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芳
(云南大學(xué),云南 昆明 650091)
李根源 (1879—1965年),字印泉,又字養(yǎng)谿、雪生,別署高黎貢山人,永昌府騰越廳九保 (今屬梁河縣)人。1898年永昌府試考中秀才,1903年考入云南高等學(xué)堂,1904年考取云南第三批日本留學(xué)生,入東京振武學(xué)校,四年后又進入日陸軍士官學(xué)校第六期步兵科,1909年8月畢業(yè),參與著名的云南陸軍講武堂的創(chuàng)辦工作。他是云南辛亥革命的重要領(lǐng)導(dǎo)人,在昆明“重九起義”、云南軍都督府建立、滇西問題的解決、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根源與清廷楚雄府知府滿人崇謙的交往,成為反映云南軍都督府民族政策的有力例證,受到社會各界的稱道。
崇謙 (1866—1935),字仲益,又字益三,號退葊,雅爾湖瓜爾佳氏,正紅旗滿洲榮泰佐領(lǐng)下人,[1](P642)自署長白①今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清末曾置長白府。見崇謙《楚雄縣志序》,載崇謙、沈宗舜纂修《宣統(tǒng)楚雄縣志述輯》,該志多處均署“長白”,見楊成彪主編《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志全書》楚雄卷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958頁。有資料稱崇謙為“長白山人”,似不盡準確。,山西蒲州協(xié)副將星舫次子。②寶鐸《略歷》,載崇謙《退葊詩稿》,1頁,鈔本,藏云南省圖書館。1866年 (同治五年)9月初十日生,③崇謙記,寶鐸注《宦滇日記》(節(jié)錄),載中國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輯《云南貴州辛亥革命資料》,科學(xué)出版社1959年83頁。1879年 (光緒五年)由文生員遵例報捐筆帖式,1881年 (光緒七年)12月選補禮部筆帖式,1885年 (光緒十一年)中式乙酉科文舉人。1901年 (光緒二十七年)7月選授云南南安州 (今雙柏縣)知州,1902年 (光緒二十八年)到任,之后歷任云南善后局收支文案、通??h知縣、東川府知府、釐金局提調(diào)、鹽井渡釐金督辦、楚雄府知府等職,宦游云南10年,稱為“威楚”(楚雄舊稱“威楚”)公。“善詩文書畫刻印,凡清篆篆書八分行草,無一不工。在滇關(guān)防,多出計劃。所至均有墨跡?!雹賹氳I《略歷》,載崇謙《退葊詩稿》,1頁,鈔本,藏云南省圖書館。“工詩、文、聯(lián)語、書、畫、清篆、刻印?!雹趯氳I《略歷》,崇謙記,寶鐸注《宦滇日記》(節(jié)錄),載中國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輯《云南貴州辛亥革命資料》,科學(xué)出版社1959年82頁?!扒谟诿袷?,所至有聲,尤長聽訟。素慎取予,獨標廉潔?!雹坂囍\《滇語》卷四,人物,1頁,1942年,稿本,載鄧之誠著,鄧瑞整理《鄧之誠日記》(外五種),第八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鄧先生與崇謙之子寶鐸交往甚深,自云《滇語·人物》“凡得五十二人,皆深知其人,或與之稔者?!逼湮墓P“有略似六朝人處”。見鄧之誠遺作,鄧瑞整理《五石齋文史札記》(六),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4期,127頁;《五石齋文史札記》(五),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3期,121頁。著有《宦滇日記》46卷及《南安憲綱》、《東郡識略》等書,主持纂修宣統(tǒng)《楚雄縣志》12卷。辛亥革命后改姓黃氏,入籍楚雄,任楚雄自治局名譽總理,閑居府署西院。1912年 (民國元年)10月回昆明,寓南門外南校場頭道巷。1913年乘滇越鐵路火車回到北京,冠漢姓關(guān)。之后寓居天津,開辦公司,經(jīng)營煤窯、煤鋪等。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因病去世,享年70歲。
云南辛亥革命爆發(fā)之初,由于消息隔閡,信息不通,“排滿”傳聞甚囂塵上。新成立的云南軍都督府民 (種)族政策并不明晰,軍政府稱“大漢云南軍政府”,對外發(fā)布《滇軍政府討滿洲檄》,④載上?!睹窳蟆?,1911年11月26日 (舊歷十月初六日),見曾業(yè)英編《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87—90頁。以1907年章太炎《討滿洲檄》⑤《民報》臨時增刊《天討》,1—8頁,見《民報》合訂本 (二),科學(xué)出版社影印,1957年。及武昌首義初期黎元洪發(fā)布的《中華民國軍第十三章檄告天下文》[2](P625—632)為基礎(chǔ),略加刪減改動而成,表現(xiàn)出了較為偏激的“排滿”革命和狹隘“民族建國主義”思想。都督府大樓名“光復(fù)樓”,全省懸掛“漢”字白旗。軍政府所發(fā)函電、告示、宣言、照會等,動輒以“誓滅胡虜”、“光復(fù)漢族”、“光復(fù)故土”、“人心思漢”為號召。原《云南日報》也改名為《大漢滇報》,成為軍都督府的機關(guān)報,⑥民國元年 (1912年)2月改名為《云南政治公報》?!芭艥M之說更烈”。⑦崇謙記,寶鐸注《宦滇日記》(節(jié)錄),載中國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輯《云南貴州辛亥革命資料》,科學(xué)出版社1959年85頁,88頁。以下引自該文及寶鐸注文的不再注明出處。云南布政使正白旗漢軍世增 (益之)、順寧府知府鑲紅旗滿人琦璘等被殺。⑧《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三”·“忠義十”有二人傳記;吳慶坻修,金梁補《辛亥殉難記》亦有記載,民國二十四年刊本,見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八十二輯,臺北文海出版社。臨安 (今建水縣)新軍第七十五標第第三營管帶趙瑞壽是滿人,趙復(fù)祥等發(fā)動起義時就不通知。后趙瑞壽等見大勢已去,拔營來降,但“因籍隸滿洲”,“未便收納”,“贈以大洋千元而去”。[3](P448—449)省城內(nèi)外出現(xiàn)了“身著軍服,手持槍械,借搜索逃官、滿人為名,任意闖入民居官宅,肆行騷擾者”,以剛?cè)胛榈膶W(xué)生為多。⑨《禁將士肆入民居官宅搜索騷擾告示》,1911年11月,載成都《大漢國民報》1911年12月24日,見曾業(yè)英編《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99頁。
面對如此形勢,身為滿人的崇謙如坐針氈,可謂臨淵履薄,朝不保夕。9月初九日,騰越 (今騰沖)起義消息傳來,崇謙“聞之心驚”,感慨“天下紛紛多事,岌岌可危,曷堪設(shè)想”,尚能為清廷安危操心。此后因“騰情形甚迫,不勝惶懼”,省城兵變,“聞之涕零”,消息不佳,恐難見容,“擬以身殉”,完全陷入了如何保全身家性命的恐懼之中,籠罩著焦灼、惶急的陰霾。如“不勝焦灼,倘為世所不容,擬命玉琴 (崇謙侍姬)將六兒 (指‘六曾’,即寶鐸)攜逃命,夫婦偕殉。而六兒又不忍離,全家盡哭,是將全家同殉而已,傷哉!”“風(fēng)聲甚惡,心焦萬狀。”“是夜心頗焦灼?!薄帮L(fēng)聲仍屬不佳,闔家焦灼無已?!薄叭易匚疵撸㈩A(yù)備署后逃避之路?!薄敖箰炄f狀”,等等。他壓下了省城兵變的消息,僅宣布騰越兵變,決定以保護百姓和維持社會安定為主意。他赴議事會召集城內(nèi)紳士,調(diào)集團兵,防守城池。9月12日,接到新成立的軍都督府致各府、廳、州、縣電稿,要求各地官吏照常辦事。崇謙立即與大理方面聯(lián)絡(luò),商量如何回復(fù)軍政府。這一天,他還看到了軍都督府致各道、鎮(zhèn)的電文,聲稱“李制軍 (指清廷云貴總督李經(jīng)羲)已在議局率司道辦事”,這對他無疑是一個較大的安慰。于是調(diào)團點團,撫輯營兵,成立保甲,宣布條規(guī)。但隨后幾天,消息更加隔閡,傳聞蜂起,崇謙如坐針氈,擔心革命軍難以相容,于是召集士紳談話,宣稱要自殺殉清。士紳們議論紛紛,希望他保境安民,并提出如果時局長期不能解決,就請崇謙出面組織臨時民主政府,并派士紳在崇謙出行時前后圍護,保護他的安全。為了自救,保全身家性命,17日,崇謙以楚雄縣議事會、勸學(xué)所的名義,致電省諮議局議員李子通,投石問路,“借探省城消息”,強調(diào)自己“深明大義,會紳竭力經(jīng)營,……現(xiàn)在人心安定,即懸旗慶賀,全體歡欣,商學(xué)各界,均各照常?!睅滋旌笤僖猿劭h議事會、勸學(xué)所暨紳商學(xué)界的名義,致電云南軍都督府暨參議院,聲稱都督府電令崇謙等仍舊供職,“仰見兼容并包,欽佩無既。崇府亦仰體德意,會同紳等,晝夜宣勤,不辭勞瘁,以維公安??滔氯诵拇蠖?,居民安堵,深賴崇府之力。竊念崇府到滇以來,歷任南安、通海、東川各州縣府,總以愛民為宗旨,故所至有聲,口碑載道。蒞楚三年,實心實政,七屬紳民,無不感戴。此次聞省宣布獨立,既表同情,毫無疑義,似此賢吏,雖在漢員中亦不可多得,諮議局員,均可詢證,非紳等之私見也。在崇府部署后,即欲避位讓賢,退歸農(nóng)牧,因紳民等再三泣留,故爾中止。現(xiàn)在省軍西上招安,紀律嚴明,沿途稱頌。維我楚民,知識淺陋,均以崇系滿人,代為擔憂,致生驚懼。紳等宣布我軍政府大德優(yōu)容,既蒙錄用,自與同胞一體相待,解釋群疑。然恐宵小狎侮,輕舉暴動,累及治安,敢請我軍都督府參議院,俯念地方重要,明白電示,以靖人心而慰民望。并請電告來楚官兵,到境曉諭安撫?!?0月初四日,崇謙看到了軍都督府新委任的楚雄府知府黃彝致楚雄自治局的電文,只好商量另找房屋居住,收拾行李衣箱,焚燒相關(guān)公文資料。初六日,得知順寧府知府滿人琦璘被殺,“兔死狐悲,深為惋惜”。楚雄地方也發(fā)生了佃戶要求減免地租、軍人宣言排滿等事件。
18日,李根源臨危受命,扶病以“云南陸軍第二師長節(jié)制迤西一帶文武官吏西防國民軍總統(tǒng)”身份,率軍前往大理,處理滇西問題。途經(jīng)楚雄時,軍隊進入知府衙署,崇謙只好讓眷屬躲到轎夫老譚的破屋中。由于大量軍隊在衙署出入無忌,崇謙擔心遇到“不測”,衙署后院及轎夫破屋均無法躲藏,只好出署逃往紳士左濟生家,眷屬逃往門生宋元德家。但左濟生極為恐懼,不敢收留,并下了逐客令,宋元德住處的房主也不敢收留。崇謙無奈,逃往自治局,并將眷屬也接到自治局安置,兒子寶鐸由其老師倪謙吉帶回家中躲藏。到了夜半,李根源副官蔡自煇因為父親受過崇謙的照顧,帶兵持槍,四處尋找崇謙表示感謝,為崇謙所誤解。“勢甚不測”,議事會副議長王建章與士紳張鳳誥將他藏匿在自治局南廂房床下。蔡自煇等人走后,崇謙將眷屬送往自治局局丁李萬家,自己化裝為團兵,隨哨弁王維富及團丁四人,假裝出外巡城,從東南城墻的缺口處爬出城外,打算逃往荷花村王維富家。半路上,因王維富有事回城,崇謙與團丁許光亮、許光前改往小東村許光亮家?!耙宦方啧甓?,二許或牽或負,至?xí)r天猶未明,而心中忐忑,甚悔此行。”到后暫息于樓上草榻,“一夜未眠,奔彼雖疲,而萬慮千愁,不能合眼。一經(jīng)思及,中心如焚,前途如何?何堪設(shè)想?!痹S光亮與其父許學(xué)彥、兄長許光宣不斷來陪伴安慰,但因有事在心,坐臥不寧,“每自言語,或繞樓徘徊,焦灼不堪言喻。又恐累及許家,擬明日定另逃避。然又思逃避無所,只好尋一自盡,回首妻兒不能相顧,日后如何歸結(jié)?傷也何如?”可以說,崇謙的生命有如風(fēng)中殘燭,隨風(fēng)搖曳,岌岌可危。
但事情很快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隨著形勢的發(fā)展,云南軍都督府也在調(diào)整自己的民 (種)族政策。收到謙崇以楚雄縣議事會、勸學(xué)所名義發(fā)來的電報后,9月23日,云南軍都督府軍政部回電:“來電悉。此次系政治革命,并非種族革命,不得妄生滿漢意見。崇守、涂令(楚雄縣令涂建章)均有政績,理應(yīng)力為保護,以為親民者勸。除經(jīng)電飭大理曲統(tǒng)領(lǐng)傳諭所屬軍官,道經(jīng)楚雄地面,妥為保護外。凡該屬土著客籍亦應(yīng)仰體德意,不得別生意見,致累賢良。電到仰該會即將電文印刷多張,遍為宣告?!雹佟吨鲁劭h議事會勸學(xué)所電》,載上海《神州日報》1911年12月11日,見曾業(yè)英編《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78頁。崇謙記,寶鐸注《宦滇日記》所載大致相同,惟文字稍異。同時通令全省,“滿人琦守璘能識大義,首先贊同。自當以漢籍相待,一體任用。該處同胞,亦不得視為異族,胥泯猜虞。楚雄崇守謙,廣南桂守福,若能來歸,尤加優(yōu)待。各屬流寓滿人,本軍府亦必妥籌善法,以相安置,勿自驚擾?!雹凇盾姸级礁戎赂鲝d、州、縣等電稿》,見《趙蕃遺稿》之一,載《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第十五輯,186頁。云南省歷史研究所編著《云南少數(shù)民族·滿族》(修訂本)引該電文,認為“重九起義”領(lǐng)導(dǎo)人能妥善對待滿族官員和百姓,“沒有發(fā)生民族間不幸流血事件?!痹颇先嗣癯霭嫔?983年617—618頁。同日致電大理陸軍統(tǒng)領(lǐng)曲同豐,“此次反正,楚雄府崇守既表同情,且平日政聲洋溢。希告我大漢軍官凡經(jīng)過楚雄地面,理應(yīng)極力保護,不得別生意見。”軍政部也致電崇謙,“該守蒞楚,實心任事,本政府一視同仁,并無滿、漢意見。已飭曲統(tǒng)領(lǐng)暨地方極力保護。該守仍當靖共爾位,勿生疑慮?!雹垡陨蟽呻娸d上?!渡裰萑請蟆?911年12月11日,見曾業(yè)英編《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77頁,79頁。但崇謙似乎沒有收到發(fā)給自己的電報,雖有曲同豐經(jīng)過楚雄時對他進行了安慰,解釋疑團,并向他借了300元錢后怱怱前往昆明。陸軍方炳管帶“見面頗為安慰”,并聚各隊官兵演說,仍因種種事實與誤會,發(fā)生了連夜逃亡事件。
李根源知道崇謙逃亡后,“甚不過意”,派士紳倪謙吉和王建章等找到許光亮家,宣布一定極力保護,并接他返回城內(nèi)。這大大出乎崇謙的意料,“念及昨宵,傷定思痛”,“聞之心釋,誠始愿不及此?!碑斖?,崇謙回到自治局,前往見李根源。李根源“甚道歉”,聲稱因其逃避鄉(xiāng)間,一夜未曾安眠。于是頒布獎札,稱“照得此次建義,撥亂反正,實以掃除專制,改造民國為職志。此固政治之革命,不雜種旋 (族)之問題,舉凡漢回滿蒙藏,以逮沿邊苗夷諸族,其生息于中國者,皆中國人。方當共同組織,以建立我中國統(tǒng)一之民族國家。第為中國編民,義利必?zé)o偏畸,其各屬官吏,身任地方,但當問其賢否,不當強生差別,果屬循良之長,尤為崇獎所先。茲查楚雄府崇守謙雖出滿洲,久官滇土,起家牧令,所主 (至)有聲。迨守楚雄,尤多美政,紳耆黎庶,翕然稱之,此在漢族之中,猶不數(shù)覯。方今整飭吏治,登進賢良,所宜首予旌獎,以示矜式。又查滿蒙諸族之間,一切習(xí)尚,大抵與我同化,惟民族名籍,尚存別異,實畛域之未除者。前代編定譜牒,改易雜姓,所以泯種界之偏見,章同文之郅治。該守世長中土,服習(xí)禮教,應(yīng)準改姓黃氏,取同為黃種之義,入籍楚雄,嫓昔人居潁之風(fēng)。至該守在官,廉潔自持,民被其惠,為該屬士紳所共認。茲既解任入籍,除由本總統(tǒng)呈請軍都督府,從優(yōu)獎給銀五百兩外,并由該屬自治局公同酌議,撥送公產(chǎn)一區(qū),為該守資生之具,以表我地方酬報之忱,用獎循良而勸來者?!蓖瑫r頒布札令,任命黃崇謙為楚雄自治局名譽總理。新任楚雄府知府黃彝移文稱:“遵即調(diào)查得大凈室華嚴會寺產(chǎn),坐落楚雄民東界大烏郎田一分,計二百七十工 (楚雄每三工為一畝),年收市榖租三十一石;又冷水阱新舊米康郎山地租,折銀二十二兩,應(yīng)完楚雄縣民賦秋糧二石五斗五升二合八勺;并坐落城內(nèi)舊縣街裁缺楚雄協(xié)專城汛署一所,以作卸任黃舊府尊資生之具。”云南軍都督府軍政部接報后轉(zhuǎn)飭民政廳發(fā)給執(zhí)照,出示曉諭,“闔省官紳士庶,即便一體遵照。”
這應(yīng)是民國初年“五族共和”思想積極作用的表現(xiàn),也是“五族共和”思想保護了部分滿族官員和普通滿人生命的例證。
由于政策的變化與明晰,瀕臨絕地的崇謙全家突然之間柳暗花明,死里逃生。李根源“不惟垂諒,而過譽余在楚聲名美政?!毙撵簱u曳、死里逃生的崇謙不敢與人結(jié)怨,馬上向闖入衙署的軍人求情,甚至下跪。第二天,新任楚雄府知府黃彝到任,與黃崇謙聯(lián)宗。黃彝原是崇謙舊友,相見甚歡。他接回眷屬及兒子寶鐸,暫居衙署西院。劫后余生,驚魂未定的崇謙病倒了,“左脅氣痛”,“頭昏氣結(jié)、困倦思睡”,“連日氣痛”,“又病”,“蓋因自反正以后,憂傷驚懼,晝夜經(jīng)營,勞頓太過之故?!遍e居中的崇謙與當?shù)厥考澏嘤型鶃?,并與黃彝過從甚密,受到黃的多方照拂。當士紳謝丹誥攻擊崇謙入籍楚雄,“遍街肆罵,謂余非楚種,不認其入籍”,黃彝將李根源保護告示張貼,“如有造謠生事,即照軍法從事?!狈€(wěn)定下來的崇謙開始關(guān)心清廷的命運并感慨萬千,曾賦詩云:“莫問華清今日事,如今已是漢家朝”、“春色無情故,新年改故年。榮華今異路,爆竹好驚眠?!强爸疗?,天畔獨潸然。”①崇謙《退葊詩稿》之《唾馀唫草》(選本),《無題口占》、《舊歷辛亥除夕感懷》,4頁,2頁。他一面清算錢糧、稅帳,移交各文冊,一面與剛到楚雄的順寧知府琦璘家人苑福交談,了解到琦璘被殺及其家屬現(xiàn)狀甚慘,決定將其接到楚雄安置。當琦璘次子夔功 (乳名壽格)到達楚雄,“余闔家見壽格遭際異鄉(xiāng),均愴然泣下,怨人亦自怨耳?!敝箸U夫人等到楚雄,住到次年6月下旬才離開。
崇謙的經(jīng)歷反映了民國初年云南軍都督府民族政策的調(diào)整和演變歷程,是“五族共和”思想積極作用的表現(xiàn),也是“五族共和”思想保護了部分滿族官員和普通滿人生命的例證。
之后,李根源與崇謙的交往并未結(jié)束。
李根源到滇西后,南甸土司刀樾椿呈文請求改歸原姓龔氏,“以復(fù)漢籍”,李根源“批準之,并為改樾椿名龔綬云?!雹诘堕写弧赌系橥了境收埜膹?fù)龔姓文》,載李根源輯《永昌府文征》,文錄,卷二十九,民十一,見楊文虎、陸衛(wèi)先等《永昌府文征校注》三,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1年3012頁。1912年10月,崇謙一家 (侍姬玉琴已去世)返回昆明,1913年乘滇越鐵路火車回到北京。其子寶鐸,約生于清光緒二十四年 (1898年),“當辛亥革命時,年十三歲”。因崇謙及胞兄吉甫兩房中,“弟兄名之上一字均用寶字,小名均用曾字,上冠以排行。寶鐸行六,故曰‘六曾’?!弊终裆?,冠漢姓后名關(guān)振生。③寶鐸為《退葊詩稿》所作《略歷》,記崇謙“子寶鐸,字振生”,則崇謙僅寶鐸一子。云南省圖書館崇謙《退葊詩稿》卡片提要徑署“關(guān)寶鐸輯”。回京后事跡不詳,惟可知與著名歷史學(xué)家、燕京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鄧之誠先生交往甚深。據(jù)鄧瑞先生整理之《鄧之誠日記》,知關(guān)振生為鄧先生家“抄書先生”。④鄧之誠著,鄧瑞點校注釋《鄧之誠日記》(1933年),載《民國檔案》1998年1期,48頁?!多囍\日記》 (節(jié)錄)1934年,載《民國檔案》1998年2期;鄧之誠遺作,鄧瑞整理《五石齋文史札記》, (一)— (三十六),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2期至2010年3期?;蚣粗膏囍\先生所養(yǎng)“為他編講義、抄文稿兼陪他下圍旗、聊天的‘清客’”。[4](P35)
鄧之誠 (1887—1960),字文如,號明齋、五石齋。原籍江寧,生于四川成都,隨父仕宦云南,“先后客滇十有八載”。在云南兩級師范學(xué)堂讀書時,與李根源先生是同學(xué),“俱各年少氣盛,豪邁不羈,咸抱經(jīng)世致用之志,雖一文一武,而最稱莫逆,至老而彌篤。”[5](P1326)曾任《滇報》社編輯、昆明第一中學(xué)教員、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燕京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李根源在北京任職時,當與崇謙、鄧之誠、關(guān)振生等有所往還。1936年4月,崇謙去世逾半年后,關(guān)振生將崇謙所遺詩稿、集句輯校并附注,合為《退葊詩稿》。1954年4月,李根源為崇謙《退葊詩稿》題簽,曰“崇太守遺稿”,①藏云南省圖書館未再提“黃氏”,亦不稱“關(guān)氏”,殊堪玩味。1959年中國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輯出版《云南貴州辛亥革命資料》,“云南部分系經(jīng)各方協(xié)助和李根源先生幫助找到的?!雹凇毒幷叩脑挕?,載中國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輯《云南貴州辛亥革命資料》,科學(xué)出版社1959年ⅱ頁。關(guān)振生將崇謙《宦滇日記》有關(guān)辛亥革命部分注釋收入該書,當與李根源的幫助有關(guān)。
[1]秦國經(jīng)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
[2]陽海清等編.辛亥革命稀見史料匯編[M].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fù)制中心,1997.
[3]謝本書等編.云南辛亥革命資料[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4]葛劍雄.悠悠長水·譚其驤前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
[5]陳清泉,蘇雙碧,李桂海,肖黎,葛增福編.中國史學(xué)家評傳:下冊[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