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佩玉繽紛

      2012-04-09 04:37謝宏雯
      文物春秋 2012年1期
      關(guān)鍵詞:源流

      謝宏雯

      【關(guān)鍵詞】三國至明代;組玉佩;源流

      【摘要】本文以三國時期至明代出土的玉佩飾為證,與當(dāng)時的典籍一一相對照,辨識組玉佩中的珩、璜、琚、瑀、沖牙的具體形態(tài),并對其在不同時代的發(fā)展演變進(jìn)行了考證。

      上古時代的組玉佩[1]究竟是什么樣子,目前已無從考證,清人俞樾曾說:“夫古人佩玉詠于詩,載于禮,而其制則經(jīng)無明文,雖大儒如鄭康成,然其言佩玉之制,略矣?!盵2]連東漢大儒鄭玄都未曾論及玉佩的具體形式,這一則可能是周代的組玉佩至漢時失傳已久,二則也可能是組玉佩在流傳的過程中變化復(fù)雜,并沒有定式。近年來出土了大量周代的組玉佩,從一個側(cè)面證明了組玉佩組成方式之繁復(fù),不能以定論[3]。而對于周代以后的組玉佩,我們以出土文物為證,再對照當(dāng)時的文獻(xiàn),或可窺知一二。

      《周禮·天官·玉府》:“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辟Z公彥釋曰:“佩玉者,王之所帶者,謂佩于革帶之上者也?!盵4]又《釋名》釋佩:“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貳也。有珠有玉?!睆倪@里可以看出,組佩玉似專指成對佩于腰間的一種玉佩[5]。

      《詩·鄭風(fēng)·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毛傳》注:“雜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笨追f達(dá)釋曰:“珩,佩上玉也。璜,半璧也。琚,佩玉名也?,r、玖,石次玉也?!盵6]《離騷》:“佩繽紛其繁飾兮?!盵7]《九歌·大司命》:“玉佩兮陸離。”[8]可見組玉佩構(gòu)成復(fù)雜,組合了不同的玉佩飾,所以才能繁復(fù)的“繽紛”,色彩絢麗,熠熠生輝,但每個具體的飾件是什么樣子,卻無明言。

      戰(zhàn)國時期兵禍不息,佩玉為禮,不能用于戰(zhàn)爭,是時已無用,遂棄之。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重訂玉佩之制,“至孝明皇帝,乃為大佩,沖牙、雙瑀璜,皆以白玉”[9],但漢末又失傳。三國時期,魏國侍中王粲興造制度,重新勘定玉佩之制,這一古老的禮制才傳續(xù)下來,并一直延續(xù)到明代。

      1998年,南京仙鶴觀東晉高崧家族墓出土了成套的組玉佩[10],因未被盜擾,所以出土玉佩完整。其中高崧之父高悝墓中的組佩原始位置基本未被擾亂,根據(jù)其擺放位置,復(fù)原了兩副玉佩。這兩副玉佩結(jié)構(gòu)一致,唯構(gòu)件略有差別。每副玉佩可分為三排,最上面一排是一扁長的橢圓形玉飾,上緣中部飾五突小連弧,中有一孔,下緣為二凹連弧,分布三孔。其下一排的中間是稍小一些的橢圓形玉飾,上緣中部亦飾五突小連弧,下緣為三凹連弧,上有一孔,下有二孔;兩旁各夾以一個半璧,上有一孔,下有二孔。最下一排為五邊梯形玉飾,上緣中部飾五突小連弧,中有一孔;旁有玉珠兩顆,上緣穿兩孔(圖一,1)。

      向上溯源,西晉劉弘墓[11]出土的組玉佩(圖一,2)與此佩形制相同。再往上,可見這種玉佩形式最早的源頭應(yīng)來自三國時期曹植墓組玉佩[12] (圖一,3),雖然這兩墓出土的玉佩并不完整,但仍可根據(jù)高崧家族墓出土的玉佩來復(fù)原。上文提到重新勘定玉佩之制的魏侍中王粲,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卒年根據(jù)墓志記載為太和六年(232年),可以推測,曹植墓中出土的組玉佩之形制應(yīng)源自于王粲,而王粲勘定的玉佩之制又出自于何處呢?《三國志》中云:王粲“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為漢三公”。裴松之引張璠《漢記》注曰:“龔字伯宗,有高名于天下,順帝時為太尉”;“暢字叔茂,名在八俊,靈帝時為司空。”[13]其曾祖生活的順帝時代約為東漢中期,離重訂玉佩之制的漢明帝永平二年不過六七十年,所以王粲“多識舊儀”?!端鍟ざY儀志》亦云:“漢明帝始復(fù)制佩,而漢末又亡絕,魏侍中王粲識其形,乃復(fù)造焉。”[14]既然王粲所復(fù)造的玉佩之制來自于漢代,那么我們或許可以根據(jù)典籍與出土文物相對照,一一辨識珩、璜、琚、瑀、沖牙的具體形制。

      對于佩玉之制,鄭玄引《韓詩》云:“佩玉,上有蔥衡,下有雙璜、沖牙,蠙珠以納其間?!盵15]《玉藻》曰:“佩玉有沖牙?!编嵭ⅲ骸熬又醒?,以前后觸也。”又云:“沖,狀如牙?!盵16]《大戴禮記·保傅》篇說佩玉:“上有雙衡,下有雙璜,沖牙、■珠以納其間,琚■以雜之?!北R辯釋曰:“衡,平也。半璧曰璜。沖在中,牙在旁。納其間,納于衡璜之間??傇弧鲋椋嗾咴昏?,白者曰■?!盵17]從以上所引可看出,珩有兩個,形狀平直而穩(wěn),璜是璧的一半,也有兩個,沖牙像牙的形狀,而琚■則為■珠,位于珩璜的中間。

      《初學(xué)記》引魚豢《魏略》曰:“有雙璜、雙珩、琚■、沖牙、琨珠為佩者,漢明帝采古文始制?!庇忠度Y圖》曰:“凡玉佩,上有雙衡,衡長五寸,博一寸,下有雙璜,璜徑三寸,沖牙、■珠以納其間。上下為衡,半璧為璜,璜中橫以沖牙,以蒼珠為■。”[18]這里說得很清楚,珩的位置在上下兩端,最上為珩,最下也為珩,沖牙的位置是在璜的中央,■為珠。

      據(jù)此對照高崧家族墓出土的組玉佩,最上面是一橢圓形玉珩;中間一排稍小一些的橢圓形玉飾,據(jù)《三禮圖》應(yīng)該被稱為沖牙,其形也與人的牙齒正面形狀相似,兩旁夾以半璧之璜;最下一排五邊梯形的玉飾,也應(yīng)該被稱為珩,玉珠當(dāng)為琚■。

      據(jù)俞樾《玉佩考》所說,■、■,都為蚌珠,屬于較次的玉石,“琢而圓之”。他同時也認(rèn)為,《保傅》篇說佩玉有雙珩有誤,應(yīng)該最上為珩,最下面的玉飾為沖牙,而琚■則為磬形玉佩,正面為■,反面為琚[19],這實(shí)在是差之千里了?!秶Z·晉語二》:“白玉之珩六雙”,韋昭注:“珩,佩上飾也,珩形似磬而小?!盵20]綜觀曹植、劉弘、高崧家族墓出土組玉佩中的五邊梯形,均與磬形很相似,但與“狀如牙”的沖牙則沒有半點(diǎn)相似之處。

      形狀不同、位置不同的兩個玉飾,何以都被稱之為珩呢?據(jù)孫機(jī)先生在《周代的組玉佩》一文中考證,太原春秋晚期的晉趙卿墓和湖北戰(zhàn)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一類玉“龍形佩”,根據(jù)河北戰(zhàn)國中山王墓出土此類佩上的墨書銘文,這種“龍形佩”被稱之為“玉珩”,位置都是懸垂于組玉佩的最下部。而中山王墓中還出土了另一種也被稱為“珩”的玉飾,與出土實(shí)例相對照,常被安排在組玉佩的頂端或當(dāng)中的關(guān)鍵部位,其下懸掛其他的玉佩飾[21]。也就是說,至少在東周之時,已經(jīng)有兩種不同的珩,其位置一在上,一在下(圖二)?!洞蟠鞫Y記》和《初學(xué)記》中所說的“雙珩”,或許來源于此。

      南北朝時期,組玉佩的制度一直延續(xù)著,但其形制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悄然變化。南昌京山1號墓[22]出土的四件玉飾,從圖上可以看出為一珩、一沖牙、兩璜(圖三),發(fā)掘報(bào)告將此墓斷為南朝時期。山西北齊鮮卑貴族庫狄■洛(卒于562年)墓[23]中出土了一珩(圖四)、兩璜、二枚石珠。南昌京山1號墓和庫狄■洛墓中所出的兩璜與曹植、劉弘、高崧墓出的相同,都是一邊一孔,一邊兩孔,庫狄■洛墓中的石珠也是兩孔,可以推測,這兩墓的玉佩形制與上三墓是相同的。

      太原北齊鮮卑望族婁■(卒于570年)墓[24]出土了玉珩2件,玉璜12件。從發(fā)表的圖中可見,其玉璜是從下至上直徑逐漸加大的(圖五,1),從排列上看,似乎更像西周多璜組玉佩的形制(圖五,2)。發(fā)掘報(bào)告只說玉璜12件,并未詳言細(xì)節(jié),而圖上只有5璜,也無法看出是否有大小相同的成對玉璜,但就圖中所見,璜為左右各有一個穿孔,已不復(fù)之前的三孔。北周武帝宇文邕(卒于578年)墓[25]出土兩珩、兩璜,此兩璜也只有兩個穿孔(圖六,1)。

      西安市南郊小寨出土的北周玉佩[26]有三珩,二為上珩,一為下珩(圖六,2)。此副玉佩的下珩與前述玉佩的下珩外形差不多,但上珩卻已有了較大的變化。如果說曹植墓、劉弘墓、高崧墓、南昌京山1號墓與庫狄■洛墓中的上珩大同小異的話,那婁■墓的上珩則變化明顯,整個珩接近三角形,上部為二大弧中間夾一小弧,底部的二弧弧度很深,使得兩邊內(nèi)彎的弧線呈鉤形(圖六,3)。西安小寨的北周玉佩則在此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變化,整個珩形由扁長變得更圓,上面則是二小弧中間夾以一大弧,而下部中間的尖弧則分裂為兩小弧??梢钥闯觯靼残≌纳乡竦撞總?cè)邊向內(nèi)彎曲的弧線與婁■墓的很相似,或許是由此發(fā)展而來。隋代的玉佩則在此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變化,從西安郭家灘隋姬威(卒于610年)墓[27]以及田德元墓[28]出土的上珩可以看出,上珩底部中間的尖弧由兩弧變?yōu)槿』?,底部向?nèi)的弧線更為彎曲,兩邊的尖角向內(nèi)勾起,整個珩形看上去像一朵花(圖七,1、2)。

      唐代的輿服志中,對玉佩的形制不曾提及,新舊唐書也只載“白玉雙佩”[29]。唐代的經(jīng)學(xué)家們在注疏《禮記》、《周禮》時,都詳細(xì)提及了玉佩的形制。《禮記正義》中孔疏云:“佩玉之制,按韓詩外傳云‘佩玉,上有蔥衡,下有雙璜沖牙,■珠以納其間,則古之佩玉,上以蔥為衡,橫置于上,以貫珠之繩三條懸于衡上,垂之而下,以雙璜懸于兩畔繩之下端,又以牙懸于中繩下端,使前后觸璜以為聲,衡之下,璜之上,皆貫■珠,故云‘■珠以納其間,謂納于衡璜之間也?!盵30]賈疏則進(jìn)一步詳言:“‘佩玉,上有蔥衡者,衡,橫也,謂蔥玉為橫梁?!掠须p璜沖牙者,謂以組懸于衡之兩頭,兩組之末皆有半璧曰璜,故曰雙璜。又以一組懸于衡之中央,于末著沖牙,使前后觸璜,故言沖牙。案毛詩傳,衡璜之外別有琚■,其琚■所置,當(dāng)于懸沖牙組之中央,又以兩組穿于琚■之內(nèi)角,斜系衡之兩頭,于組末系于璜。云‘■珠以納其間者,■,■也。珠出于■,故言■珠。納其間者,組繩有五,皆穿珠于其間,故云以納其間?!盵31]

      孔疏、賈疏的說法與前引《大戴禮記》、《初學(xué)記》的說法相差很遠(yuǎn),一是雙珩只余上珩,下珩沒有了;二是■珠與琚■一分為二,成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三是琚■所在的位置,本來是位于最下端,與下珩相觸而有聲,現(xiàn)在放在了雙璜沖牙的中間,雙璜沖牙由中間部分成為最末端。然而考古證實(shí),上述說法并不正確。

      唐李貞(卒于688年)墓出土的玉佩[32]有二珩、二璜、一沖牙,琚■呈水滴樣(圖七,3)。此種樣式,究其來源,與東晉高崧家族墓出土的組玉佩是一脈相承的。另據(jù)唐懿德太子墓石槨上刻繪的宮女腰間所佩玉

      飾[33],其形制也是一珩在上,中間兩璜夾以一沖牙,末端為下珩并琚■(圖八,1)。與此墓差不多同期的唐獨(dú)孤思貞(卒于696年)墓中也出土了多件玉飾,并復(fù)原了一幅玉佩圖[34](圖八,2),此圖上有兩沖牙,沖牙與兩璜之間各有組聯(lián)系,無論是與李貞墓玉佩相比較,還是與前引孔疏、賈疏相對照,都不相符。推測其中一沖牙是來自成對的另外一佩,誤穿在一副玉佩中。

      無論是李貞墓還是獨(dú)孤思貞墓,其上珩的樣式都是隋姬威及田德元墓出土之上珩樣式稍加變化而來,底部兩邊向內(nèi)勾起的尖角與底部中間的三小弧相連為一體。而晚于此兩墓的唐永泰公主(卒于701年)墓,出土的上珩[35](圖八,3)與姬威及田德元墓出土上珩也極為相似。如果說李貞墓和獨(dú)孤思貞墓出土的玉佩為明器[36],僅能參考,那么將唐張九齡墓[37]出土的上珩(圖八,4)與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上珩相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形狀如花的上珩正是當(dāng)時流行的樣式。雖然張九齡墓出土的組玉佩并無詳細(xì)說明,不知是否為明器,但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玉佩玉質(zhì)光潤,當(dāng)為貼身之物隨葬。

      張九齡墓中還有一種如云朵樣式的上珩,此種珩的樣式也來自于隋代。隋王士良(卒于581年)墓出土玉佩[38]中有一珩(圖九)的樣式與其極為相似,區(qū)別只在于張九齡墓玉珩底部為三連外弧,而王士良墓玉珩底部則為平直。

      沖牙的形狀一直與上珩大同小異,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縮小版的上珩稍加變化而來。前述的所有出土玉佩,除姬威墓的沖牙與珩的形狀差別較大外,其余的都與各自的珩極為相似。下珩的形狀從曹植墓出土玉佩開始,歷經(jīng)500余年的時光,一直沒變過,區(qū)別只在于底部與兩邊是直線還是弧線,下珩上緣的弧線有三弧、五弧、七弧之分,以及弧大、弧小的區(qū)別。

      張九齡墓的沖牙與李貞、獨(dú)孤思貞墓的沖牙外形相似,但與此兩墓不同的是,張九齡墓的沖牙上只有兩孔。按照前面分析的沖牙是縮小版的上珩的看法,再對照張九齡墓的沖牙,可以推測,獨(dú)孤思貞墓的沖牙亦只有兩孔,另外兩孔不是系組的孔,而是沖牙本身的裝飾。這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證明了獨(dú)孤思貞墓出土玉佩的復(fù)原圖中,兩沖牙兩璜之間有組聯(lián)系是錯誤的,李貞墓的穿法才為正確。

      綜上所述,孔疏和賈疏關(guān)于玉佩的說法并不正確。但值得注意的是,唐懿德太子墓石槨上刻繪的宮女,頭上所佩的鳳鳥步搖與孔疏、賈疏所描述的玉佩形制極為相似,如果將最下面的兩珠換成兩璜的話,則是一幅標(biāo)準(zhǔn)的玉佩圖。從圖上也可以看出,最下面的下珩依然為磬形,但因孔疏和賈疏的注解,他們成為了沖牙。這一訛誤傳續(xù)下來,直接影響了宋明兩代的玉佩形制。另外,從考古所見,此時的玉佩不再是由絲組穿系,而是改為珠。

      宋代的玉佩形制,考古還未曾發(fā)現(xiàn)。據(jù)《宋史·輿服志》載,天子“佩白玉,玄組綬”;“佩有衡,有琚■,有沖牙。系于革帶,左右各一。上設(shè)衡,衡下垂三帶,貫以■珠。次則中有金獸面,兩旁夾以雙璜,又次設(shè)琚■。下則沖牙居中央,兩旁有玉滴子,行則擊牙而有聲。”[39]根據(jù)《宋史》所記可知,宋代的玉佩其實(shí)與唐代差不多,但雙璜中間夾著的沖牙變成金獸面,而本為最末端的下珩,從唐代的孔疏與賈疏,成為沖牙?!跋聞t沖牙居中央,兩旁有玉滴子”,這明顯是唐的樣式,獨(dú)孤思貞墓玉佩上的珠穿有兩孔,而李貞墓玉佩的珠則成水滴樣,可見玉滴在唐時已出現(xiàn)。而此時的琚■在雙璜與沖牙的中央,具體是什么樣子,不得而知。

      宋代成書的《禮書》[40]所刊載的玉佩圖,是按照賈疏的說法而繪(圖一○),其后的考證,都是在此基礎(chǔ)上而成。據(jù)《禮書》所說,琚■同為一物,為環(huán)。此時的沖牙,《禮書》上簡略地繪成菱形,而《新定三禮圖》中的皮弁圖中[41],沖牙的形狀則為云形(圖一一)。雖然這兩本書上的玉佩圖除了璜以外都不正確,但很明顯,下珩在唐代被稱為沖牙后,至宋代也不再為磬形。

      元初立國,諸事草創(chuàng),玉佩之制從宋舊俗,略有增補(bǔ)。至元十二年(1275年)又按《太常集禮》改為金制,與中原之制相差甚遠(yuǎn)[42]。

      明代的禮制非常復(fù)雜,太祖時修訂過兩次,永樂年間又修訂過,至嘉靖年間又增補(bǔ)修訂。作為冠服的重要部分,明代的玉佩之制幾經(jīng)變化。洪武十六年(1383年)與二十六年(1393年)的兩次修訂,對玉佩之制并未詳言[43]。據(jù)《從南京明墓出土組玉佩淺談明初玉佩制度》一文分析:“由于朝代更替等種種錯綜復(fù)雜的原因,明初組玉佩沒有形成嚴(yán)格的定制?!盵44]事實(shí)如此。但細(xì)究下來,其來源也是可考的。

      明薛顯(卒于1387年)墓[45]出土玉佩飾16件(圖一二,1),因此墓未被盜過,所以16件玉飾可以復(fù)原成兩副標(biāo)準(zhǔn)的組玉佩。從復(fù)原圖中可以看出,最上為云朵形珩,珩下是兩璜,中間夾一塊方形玉飾,下為一四周飾有圓弧的菱形玉飾,最下為一菱形沖牙,旁有玉滴兩枚(圖一二,2)。根據(jù)這幅玉佩圖,再反觀《宋史》所載的玉佩形制,可以發(fā)現(xiàn),如將方形玉飾換成金獸面,將帶圓弧的菱形玉飾看成是琚■,那么這將是一幅標(biāo)準(zhǔn)的宋代玉佩圖,最下面的菱形沖牙與《禮書》上所載幾乎一模一樣。

      在此之前的墓葬,如葬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吳禎墓[46],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吳良墓[47],其所出土玉佩的珩都為上二孔,下三孔。明吳忠墓出土的玉佩[48]大致與薛顯墓出土的玉佩相近,但有兩個明顯的改變:一是珩上有二孔,珩下卻由三孔變?yōu)槲蹇?,但不管是三孔還是五孔,考古可見這一時期墓中出土的玉佩都是珩下垂五組,成了唐人注疏中所稱的“系組五”;二是最下面的沖牙與珩形相同(圖一二,3)。這種珩形沖牙也出土于吳禎墓與吳良墓,推測當(dāng)時菱形沖牙與珩形沖牙是并存的。

      根據(jù)資料,吳忠卒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之后。而卒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魯荒王朱檀墓出土的組玉佩[49],卻與吳忠墓大相徑庭,已經(jīng)變成永樂三年(1405年)所定的玉佩之制(圖一三,1)。這兩個墓下葬的時間離明代第二次修訂禮制的時間(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相隔不長,從出土玉佩實(shí)物來看,這一時期應(yīng)是過渡期,可能兩種玉佩之制并存,也可能玉佩之制在洪武二十六年已大致確定,永樂三年的修訂并未再做修改。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對禮制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修訂,而明代的玉佩之制在此次修訂中正式確立并記錄下來。據(jù)《明史·輿服志》載:皇帝冕服“玉佩二,各用玉珩一、■一、琚二、沖牙一、璜二,■下垂玉花一、玉滴二;■飾云龍文描金;自珩而下,系組五,貫以玉珠,行則沖牙、二滴與二璜相觸有聲?!盵50]其他如皇太子、親王、郡王,其玉佩形制都與皇帝相同。一至三品官員雖未詳細(xì)提及玉佩之制,但據(jù)徐欽(襲魏國公,卒于1424年)墓出土的組玉佩[51](圖一三,2)推測,其他官員的玉佩之制也應(yīng)相同,唯四品以下用藥玉。

      明梁莊王(卒于1441年)墓[52]出土的組玉佩相當(dāng)完整,整副的佩由玉飾10件和玉珠5串組成,玉飾由上至下依次為珩一、■一、琚二、花一、璜二、滴二、沖牙一(圖一三,3),與《輿服志》所載相同。從圖中可以看出,永樂三年修訂后的玉佩之制是玉佩舊制與唐人注疏的結(jié)合體(圖一四,1)。前已提及,珩下“系組五”,璜的位置移到了組的最下端,再反觀賈疏:“兩組之末皆有半璧曰璜,故曰雙璜。”■的形狀推測來自于宋代的“金獸面”,花的形狀推測來自于宋代的“琚■”,滴則可遠(yuǎn)溯至唐代。賈疏云“又以一組懸于衡之中央,于末著沖牙,使前后觸璜,故言沖牙”,與《輿服志》所載“行則沖牙、二滴與二璜相觸有聲”,除添加兩滴外,余者皆相同。

      其后的組玉佩,據(jù)明寧靖王朱奠培妃吳氏墓(卒于1502年)[53]與明益端王朱■檳妃彭氏墓[54]出土的組玉佩(圖一四,2、3)可見,其制相同。雖嘉靖八年(1529年)更定朝服之制,“佩玉一如詩傳之制,去雙滴及二珩”[55],但事實(shí)上玉佩之制并非如《明史》所載。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卒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的明益宣王朱翊■,其墓中出土的組玉佩[56],雙琚變?yōu)殡p璜,而組末之璜卻變?yōu)槿珑駱拥牡?,雙滴依然存在(圖一五,1)。明萬歷皇帝朱翊鈞(卒于1620年)定陵出土的組玉佩[57]中,有一副玉佩的形制與永樂三年所定之制卻是相同的(圖一五,2)。

      玉佩之制,自魏侍中王粲重造之后,歷經(jīng)千年時光,幾經(jīng)流變,從典籍與出土實(shí)物的對照中追根溯源,可見唐人注疏頗多附會之處。事實(shí)上,玉佩之制其變化,其來源,究竟是可考的。

      ————————

      [1]佩分為兩種,一為德佩,一為事佩。詳見[日]林巳奈夫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臺灣)藝術(shù)圖書公司,1997年,第103-104頁。本文討論的是禮制意義下的德佩。

      [2][19]清·俞樾:《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卷千三百五十七·玉佩考》。

      [3][21]孫機(jī):《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24-138頁。

      [4][31]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184頁。

      [5]漢·劉熙撰,清·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

      [6]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dá)疏:《毛詩正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346頁。

      [7]宋·洪興祖撰:《楚辭補(bǔ)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8頁。

      [8]同[7],第70頁。

      [9]《后漢書·志第三十·輿服下》,中華書局,1999年,第2510頁。

      [10]a.南京市博物館:《江蘇南京仙鶴觀東晉墓》,《文物》2001年3期;b.王志高,周裕興,華國榮:《南京仙鶴觀東晉墓出土文物的初步認(rèn)識》,《文物》2001年3期。

      [11]安鄉(xiāng)縣文物管理所:《湖南安鄉(xiāng)西晉劉弘墓》,《文物》1993年11期。

      [12]劉玉新:《山東省東阿縣曹植墓的發(fā)掘》,《華夏考古》1991年1期。

      [13]《三國志·魏書·王衛(wèi)二劉傅傳》,中華書局,1999年,第445-446頁。

      [14]《隋書·志第六·禮儀六》,中華書局,1999年,第161頁。

      [15]同[6],《毛詩正義》中鄭玄注:“珩音衡,佩上玉也?!?/p>

      [16]漢·鄭玄注,唐·孔穎達(dá)疏:《禮記正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1065頁。

      [17]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保傅第四十八》,中華書局,1983年,第61頁。

      [18]唐·徐堅(jiān)撰:《初學(xué)記》,南宋紹興四年刻本。

      [20]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組校點(diǎn):《國語·晉語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12頁。

      [22]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duì):《江西南昌市郊南朝墓發(fā)掘簡報(bào)》,《考古》1962年4期。

      [23]王克林:《北齊庫狄■洛墓》,《考古學(xué)報(bào)》1979年3期。圖見[26],第416頁。

      [2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太原市北齊婁■墓發(fā)掘簡報(bào)》,《文物》1983年10期。圖見[26],第415頁。

      [25]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陽市考古研究所:《北周武帝孝陵發(fā)掘簡報(bào)》,《考古與文物》1997年2期。北周武帝宇文邕墓中出土的玉佩小而薄,與其身份不符,疑為明器。

      [26]楊伯達(dá)主編:《中國玉器全集》,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5年,第415頁。

      [27]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郭家灘隋姬威墓清理簡報(bào)》,《文物》1959年8期。

      [28]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郭家灘隋墓清理簡報(bào)》,《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8期。

      [29]同[3],第383、384頁。

      [30]同[16],第534頁。

      [32]劉云輝編:《北周隋唐京畿玉器》,重慶出版社,2000年,彩圖版第33頁。

      [33]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載《沈從文全集》第32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249頁。

      [34]同[32],第31頁插圖A。

      [35]同[32],彩圖版第31頁。

      [36]同[32],第13頁。

      [37]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華南師范學(xué)院歷史系:《唐代張九齡墓發(fā)掘簡報(bào)》,《文物》1961年6期。

      [38]同[32],彩圖版第10頁。

      [39]《宋史·志第一百四·輿服三》。

      [40]宋·陳祥道撰:《禮書》,光緒二年菊坡精社藏版。

      [41]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宋淳熙二年刻本。

      [42]a.《元史·志第二十四·輿服一》,中華書局,2000年,第1284頁;b.《金史·志第二十八·輿服中》,中華書局,2000年,第644頁。

      [43][50][55]《明史·志第四十二·輿服二》,中華書局,2000年,第1079-1090頁。

      [44][53]王泉,張瑤:《從南京明墓出土組玉佩淺談明初玉佩制度》,《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3期。

      [45]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市兩座明墓的清理簡報(bào)》,《華夏考古》2001年2期。玉佩復(fù)原圖見[44]。

      [46]南京市博物館:《南京明代吳禎墓發(fā)掘簡報(bào)》,《文物》1986年9期。玉佩細(xì)節(jié)描述見[44]。

      [47]南京市文管會:《南京市太平門外崗子村明墓》,《考古》1983年6期。玉佩細(xì)節(jié)描述見[44]。

      [48][51]圖見[44]。

      [49]同[26],第487頁。根據(jù)明史所載玉佩之制來看,此幀玉佩圖的穿法有誤,將琚■與花的位置上下顛倒了。

      [5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鐘祥市博物館:《梁莊王墓》下冊,彩版五七,文物出版社,2007年。

      [54]江西省博物館:《江西南城明益王朱■檳墓發(fā)掘報(bào)告》,《文物》1973年3期。

      [56]同[26],第506頁。

      [57]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工作隊(duì):《定陵》,圖版300,文物出版社,1990年。

      〔責(zé)任編輯:許潞梅〕

      猜你喜歡
      源流
      中介話語分析的源流、方法及意義
      論影雕的源流與雕刻構(gòu)圖
      镵針源流與現(xiàn)代研究進(jìn)展
      水痘源流考
      “嘯”的源流
      《弟吳宗教源流》(吐蕃史)譯注(一)
      本幫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淺析
      墨竹畫的源流析
      《四郎探母》源流考
      彰化市| 思南县| 神木县| 桦南县| 乌拉特前旗| 上饶市| 开封县| 集贤县| 崇州市| 江安县| 仪陇县| 建宁县| 南昌市| 黄龙县| 尚义县| 疏附县| 肃南| 靖安县| 苍南县| 安顺市| 余干县| 绥化市| 东山县| 九台市| 皋兰县| 徐水县| 玉溪市| 筠连县| 怀集县| 涿鹿县| 望谟县| 兴海县| 武宣县| 芷江| 荥经县| 德钦县| 黑龙江省| 遂平县| 清涧县| 榆林市|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