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新,劉慧威
(1.山西省電力公司超(特)高壓輸變電分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省電力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
統(tǒng)計資料表明:近年以來,山西省500 kV線路因雷擊引起的掉閘呈明顯上升趨勢,對輸電線路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必須認真分析故障發(fā)生及增多的原因,并研究切實可行的對策來加以治理。
統(tǒng)計超高壓公司運維線路2008-2010年雷擊跳閘,見表1。列出《交流電氣裝置的過電壓保護和絕緣配合》(DL/T620—1997)中110~500 kV線路典型桿塔的雷擊跳閘率,如表2所示。從表1、表2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a)2008-2010年,公司共有14條線路發(fā)生雷擊跳閘18次。
b)雷擊跳閘次數呈波動趨勢,2008年4次,2009 年1次,2010年13次。
c)2008-2010年雷擊跳閘率平均0.15次/100km·a,2010年最多,2008年次之,2009年最低。
d)考慮山西省特殊的地形地貌,約有1/2線路位于山區(qū),且2010年氣候異常,2010年線路雷擊跳閘率雖偏高,但在合理范圍內。
表1 運維線路歷年跳閘情況統(tǒng)計(2008-2010年)
表2 110~500 kV架空送電線路典型桿塔的雷擊跳閘率
依據雷電定位系統(tǒng)落雷數據,對各條輸電線路的落雷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注:統(tǒng)計范圍為輸電線路平行一公里走廊內的落雷),得到如下規(guī)律。
a)公司輸電線路的平均落雷密度為5.8次/km,平均雷暴日是29 d/a,所有雷擊中繞擊雷所占的比例為77%,負極性雷所占的比例為86%。
b)落雷密度較高(落雷密度大于8次/a)的線路有神朔線、曲朔線、軒忻線、晉榆二線、武榆線、榆電一線、榆久一線、霍兆線、霍臨一線。
c)山西大部分地區(qū)的年平均雷暴日數不足40d/a,屬于少雷區(qū),但部分地區(qū)年平均雷暴日數超過了60 d/a,屬于雷電活動特別頻繁區(qū)。根據統(tǒng)計結果,落雷密度最高的地區(qū)為忻州、晉中、陽泉、霍州等地區(qū),這和公司輸電線路雷擊跳閘發(fā)生的地區(qū)是吻合的。
d)部分線路雖然落雷密度并不高,但是由于特殊地形和地質條件,也發(fā)生了雷擊跳閘,如地處中條山地區(qū)的風運線雖然落雷密度不高,但由于特殊地形,部分桿塔也發(fā)生了雷擊跳閘。
綜合分析超高壓線路雷擊跳閘情況,山西省超高壓輸電線路雷擊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a)雷擊跳閘相對集中。2008-2010年,線路雷擊跳閘發(fā)生在4-9月,但集中于6-8月,約占當年雷擊跳閘總數的3/4,這與該時期雷電活動比較強烈有關。根據雷電定位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分析,全省6-8月雷電數占全年雷電總數的85%以上。
根據統(tǒng)計,2008-2010年的18次雷擊跳閘中,有15次集中發(fā)生在13:00-次日02:00這一時間段,可以看出這一時間段時雷電的多發(fā)時間,這和山西省降雨的時間規(guī)律有關。
b)重合成功率高,對電網影響小。線路雷擊單相跳閘后,一般均能重合成功。2008-2010年的所有18次雷擊跳閘中只有一次由于雷電連續(xù)擊中線路造成重合復掉,對電網影響比較小。
c)500 kV線路雷擊跳閘以繞擊居多。對500 kV線路雷擊跳閘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500 kV線路雷擊跳閘幾乎都是由于繞擊引起的。根據統(tǒng)計,2008-2010年的18次雷擊跳閘中只有一次判斷為雷電反擊,為忻石二線雷擊跳閘。
d)一般導線水平排列線路的兩邊相、導線三角排列的上線、雙回路鼓形塔的中相雷擊率較高。大部分雷擊都發(fā)生在鐵塔上,在檔距和弧垂相對較大時,因邊線暴露角較大,雷擊有可能擊中檔中導線造成線路跳閘(2010年柳呂線跳閘)。
e)山西省超高壓輸電線路雷擊跳閘集中在酒杯型直線塔,同塔雙回桿塔、緊湊型線路桿塔上,數據見表3。
表3 輸電線路發(fā)生雷擊跳閘塔型
酒杯塔地線對導線的保護角一般都在10°以上,故邊相容易發(fā)生雷電繞擊;同塔雙回線路由于鐵塔較高,地面屏蔽效果減弱,繞擊率比常規(guī)線路高,尤其是中相跳線,由于保護角相對較大,是雷擊多發(fā)位置;緊湊型直線塔雖然都為負保護角,但仍應注意線路的防雷,且有發(fā)生反擊的可能性,這和緊湊型輸電線路空氣間隙較小有關;緊湊型輸電線路耐張塔外角側跳線暴露角較大,容易發(fā)生雷擊。
f)發(fā)生的18次跳閘中,只有兩次為負保護角,說明負保護角能夠大大降低雷擊跳閘的發(fā)生概率。
g)加裝防繞擊裝置確實能有效地防止繞擊的發(fā)生,同時加裝防繞擊裝置并不能杜絕繞擊的發(fā)生。
h)根據雷擊發(fā)生后的故障測距信息,在判斷雷擊地點時,行波測距要比保護測距數據更加準確。
如跳閘符合下列條件,即可初步判斷為雷電繞擊跳閘。
a)跳閘發(fā)生在4-9月之間。
b)線路發(fā)生跳閘,重合復掉。
c)根據測距信息,查詢雷電定位系統(tǒng),測距點附近有雷電活動。
d)查詢當地天氣情況或護線員,確認當時為雷雨天氣或能聽到打雷聲。
e)參考跳閘發(fā)生的時間,大部分跳閘發(fā)生在13:00-次日02:00之間。
線路故障初步確定為雷擊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登塔檢查,如現場仍為雷雨天氣,則先進行線下排查。查線區(qū)段的確定應根據故障測距的數據結合雷電定位系統(tǒng)中的落雷區(qū)進行明確,故障測距優(yōu)先參考行波測距數據。
查線過程中應重點查看地線放電間隙、均壓環(huán)、桿塔與導線側第一片絕緣子、復合絕緣子傘裙、耐張塔引流線上是否有放電痕跡。
重點排查位于特殊區(qū)段的桿塔,由于山西多山區(qū),要特別注意位于邊坡地形或孤山頭上的桿塔。
由于雷電活動的特殊性,要從根本上杜絕雷擊故障的發(fā)生是非常困難的,也是不現實、不科學的。但雷電活動具有統(tǒng)計規(guī)律,在充分掌握規(guī)律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針對性防雷措施,把線路雷擊跳閘率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防雷主要的治理措施有以下幾點。
對于大跨越高桿塔(如:跨河、跨路桿塔)或地處山區(qū)易遭雷擊區(qū)的線路,加強線路絕緣可以提高其耐雷水平。為保證線路有足夠的絕緣強度,應定期進行絕緣子零值檢測;對于復合絕緣子,應適當加長10%~15%,運行復合絕緣子可通過在接地側加1~2片瓷絕緣子解決。
降低桿塔接地電阻是提高線路反擊耐雷水平的根本措施。接地降阻劑對接地體能產生嚴重的腐蝕,已明確規(guī)定禁止使用降阻劑,因此定期檢查消缺為目前措施。線路防雷檢查、防雷改造應在雷擊跳閘高峰來臨之前完成,一般不得超過4月中旬。
對于同塔雙回線因國內一般采用不平衡絕緣技術(其中一回比正常絕緣的另一回線路增加部分絕緣),避免雙回線同時跳閘,減小跳閘對系統(tǒng)的沖擊。
隨著導地線弧垂的增加線路耐雷水平逐漸降低。因此,對大檔距線段,還要充分認識到導地線弧垂的影響。
一般,山區(qū)線路的繞擊率是平原線路的3倍[1]。防止繞擊的主要措施有減小保護角、降低桿塔高度、加裝桿塔側針或柔性防繞擊側針。
4.5.1 減小保護角
山區(qū)線路應采用較小的保護角,甚至負保護角。500 kV線路及重要電源線應架設雙避雷線,防雷保護角應不大于10°[2]。
4.5.2 降低桿塔高度
降低桿塔高度可以增加地面的屏蔽作用,減少繞擊事故的發(fā)生。
4.5.3 加裝桿塔側針和子地線及柔性防繞擊針
對于運行中的線路多采取加裝塔側針、子地線和柔性防繞擊針來防止繞擊跳閘。2011年3月4日,河北某公司500kV辛聊I線N132塔架空地線在地線防繞擊防雷側針線夾出口處斷線,造成導地線短路,故防繞擊針在使用時要慎重,加裝柔性連接,并經過專業(yè)部門認定。
4.5.4 安裝線路避雷器
線路型避雷器作為防雷新技術已經在國內開始應用,取得了比較好的防雷效果。但線路型避雷器價格比較高,需進行技術、經濟比較,易擊段、易擊桿、易擊相的選擇就顯得比較重要。另外,同塔雙回路線中上加裝避雷器較為困難。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防雷措施的選擇要因地制宜才能取得良好的防雷效果。
在設計階段,易發(fā)生雷擊的區(qū)段應盡量采用負保護角的桿塔,可以大幅降低雷擊的可能性,并適當減小桿塔高度、檔距,增加絕緣配置。
防止反擊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降低桿塔接地電阻,在雷雨多發(fā)季,要根據情況適當增加檢測頻次,尤其是緊湊型輸電線路要預防反擊的發(fā)生。
防止繞擊的主要措施是加裝各類輔助裝置。
a)加裝防繞擊側針要注意安全性,采用柔性連接的側針,并經過專業(yè)部門認定。
b)對于同塔雙回線路,應采用桿塔側針或防繞擊側針,不適合加裝避雷器。
c)緊湊型輸電線路耐張塔可加裝子地線或桿塔側針。
d)選擇避雷器作為防雷手段時,要著重考慮其經濟性,并定期跟蹤其動作次數,對避雷器的防雷效果進行評估。
[1] 郭謖.雷電定位系統(tǒng)在輸電線路雷擊故障點巡查中的應用及分析[J].浙江電力,2011(2):24-26.
[2] 劉安偉,王瓊晶.輸電線路防雷措施效果淺析[J].四川電力技術,2011,34(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