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政
(常州工學院國際交流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雙語教學是經濟全球化和教育與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與趨勢。國家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了加強大學本科教學的12項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3年內開設5%~10%的雙語課程;在2003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繼續(xù)推進雙語教學”[1]。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雙語課程,但是教學效果卻差強人意,原因在于雙語教學雖然強調目標語的輸入,卻忽視了發(fā)揮學習者“注意機制”的作用。
在語言學家眼中,雙語教學是一種強化習得外語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通過提供足夠量的目標語輸入來促使第二語言習得。Krashen認為,與學習相比,習得才是發(fā)展第二語言的首要方法,主要發(fā)生在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的語言自然交際環(huán)境中,是一種無意識的類似于兒童母語習得的過程,產生習得的條件是使學習者接觸到足夠量的可理解的第二語言輸入。同時,學術界對雙語教學的權威界定也體現(xiàn)著雙語教學強調通過接觸與使用輸入的目標語來習得語言并獲得學科知識?!独事鼞谜Z言學詞典》對雙語教學的釋義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國語進行學科教學)。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本華將雙語教學定義為:“將母語以外的另外一種語言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使第二語言的學習與各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笨梢?,雙語教學以“掌握學科知識”為目的,以習得語言為基點,倡導將學習者沉浸于目標語語言環(huán)境,通過使用目標語接受知識,傳遞信息,自然地習得語言并掌握學科知識。
但是,從目前大多數的雙語教學實踐來看,輸入尚未被很好地利用,無論是從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因素(教材、多媒體課件、教師話語)來看,還是從教學方法來看,雙語教學都僅僅停留在提供目標語輸入,讓學習者沉浸于目標語環(huán)境,卻忽視了激活學習者對輸入的有效注意,從而影響了學習者對目標語的吸收與習得。
“注意”是一種認知機制,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注意理論源于認知心理學中的信息加工理論,該理論把人看做一個信息加工系統(tǒng),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2],主要由輸入、短時記憶、長時記憶、輸出四大要素組成,其中,輸入不是直接、簡單地進入短時記憶,需要學習者的有意注意作為前提。也就是說,在學習者加工處理學習中的輸入之前,一定程度的注意十分重要。通過注意,學習者首先對接收到的各種輸入信息進行選擇,然后才對被注意到的內容進一步整理加工。在二語習得領域,注意理論有助于解釋在語言輸入過程中哪些特征是由于受到注意而最終轉化為語言輸入(即儲存在短時記憶中的信息,隨后也許會或不會包含在交際語體系中)[3]。注意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注意,就沒有語言習得。Schmidt 與Frota也指出,呈現(xiàn)在可理解性輸入中的目標語只有被注意到才有可能被轉化為輸出。因此,Schmidt提出了“注意假設”的兩個命題:(1)并非所有的輸入都是等價的;(2)只有那些被注意到的輸入才有可能轉化為“吸收”并進行有效的信息加工處理[4]。Schmidt認為學習者對語言輸入產生一定程度的注意是他們對輸入進行加工處理的前提,只有被注意到的輸入才有被學習者吸收的可能。Schmidt還進一步列出了影響學習者注意的六大主要因素:(1)重復率,即語言輸入的重復頻度,重復次數高的輸入形式更容易引起學習者的注意;(2)突顯性,輸入的語言形式的識別顯性越強,則越容易引起學習者注意;(3)指示,在輸入時對語言形式的適當講解有助于增加學習者的注意強度;(4)任務要求,有意義的學習任務可加強學習者對輸入語言的關注度,增加注意的強度;(5)準備,學習動機與學習意愿會影響學習者對輸入的注意強度;(6)處理能力的個別差異,不同的學習者對輸入處理能力的差異會影響他們有限注意力資源的分配。其中,前四項因素是對語言輸入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是可控的。在注意理論的指導下,優(yōu)化輸入環(huán)節(jié),有助于改進雙語教學的效果。
如何在雙語教學中引起學習者對輸入的有效注意?雙語教師可以從雙語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與雙語教學的形式兩方面激活學習者的注意,優(yōu)化輸入的效果。
雙語教師可在注意理論的指導下從教材、多媒體課件以及教師話語三個方面優(yōu)化雙語教學的呈現(xiàn)因素,激活學習者的注意,幫助學習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注意力資源。
1.教材
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雙語教材是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顯示,目前高校使用的雙語教材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1)英文原版教材;(2)無翻譯版本的英文原版影印教材;(3)有翻譯版本的英文原版影印教材;(4)活頁教材或自編講義。四類教材可以大致歸為英文原文教材與自編教材兩大類。不論是學習原版教材還是自編教材,由于學習者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時候要面對他們不熟悉的非母語語言,學習者往往不知從何下手,注意難以定位和聚焦。因此,在深入講解教材之前,有必要對教材做一定程度的分析與處理,突出講解某個章節(jié)或教學單元中的關鍵詞、術語、概念及定義原理等具有“突顯性”、“重復性”與“指示性”的內容,幫助學習者找到并掌握深入學習的線索。當學習者注意并抓住了這些輸入中的關鍵因素后,便能在對教材的深入學習中抓住主干和關鍵點,掃除細枝末節(jié)的干擾,完成對教材內容的學習,并實現(xiàn)對第二語言的習得。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手段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作為把圖形、圖像、文字和聲音等多種載體有效結合起來的現(xiàn)代化教學輔助手段,以有效激發(fā)學習者的選擇性注意作為其典型優(yōu)勢。在難度高于常規(guī)學科學習的雙語教學中,發(fā)揮該優(yōu)勢顯得尤其重要。在學習者利用非母語語言學習一門新的學科知識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恰當地引導選擇性注意,有助于引起他們對專業(yè)術語與重點內容的警覺,從而優(yōu)化語言與知識的吸收。但是,調查顯示,雖然目前大多數雙語課堂都會將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其設計與使用卻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違背了“知覺負載理論”[5]:教學中展示的媒體與信息數量過多或過少;媒體設計僅僅照搬教材內容,層次凌亂,主次不分,毫無重點。不科學的多媒體課件設計影響了選擇性注意過程中的資源分配,阻礙了學習者選擇性注意機制的激活與保持,造成學習者對教學內容注意的缺失。因此,在設計雙語課堂的多媒體課件時,應該注意從媒體數量設計、媒體布局設計以及媒體物理特征設計等方面改進媒體質量。例如,對界面文字媒體的字符數與動畫數量進行控制;堅持一個界面一個主體的原則;按照1/3法則確定主體在界面中的位置;避免界面背景過于華麗;利用顏色、大小、字符間距等屬性對雙語教學中的專業(yè)術語、關鍵表達方式、定義與原理等加大表現(xiàn)強度;提高選擇性注意的物理刺激等。從而有效地發(fā)揮注意機制識別顯性的特點。
3.教師話語
教師話語指的是教師組織和從事教學所使用的語言。雙語課堂中的教師話語主要是英語,是學習者獲得可理解性目標語輸入的主要來源[6],其質量對雙語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教師應該通過改善話語形式來激活學習者的注意機制,優(yōu)化輸入產生的效果。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話語,激活注意:(1)適當放慢語速;(2)適當停頓;(3)清晰明了地發(fā)音;(4)使用簡單詞匯;(5)較少使用從句;(6)陳述句多于疑問句;(7)頻繁重復[7]。首先,語速的調整與停頓符合激活注意機制所需的“突顯性”特征,有助于提醒學習者關注重點知識與概念;其次,清晰的發(fā)音與陳述句的使用可以使教師話語更加具備明確的“指示性”,規(guī)范的話語與明確的教學指示有助于保持學習者的注意力;再次,話語重復符合激活注意的“重復率”特征,有助于學習者對專業(yè)術語的習得;最后,簡單的詞匯與句型適當降低了任務要求,為學習者提供可理解的目標語言輸入,降低了學習者通過目標語學習知識的難度,有利于促進語言習得。
課堂中采取何種教學方式對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從目前的雙語教學現(xiàn)狀來看,大多數雙語課堂采取的是教師整堂課講授或整堂課演示PPT,學生被動接受輸入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一模式雖然能保證給學習者提供大量的目標語輸入,卻無法保證目標語輸入最終被吸收,無法保證語言習得的質與量。其原因在于沒有創(chuàng)造條件激活學習者對目標語輸入的注意,而該注意機制的獲得有賴于教師與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事實上,雙語教學不單純是我教你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雙語學校校長王旭東教授認為:“雙語教學決不僅僅是指學生聽老師用外語上課,更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用外語進行課堂學習的交流和互動?!币虼?,有必要改進教學形式,采取任務型教學法來有效激活學習者的注意機制。任務型教學的核心理念是“做中學”,主張讓學習者通過使用目標語在互動中完成各種任務活動,倡導學習者在教師的協(xié)助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實現(xiàn)任務目標,其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在很多學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證實。把任務型教學法運用到雙語教學中滿足了“注意假設”六大因素中的“任務要求”因素。為了完成任務,學習者將更加容易注意到任務的各環(huán)節(jié)里所提及并出現(xiàn)的語言形式,即:任務能使目標語言形式凸顯出來。Willis 認為,任務型教學的優(yōu)點之一在于為學習者提供注意的機會,因為互動任務比傳統(tǒng)的關注語言功能的教學更容易幫助學習者注意到語言形式。Willis構建了任務型教學框架,提出了任務前、任務中與任務后三大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在任務前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導入學習任務并引導學習者參與各種與任務相關的語言活動,如通過brainstorming導入完成任務所需的ESP專業(yè)詞匯與表達方式,并提供相關背景知識,充分發(fā)揮輸入語言的“指示”特質。生疏的專業(yè)術語與背景知識通過教師設計的任務活動得到了適當的講解與突出,加強了學習者的注意,從而增加了語言輸入被“吸收”的概率。其次,在任務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中,學習者以小組為單位執(zhí)行任務、準備任務報告并展示任務成果,這一環(huán)節(jié)符合注意的“重復性”特質。由于需要使用目標語完成與學科內容相關的任務,學習者就要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持續(xù)不斷地使用目標語與教師或同伴交流,并使用目標語展示任務成果,在這一過程中,被重復使用的目標語形式與內容更容易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同時,學習者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表達方式與他人的表達方式的差異或差距,促使他們更加注意這些目標語,促進“輸入”到“吸收”的轉化。最后,在任務后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對任務成果進行評價、反饋并進行語言操練,符合加強學習者注意的“重復性”、“突顯性”與“指示性”特質,教師通過評價與反饋突出學習者需要注意的目標語與學科內容,激活學習者的注意。操練則有助于學習者長時記憶中的編碼生成,優(yōu)化輸入的效果??梢?,任務型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助于激活學習者在雙語學習中對輸入的注意,幫助學習者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習得目標語,最終實現(xiàn)雙語教學的目標。
雙語教學的目標在于使學習者獲得學科知識的同時習得語言,雖然提供輸入是語言“習得”的條件,但也不能忽視發(fā)揮注意的作用以優(yōu)化輸入。為了獲得良好的雙語教學的效果,有必要在雙語教學的輸入環(huán)節(jié)中激活學習者的注意機制。
[參考文獻]
[1]龍?zhí)仗?從高校雙語教學與專業(yè)英語教學的對比談雙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7):145-147.
[2]邵志芳.認知心理學:理論、實踐和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18.
[3]荊潔蘭.探討“注意”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作用[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73-77.
[4]Schmidt R.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Applied Linguistics,1990 (11):129-158.
[5]魏萍,周曉林.從知覺負載理論來理解選擇性注意[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 (4):413-420.
[6]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Inc,1991:189.
[7]Chaudron C.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Cambridge:CUP,1988:84.
[8]丁言仁.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與外語學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