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欣
(中國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 266100)
推理 (inferencing)是閱讀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種認知加工形式,Schank將其稱之為“理解過程的核心”[1]。推理發(fā)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各個層面,詞匯作為語言信息的載體,是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因此,詞匯層面的推理顯得尤為重要。對二語學習者來說,由于詞匯量有限,在閱讀中遇到生詞是不可避免的,在沒有詞典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二語學習者要想獲得生詞的意義,最常用且最行之有效的一種生詞處理方法就是詞匯推理 (Lexical Inferencing)。Haastrup(1991)認為詞匯推理是讀者根據(jù)一切可得的語言線索,結合學習者關于世界的常識,語篇的理解以及其自身的語言知識推測單詞意義的一種認知策略[2]。詞匯推理是二語閱讀和詞匯附帶習得過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近40年來,國內(nèi)外研究者從詞匯推理的產(chǎn)生,加工過程、結果,加工理論模型,推理策略,影響因素,知識源和語境線索等各個方面對多種語言,各個水平的語言學習者進行了大量相關的理論和實證性研究,并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研究成果。國外研究者就第二語言詞匯推理的加工過程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而國內(nèi)對詞匯推理的研究較少,本文將對國內(nèi)外的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的梳理分析,總結制約學習者在二語閱讀詞匯推理過程中的主要因素,以期對詞匯的發(fā)展,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附帶習得詞匯以及詞匯教學提供幫助。
詞匯推理是一個積極的詞義建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影響閱讀中詞匯推理所涉及的因素很多,如詞匯本身及其所處語篇的特征;語境中可獲得的語篇的信息度;學習者運用文本外線索的能力;該詞對語篇理解的重要程度;學習者投入到任務中的認知及努力程度;學習者對文本細節(jié)的注意程度以及對該詞可能詞義的預測能力;跨語言的遷移作用等,在分析了詞匯推理的相關研究之后,筆者歸納了影響閱讀過程中詞匯推理的兩大因素:一是語篇因素,包括語篇中目標生詞的密度、語篇的話題熟悉度、語境等因素;二是學習者內(nèi)部因素,包括學習者的語言水平、詞匯知識水平和跨語言的遷移作用等。他們相互作用,共同影響和制約著它的發(fā)生、過程和結果,為成功推理目標生詞的意義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影響詞匯推理過程的語篇因素主要包括語篇本身特征,語篇中目標生詞的特征及其密度,語篇的話題熟悉度,語境和語境線索等等。
1.語篇中目標生詞本身的特征及生詞密度。詞匯因素主要包括目標生詞在文本理解中的重要性,詞匯的語言學特征、詞頻、詞性、詞形、同源性、具體性等。
目標生詞在語篇中的重要性不盡相同,有的對文本理解或讀后任務的完成至關重要,此時詞匯推理就容易產(chǎn)生;有的則對于文本理解或讀后任務的完成無關緊要,讀者就會忽略該詞,從而使推理不易產(chǎn)生。當目標生詞本身有多種意義時,推理就會變得更加復雜和困難,多義目標詞的推理成功幾率要小于詞義少的目標詞。在同等條件下具體名詞、實義詞、同源詞和表達熟悉概念的詞要比抽象名詞、虛詞、非同源詞和表達陌生概念的詞更易產(chǎn)生推理[3]。Nation(1990)的研究還表明名詞詞義推測的準確性顯著高于動詞和形容詞。詞形也會影響詞匯推理。如果生詞的詞形與熟詞的詞性相近時 (如influence,effluence,affluence),學習者會在快速閱讀中誤把生詞看作與其詞形相近的熟詞,從而造成詞匯推理的失敗。正因為目標生詞本身多方面的干擾,在許多實驗中,研究者為了控制這一變量對實驗的影響,通常將目標生詞用“假詞”(nonce words)來替換。
目標生詞在語篇中的密度也會影響推理。Sternberg(1987)指出“如果一個閱讀中在語篇中遇到高密度的生詞,他/她將不愿或無法利用可獲得的線索來推理詞義?!保?]Paribakht& Wesche(1999)與其觀點一致,認為閱讀能力好的固然能猜測一些不熟悉的詞匯的意義,但前提是文本中的大部分單詞能夠被理解[5]。Nation和Coady(1988)認為,只有當閱讀文本中97%的詞匯是已知詞匯時,才有可能構建足夠的語境知識,成功推測詞義[6]。Nation(2001)認為語篇中生詞率低于5%時對詞匯推理有益。如果超過這個比率,生詞分布過密,學習者將無法從生詞周圍獲取足夠的語境線索來推測詞義[7]。
2.語篇的話題熟悉度。語篇的話題熟悉度能影響詞匯推理的成功。Adams(1982)在他所做的一個利用背景知識的實驗中也發(fā)現(xiàn),在學生閱讀一篇課文前給他們有關這一主題的背景知識,能夠明顯地提高他們猜測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詞的意思時的成功率[8]。Paribakht& Wesche(1999)做了一項有關詞匯推理的內(nèi)省研究[5],他們認為被試經(jīng)常會根據(jù)自己所熟悉的背景知識,即文本話題的熟悉度來進行詞匯推理,二語學習者在閱讀中會使用多種知識源來推測詞義。他們將知識源劃分為語言知識源和非語言知識源 (世界知識)。其中,非語言知識源包括學習者的背景知識以及對話題的熟悉度。被試為10名來自不同L1不同專業(yè)領域的ESL大學生,閱讀材料為一篇有關“酸雨”的科技性文章,被試中有一名有機化學專業(yè)的學生,由于他熟知有關酸雨方面的背景知識,所以較其他受試者而言,該被試迅速并順利地完成了文章后的閱讀測試題目,從而證明了背景知識是詞匯推理的一種有效策略。Pulido(2007)考察了閱讀材料中話題的熟悉程度、文章視覺詞匯量 (Passage sight vocabulary)對詞匯推理以及保持的影響[9]。受試是35名母語為英語的西班牙語成人學習者。閱讀材料共兩篇,一篇的話題是受試比較熟悉的,另一篇是受試相對不熟悉的。目標詞共有十六個,每篇八個。這些目標詞都是根據(jù)西班牙語的音、形規(guī)則造的無意義的詞。Pulido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F檢驗和協(xié)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如果閱讀文章的話題是受試所比較熟悉的,那么受試就能更好地利用背景知識激活文章中局部的和語境線索對新詞進行語義建構和推導,詞匯推理的成功率也要好一些,詞匯保持也好一些;總之,閱讀材料中話題的熟悉性和文章視覺詞匯量影響詞匯推理。話題越熟悉,詞匯推理成功率就越高;文章視覺詞匯量越大,詞匯推理成功率也就越大。
3.語境及語境線索。Paribakht&Wesche(1999)認為,語境是詞匯成功習得的重要因素,語義和語言知識線索可以幫助學習者推斷生詞的意義[5]。Haynes(1984)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成功的推理更多地依賴直接語境。如果生詞沒有可供利用的直接語境,則得到成功推理的可能性就很小。語篇中都存在著一定的上下文語境線索,他們直接制約著詞匯推理[10]。孫兵、周榕 (2005)作了一項有關高二學生利用語境線索猜測詞義的研究報告[11],所探討的語境線索包括語言語境線索(包括定義、擴展、重述、對比等)和經(jīng)驗語境線索 (包括常識和邏輯)。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英語語言水平 (高分組、中等組和低分組)的學生對各類型語境線索掌握的水平呈現(xiàn)顯著差異。低分組的詞匯猜測測試成績明顯低于高、中等組,且所有六種語境線索的成績間均無顯著差異;而高分組和中等分組的學生對六種語境線索的掌握和使用水平有了廣泛的分化。中等組的學生基本掌握了擴展、常識和定義類語境線索,但對比、邏輯和重述類語境線索仍未掌握。高分組被試較好地掌握了對比和擴展類語境線索,基本掌握了定義、邏輯和常識類語境線索,但重述類仍未掌握。
利用語境線索推測文本中生詞的詞義是二語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最常用、最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一直受到國內(nèi)外二語研究者們的重視。Bensoussan&Laufer(1984)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文本中的生詞沒有語境線索,即使有,也不能保證推理成功[12]。這就說明語境線索水平與詞匯推理有關,并不是所有的語境線索都具有幫助閱讀中理解詞匯的功能。Li(1988)運用圖式理論和理解生成模型,進一步研究了上下文語境線索對生詞詞匯推理和記憶保持的影響,結果表明:1)語境線索充分的句子比語境線索不充分的句子更易產(chǎn)生推理;2)且對生詞的詞匯推理和記憶更好;3)在語境線索都很充分的句子中,閱讀比聽力能更好地推理和記憶生詞;4)生詞的詞匯推理和記憶保持成正相關[13]。Beck(1983)把上下文對生詞的指示功能表示分為四等級連續(xù)體,包括誤導型 (mis-directive)、無指示型 (nondirective)、籠統(tǒng)型 (general)和指示型 (directive)。他們就上下文的分類進行了實驗研究,首先把兩篇文章的內(nèi)容按照以上的分類劃分為四類,然后把目標詞用無意義詞代替,再讓13個成人被試來指出目標詞的意思,結果表明“在指示型上下文里,13個被試中有11個能夠正確指出目標詞的意思,普通型上下文里,正確率急劇下降,非指示型上下文下降更多,而在誤導型的上下文里,只有一個被試能夠正確指出目標詞意思”[14]。王改燕、萬霖 (2011)按照Beck等人 (1983)對語境線索水平的劃分,研究了語境線索的豐富水平對中國英語學習者二語詞匯推理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誤導線索和無線索影響學習者詞義的準確推測,且誤導線索比無線索更容易導致詞義推測錯誤;籠統(tǒng)線索和具體線索較有助于準確推測詞義,而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差別。語境線索水平還影響學習者對推測結果的自信心[15]。由此可見,語境線索水平也是詞匯推理的一個制約因素。
學習者自身的因素主要是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包括學習者的語言水平,閱讀能力,詞匯知識水平,跨語言知識的遷移,學習者的閱讀目的、閱讀習慣和認知風格等。
1.二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學習者的語言水平與學習者的詞匯推理能力密切相關。Haastrup(1991)對高、低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推理加工進行了對比研究[2]。結果發(fā)現(xiàn),閱讀能力高的學生詞匯推理能力較閱讀能力低的學生更強;且能更靈活地挖掘和利用多種有效語言線索來猜測詞義,而低水平者相對局限于某種語言線索。Chern(1993)研究顯示高水平者更善于利用整體語言線索 (the global cues),而水平低者更局限于局部的語言線索(the local contextual cues)[16]。Morrison(1996)也對語言水平和詞匯推理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語言能力好的比能力差的學習者更能成功推測出生詞詞義,且高水平者更能利用和結合多種相關知識源來幫助猜測詞義,并利用言內(nèi)知識源更頻繁,其原因可能是能力差者有限的語言知識,從而限制其使用各種語言線索[17]。Haastrup(1991)和 Haynes(1993)也指出二語讀者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語言水平,相對有限的詞匯知識將限制他們利用文章中的各種語言線索來幫助其猜測詞義[2]。Fraser(1999)的研究也揭示了語言能力好的使用詞匯推理更頻繁,這得益于他們的二語語言加工能力高和詞匯知識豐富[18]。Bengeleil& Patribakht(2004)通過對EFL大學外語學習者的二語語言水平與詞匯推理過程以及生詞的保持進行研究[19]。結果表明,語言能力好的能更準確地推測出單詞詞義,成功推測詞義并不能保證單詞的習得,對單詞的保持量影響不明顯。孫兵、周榕 (2005)探討了高二學生利用語境線索猜測英語單詞意義的實際能力及其與學生英語語言水平的關系[11]。結果發(fā)現(xiàn)高分組和中分組的詞匯猜測測試成績明顯高于低分組,高二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與其詞匯猜測能力呈正相關。以上研究表明,學習者的語言水平確實對詞匯推理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語言水平好的學生,詞匯推理能力越強,成功率也越高。反之,詞匯推理能力就差,成功率也相對低一些。
2.二語詞匯知識水平。詞匯知識水平是詞匯推理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Ittzes(1991)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詞匯知識與其詞匯推理的成功有明顯的關系[20]。同樣地,Haastrup(1991)在她的研究中也證明了成功猜測詞義的水平有一個閾值[2]。王改燕和萬霖 (2011)在研究中也證明詞匯知識水平與詞匯推理能力之間呈正相關[15]。詞匯知識水平越高越有助于準確推測詞義,但在特定的文章閱讀中,詞匯知識水平有個閾值,在這個閾值之上能否準確推測詞義不受詞匯知識水平的影響,在這個閾值之下,詞匯推理能力受到詞匯知識水平的制約。
Read(2000)認為詞匯知識包括詞匯知識寬度和深度兩個層面[21]。Qian(1998)證實了詞匯知識的深度和寬度都有助于閱讀水平的提高[22]。
(1)詞匯知識寬度?!霸~匯知識寬度”是指某一語言水平學習者所掌握的詞匯量。詞匯量不足是二語學習者在閱讀中進行詞匯推理的最大障礙,它決定著閱讀者對上下文語境線索的利用。Albrechtsen等人 (2008)對學習者的詞匯量與詞匯推理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證實了詞匯量的大小與詞匯推理成功有積極影響,更進一步證實了L2詞匯知識的確是詞匯推理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23]。
(2)詞匯知識深度。Read(2000)把“詞匯知識深度”定義為“對詞匯知識了解的質量,或指學習者對一個詞了解的程度”,指出真正了解一個詞僅僅知道它在特定背景下的某一意思是不夠的,而是要了解與該詞有關的各種知識,從它的發(fā)音、拼寫、語域、風格和形態(tài)學上的特征到與其他詞的句法和語義關系,包括內(nèi)涵意義、反義、同義和上下義等關系。Qian(1999)認為詞匯知識深度是L2閱讀理解水平的預測者,對L2閱讀理解有獨到的作用,且其作用遠遠超過詞匯量[21]。
研究表明詞匯知識深度與詞匯推理策略的使用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Nassaji(2004)對詞匯推理的研究涉及了學習者二語詞匯知識深度這一因素[24]。他的主要問題是:1)L2學習者的詞匯知識深度與詞匯推理策略是否有關系?2)如果有,這種關系是如何影響學習者成功推測詞義的?實驗結果顯示:詞匯知識深度極大地促進詞匯推測,且詞匯知識深度與詞匯推理策略種類的選擇有明顯的關系。高水平能更頻繁地使用一些詞匯推理策略,且使用效果更好。這一發(fā)現(xiàn)不僅證實了詞匯知識在詞匯推理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支持了詞匯推理是意義建構過程這一假設。尋陽、孫麗(2006)對中國二語學習者的詞匯知識深度與詞匯推理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具有較強詞匯知識深度的學習者更頻繁地使用一些詞匯推理策略。在使用相同詞匯推理策略時,較強詞匯深度的學習者使用效果更好,詞匯知識深度極大地促進了成功推測[22]。
3.二語學習者L1知識的遷移。語言遷移是二語習得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Ellis(1994)指出“任何一個二語習得理論沒有描寫母語遷移都是不完整的。”[25]341研究表明,學習者不可避免地要將當前的二語習得任務跟先前的語言學習經(jīng)歷進行類比。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針對L2詞匯推理,但很少有研究學習者的母語對這一推理過程的影響,國外有少量研究 (Ard,J.& Holmbury,1983,Koda,1989,Chikamatsu,1996,Treville,1996,Pulido,2007)考察了讀者L1對L2詞匯推理加工過程及其結果的遷移效用,這些跨語言的詞匯推理加工研究考察了不同L1和L2詞形對詞匯加工模式、策略、方法以及學習者詞匯選擇的影響;L1句法遷移對L2詞匯推理的影響也得到了一定關注。
然而,更為系統(tǒng)的跨語言視角的詞匯推理加工研究只是最近才出現(xiàn)。不少學者研究了一語詞匯化對學習者二語詞匯推理的影響 (Blum and Levenston,1979;Sjoholm,1998;Yu,1996):一語詞匯化是指學習者的一語中和目標生詞對等的詞匯。Yu(1996)作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日本英語學習者的對比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由于漢語和英語在動作動詞的語義成分上具有跨語言的相似性,而日語沒有,所以,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測試結果較日本學習者的要高[26]。Paribakht(2005)進一步研究了一語詞匯化對二語詞匯推理的影響,被試是20名母語為波斯語的大學英語學習者,目標生詞包括25個被詞匯化了的英語生詞和25個沒有被詞匯化特征的生詞,結果證明一語詞匯化影響二語詞匯推理時知識源的使用;影響二語詞匯推理的成功;影響目標生詞的學習[27]。Wesche&Paribakht(2009)分別考察了母語是波斯語、法語和英語的三組被試的L1和L2的詞匯推理加工過程和結果研究,重點研究了L1的遷移效應[28]。為了更好地研究詞匯推理過程,他們將知識源劃分為語言知識源 (包括語內(nèi)線索、語際線索)和非語言知識源兩類的標準,其中L2語內(nèi)線索從單詞、句子、語篇三個角度來劃分。研究發(fā)現(xiàn)波斯學生在L1詞匯推理過程中,很少使用單詞這一知識源;且波斯語與英語在字母、字形和發(fā)音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其在L2詞匯推理過程中,也很少使用單詞這一知識源,也很少利用L1詞匯知識來幫助進行推理。鑒于法語和英語很多的相似性,法國學生在L2詞匯推理過程中借助于L1詞匯知識來進行詞匯推理。這告訴我們兩種語言相距越近,利用一種語言學習另一種語言就越有幫助。這一結果再次證實了讀者L1對L2詞匯推理加工過程及結果具有遷移作用。
詞匯是語言的基石,在語言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詞匯層面的推理研究是詞匯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二語閱讀中學習者積極自主地對語篇中的目標生詞進行有效的推理即是一種典型的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體現(xiàn)。
詞匯推理能力是提高語言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成功的詞匯推理不僅有助于學習者理解語篇,也有利于學習者在閱讀中附帶習得詞匯。為此,我們有必要對詞匯推理深入研究,將詞匯推理更好地應用到詞匯教學當中,如果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各種行之有效的詞匯推理策略,規(guī)避各種不利因素對詞匯推理的影響,學生定會在二語閱讀理解中對語篇進行積極的語義建構,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二語學習者要注意在平時的語言學習中,多了解一些外語國家各個領域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在遇到各種語篇時才會得心應手地處理,同時還要提高自身的語言水平、閱讀水平和詞匯知識水平,特別是對詞匯知識深度的學習。重視母語對二語詞匯推理的積極影響。
二語學習者想要獲得并進一步提高在閱讀中的詞匯推理能力,離不開教師的悉心指導。對于語言水平低的學生在使用語言知識上的困難和問題,教師有必要探索一些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他們的語言加工能力。教師在訓練學生的詞匯推理技能時,首先要注意對閱讀材料的篩選,合適的語篇材料有助于學生進行成功的詞匯推理,并進而自然地習得目標生詞,增強他們對詞匯推理給閱讀理解和詞匯學習所帶來的益處的認同感。所選閱讀材料要盡量選擇學生都較為熟悉的、貼近生活學習的話題,少選專業(yè)性較強的文章,多選記敘類語篇,有助于訓練學生通過語境和語境線索進行詞匯推理。語篇中的生詞量最好不超過5%。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在二語閱讀中的詞匯推理意識,采取有效的生詞處理策略并積極主動地加以運用。教師可以利用透明語境中目標生詞的推理示范,引導學生去感受成功的詞匯推理,并以有針對性的練習實踐加以鞏固,從而使學生在閱讀理解時具備較強的詞匯推理意識,而非依賴查閱詞典。再次,教師應采取相應的對策,引導學生多從語境中推理詞匯意義,教師應設計運用各種有關語境推理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習者在各種不同的語境中接觸目標生詞,鍛煉其根據(jù)語境推理詞匯的能力,并達到鞏固和積累詞匯的教學目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監(jiān)控自己的閱讀過程和結果,主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弱點,并有針對性地避免這些弱點,提高二語閱讀的自主學習能力。
本文對國內(nèi)外近40多年來有關二語閱讀過程中詞匯推理的大量研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梳理分析,并簡要歸納了影響二語閱讀中詞匯推理的兩大因素:語篇因素和學習者因素。語篇因素包括語篇中目標生詞本身的特征及其密度,語篇的話題熟悉度,語境和語境線索等因素;學習者因素主要包括學習者的語言水平,詞匯知識水平和跨語言的遷移作用等因素。本文還就國內(nèi)外二語詞匯推理研究對二語閱讀教學提出了一些啟示和建議,以供二語學習者和教師參考,從而促進詞匯推理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1]李旭奎,楊賽.二語詞匯推理研究述評[J].中國海洋大學:社會科學版,2011(5):84-88.
[2]Hasstrup K.Lexical Inferencing Procedures or Talking about Words:Receptive Procedure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nglish[M].Tubingen:Gunter Narr,1991.
[3]梁端?。Z/外語詞義推理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6(12):269.
[4]Sternberg R J.Most Vocabulary is Learned from Context[M]//McKeown M G,Curtis M E.The Nature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7.
[5]Paribakht T S,Wesche M.Reading and“Incidental”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An Introspective Study of Lexical Inferencing[J].SSLA ,1999(21):195-224.
[6]Nation P,Coady J.Vocabulary and reading[M]//.Carter R,McCarthy M.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New York:Longman,1988.
[7]Nation I S P.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8]Adams S J.Script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Vocabulary:Enhanc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Skills[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2,66(2):155-159.
[9]Pulido D.The Effects of Topic Familiarity and Passage Sight Vocabulary on L2 Lexical Inferencing and Retention Through Reading[J].Applied Linguistics,2007,(28):66-86.
[10]王瑛.提高在語境中推測詞義且習得詞匯的效率[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6,(2):47-50.
[11]孫兵,周榕.高二學生利用語境線索猜測詞義的研究報告[J].國外外語教學,2005,(2):49-54.
[12]Bensoussan M,Laufer B.Lexical Guessing in Context in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1984(7).
[13]Li Xiaolong.Effects of Contextual Cues on Inferring and Remembering Meanings of New Words[J].Applied Linguistics,1988(9):402 -413.
[14]Beck I L,McKeown M G,McCaslin E S.Vocabulary Development:All Contexts Are Not Created Equal[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83,83(3).
[15]王改燕,萬霖.二語閱讀中語境線索水平對詞義推測的影響[J].外語學刊,2011,(6):94-97.
[16]Chern C L.Chinese Students’Word-solving Strategies in Reading in English[M].Huchin T,Haynes M,Coady J.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vocabulary learning.Norwood,NJ:Ablex,1993:61 -82.
[17]Morrison L.Talking About Words:A Study of French as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Lexical Inferencing Procedures[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6,53(1):41 -67.
[18]Fraser C A.Lexical Pocessing Srategy Use and Vcabulary Larning Trough Rad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9,21:225-241.
[19]Bengeleil N F,Paribakht T S.L2 Reading Proficiency and Lexical Inferencing by University EFL Learners[J].2004,61(2):225 -249.
[20]Ittzes K.Lexical Guessing in Isolation and Context[J].Journal of Reading,1991,34(5):360 - 366.
[21]Read J.Assessing Vocabula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2]尋陽,孫麗.L2讀者詞匯知識深度與詞義推測策略的成功運用[J].外語界,2006(4):41-47.
[23]Albrechtsen D,Hasstrup K,Henriksen B.Vocabulary and Writing in a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Processes and Development[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8.
[24]Nassaji 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th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L2 Learners’Lexical Inferencing Strategy Use and Success[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4,16(1).
[25]Gass S.M,Selinker 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3rd ed.Routledge,2008.
[26]Frantzen D.Factors Affecting How Second Language Spanish Derive Meaning from Context[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3,87(2).
[27]Paribakht T S.The Influence of First Language Lexicalization on Second Language Lexical Inferencing:A Study of Farsi-Speaking Learn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2005,55(4).
[28]Wesche B M,Paribakht T S.Lexical Inferencing in a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Cross-Linguistic Dimensions[M].New York:Multilingual Matter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