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立
(寧遠(yuǎn)縣地方志辦公室,湖南 寧遠(yuǎn) 425600)
李郃與唐代葉子戲
張介立
(寧遠(yuǎn)縣地方志辦公室,湖南 寧遠(yuǎn) 425600)
麻將由唐代葉子戲演變而來,葉子戲到宋朝演變?yōu)檠琅?,明為馬吊牌,清末發(fā)展成麻將。一行和尚等發(fā)明葉子戲的說法不可信, 葉子戲是唐代李郃發(fā)明。唐代名為李郃的有兩人:一是偃師李 郃 ,一是 延唐李 郃 ,兩人字均為子玄,經(jīng)歷相似。葉子戲系 延 唐李 郃 發(fā)明。
李郃;葉子戲;麻將
說起麻將,越來越多的人認(rèn)為起源于唐代葉子戲。最早的史料是大家熟識的,即唐末光啟間(885-888)進(jìn)士蘇鄂在《杜陽雜編·同昌公主傳》里的記載:“韋氏諸家,好為葉子戲?!?/p>
提及葉子戲,就其濫觴而言,必然涉及骰子、葉子。
骰子,取投擲之義,即投子。相傳為三國時魏國曹植所造,質(zhì)地為玉石,故又稱為明瓊,當(dāng)時只設(shè)二個以投玩。到了唐代,投子擲玩時增至六個,并改以骨制,始有骰子之名。因骨制骰子成正方體,六面分別刻一點到六點之?dāng)?shù),據(jù)《西墅記》所載,唐明皇命高力士將骰子的一、四點涂為紅色,其余為黑色,因為點均作色,故也稱色子。唐代詩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對此有所反映。如白居易《長慶集·就花枝》:“醉翻衫袖拋小令,笑擲骰盤呼大采?!睖赝ン蕖赌细枳印罚骸傲岘圇蛔影布t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被矢λ蓜t在《醉鄉(xiāng)日月·骰子令》中介紹擲骰勸飲:“大凡初筵者皆先用骰子,蓋欲微酣然后迤邐入令?!摈蛔与m時尚,但明瓊這種玉石投子不會消失,《資治通鑒·后梁紀(jì)一》就有梁太祖老兄廣王朱全昱“酒酣,朱全昱忽以投瓊擊盆中迸散”的記載。
葉子,即紙片,本為書冊中的一頁。為方便查找,唐朝人往往在葉子上寫出備檢的要目,置于書卷軸后。宋代歐陽修《文忠集·歸田錄》:“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后有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卷軸難卷舒,故以葉子寫之,如吳彩鸞彩選之類是也?!眳遣墅[,唐代河南府濮陽縣人吳猛之女,太和末嫁文簫為妻。因為家境貧窘,每天抄寫孫愐《唐韻》一篇,賣了它換錢來打發(fā)生活,后來下落不清楚,道家附會吳彩鸞成仙了。這里所提到的吳彩鸞抄書的葉子與資料小卡片樣式的葉子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與葉子戲最為接近的是“葉子格”,這是一種博戲用具,類似骰子格及宋代的升官圖之類的博戲用具。格的意思就是各種格式。骰子格就是六個骰子投下去所能出現(xiàn)的排列格式,照現(xiàn)代數(shù)學(xué)排列可組成 66個排列形式,亦即可以組成48656個排列形式。這種排列組合形式,記載在葉子上,就稱之為葉子格或稱之為骰子格。上海師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楊金鼎指出:“唐僧一行提出棋局都數(shù),涉及著名的排列問題,詳于宋沈括《夢溪筆談·技藝》。其中說:‘凡方二路,用四子,可變八千十一局;方三路,用九子,可變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局?!藛栴}屬于有重復(fù)的排列。排列問題,陰陽家早已用于卦爻之中。而在印歐國家,十二世紀(jì)以前排列知識十分貧乏,直到1713年伯努利的《猜度術(shù)》問世,這方面才有顯著進(jìn)展?!盵1]都數(shù)問題系一行和尚張遂提出,盡管排列組合形式有重復(fù)現(xiàn)象,但這種六個骰子投擲下去形成的點數(shù)色彩排列會達(dá)到幾萬種,也完全可以用一張張葉子載記之。但這種作為將來葉子戲所需要的格式未免太多雜太繁復(fù),于是延唐人李郃選擇其中的骰子彩色點數(shù)排列形式,撰寫出一部書,名叫《骰子彩選格》,共三卷,見《新唐書·藝文志》。無論葉子格或骰子格,不拿它來游戲,不過實物而已。有人認(rèn)為唐代一行和尚張遂發(fā)明葉子戲,沒有根據(jù)。南宋初年,王辟之《澠水燕談錄·雜錄》:“唐太宗問一行世數(shù),禪師制葉子格進(jìn)之。葉子言二十世李也。當(dāng)時士大夫宴集皆為之……余家有其格,而世無能為者?!边@條雜錄不可信:唐太宗死于649年,一行和尚生于683年,唐太宗怎能問一行李唐世數(shù)呢?認(rèn)為一行和尚發(fā)明葉子戲更是站不住腳,經(jīng)不起推敲的。一些人認(rèn)為叫葉子青或叫葉子的婦人發(fā)明葉子戲的說法,純屬牽強附會。
唯一可信的是唐代延唐人李郃發(fā)明葉子戲。不可諱言:李郃所撰《骰子彩選格》是從眾多的骰子格中篩選整理出來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發(fā)明葉子戲的地位,因為他把葉子格或骰子格這種用具上升到定輸贏的游戲。宋人侯寘《懶窟詞·鵲橋仙·和蔡子周》:“不須惆悵夢中身,這彩選輸贏誰???”人們把這種格戲稱之為葉子格戲或骰子格戲,簡稱為葉子戲。而記載這條史料的權(quán)威工具書《辭?!肥沁@樣解釋的:
葉子戲。也叫“葉子格”,簡稱葉子戲。古代博戲。即彩選?!短綇V記》引《咸定錄》:“唐李郃為賀州刺史,與妓人葉茂蓮江行,因撰骰子選,謂之葉子戲?!卑慈~子即紙片。歐陽修《歸田錄》:“葉子格者,自唐中世以后有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p>
李郃生長在舜、儒文化濃厚的道州延唐縣(今寧遠(yuǎn))南部九疑山蓮塘(今下灌,一作下觀、灌溪),歷代遣官或本地官員祭祀舜陵的必經(jīng)之地,故又稱沐堂(又作沐塘、木塘)。他的曾祖、祖父、父親都是主管一州教育的官員,受舜、儒文化的熏陶,李郃關(guān)心民生,關(guān)注時政,留意民眾的業(yè)余文化娛樂生活,在河南府任職時亦然。在賀州刺史任上撰寫了《骰子彩選格》三卷,骰子彩選格即葉子彩選格。開成初年,他與陪同游玩的官妓葉茂蓮在賀州江中乘船時玩這種骰子彩選格,因這種骰子彩選格是繪寫在一張張的葉子上的,故稱葉子戲。戲者,娛樂游戲也。開成二年,李郃奉調(diào)京師,將葉子戲這種紙牌游戲傳入京城。于是,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關(guān)于葉子戲的最早記載:“韋氏諸家,好為葉子戲。夜則公主以琉璃盤盛夜光珠,令僧祁捧立堂中,而光明如晝焉?!保ā抖抨栯s編·同昌公主傳》)這條史料所反映的時間是咸通十年正月丁卯唐懿宗李漼長女同昌公主嫁入韋保衡家后,至咸通十一年八月乙未去世這段時間(一說同昌公主嫁、薨均在咸通十年)內(nèi)。“同昌公主受乃父篤佛影響,也篤信佛教;然而為了玩‘葉子戲’,竟讓祁姓僧人掌夜明珠一類的珍貴之物照明,以通宵酣作,足見葉子戲的魅力。”[2]宋代臨安人錢易《南部新書》中說:“李郃為賀牧,與妓人葉茂蓮江行,因撰《骰子選》謂之葉子。咸通以來,天下尚之?!辈⒄f:“李郃除賀州,人言不熟臺閣,故著《骰子選格》?!边@只是旁人或錢易的揣度而已。下灌《李氏族譜》認(rèn)為:“所著《骰子彩選格》三卷,抑屈原《離騷》、《九歌》、《九章》之意云耳。”中山大學(xué)研究生周松芳則以為:“在李郃,可能有這方面的意思;在人,則在于娛樂?!盵2]后者看法較為切近。
李郃是唐代葉子戲的定型者。他將民間的骰子格加以選用整理成《骰子彩選格》三卷,大約相當(dāng)于當(dāng)時三萬字篇幅的書。在實際娛樂游戲中,不可能將如此多的彩選格用上派場,只能再精挑細(xì)選其中的極少部分,繪記在葉子牌上,與官妓葉茂蓮在賀州江上的休閑船上擲骰排序斗葉子牌以定輸贏。至于紙牌到底有多少張,具體怎樣游戲,在歐陽修所處的時期已經(jīng)失傳。歐陽修《歸田錄》曾記:“唐世士人宴聚,盛行葉子格,五代國初猶然,后漸廢不傳?!焙笕艘娺^葉子格,但不知如何玩法。南宋初年的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九·雜錄》記載:“余家有其格,而世無能為者?!蹦軌蚴雇魍ㄏㄗ鞯娜~子戲,決非完全像兩百年后高承《事物紀(jì)原》所稱的葉子格。后人所云“用骰子擲彩,依彩大小,進(jìn)選官職”,倒不失為一說。畢竟李郃西貞先生沒有親自說過葉子戲是何玩法。類似于升官圖、選仙圖一類列官位大小于葉子格上,然后擲骰子以選進(jìn)官位、仙位的說法,還是有一定的依據(jù)的。這就是蘇鄂《杜陽雜編·同昌公主傳》“韋氏諸家,好為葉子戲”之后不久,有關(guān)梁太祖朱溫之兄?jǐn)S碎葉子戲的記載:“梁祖初革唐命,宴于內(nèi)殿,悉會戚屬。又命葉子戲。廣王忽不擲,目梁祖曰:‘朱三,你愛他許大官職,久遠(yuǎn),家族得安穩(wěn)否?’于是,擲戲具于階,抵其盆而碎之?!保ㄥX易《南部新書》)將葉子戲提高到玩物喪志危及家族命運的高度加以認(rèn)識,并采取擲具碎葉舉動,確也難能可貴。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葉子戲的巨大影響力。經(jīng)查證《資治通鑒·后梁紀(jì)一》,朱全昱擲碎葉子戲之事發(fā)生在開平元年四月甲子,其弟稱帝即位之日。
唐代葉子戲在宋代的演變還是有跡可尋的,這就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chǎn)生的宣和牌,又叫牙牌(用象牙制成),即現(xiàn)在仍然較為流行的牌九、天九牌。明人張自烈《正字通·牌》:“牙牌:今戲具。俗傳宋宣和二年(1120),臣某疏請設(shè)牙牌三十二扇……高宗時詔如式頒行天下,今謂之骨牌?!弊兗堎|(zhì)為牙質(zhì),變骰子的小立方體為大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點皆作色,顯然受了骰子彩選格的影響,每扇(張)由兩個骰子的點數(shù)排列組合而成,天牌點數(shù)最多為十二點,地牌點數(shù)最少為二點。
自唐代李郃《骰子彩選格》三卷并有“韋氏諸家,好為葉子戲”以后,到了五代時期,記載紙牌的書大量涌現(xiàn),著名的有《葉子格》三卷、李煜妻周氏《系蒙小葉子格》一卷、《偏金葉子格》一卷。(《宋史·藝文志》)前者疑為《骰子彩選格》三卷之異名并省彩選二字。唐代葉子格的真面目究竟怎樣?歐陽修《歸田錄》中曾認(rèn)為:唐代書籍用卷軸展舒不易,人們便用當(dāng)時的麻紙制為葉子樣子,上面書以提要以備檢索用。既然可以在紙葉上書以文字,當(dāng)然可以繪以骰子排列組合而形成的各種圖形。從我國最早的雕板印刷品,即唐咸通九年(868)《金剛般若菠蘿密經(jīng)》卷首扉畫及五代開運四年(947)曹元忠所印《大圣毗沙門天王像》來看,他們都印刷得十分精美,或側(cè)面配以文字,或下面配以文字。這樣的一頁雕板印紙,可以看作是“葉子格”的面目,也就是說在麻紙上印上圖像、印上文字,分為一葉一葉,可充作紙牌玩賞娛樂。當(dāng)然,僅有“葉子格”還不行,還得用骰子擲定次序娛戲,以顯公正公平,符合儒家中庸和諧之道。
宋初葉子戲影響很大,《遼史·穆宗本紀(jì)》就有穆宗與群臣玩“葉格戲”即葉子格戲亦即葉子戲的記載:“十九年春正月己卯朔。……甲午,與群臣為葉格戲。”遼穆宗應(yīng)歷十九年為宋太祖開寶二年。到了南宋,在都城臨安(今杭州)有專門出售“扇牌兒”即紙牌的店鋪,如西湖老人在《繁勝錄》所記的“行市”中就有這一行當(dāng),可見像葉子格一類紙牌在南宋眾多的娛樂玩具中擁有獨立地位。在伎藝節(jié)目中,有江湖藝人將猴子訓(xùn)練成為“斗葉猢猻”,為觀眾表演。若無“葉子戲”的普及,顯然不會有如此猴技。但是,宋代葉子戲的具體物象,不甚明了,只從明洪武陶宗儀所輯《說郛》叢書得知:有一種與飲酒聯(lián)系緊密的葉子戲,那就是宋人曹繼善《安雅堂觥律》,其中有葉子119張,即觥贊1張,觥例5張,觥綱5張,觥律108張。葉子均采錄古代善飲或嗜酒者,每張葉子用一首五言絕句概括這個掌故,以一句話作結(jié),終寫罰酒、飲酒法。曹繼善說:“以葉子行觴,歡場雅事也。”
盡管宋代葉子戲風(fēng)靡朝野,可惜遺存的史料卻寥寥無幾。由于葉子戲一類紙牌本身所具有的游樂娛性、角智斗勝規(guī)律,元代依然興盛,進(jìn)而通過各種渠道傳入歐洲。新疆的吐魯番曾發(fā)現(xiàn)過一張明代初期大約 1400年左右的紙牌。[3]紙牌呈狹長形,繪有穿著盔甲的武將形象,上印“管換”、下印“賀造”字樣。管換、賀造為當(dāng)時紙牌印制者的生意經(jīng),具有保質(zhì)量、保正宗的廣告效應(yīng);其中的賀造極有可能是葉子戲正宗發(fā)源地賀州之意,那是祖?zhèn)鞯恼诘模菐в屑o(jì)念意義的詞語。當(dāng)然,這張紙牌并不一定是明初的,很可能是明初以前“葉子戲”中的一葉。圖一紙牌所印武將形象,與以后紙牌定型后的武將形象十分接近。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的紙牌具體物象,驗之明代的葉子戲,一個顯著特征是紙牌上繪有宋代水泊梁山起義的人物形象,他們都是武將。稍加演變,葉子類紙牌不僅有古將相圖的,還有美人圖的,甲第圖的,也有分鳥、獸、蟲、魚門類圖形的,使葉子戲更具有觀賞性,更吸引人。(見周亮工《因樹屋書影》)明代的確也有過極具觀賞性的戲曲葉子牌。
明代葉子戲最有代表性的是“馬吊牌”,這是一種“關(guān)于錢的牌”,興于萬歷、盛于崇禎。馬是籌碼,本為游戲附屬物,吊是錢串在一起,千文成貫,大約百文成索(宋代疑為多貫成索)。宋代民謠就有“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盵4]這種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具牌40張:十萬貫之類的牌11張:二十萬貫、三十萬貫、四十萬貫、五十萬貫、六十萬貫、七十萬貫、八十萬貫、九十萬貫、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萬貫之類的牌9張:一萬貫、二萬貫、三萬貫、四萬貫、五萬貫、六萬貫、七萬貫、八萬貫、九萬貫。索子之類的牌9張:一索、二索、三索、四索、五索、六索、七索、八索、九索。文錢之類的牌11張:一文、二文、三文、四文、五文、六文、七文、八文、九文、半文、沒文。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
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圖像,萬萬貫自然非宋江莫屬。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馬吊牌由四人擊打,每人先取牌8張,剩余8張放在牌桌中間。四人輪流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莊無定主,可輪流坐莊。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莊。
吸取宣和牌“碰胡”等諸多打法,并將馬吊牌稍加改造,形成了默和牌。這種紙牌也是由四人擊打,牌長二寸許、寬近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門牌,一至九各2張;另有幺頭(即麻將牌中的中、發(fā)、白)各2張。斗紙牌時,各先取10張,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3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牌”。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也同時告知,以得牌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啊都t樓夢》中描述的賈母與孫女們斗牌的那種牌,即是默和牌。”[5]其后,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shù)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于是把兩具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具牌來玩,加上其他配牌,紙牌最后由120張變成140張。在玩法上,除了3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也就是說,上家出的牌,下家視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3張相連)、“碰”(同門3張相同)、“開杠”(同門四張相同)?!都t樓夢》第四十七回有一段賈母、薛姨媽、鳳姐、賈探春斗碰和牌的描寫,“二餅”就是二文。文錢類的牌在馬吊中已繪成圓餅狀,見明人潘之恒《葉子譜》。
大約到了清末,人們從牌位四方得到啟發(fā),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四類風(fēng)牌。至于中、發(fā)、白三元牌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升官發(fā)財?shù)南蛲?。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中三元);發(fā)即發(fā)財,中了舉,可做官,自然就發(fā)財了;白板可能是清白之意。后來,發(fā)現(xiàn)常常把牌拿完了也做不成牌,感到掃興,于是增加了“聽用”,初時為兩張,逐漸發(fā)展至多張,直到發(fā)展為彩繪的麻將牌。由于紙牌數(shù)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受到啟發(fā),漸漸改為骨制,把牌立在桌面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式的麻將牌誕生了!
湘潭大學(xué)蕭艾與譚松林教授在尚秉和《歷代社會風(fēng)俗事物考》點校序文中說:“葉子戲?qū)嵶蕴评钹A‘骰子彩選格’演變而成。葉子戲再變而為‘馬吊’,即今之‘麻將’的濫觴?!鄙蛞驳摹堵閷⒚卦E》也說:“如果追溯一下?lián)淇说钠鹪淳蜁l(fā)現(xiàn),它的鼻祖正是中國唐代時期盛行的葉子戲,千余年前由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帶到西方。葉子戲也是麻將的鼻祖。葉子戲產(chǎn)生了一對雙胞胎:撲克和麻將。”李郃創(chuàng)制葉子戲,成為當(dāng)之無愧的牌祖,為娛樂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xiàn)。
時下有一種說法:唐代天文學(xué)家一行和尚張遂發(fā)明了葉子戲,根據(jù)是東北師范大學(xué)張爽博士的介紹,說張遂獻(xiàn)葉子戲供玄宗與宮娥玩耍,因為牌只有樹葉那么大,故稱葉子戲。
主張一行和尚張遂發(fā)明葉子戲的依據(jù)多采信北宋歐陽修《歸田錄》:“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唐世士人宴聚,盛行葉子格,五代國初猶然,后漸廢不傳?!奔澳纤瓮醣僦稘扑嗾勪洝罚骸疤铺趩栆恍惺罃?shù),禪師制葉子格進(jìn)之。葉子言二十世李也。當(dāng)時士大夫宴集皆為之……余家有其格,而世無能為者?!笔獠恢?,這兩條資料恰好否定了張遂發(fā)明葉子戲的說法。王辟之所說唐太宗接受張遂進(jìn)獻(xiàn)葉子戲一說根本站不住腳,筆者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經(jīng)提及,《辭源》評《澠水燕談錄》“多與史傳相出入”。歐陽修所說“唐世士人宴聚,盛行葉子格,五代國初猶然”指的是唐李郃創(chuàng)制葉子戲以后才有的斗牌風(fēng)氣,不可能在百年前的唐玄宗時代。葉子戲即葉子格戲,或稱葉格戲。葉子戲最早出現(xiàn)在蘇鄂《杜陽雜編·同昌公主傳》中;稍后二十年左右,則有后梁太祖朱溫之兄朱全昱擲碎葉子戲的記載;又稍后六十年左右,則有遼穆宗耶律璟與群臣“為葉格戲”的記載。葉子格不能完全等同于葉子戲。至于后人在《西墅記》中追記唐玄宗命高力士將骰子點數(shù)著色,只能說明在葉子戲的進(jìn)演過程中有重大作用,不能說明有了葉子戲,那只是唐玄宗與宮娥間流行的游戲用具,那只是著色的骰子,此前照樣投著玩。若是以南宋王辟之所妄記的“向唐太宗獻(xiàn)葉子格”轉(zhuǎn)而為“向唐玄宗獻(xiàn)葉子格”,而證明一行和尚發(fā)明葉子戲,那似乎近乎荒唐。
歷史上有兩個李郃:一個是偃師李郃,一個是延唐李郃,前者大后者10歲,兩人字均為子玄,又同為太和二年“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中第者,同為河南府官員,兩人先后做過賀州刺史,以致胡可先、王勛成兩位教授在《新出土〈李郃墓志銘〉發(fā)隱》、《李郃年譜稿》中,誤將延唐李郃的幾乎所有事跡植并入偃師李郃。為正視聽,更為葉子戲發(fā)明創(chuàng)制者延唐李郃正名,有必要介紹延唐李郃。為了區(qū)別,下面將偃師李郃稱大李郃,延唐李郃稱小李郃。
小李郃所在的村今為下灌村,轄4個行政村,2000多戶,人口近萬人。最早名沐堂(也作沐塘、木塘),后又稱蓮塘、灌溪、下灌(一作下觀),《太平寰宇記》、《徐霞客游記》載及該村。從永元元年(499)建村,至 1949年修譜12次。小李郃父親李太淵主持修的第三個譜是唐大中五年(851),小李郃當(dāng)時43歲,任吏部侍郎,資料具有相當(dāng)程度的可靠性,證之國史、方志及相關(guān)典籍,將小李郃生平事跡考略如下:
小李 郃 ,字子玄,號西貞。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七月十七生于延唐縣(今湖南寧遠(yuǎn))南部九疑山下一官宦人家。其十六世祖李道辨系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籍,仕南齊為蕩寇將軍,奉命于永元元年(499)以南道開拓大使職來九疑山征瑤,后因朝廷發(fā)生變故,慕斯地山水秀麗,且為舜帝崩葬之地,遂定居下來,到唐代已是延唐望族。曾祖李飛龍,大歷間任衡州博士;祖父李周廷、父親李太淵先后任道州文學(xué)。(《李氏族譜》原為教授,此稱謂宋代始有。德宗前稱博士,后稱文學(xué)。)三代以儒學(xué)世其家,均授郎職,贈正議大夫。妣皆賢淑達(dá)理。小李 郃 生而聰慧,頗有夙悟,紹承家風(fēng),敦習(xí)經(jīng)史,蓄經(jīng)濟天下之志,待應(yīng)時而起。
太和二年(828),二十歲的小李郃赴長安參加“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試。這是由唐文宗李昂親自主持的考試,參試者百余人,其中不乏太和元年及以前的及第進(jìn)士。大約與大李郃同名又同字子玄之故,臨時或由主考官更為仲玄(一說為中玄)以便區(qū)別。族譜中有一份小李郃同榜人名單,共32人:
李郃 程尤 趙哲 柳善 劉駢 蕭仿 皇甫驛 馮圖 崔躭王衍 韋尚敬 盧博 李炳 張宗 陸賓虞 崔慎田 薛玄 丁居易 韋懿 李蕃 張?zhí)幦?陳會 趙虔 孔堯卿 杜牧 韓卓 裴休孟璲 蕭敏 崔鉉 武寶 張耶
(2)全省17市元素基準(zhǔn)值變幅較大的元素主要為B,Br,C,Cl,Co,I,P,Sr,CaO,MgO,Na2O,Corg,其變異系數(shù)大于或等于0.40,東營市Cl元素變異系數(shù)為0.89,Br元素的變異系數(shù)為0.67,濟寧市、萊蕪市C元素的變異系數(shù)分別為0.69,0.66;一般來說元素基準(zhǔn)含量的變化主要受成土母質(zhì)及各成土因素的影響。東營市Cl,Br元素含量不但變化大,而基準(zhǔn)值也是全省基準(zhǔn)值的23.5和2.56倍,這與東營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guān),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這32人大概是同一個考室,百余參試者大約分成三個考室。名單中的崔慎田為崔慎由之誤,或為筆誤所致。此份名單若非小李郃提供是萬萬臆想不出的,考之以正史或其他典籍,均可佐證其真??赡芪恼绿L難記,小李郃的策對狀元文沒有保留下來,族譜說他的《觀民風(fēng)賦》“條對詳明,詞旨溫雅,獨能寓褒貶于清和之中,闡忠義于詞氣之表,直使長官欽承,群小懾服。落落幾千言,大有賈長沙、董江都之概。維時策官左散騎常侍馮宿、太常少卿賈餗、諫官部郎中龐嚴(yán)交相薦進(jìn),文宗面試后擢為進(jìn)士第一?!毙±钹A為之寫了《及第詩》:“人道崎嶇上玉墀,我來于此正當(dāng)時。殿前花發(fā)千千朵,惟我高攀第一枝?!保ㄈf歷《寧遠(yuǎn)縣志》)族譜說《觀民風(fēng)賦》,筆者疑為必試策對,只保留下一個標(biāo)題。唐朝制科考試也許重視詩歌,小李郃的《早鶯求友詩》得以留存下來:“伐木丁丁應(yīng)鳥鳴,先春出谷試新聲。呼邀好友賡熙化,喚取同心賦太平。爛漫瓊枝彌宇宙,芬芳淑氣滿瑤京。山禽早解天晴霽,故向花間誦圣明?!边M(jìn)士科首重文辭試詩賦,次試策論;制科首重時政試策論,次試詩賦。李郃被擢進(jìn)士第一,顯然他的詩賦功底不賴,況太和二年沒有進(jìn)士科開考之事。成書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由徐松所撰的科舉文獻(xiàn)《登科記考》在卷二十大和元年進(jìn)士下系有李郃名,并注曰“狀元”;又在陸賓虞下引《前定錄》云:“狀頭李郃,賓虞名在十六?!碧瞥赃M(jìn)士科最榮顯。太和二年考的是制科“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文宗擢拔小李郃為進(jìn)士第一,作為皇帝完全可以做到。至于蘭州大學(xué)王勛成《李郃年譜稿》所言大李郃“大和元年春,又參加省試,以狀元及第”。是對大李郃“明年就試,主司考第擢居第一”的曲解,這種曲解系李鄠將小李郃誤以為大李郃所致。
昌平劉蕡策對“策以時務(wù),用箴謬政”(《舊唐書·文宗紀(jì)》),但直抵宦官,終不敢取。太和二年閏月,“甲午,賢良方正裴休、李郃、李甘、馬植、崔玙、王式、崔慎由等二十二人中第,皆除官。詔下,物論囂然稱屈。諫官、御史欲論奏,執(zhí)政抑之。李郃曰:‘劉蕡下第,我輩登科,能無厚顏!’”司馬光《資治通鑒》中這段話里出現(xiàn)的李郃即小李郃,也就是新舊唐書中的李邰,以及《廣西通志》、《賀縣志》中的李邰,因郃邰二字太形似。作為大李郃的老弟李鄠,將小李郃上疏讓第劉蕡誤以為其兄大李郃;要么就是其兄故作不知,讓小李郃讓第植入自身。須知,大李郃不過中的是“第三次等”,遠(yuǎn)不如小李郃的狀元讓第;再者,小李郃受舜、儒文化熏陶很深,他所居村叫沐堂,是朝廷祭舜官員及地方官員齋戒沐浴、祀事準(zhǔn)備之處,對舜帝終身五讓(指舜帝歷山讓畔、雷澤讓居、被考察三年后讓德弗嗣、堯喪三年后避讓丹朱、禪讓大禹)體悟尤深。他在以后任賀州刺史時《賀州思九疑》一詩中,多少傳達(dá)出自己讓第劉蕡的心跡:“臚傳動天閽,顏厚何可常?騰章空多遜,遺珠映奎光。蔽賢吾豈敢,亦將勵名芳?!毙±钹A的《讓第疏》由于篇幅不長,且不作于考場容易留底稿,由其父李太淵在大中五年(851)親修的族譜中,予以錄入,并留傳至今。司馬光將中了第三等的裴休放在狀元小李郃前,大約由于裴休是唐末著名宰相的原故。與小李郃同一考室的32人中,除裴休外,崔慎由、崔鉉、蕭倣以后都當(dāng)過宰相。
“疏入不報,旋授河南參軍。”(《李氏族譜》)大李郃也同來河南府任參軍事。由于小李郃是文宗拔擢的進(jìn)士第一,他的職務(wù)應(yīng)該比“第三次等”的大李郃職位要高。河南參軍為河南府司錄參軍(或司錄參軍事)的省稱,正七品上階。查紀(jì)昀《歷代職官表》轉(zhuǎn)引《舊唐書·職官志》:河南府牧一員,從二品;尹一員,從三品;少尹二員,從四品;司錄參軍二人,正七品上;功倉戶兵法士等六曹參軍事各二人,正七品下;參軍事六人,正八品下。大李郃屬中第“第三次等”,不會也不可能有所謂“為河南府參軍,深受河南尹韋弘景器重?!袝f公弘景為河南尹,雅知才情,事有細(xì)大皆委之,無不適所。韋公主諾而已?!盵6]顯系大李郃之弟李鄠誤植。尚書韋公弘景為河南尹,即禮部尚書韋弘景代馮宿為河南尹。事有細(xì)大皆委之應(yīng)為小李郃這個正七品上階錄事參軍,輪不到大李郃這個正八品下階參軍事。否則,小李郃不可能在三年后連升三品十一階任賀州刺史,而大李郃在三年后僅署為東都留守府推官,奏試大理評事(從八品下階)、府史(品階不詳),比原先的河南府參軍事更低,怎談得上事有細(xì)大皆委之?小李郃不愧為狀元,在錄事參軍這個主要輔佐府尹的位置上干得特別出色。韋慶遠(yuǎn)主編的高等學(xué)校文科教材在談及考課制度時說:“唐代實行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三品以上的官員由皇帝親自考核,四品以下的官員則分為京官、外官兩大類,分別指定專人負(fù)責(zé)?!盵7](一說中晚唐時六品以下官員為三考滿罷秩。)需要指出的是:小李郃給自己取了號叫西貞以示區(qū)別大李郃,名郃字子玄乃父親所命,斷不能改,考試時臨時用的仲玄(或中玄)只是與大李郃區(qū)別而已,意思無非大李郃為孟、小李郃為仲而已。當(dāng)然,有籍貫在那兒擺著,上司是不會弄錯的。
大約太和五年冬,小李郃升賀州刺史,從河南府錄事參軍正七品上階升為正四品下階這個下等州的賀州刺史。這種超階升授并非先例,如《舊唐書》中就有楊炎由六品上階的道州司馬同正升為正三品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職,有一年之內(nèi)升三階的常袞、升四階的陳夷行、升六階的張九齡。族譜說:“太和五年,除授廣西副使,敕督賀州軍事。且廣西盤距五嶺,鄧德明所謂臨賀萌渚是也。峒獠構(gòu)釁,叛服無常;加以南詔侵掠,西南坐困,公竄身炎瘴,際遇維艱。故《賀州思九疑》有云:‘維皇怒斯赫,投檄屏炎荒。何當(dāng)解羈紲,量移慰悽愴?!?!公之孤忠苦節(jié),昭然天下后世而無愧。尤幸彼蒼眷顧,履險如夷。文宗七年,安南奏蠻寇當(dāng)管金龍州,西粵騷動。朝廷以右金吾衛(wèi)將軍王茂先為嶺南節(jié)度使,公以刺史奉敕建纛督賀州軍事。抑唐天寶中,緣邊御戎之地,刺史亦得循例賜旌節(jié)樹六纛也。”(《李氏族譜》)《賀縣志》如此記載:“唐泰和四年,慶元見于甑山,五彩氤氳,旬日不散。適李郃來任賀州刺史,因更名瑞云山(府志)?!边€是此志:“丹甑山:城西七里。接近里許曰幽山,俗名二甑:一山兩峰,端然并峙,為縣之主山。唐太和時彩云見,刺史李郃更名瑞云。因建瑞云亭,有記不存。亭今廢。瑞云晴霽為八景之一?!边@里所提的李郃即小李郃,亦即《新唐書·藝文志》所載:“李郃《骰子選格》三卷,字仲玄,賀州刺史?!卞X易《南部新書》卷乙:“李郃除賀州,人言不熟臺閣,故著《骰子選格》?!薄缎绿茣に囄闹尽罚骸袄钹A《骰子選格》三卷?!辈⒆⒃唬骸白种行R州刺史?!庇赏跸笾?、約嘉定十四年(1221)成書的《輿地紀(jì)勝》,其《碑記目》卷三“賀州碑記”有《幽山丹羽毛記》,為《骰子彩選格》作注曰:“大和五年,李邰撰?!崩钲⒓葱±钹A?!啊稄V西通志》則謂鄫山在平樂府賀縣西十里,唐刺史李郃見有彩煙不散,更名曰瑞云。大和四年,慶云見丹甑山,是年李郃來任。郁賢皓先生《唐刺史考全編》系大和四、五年?!盵8]
以上資料證明:泰和中任賀州刺史的是小李郃,無論寫成李郃或李邰均為此人無疑;《骰子選格》為泰和五年小李郃所撰。在太和五年剛?cè)钨R州刺史就撰寫《骰子彩選格》三卷,離不開此前的資料積累。
小李郃大約于太和五年冬到職賀州后的六七年間,《廣西通志·名宦》對他的介紹甚簡:“李郃,唐文宗時舉賢良方正。劉蕡對策極言宦官,考官不敢取。郃曰:‘劉蕡不第,我輩登科,能無厚顏!’乃上疏,言:臣所對不及蕡遠(yuǎn)甚,內(nèi)懷愧恥,乞回所授,以旌蕡直。帝不納。中人深疾蕡,誣貶柳州司戶。郃遂出知賀州,為政有聲。見李時亮《全碑錄》,《方輿勝覽》。”這個紹介缺少任河南府參軍的仕歷?!斗捷泟儆[》中的李時亮《全碑錄》究竟怎樣記載小李郃,不得而知?!独钍献遄V》寫得稍詳:“(任職)后以功賜緋魚袋,加龍虎將軍,非公意計也。且夫刺史有清肅邦畿、考核官吏之職。每歲巡所屬縣,觀風(fēng)問俗,錄囚賑孤,原以借考課以為褒貶。賀州舊領(lǐng)縣五,人民凋敝,田土脊鹵,非中州比。公務(wù)暇時,勸課農(nóng)桑,敦敷禮教。部內(nèi)有篤學(xué)異能聞于鄉(xiāng)閭者舉之,其有悖禮亂常不率德者糾繩之。至民生之疾苦、官吏之清廉貪殘,必賑恤之、謹(jǐn)察之。以故數(shù)十年間積弊斯革,善政畢舉,世稱良吏,民頌神君。且朝廷校功以三實定去留,所以正權(quán)衡、明予奪、抑貪首、進(jìn)賢能。然后據(jù)官資,量其注,擬其有歷職清要、考第頗深者,得隔品授之?!睘楣僖蝗?,造福一方,確如《廣西通志》所說的“為政有聲”。
小李郃像眾多讀書人一樣,希望“達(dá)則兼濟天下”,捷徑之一就是讀書當(dāng)官,“學(xué)而優(yōu)則仕”。小李郃受舜、儒文化的熏陶,從小胸有大志。他“早歲力辭公府檄”(《李氏族譜》),是因為:首者,太年輕只能做小吏,升遷太慢;次者,非正宗科考,不符合自己想在朝為“美人”皇帝做大事,即遏制宦官、經(jīng)濟天下的理想。誰知讓第一疏讓他離開了京城,任職河南府參軍。還慶幸,他盡展才華,深得馮宿、韋弘景、白居易幾位府尹的賞識,到太和五年就連升三品十一階,任職賀州刺史,也算官運亨通。誰知“牛李黨爭”愈演愈烈,以致唐文宗在太和八年不免感嘆;“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次年又發(fā)生“甘露之變”。盡管小李郃政績突出,政聲頗佳,并于七年加了龍虎將軍銜,賜了緋魚袋,多么想在四考之后去朝廷啊,但是“美人弗可見,此心終茫茫”,甚而想“嗤作盧敖游,愿為漫郎狂”,“長揖別臨賀,策馬指延唐”,(《全唐詩補編·李郃〈賀州思九疑〉》)退隱歸九疑,不能“達(dá)則兼濟天下”就“窮則獨善其身”。但小李郃終究是一個很想有所作為的人,他像舜帝用音樂豐富民眾的精神生活一樣,也試著用“葉子戲”去豐富百姓的精神生活,于是從《骰子彩選格》三卷中精選出極少量的骰子彩選格繪制在一張張的葉子上并稍加變動,制成各種式樣的葉子格,再用擲骰定序方式擊打葉子格牌,這就是葉子戲。遂有《太平廣記》轉(zhuǎn)引《咸定錄》的記載:“唐李郃為賀州刺史,與妓人葉茂蓮江行,因撰骰子選,謂之葉子戲。”這是歷史上最早解釋“葉子戲”的典籍。這條史料可能有雙重含義:一是李郃因撰骰子選并將其繪制在一張張的葉子上與葉茂蓮?fù)孢@種游戲,故而叫葉子戲;二是葉茂蓮與李郃玩這種游戲,各取一字命名,葉茂蓮取其姓“葉”,李郃則取其所撰書名《骰子彩選格》的“子”字,這種命名則充分表達(dá)了對下層婦女的尊重,就李郃而言,有這個可能。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拘泥地看這個命名,白居易就有男女都一樣的看法:“物以希為貴,情因老更慈。……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白居易《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葉李二人在賀州江上乘船玩葉子戲的時間,大約在開成元年至二年小李郃上調(diào)京城前,“這種博具相傳為唐文宗開成年間賀州刺史李郃所出。其實他不過是根據(jù)當(dāng)時流行于民間的一種博戲‘彩選’加以改革,并書寫在冊頁上而已。博時以骰子擲彩,依彩大小,晉選官職,因此又稱骰子格。唐代咸通年間,唐人晏聚,好擲骰斗葉,以此助興?!盵9]
《辭源》解釋“升官圖”:“博戲具。其法列大小官位于紙上,另擲骰子,計點數(shù)彩色以定升降。唐人稱彩選,宋人有選官圖、選仙圖,明人有百官圖,皆類此。參閱清王士稹《香祖筆記六》,趙翼《陔余叢考·升官圖》。參見‘彩選格’?!睋?jù)此,并結(jié)合開平元年四月甲子朱全昱目梁祖曰“朱三,你愛他許大官職”的葉子戲內(nèi)蘊,再結(jié)合由它演變而成的宣和牌32張之制推演出小李郃發(fā)明的葉子戲,極有可能是九品官階圖葉子格30張及候補官員葉子格2張。30張九品官階葉子格是:
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正四品上階,正四品下階,從四品上階,從四品下階;正五品上階,正五品下階,從五品上階,從五品下階;正六品上階,正六品下階,從六品上階,從六品下階;正七品上階,正七品下階,從七品上階,從七品下階;正八品上階,正八品下階,從八品上階,從八品下階;正九品上階,正九品下階,從九品上階,從九品下階。
2張候補官員葉子格是:縣錄事、縣錄事以下。縣錄事以下指司戶、司法、倉督、典獄等小吏,他們升上去就可以當(dāng)縣錄事,縣錄事升上去就是從九品下階,進(jìn)入官位。不經(jīng)過科舉考試,一般通過此吏目往上升。小李郃通過科舉中第,從正七品上階起往上升官的。他是文官,熟悉官品階級,創(chuàng)造官階葉子戲是可想而知的。
需要指出的是:小李郃開成二年調(diào)任京職后,擔(dān)任賀州刺史的是一位不知里籍、姓名的人,此君之后,才有大李郃于開成五年十一月來任賀州刺史,直至“會昌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歿于賀州刺史宅,年四十五”(《偃師杏園唐墓·唐故賀州刺史李府君墓志銘并序》)。這就容易導(dǎo)致大小李郃誤為一人。因此,幾乎所有的地方志都這樣記載小李郃:官終賀州刺史,籍貫則寫延唐。只有民國三十一年(1942)《寧遠(yuǎn)縣志》用小字注明:族譜載李郃于開成二年調(diào)任京職,后來做過吏部侍郎。須知第三屆族譜,是李郃父親李太淵于大中五年修的。這也難怪當(dāng)今修志者,要不是幾年前偃師發(fā)掘出了大李郃的《墓志銘》碑,誰也不清楚還有一個李郃。好在2005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九疑山志》采信了李氏族譜的說法:“開成二年,李郃因‘邊疆效勞,例得薦升京秩’,初判四方館,轉(zhuǎn)升吏部侍郎,授正議大夫……晚年提前致仕回鄉(xiāng)?!倍饲暗?993年版《寧遠(yuǎn)縣志》模糊其辭:“在賀州任刺史期間,李郃創(chuàng)制‘葉子戲’,為麻將、撲克鼻祖。晚年退職回鄉(xiāng),寄情山水,寫下許多描繪九疑山秀麗景色的詩篇。”讓人覺得小李郃是晚年從賀州刺史任上退職還鄉(xiāng)的。
小李郃得以調(diào)任京師,除了“甘露之變”后開成初期相對開明的政局外,可能還得益于開成元年十二月庚戌,從華州刺史任上調(diào)來任嶺南節(jié)度使的盧鈞,《資治通鑒》稱他“以清惠著名”。誠然,經(jīng)過“甘露之變”,文宗有所悟,當(dāng)朝宰相鄭覃、李石也逐漸想辦法與宦官相軟抗,“牛李黨爭”稍為收斂,客觀上也為小李郃上調(diào)創(chuàng)造了條件?!耙怨吔?,例得薦升京秩。故開成二年,由賀州刺史升通政司左司政,轉(zhuǎn)升吏部侍郎,授正議大夫?!保ā独钍献遄V》)通政司系明清官衙,顯系后人述時之官,考紀(jì)昀《歷代職官表》,通政司左司政在唐為四方館,以他官判之,小李郃應(yīng)為此職,品階與賀州刺史相當(dāng)。因是從地方官調(diào)任京官的,故也稱升。自然,隨著進(jìn)京,小李郃把葉子戲帶入長安,并慢慢傳播開來。族譜所記小李郃轉(zhuǎn)升吏部侍郎,大約升左司政后不久,比原先的賀州刺史正四品下階升了一階,為正四品上階。作為京官,又是侍郎級的京官,交往應(yīng)酬必不可少,旬休娛樂也屬當(dāng)然,葉子戲的流行勢在必然。于是就有了“韋氏諸家,好為葉子戲”的最早記載和“咸通以來,天下尚之”的流播,這是不爭的史實。
古時70歲退休,小李郃是提前致仕回鄉(xiāng)的。為何提前?小李郃本人沒有說,族譜也不便載及。有人猜測是否為黨爭所困,政治上無奔頭?這不太可能,因牛李黨爭以牛黨取勝,在大中二年(848)已結(jié)束,小李郃當(dāng)時40歲?!独钍献遄V》中收錄有趙章泉的《哭西貞先生》詩,中有“早歲力辭公府檄,晚年名入黨人碑”。即便名字入了黨人碑,也不至于提前致仕回鄉(xiāng),筆者認(rèn)為:還是“葉子戲”惹的事。
酷愛葉子戲的同昌公主病逝于咸通十一年中秋節(jié)?!顿Y治通鑒》記載:“上痛悼不已,殺翰林醫(yī)官韓宗劭等二十余人,悉收捕其親族三百余人于京兆獄?!G官莫敢言者?!蓖ㄏㄍ嫒~子戲,對本已有病的同昌公主只會加重病情。作為創(chuàng)制發(fā)明葉子戲的小李郃,心里是有恐懼感的:伴君如伴虎,說不定什么時候禍臨自身。于是找由頭提前退職回九疑老家,時間可能在咸通十一年殺醫(yī)官及收押醫(yī)官親族事件后不久。同昌公主的丈夫、駙馬韋保衡這個當(dāng)朝宰相也于咸通十四年九月,由于“怨家告其陰事,貶保衡賀州刺史?!保ā顿Y治通鑒·唐紀(jì)六十八》)這里隱約透出一個信息:陰事可能就是“韋氏諸家,好為葉子戲。夜則公主以紅琉璃盤盛夜光珠,令僧祁捧立堂中,而光明如晝焉?!辈蝗?,駙馬家的這件事,外人何以知曉,又何以被蘇鄂記錄在《杜陽雜編·同昌公主傳》中?問題不在于此,而是駙馬沒有關(guān)照好公主的身體,這才是貶職的深層次原因,況且貶職的地方又是葉子戲的發(fā)源地賀州,讓韋保衡反思去吧!這個時候的小李郃早已于咸通十四年二月初二(873年3月4日)去世,時年六十六,葬于家鄉(xiāng)的龍岡龍形。
[1]楊金鼎.中國文化史詞典[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2]周松芳,張介立.晚唐詩人李郃事跡考略[J].中山大學(xué)研究生學(xué)刊,1997,(3).
[3]伊永文.從“葉子戲”到橋牌[J].世界博覽,1993,(6).
[4]游國恩等.中國文學(xué)史·宋代文學(xué)[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4.
[5]沈也.麻將秘訣·麻將的起源[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
[6]王勛成.李郃年譜稿[A].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八輯[C].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
[7]韋慶遠(yuǎn).中國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89.
[8]胡可先.新出土《李郃墓志銘》發(fā)隱[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1).
[9]王國華.麻將斗番與技巧[M].長沙:湖南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6.
K29
A
1673-2219(2012)08-0197-07
2011-12-23
張介立(1949-),男,湖南寧遠(yuǎn)人,寧遠(yuǎn)縣地方志辦公室退休干部,九嶷山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舜文化研究會理事。
(責(zé)任編校:張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