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學芳
(河南工程學院人文社科系,鄭州 451191)
所謂農民工權利的實現(xiàn),是指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農民的權利向市民權利轉變和對接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制度創(chuàng)新和執(zhí)行的過程。沒有權利的實現(xiàn)和轉型,職業(yè)的轉型就得不到保障,身份的轉型也是一句空話,觀念的轉型也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農民工的根本利益就沒有辦法落實,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也就沒有保障。所以要完成農民工的轉型必須重視農民工的權利,從實現(xiàn)農民工的權利著手。
在一個公民社會里,所有的勞動者都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農民工是中國公民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勞動者的一部分,也應該和其他勞動者一樣依據(jù)《憲法》和《勞動法》享有公民和勞動者應有的基本權利。比如政治上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社會管理權和參與權、自由的出版結社權、人身的自由安全權;經濟上的平等就業(yè)權利、選擇職業(yè)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勞動安全衛(wèi)生保護的權利、社會保障的權利等法律規(guī)定的一切權利。但法律的規(guī)定和現(xiàn)實的處境卻存在較大差距。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凝結了中國農民工的巨大貢獻,農民工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支撐了中國出口經濟的發(fā)展,拉動了中國的GDP增長,但由于我國城鄉(xiāng)分割的戶籍制度,加上鮮明的二元社會結構,農民工的行為受到重重舊體制的局限和束縛,導致其權利經常受到侵害,而且維權艱難。這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是相違背的,也必然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更不利于農民工的轉型。為此,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去推動農民工的轉型。
政府權力自上而下的推動,需要通過制度的創(chuàng)新來完善。
(1)逐步增強農民工對所在居住地的管理參與權。這個管理參與權既包括社會管理的參與權,也包括政治上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許多農民工已經在城市居住,并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作為城市的納稅人支持著城市的建設,但要參與所在地管理卻是極為艱難,一些城市的職能部門還利用手中的權力對農民工亂加稅收費。這對農民工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政府執(zhí)政理念和責任的缺失。農民工已經基本上脫離了鄉(xiāng)村,這就意味著主動放棄了他們在鄉(xiāng)村的管理參與權;現(xiàn)在他們所居住城市的方方面面都聯(lián)系著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影響著他們的切身利益,所以能不能參與他們所在城市的社會管理,決定著他們在城市各項權利的落實,也影響著政府對他們的管理程度和農民工對國家政策和政治的關心程度。管理參與權是各種政治權利的基礎,它所涉及到的更多層面的利益相對少些,更容易得到推行和落實。只要有居住地的房產證明,或者居住了一定時間都應該享有對當?shù)氐墓芾韰⑴c權。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他們話語表達的渠道暢通,才能促進政府與農民工之間的良性互動,也才能增強政府統(tǒng)治的基礎和權威;避免農民工對國家政策的回避和冷漠,也才能疏導農民工對社會不滿的情緒,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當長期而強烈的社會歧視和排斥累積到一定程度,受屈的進城農民就會萌生對城市文明和城市人的反感情緒,一旦這種對社會的不滿演變成敵視態(tài)度時,就極容易導致社會環(huán)境的動蕩,并最終危及全體社會成員[1]。
(2)加快保護農民工權利立法。要在法律制度上完善對農民工權利的保護,形成一套維護農民工權益的保護制度,在政策上也要保護農民工的權益,形成限制和約束公共權力的保護制度。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陜西榮民集團董事長史貴祿在2011年兩會上曾提出建議:“由于現(xiàn)行農民工權益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在法律上存在缺失,至今沒有一部法律為農民工維權提供強力支持,致使農民工若干問題不能從根本上得到保障。為此,應盡快進行有關立法研究?!边@段話道出了為農民工維權立法的迫切性。雖然《勞動法》1993年已經公布,但勞動法帶有普遍性和宏觀性,對農民工的收入、社會保障、人身保護等方面缺少具體的規(guī)定,特別是在執(zhí)法方面難以落實,導致一些法律條文形同虛設。城市對農民工的就業(yè)本來就設置了許多障礙,農民工與正式工之間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權的狀況又極其普遍,農民工在工資待遇、勞動時間等方面似乎不受《勞動法》的保護。比如《勞動法》要求用人單位必須簽訂勞動合同,但沒有規(guī)定不簽訂合同如何處罰,沒有規(guī)定對違法者如何懲罰。所以用人單位不簽合同或者簽訂不平等合同已成為侵害農民工權益的首要問題。另外對用人單位欠薪違法的追究,對農民工工傷的保障;制定綜合性的勞動安全和衛(wèi)生方面的法律,通過法律規(guī)定去限制部分行政機關過大的權力,還要完善農民工的法律救濟程序,不能讓農民工因為維權成本太高而放棄,更要避免更多的“開胸驗肺”或者為權利而“自殺”等極端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另外農民工有自己的特點,特別是流動性較強,現(xiàn)行的《勞動法》難以覆蓋廣大農民工,應該對農民工單獨立法。甚至可以考慮各個省市的情況,由各個省市單獨立法,特別是要加強對侵害農民工權益行為的懲罰制度。
(3)改革現(xiàn)行的戶籍制度。這是實現(xiàn)農民工權利的最根本的途徑。中國的戶籍制度帶有鮮明的計劃經濟特色。它是通過嚴格的戶籍登記制度,用法律的形式限制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這種戶籍制度確立于20世紀50年代,是當時農村人口大規(guī)模地向城市遷移而城市的就業(yè)、住房、教育等條件嚴重不足的特定歷史情勢下的結果。
現(xiàn)在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幾個實行嚴格戶籍制度并限制居民自由遷徙的國家,既然是極少數(shù)就必然具有不合理性。它就像一堵無形的墻,形成了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經濟模式,也無情地剝奪了農民作為公民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城鄉(xiāng)戶籍的差別不只是身份的差別,還包括了社會保障、教育、醫(yī)療、公共服務等幾乎所有的公民權益的差別。這種差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演變成地位的差別,并催生了農民對城市戶籍的強烈崇拜心理。而農民工在城市遭受的種種不公平待遇,絕大多數(shù)就是因為戶籍歧視引起的。
因為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從離開故土的那一刻起,實際上就自愿或被迫放棄了自己在農村的各種權利,但因為沒有居住地的戶籍也就不能在暫住地參加選舉,更不能被選舉,喪失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一項最基本的公民參政議政的權利,也就失去了政治上的話語權。當然,改革現(xiàn)行的戶籍制度牽扯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響到各個社會群體的利益,必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從小城市開始、從城市郊區(qū)的農民開始逐步放開戶籍管理制度,逐步擴展到在大城市放松戶籍管制,有條件有步驟地對不同的人群分層次地放開,建立統(tǒng)一的開放的人口管理機制。只有按照國際通行的原則按居住地登記戶口,才能轉變對農民工的觀念,真正地落實他們在城市的各項權利,使他們納入社會發(fā)展的總體布局[2]。
通過轉變各個利益群體的社會觀念,樹立起各個群體的社會良心,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真正站在農民工的立場上來思考并推動實現(xiàn)農民的權利。農民工處在一個邊緣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沒有達到良好的價值認同,在城市人的心目中,似乎農民等同于愚昧和落后并和一些不良的習慣相聯(lián)系。對農民工的偏見和歧視由來已久,甚至很多人認為他們是城市不穩(wěn)定因素的主要來源。這種觀念不僅對農民工非常不公平,而且嚴重威脅著和諧社會的建設。
(1)媒體和相關的社會組織應該擔當起一份社會的責任,呼吁社會各界給農民工應有的尊重。農民工在城市做的是最臟、最累、風險最大且城里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但工資卻是最低的。在廣場、超市、公交車上還要忍受著城市人白眼,這不僅拉大了城鄉(xiāng)之間的距離,也加劇了農民工和城市人之間的對立[3]。為此,媒體和相關的社會組織不應該沉默,要發(fā)動龐大的宣傳網絡大張旗鼓地去對農民工進行宣傳,宣傳他們對城市的建設做出的貢獻,告訴市民,這個城市不能沒有農民工,離開了他們這個城市就會停止運轉,這是增加城市包容性的首要方式。
(2)社會各界要幫助農民工提高自身素質,為融入城市,更快地實現(xiàn)轉型做好準備。中國有數(shù)千種報紙雜志,但面向城市農民工的報紙幾乎沒有。在當代社會,任何一個社會群體都需要知識和信息的補充,否則就成了時代的落伍者。農民工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及工作環(huán)境和現(xiàn)代社會有所隔絕,需要媒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方式向他們宣傳黨的政策,介紹與他們切身利益有關的法律條文,建議各級政府能給予此類報刊一定的資助。文化的大眾性代表著先進文化的方向,文化的科學性反映著文化發(fā)展的層次,對當代將近2.4億的農民工來說,不表現(xiàn)出他們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發(fā)展就是有缺陷的。另外,政府和各界組織也應積極構建農民工文化權益保障機制,切實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讓他們分享改革發(fā)展帶來的精神文化成果。比如在農民工聚集的區(qū)域建立農民工圖書館或者文化活動中心、農民工夜校等,給農民工提高自身素質提供方便。
(3)完善對農民工的多層次的培訓體制和救助制度。這要求政府、企業(yè)和農民工個人建立多方面多層次的合作網絡。應按就地原則給農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建立農民工及其子女培訓的制度框架,并通過法律來規(guī)范。如果說中國的戶籍制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農民,那么教育的不公平則會造就一代代的弱勢群體。當代社會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在逐步提高,維權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但維權的巨大成本阻礙了農民工通過正規(guī)渠道維權行為的實施。為此社會組織應加強對農民工的維權救濟,比如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資金援助和法律援助,健全工作網絡,暢通群眾申請法律援助的渠道,在農民工工作和生活集聚地設立法律援助聯(lián)系點、咨詢點,開通農民工法律援助熱線等。
(4)放寬條件,簡化程序,吸收農民工參加工會。農民工既然進了工廠,成了工人的一部分,加入工會就應是很自然的事情。為此要充分發(fā)揮各級工會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上的代表作用,加快新建企業(yè)和私營、外資等企業(yè)內部的工會組織建設,推進農民工權利的集體協(xié)商工作,這既加強了對農民工的組織化管理,也提高了他們的政治參與意識,從多方面看都是有益的。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發(fā)育得還很不完善,農民工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對法律知識和政策了解得不多,這造成了資方和其他社會集團侵害農民工權利的僥幸心理。任何權利的實現(xiàn)都是需要通過艱難的努力去爭取的。為此農民工也要積極主動地尋求自我發(fā)展,做好自己的主人,勇敢地去追求應該屬于自己的權利,特別是應該努力地依靠組織或者把自己組織起來去擴大維護自己權利的力量。
(1)給予農民工結社的自由。結社,是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的合法權利。中國現(xiàn)在有各種社團上百萬個,唯獨沒有農民工自己的社團。他們游離于城鄉(xiāng)之間,成了邊緣化的群體。當社會無法保障他們的權利的時候,他們就應該把自己組織起來,成立自己的社團去保護自己的利益。農民工作為弱勢群體,對他們最大的傷害來自于雇傭他們的資方,有些地方為了保證GDP,懲罰資方不法行為的力度過小,加上資方違法成本太低,農民工維權的成本過高,就更加助長了不法企業(yè)主的侵權行為。農民工也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壯大自己的力量,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利。另外,農民工有了自己的社團,也可以更好地發(fā)揮社會服務功能。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服務,這既可以幫助農民工提高在城市的生存能力,也可以提高他們在城市的生活質量。比如,可以給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yè)提供信息服務和培訓服務,通過各種渠道在城市樹立農民工的形象,消除人們對農民工的歧視觀念等[4]。
(2)農民工自己也要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轉變自己的陳舊觀念,改變不良習慣,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質,這才是完成轉型的當務之急。農民工遭受歧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良的生活習慣。絕大多數(shù)農民工來自經濟欠發(fā)達的山區(qū)或邊遠地區(qū),他們不懂國家現(xiàn)行交通法規(guī),更沒有遵守這種法律的意識,亂闖紅燈、車輛亂停亂放、跨越欄桿的事情隨處可見;再加上衛(wèi)生習慣較差,隨意丟棄垃圾和隨地吐痰等行為,更拉大了和所處的社區(qū)的距離。這些都需要農民工改掉不良生活習慣,逐漸地從鄉(xiāng)土觀念中走出來,跳出鄉(xiāng)村的圈子,主動地去認識城市和融入城市。涉及到自己的權利的要積極主動地去爭取,與自己無關的也要積極地去學習。只有在觀念上把自己當做城市人,才能按城市的規(guī)范去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轉型。
總之,在一個公民社會里,權利和義務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個社會群體都不可能長期處在只有義務但沒有權利的處境下;同樣任何一個群體也不可能只享有權利而不盡社會義務。即便是農民工也必須在獲取城市市民權利的同時要放棄農村原來居住地的各種權利,否則對城市居民也是不公平的。
[1] 李愛.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的政府行為分析 [J].山東社會科學,2005,19(9):69-71.
[2] 任培秦,鐘海.論農民工的體制弊端及制度創(chuàng)新[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1):59-63.
[3] 許愛花.進城農民工的弱勢化程度初探 [J].寧夏社會科學 ,2009,17(1):63-67.
[4] 苗瑞鳳.論政策轉型期農民工權益保護.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6(6):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