利避開了塞壬的沉默”(第212頁),“卡夫卡能夠熟讀古代經典,而又避開它的意義,不受它的影響,就像奧德修斯既能欣賞到女妖迷人的歌聲,而又不至于被她們吞噬一樣”(第213頁)。這其實也正是卡夫卡的“夫子自道”:“要是人們想干一件事情,那些在內容上與人們想干的事情毫不相干的書,偏偏是最有用的……他可以帶著這些想法去瀏覽這本書,我想說,就像猶太人當初渡過紅海似的?!保ǖ?12頁)可以認為,就像奧德修斯帶著自己那些 “連命運女神也捉摸不透”的想法避開了塞壬的誘惑,卡夫卡也帶著自己的諸多“想法”渡過了他人生“大海”中一段“危險的旅程”——作者發(fā)現,就在這一年,卡夫卡為了寫作,“抵擋住了各種誘惑,決然地與自己戀愛了五年的菲莉斯分手了”(第207頁);而離開了菲莉斯的卡夫卡對于“閱讀”和“寫作”的“想法”同樣也是“捉摸不透”的:“就像一種自殺一樣,一本書必須是一把能劈開我們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去“冰封的海面之下”干什么呢?莫非恰是為了傾聽更為真實的“塞壬的歌聲”?寫作了《塞壬的沉默》的卡夫卡真的避開了塞壬沉默歌聲的危險么?從解讀中浮現出的這些問題本身就足以表明,作者結合了傳記式的“心連著心”的考察與“手挽著手”的闡釋策略確實走到了卡夫卡文學世界的深處,像《城堡》中的土地測量員K.一樣,作者也對卡夫卡文學空間的搖擺不定的邊界進行了“大膽”和“高超”的“測量”。
誠如葉廷芳在序言中所說,《卡夫卡研究》內容豐富,填補了國內卡夫卡研究的諸多空白。而如前所述,此書在對內容的結構上也有著精心的安排,在這一問題上筆者倒覺得葉廷芳關于此書有些“龐雜”的意見可以商榷。當然作為一項長達十五年的“分段建筑”的工程,盡管著者做了許多技術性的處理,但書中仍難免存在著一些交錯或重合的內容 (如關于卡夫卡作品“寓言性”的解釋),葉廷芳所留下的“龐雜”印象可能由此而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種交錯和重合也是“心連著心”的闡釋和“手挽著手”的闡釋的交錯和重合所致。
這種交錯和重合也恰好說明卡夫卡與他的文學是復雜的,而大凡復雜的東西就會有誘惑和危險?!昂笥洝敝兴‖F出來的著者的面容是孤獨而動人的:“夜深人靜,我常常對著卡夫卡的照片入迷,希望他能對我說些什么,希望能聽到點什么。”著者還表達了這樣的擔心:“任何人一旦走進了卡夫卡這道門,他是否還能摸索著走出來,而走進去和走出來的人是否還是同一個人?”好在,卡夫卡筆下的神父早就對約瑟夫·K.說過:“寫在紙上的東西是不會變的,不同的理解只是反映了人們的困惑?!彼€對K.說:“法院是不會向你提要求的。你來,它就接待你,你去,它也不留你?!雹偃~廷芳主編:《卡夫卡全集》(3),第175、178頁。這樣的看法真讓人感到溫暖。
* 本文為浙江省社科聯研究課題“卡夫卡的自傳寫作研究”(項目編號:2011N160)成果之一。
趙山奎,文學博士,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