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雅琳
(安徽財經(jīng)大學商學院,安徽蚌埠233000)
心理咨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土化運用
盧雅琳
(安徽財經(jīng)大學商學院,安徽蚌埠233000)
心理咨詢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自20世紀80年代引進我國以來發(fā)展迅速,現(xiàn)已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通過對心理咨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中的文化障礙進行分析,提出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土化模式。
心理咨詢;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
人的心理狀態(tài)存在積極面與消極面,只有當積極面的心理狀態(tài)持續(xù)穩(wěn)固下來時,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并以健康的行為方式表現(xiàn)出來。由于傳統(tǒng)的以單純說教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較易讓大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難以達到期望效果,而心理咨詢以傾聽為主、引導為輔的方式,更具人文關懷,更易讓受教育者所接受。整個心理咨詢的過程,都是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礎之上進行,能有效的克服咨詢者的逆反心理,激起其參與意識,喚起自我分析與自我教育。除此之外,心理咨詢通過談話、征求意見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抒發(fā)情緒的方式,并以咨詢對象個體情感為前提,充分尊重咨詢對象的自我意識,針對具體人和具體問題選擇適當?shù)囊龑Х绞?,幫助咨詢對象克服心理障礙,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讓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交流中的情境引導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與此同時,心理咨詢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客觀基礎。其中的測試、疏泄等手段可以為掌握學生的“內(nèi)在沖突”、“心理危機”等心理問題,這樣使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針對性。
可見,心理咨詢?yōu)樘岣咚枷胝谓逃尼槍π院涂茖W性提供了保障。若能將其巧妙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讓受教育者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必將事半功倍。
隨著人們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心理咨詢的認識不斷深入,研究者又發(fā)現(xiàn)了新的問題,即心理咨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文化障礙。
首先,工作思路上的差別,讓心理咨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力難。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通過指導或者引導的方式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形成完善的人格。而心理咨詢是舶來品,它深受西方哲學“科學價值中立說”的影響,堅持無條件地接納來訪者所持有的價值觀,堅持非指導性的解釋、建議及勸說??梢姡诠ぷ魉悸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性與心理咨詢的非指導性存在著巨大差別。
其次,價值觀的矛盾。西方人崇尚自由,鼓勵人的自我發(fā)展與自由選擇,包括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也是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中進行。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進行思想教育和宣傳的行為,它既是進行政治斗爭的手段和工具,又是經(jīng)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一定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實現(xiàn)其政治目標和任務而進行的以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為核心與重點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的綜合教育實踐。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時,側重于以集體利益與社會和諧的達成為根本出發(fā)點,以社會要求來規(guī)范個人的行為,因此,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是以“集體利益”為核心的,其考量也是放在社會關系中來進行的。東西方價值觀的不同,讓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的融合運用中存在“社會利益為重”與“個人利益為重”的沖撞。
最后,認識觀念上的差異。在西方人眼中心理咨詢是一種被普遍接受的自我解壓和放松的方式,認可度也很高。而中國人常認為軀體的疾病才是真正的疾病,可以受到大眾的認可、關心與支持,而心理咨詢主要針對心理有病的人,更甚者,將心理問題與道德品質(zhì)混為一談,強帖標簽。因此,鑒于“家丑不可外揚”的心理,被咨詢者常認為將自己真實存在的問題在咨詢者面前坦露是件難以啟齒的事情。換言之,中國人用醫(yī)學的、道德的模式來看待心理咨詢,導致心理咨詢師很難探究到咨詢者刻意隱藏的真實存在的問題。認識觀念上的差異,中國人對心理咨詢的介意與防備,同樣是將心理咨詢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障礙。
經(jīng)過對心理咨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困難分析,可知影響其發(fā)力的主要原因來源于重重文化的障礙。于是,構建心理咨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土化模式便成為當務之急。
首先,普及對心理咨詢的正確認識。一是正確認識心理咨詢。一方面,不能過分強調(diào)心理咨詢的專業(yè)特征,讓人感到神秘、畏懼、高不可攀??赏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發(fā)揮校園媒體等方式,向大學生們普及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應以心理咨詢師較高的從業(yè)準入門檻、較強的實踐能力贏得大眾的認可。教師們可通過咨詢、課堂心理知識的傳授以及課堂滲透相結合的方式,體現(xiàn)較強的專業(yè)性,讓大學生們信服,從而卸下心理防備,自愿配合。二是找準將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運用的切入點。由于二者之間工作思路與價值觀的矛盾,讓思想教育工作者們形成認識誤差,認為將二者結合難度過大,于是將二者的結合流于形式。事實上,二者不僅在教育目標和任務上是具有一致性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促進的。只有解決了大學生心理上的矛盾、沖突與障礙,才能更好的解決他們思想層面的問題。因此,找準將二者結合的本土化突破口,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教師們可從身邊的事例入手,通過分析校園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幫助同學們塑造健全的人格。
其次,加強對心理咨詢的本土化理論與實踐研究。長期以來,我國的心理咨詢理論研究以翻譯國外流行理論為主要探索方向,低水平的移植與附屬地位,讓本土化的研究止步不前。一方面,要通過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的心理學知識,考察國外相關理論與實踐方法在國內(nèi)的適用性。另一方面,要不斷挖掘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涵的心理學知識,將之與國外的先進理論有效結合,形成本土化的知識體系。事實上,我國的文化遺產(chǎn)中不缺乏與人的心理有關的一些內(nèi)容,如中國古代的老莊思想,其養(yǎng)生處世之道適合于做心理咨詢和治療;中醫(yī)有關心理咨詢治療的情志相勝法的“悲治怒,喜治悲,恐治喜,思治恐,怒治思”等等,給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諸多啟示。除此之外,還應立足于高校自身情況,立足于身邊的人和事。通過分析本校的實際情況,觀察本校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研究出有效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方案,通過不斷實踐,總結提煉出具有本土化意義的、行之有效的理論與指導實踐的方法。
最后,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應建立一支專業(yè)的心理輔導隊伍作為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結合的核心力量。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頒布的《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yè)標準(試行)》確定的任何一級心理咨詢?nèi)藛T都必須具有相應的基本文化條件,并接受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認可的培訓機構培訓,要求掌握的基礎知識包括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心理健康與心理障礙、心理測驗學、咨詢心理學、心理咨詢相關的道德與法律知識等;晉級培訓也有明確要求:心理咨詢員不少于720標準學時,心理咨詢師不少于520標準學時,高級心理咨詢師不少于320標準學時。通過理論考試和實際能力考核以后,經(jīng)過一定時期的專業(yè)人員督導,才能頒發(fā)相應資格證書。作為核心力量的心理輔導人員,不僅需要負責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本土化理論研究,還要進行學生中較高難度的實踐探索。此外,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人員,他們掌握了班級學生的第一手資料,了解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nèi)容,因此,要將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將本土化研究的有效對策進行推廣,都有賴于輔導員的作為。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心理咨詢相關知識的培訓與學習,鼓勵輔導員將學習到的心理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的學習及生活的管理之中,運用到每一次班會和交流當中,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
[1]劉小紅.試論高校心理咨詢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J].今日南國,2009(1).
[2]汪滿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文教資料,2007(9).
[3]曹鳴岐.道家思想與心理咨詢的本土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4]陳鍵鋒.高校心理咨詢本土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8).
G44
A
1674-5884(2012)02-0048-02
2011-12-05
安徽財經(jīng)大學2011年團學課題“心理咨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土化運用”(ACTX201136)
盧雅琳(1983-),女,湖南湘潭人,輔導員,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責任編校 龍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