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的發(fā)展,女性的社會作用日趨明顯,她們從傳統(tǒng)家庭走向社會并發(fā)揮其巨大作用,其所接受的教育亦愈來愈受到重視。隨著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學習風格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尤其是女性學習風格研究。學習風格研究是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現(xiàn)代外語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如果把學習風格理論應用到外語教學中,通過了解學生不同學習風格,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方法,將有利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從而提高外語教學質量。[1]
美國圣約翰大學 Dunn 博士夫婦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生通過集中注意力選擇環(huán)境、情感、新知識、新技能、滿足生理需要時表現(xiàn)出來的方式”。[2]Keefe 則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將情感和生理因素、心理行為與學習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相對穩(wěn)定的認知方式?!盵3]Reid則認為“學習風格指一個個體自然的、習慣性的、傾向的吸收、處理以及保留新信息和技巧的方式?!盵4]譚頂良教授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是學習者持續(xù)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5]盡管研究者們對于學習風格的內涵與定義著眼點不同,但其核心為:學習風格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吸收、內化、處理不同信息的技巧與方法,具有習慣性、獨特性和穩(wěn)定性的特征。
女性在生理、心理及性格方面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差異。女性控制語言過程的大腦左半球專門化速度比較快,具有較強的語言、形象思維能力和很強的感知能力,特別是聽覺和言語知覺能力,擅長辨別和定位聲音的來源,習慣或傾向于用形象思維解決問題,善于通過表象對信息進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組合;擅長形象記憶、機械識記、情感記憶和運動記憶;女性具有較強、較穩(wěn)定的注意力,容易保持有意注意。從性格方面看,女性踏實負責、溫柔體貼、耐心細致、謙遜謹慎,具備學習語言的優(yōu)勢;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女性行事比較謹慎,表現(xiàn)在學習上,比較注重語言的準確性;從興趣來看,由于女性偏向形象思維,她們對語文、外語、法律、歷史、人文地理等人文學科比較感興趣。
在各種語言學習情境中,每個學習者都必須親自感知外界信息,并對信息作出處理、儲存和提取。由于每個學習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每個個體獲取信息的速度以及對刺激的感知與反應各不相同。表現(xiàn)在學習上,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語言學習風格。
Reid通過將學習風格這一概念應用于外語教學,從感知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學習風格,她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偏愛的感官學習方式,她因此將學習風格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和動手型(即早期研究中的動覺型和觸覺型的合稱)三種類型。[6]
通過從感知的角度對 147名大學一年級女生進行的調查研究了解到:53% 的學生傾向于視覺型學習,27%的學生傾向于聽覺型學習,10%的學生傾向于動手型學習,另有 10%的學生同時傾向于視覺和聽覺型的綜合性學習。從整體上看,女性傾向于視覺型和聽覺型學習風格。
基于女性的生理、心理、性格等特點,女性的語言學習風格顯現(xiàn)了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一是鮮明的個性特征。學習風格因個體的不同生理機能差異以及語言學習環(huán)境、社會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風格因而呈現(xiàn)鮮明的個性特征。對于女性而言, 從小受家庭環(huán)境、社會性別差異論、學校教育不同的刺激與反應,使女性具有與男性不同的性格與個性特征,表現(xiàn)在學習上也呈現(xiàn)明顯的個性差異,使其具有獨特的學習風格。
二是相對穩(wěn)定性。學習風格基本上不會因學習內容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但學習風格具有可塑性,它有可能隨著環(huán)境、學習內容或思維方式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但核心最終不變。女性因受傳統(tǒng)性別論與社會性別論的影響,潛意識中被“男尊女卑”的思想所左右,更多地以家庭為中心,扮演家庭主婦的角色,學習風格也因此相對穩(wěn)定,但女性具有相對的適應性和可塑性,學習風格也有可能隨著環(huán)境、教育等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以便能使其學習效果相對穩(wěn)定。
三是相對滲透性。依學習風格本身而言,沒有好壞之分,任何一種學習風格都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依學習者個體而言,適合其本身、能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的便是最好的學習風格,學習者個體對學習風格的選擇并不是絕對唯一的,通常是幾種學習風格相互兼顧。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女性因受性別角色意識的影響,為謀求其生存地位,女性變得比較柔和、敏感而有耐心以便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圖,因而“視覺型”與“聽覺型”學習風格居多,而且大多具有這兩種風格,因動用了幾乎所有的感覺器官,最靈敏的感官便是最合適的感知學習風格,其它的學習風格依次處于弱勢而已。
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女性的學習風格雖然比較多樣,但更側重視覺型與聽覺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進行多元化教學。
通過“學習風格理論知識”的學習、問卷調查(從感知的角度設計了涉及視覺、聽覺和動手型學習風格類題型),結合平時課堂教學的了解,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幫助她們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類型。
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后,有必要探索與學生學習風格相協(xié)調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教學大綱、教材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媒體、 教學管理等諸多方面考慮設計教學過程,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中心” 的教學環(huán)境。以學生個體差異為基礎,從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出發(fā),利用“教學輪”[7]變換形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以便照顧所有學習風格的學生,同時通過設計多樣的教學任務,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意識引導、拓展學生的學習風格,以便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視覺型學生善于通過視覺刺激來接受信息進行學習,比如:看錄像、圖表、幻燈片等,因為直觀形象的視覺材料能在腦海里形成清晰的表象,所以,總是身不由己地將詞匯或概念在腦海里視覺化;因擅長用眼睛看,快速瀏覽學習材料就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但不易分辨聽覺刺激,對沒有視覺輔助的教學如口頭講解、對話和講座等容易產生焦慮、迷惑。所以,她們總希望教師把知識清晰地通過板書或屏幕呈現(xiàn)出來。因此,教學活動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與視覺空間智能。[8]側重閱讀訓練,采用多媒體,通過視聽法展現(xiàn)圖片、圖表、圖形符號、實物、錄像等直觀教具講授知識,使用視覺性詞匯,體現(xiàn)知識的脈絡結構;要求學生多做筆記和摘要,并用彩筆標記重點、難點或要點,養(yǎng)成靜坐沉思的習慣,將一天所學內容象過電影一般在頭腦中形成畫面,運用圖例學習。針對其不足,還要求學生加強聽覺練習來拓寬學習風格。
聽覺型學生善于通過接受聽覺刺激進行學習,比如:口頭講解、課堂討論、講座和其他聽覺刺激,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儲存信息。在學習過程中,喜歡傾聽比如音樂、錄音、歌曲、講座、磁帶、演講、辯論、討論等;喜歡與別人交談、公開討論、大聲朗讀或唇動式默讀等;擅長語音辨析,并善于口頭表達,聽講的效果勝于自行閱讀;日常表現(xiàn)優(yōu)于考試結果。但缺乏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書面作業(yè)與抄錄能力不強,運動技能不好。所以她們上課時會專心致志地聽教師講課,希望教師把知識講清楚。因此,教學活動設計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能力。通過視聽法組織討論、談話、辯論、演講等討論式教學方法來講解課文、學習語言結構知識。要求學生多練習播音、朗讀并有意識地出聲背誦學習材料;針對其不足,還要求學生平時多寫筆記、練習,加大課外閱讀量等來拓展學習風格。[9]
動手型學生喜歡親身操作,通過雙手和整個身體參與運動進行學習,容易記住實際發(fā)生的事情,在操作性技能的學習中表現(xiàn)突出。偏愛有身體參與的游戲和富于戲劇性的互動式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實習活動和做實驗等。平衡感好,說話時表情豐富,愛打手勢,書寫工整。不足之處在于無法久坐桌前保持學習狀態(tài),通過視覺、聽覺接受信息效果欠佳。所以,她們希望教師能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具體化并通過實踐活動來傳授知識。因此,教學活動設計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參與能力。通過體驗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觸事物來學習知識,通過交際法利用三維教具、實踐創(chuàng)作、手工、游戲(如接龍、猜詞、謎語)、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參與學習。多布置書寫練習,讓學生根據(jù)學習材料親手繪制圖表、模型等。針對其不足,要求學生多練習聽力、書面閱讀和出聲朗讀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習風格,提高靈活學習能力。
案例:在引入新課文(英語專業(yè)本科生教材《綜合教程1》“Never Say Goodbye”時,教師通過任務型教學來照顧到所有學習風格的學生。教師先播放一段與課文相關的視頻,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從片中獲取的信息。視覺型和聽覺型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容易獲得比較多的信息。接著,要求學生聽課文一遍,找出文章的主旨。聽覺型的學生容易獲得較多、較準確的信息量,能比較快速理清文章主旨。然后,要求學生細讀課文,完成課文理解的True or False 判斷題與細節(jié)問答題,視覺型學生閱讀能力較強、速度較快,能高效完成閱讀任務。最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課文所學內容通過情景或視圖展現(xiàn)出來,動手型學生此時表現(xiàn)最為活躍,她們能將情景扮演得活靈活現(xiàn),繪制的圖表也比較清楚,效果也最為顯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因為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知器官,從不同的程度上訓練并拓展了學生的學習風格,也使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培養(yǎng)和提升。
學習風格研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個別化、多元化的語言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為語言教師因材施教提供了一個實踐的平臺,也幫助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學習風格在本質上是沒有好壞之分,但教師應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學習風格的長處和短處。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風格,采用相匹配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發(fā)揮學習風格長處。而對于學生學習風格的短處,應采取有意失配的教學策略進行有意識的彌補,通過教與學的策略操練使學生既能保持原有的學習風格,又能拓展新的、開放而多樣的學習風格。學習風格研究是一項廣深的領域,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從性別的角度深入研究、探討學習風格將會對外語教學和女性的發(fā)展產生更為積極的影響。
[1] 方平.語言學習風格與大學英語教學[J]. 長 春 大 學 學報, 2009 (8):89-90.
[2] Dunn, R.&Dunn, K.Practical approaches to individualizing instruction[M].Englewood Cliffs, NJ:Parker Division of Prentice-Hall, 1972.
[3] Keefe, J.W.Learning style:an Overview[A].In J.W.Keefe (ed.).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C].Reston, VA:National Associations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1979:4.
[4] Reid, J.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34.
[5] 譚頂良.學習風格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5:12-17.
[6] 雷沛華.國外外語學習風格理論研究概覽[J].棗莊學院學報, 2005(8):72-74.
[7] 張玉明.試論學習風格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8(6):80-83.
[8] 劉建華.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習風格及其數(shù)學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1(1):4-7.
[9] 孫亞軍, 聶廣星.學習風格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J].集體經濟·學術探討, 2011(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