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宏
(湖北警官學院 公共基礎課教學部,湖北 武漢430035)
論公安警事文物的資警育人價值
彭 宏
(湖北警官學院 公共基礎課教學部,湖北 武漢430035)
作為公安隊伍建設、公安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當代中國大陸的公安警事文物收藏具備三重價值。當前,公安警事文物收藏應明確主體、構建兩個基地,打造平臺、開掘四種媒介,融匯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更好地發(fā)揮資警育人的教育價值,服務于公安工作和社會發(fā)展的大局。
警察史;公安警事文物;資警育人價值
近年來,中國內地公安警事文物收藏逐漸升溫,主要源自官方的推動。官方背景的公安警事文物收藏,帶有鮮明的政治指向和文化意圖,屬于當代中國公安隊伍建設、公安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其由各級公安機關主導,依托于各地已建(或草建、籌建)的二十余所警察博物館或陳列館、展覽館,有組織地對歷代警事文物進行征集、收藏、保護、陳列、研究、宣傳,以期達到回顧警察歷史,建設警營文化,正面宣傳警察形象,增強警察從業(yè)者的職業(yè)認知度、職業(yè)自豪感,培養(yǎng)警察意識,樹立警察精神,堅定職業(yè)信念的目的。同時,它是宣揚公安文化主旋律、加深警民溝通的平臺??梢姡敶袊箨懙墓簿挛奈锸詹?,主要具備了三重價值:總結警察發(fā)展歷程、承繼精神傳統(tǒng)的歷史價值,作為警察文化建設載體的文化價值,發(fā)揮育警、育人功能的教育價值。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蘊含在警事文物之中,需要通過教育價值予以展現(xiàn)和弘揚,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當前主流的公安警事文物收藏在基本的展覽、陳列活動之外,應明確主體,構建“兩個基地”,打造平臺,開掘“四種媒介”,從而立足于堅實的基礎,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文化學術活動,傳承歷史,建構文化,凝聚精神,更好地發(fā)揮公安警事文物的資警育人價值,為公安工作及社會發(fā)展的大局服務。
文物的表面形式雖是“物”,其中卻印刻著人類歷史的軌跡,投射出人類智慧的閃光,凝結了人類文明的成果,其核心是“人”。而圍繞文物進行的一切活動,其多重價值的體現(xiàn),也都要歸結到“人”。對于公安警事文物收藏來說,應明確“人”的主體地位。這里的“人”,并不僅僅指隸屬于警察博物館和相關研究機構的收藏和研究人員,還應包括在職公安民警、公安院校在讀預備警官,以及輻射廣闊的其他社會人群,如警察家屬、中小學生等。明確了這些人群的主體地位,公安警事文物匯聚的警察博物館,就可致力“兩個基地”的構建——以警察從業(yè)者為對象的職業(yè)教育基地,以普通大眾為對象的社會教育基地。
從公安機關內部來看,各級公安機關、各類公安院校、各地警察博物館,都應貫徹“以文化人、文化育警”的理念,重視公安警事文物收藏的“化人”、“育警”功用,豐富公安警事文物的收藏,支持警察博物館的建設,構建起樹立警察豐碑、堅定警察信念、熔鑄警察精神的警察教育基地,以促進公安文化建設、公安隊伍建設。一方面,應打破專業(yè)和人員局限,發(fā)動廣大在職民警、警校學生參與公安警事文物的整理、搜集、保護、收藏、捐贈、研究等活動。確立了他們的主體地位,就培植了公安警事文物收藏的土壤,拓展了警事文物收藏的來源。另一方面,可將參觀警察博物館,了解警事文物的淵源,納入新警入職教育、新生入學教育、黨團發(fā)展教育、重大節(jié)日慶典活動的進程中,從而廣泛深入地在警察隊伍中發(fā)揮公安警事文物的資警育人價值,“育警”、“勵警”、“律警”、“強警”,促進公安隊伍戰(zhàn)斗力的提高。據(jù)報載,近年來北京、河南等地的警察博物館,就通過上述的一些參觀教育活動,將警察博物館建成了民警的精神家園,增進了民警的職業(yè)自豪感、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堅定了為公安事業(yè)奉獻終身的信念,初顯了“育警基地”的教育成效。
從公安機關外部來看,各類警察博物館及相關研究機構,應突破行業(yè)壁壘開放收藏,開放辦館,開放辦展,開放研究視域;應與文博、教育、文化、宣傳等部門以及各種社會組織廣泛合作,吸納其他社會資源,追求公安警事文物更加深廣的社會影響,構建受眾更為廣泛的共建精神文明、繼承革命傳統(tǒng)的教育基地。一方面,應吁請社會各界為公安警事藏品的尋佚、品鑒、優(yōu)化提供支持,豐富館藏數(shù)量,提升藏品質量。另一方面,應通過擴大實物的展覽、參觀、宣講的范圍,拓展學術交流、研討的形式和數(shù)量,全方位、多側面地呈現(xiàn)警察隊伍的歷史榮光,褒揚杰出人物、英雄事跡,宣講優(yōu)秀傳統(tǒng)。應將公安警事文物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延伸到社會人群,增加社會溝通和社會認知,引導和培養(yǎng)社會其他人群對警察的了解、尊重和愛戴,在全社會形成“知警”、“愛警”、“尊警”、“護警”的氛圍,尤其要重視對青少年形成積極正面的影響,發(fā)揮良好的社會效益。如北京、上海、武漢、內蒙古、洛陽的警察博物館被當?shù)卣麨椤扒嗌倌陳蹏髁x教育基地”,一些大中專院校、中小學校以此對青少年進行崇高精神、革命傳統(tǒng)的教育。在洛陽警察博物館,各廠礦、企業(yè)、機關、社區(qū)居民、社會組織絡繹不絕地參觀,增進了警民了解,縮短了警民距離,也發(fā)揮了“化人”的社會教育基地功用。
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是人的延伸”。雖然他指的是文字、話語、報刊、影視、廣播等有形無形的表意形式和大眾傳媒,但凝聚了過往歷史和文化,包含圖文資料在內的文物,也是古人制度、思想、意志、趣味的延伸,未嘗不能看做是今人與古人對話的媒介。媒介也往往通過其實體,結合其承載和傳達的訊息,匯聚成文化建構、價值導向、利益訴求的平臺,發(fā)揮其對社會整體和受眾人群的影響。當前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媒體時代,網(wǎng)絡、影視、廣播等電子媒介成為主導,報刊、書籍等紙質媒介依然留存,日常交流的口語媒介代代相傳。因此,當代中國公安警事文物的收藏,不應僅僅拘泥于“物”,而應創(chuàng)新形式,靈活地開掘四種媒介資源,打造“物媒”、“紙媒”、“語媒”、“電媒”四個平臺,四者結合,多平臺、多渠道、高效率地發(fā)揮公安警事文物的資警育人價值。
所謂“物媒平臺”指的就是各地警察博物館及其館藏、陳列的公安警事文物。這是博物館的立館之本,也是發(fā)揮其文化價值、教育價值的基礎平臺?!拔锩健钡奶攸c是鮮活具體、可觀可觸,給人的教育鮮明直觀,印象深刻。當前各地收藏公安警事文物、建設警察博物館,打造“物媒平臺”,首先不必一味求大、求全、求同,應基于不同的歷史傳承、地域文化和警種特點,求特、求精、求異,從而優(yōu)選藏品,提煉精品,打造特色。近日開放的武漢市公安局警用槍械博物館,就以“漢陽造”、英國老式火藥槍“香水瓶”、湖北省內唯一一支“51式手槍”為鎮(zhèn)館之寶,囊括中外各時期400余種警用槍械的實物、圖片、視頻,藏品精選,特色鮮明,吸引了參觀者極大的興趣。其次,公安警事文物的收藏還應秉持回顧過去、立足現(xiàn)實的原則,無需純粹以追舊、好古為宗旨,還應講究藏品的現(xiàn)實教育、警示意義,為當前的公安工作服務。中國警察博物館在全國收集當代公安英烈的遺物,如任長霞生前批閱過的群眾來信手稿、工作筆記、印章、木梳,以及當?shù)乩习傩账徒o她的繡有“天下為公”的鞋墊等。這些看似“新”、“平”、“實”的物件,其具備的社會價值也是不能用年代來衡量的。再次,公安警事文物的收藏與展示還應打破地域界限,加強合作。如,建立由全國公安文聯(lián)聯(lián)絡、協(xié)調,各地警察博物館參與的聯(lián)動機制,促進藏品的交流、互換、贈與、買賣。最后,這種既能互通有無,強化各地警察博物館的特色,又能相互提升,共同發(fā)展,豐富各地警察博物館的館藏,更大范圍、更大限度地發(fā)揮公安警事文物服務公安工作全局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所謂“紙媒平臺”,并不是指文件、資料、檔案、令狀、證章、票冊、筆記等公安警事文物中的實件,而是反映警察史研究、警事文物考證的紙質論文、報刊和書籍。雖受到電子傳媒的擠壓,但“紙媒”作為“第一媒體”,仍不失為當前大眾閱讀、學術發(fā)展、文化傳播、知識傳授、輿論宣傳的重要媒介。其特點是保存較為恒定,更具體、更細致、更系統(tǒng),易于激發(fā)思考,提煉學理。通過相關研究機構和研究者的思考積淀、解惑答疑、闡發(fā)學理、建構學科,打造系統(tǒng)的“紙媒平臺”,可以為公安警事文物收藏提供理論指導,挖掘學理深度,增加文化氣息,擴大普及程度,對公安警事文物收藏、警察博物館建設有著長久的推動作用。因此,各級公安機關和公安高校應及時把“物”的收藏展示成果,轉化為“紙”的文化學術成果。第一,可由全國公安文聯(lián)主導,采用集中和分散結合的原則,調研全國藏品情況,提煉各地藏品特色,盡快編寫《全國警事文物大全》、《××省(市)警事文物大全》、《××類警事文物一覽》或其他《目錄》、《年鑒》類書籍,推進收藏和管理的專業(yè)化建設,為警事文物制作翔實的“戶口”和“檔案”,也為后續(xù)的收藏提供理論的依據(jù)和指引。第二,應在即將成立的全國公安警事文物收藏委員會的指導下,依托各地的警察史研究、警事文物考證的機構和人員,借鑒成熟的歷史、考古、文博、收藏等學科知識體系,在各類刊物上發(fā)表高質量的公安警事文物考證、研究論文,出版高水平的研究專著和文集,提升這一領域的學術品位,擴大學術影響。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創(chuàng)辦專門介紹、研究公安警事文物的報紙期刊,力爭學術空間,占據(jù)輿論宣傳的平臺。湖北警官學院警察史研究所2005年創(chuàng)辦的《警史鉤沉》雜志,就開風氣之先,在警界內外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第三,應注重“紙媒”傳播文化價值、推行教育價值的普及性效果,讓各文化層次的警內外人士都能從公安警事文物的介紹中獲得教益??梢约泄参穆?lián)的寫作班子,以小說、評書等通俗的文藝形式,挖掘公安警事文物背后的人物和事跡,書寫生動的警營生活,描摹警察形象,彰顯崇高的警察精神,通過這些“紙媒”的傳播,為警察事業(yè)獲取廣泛的社會認同。
所謂“電媒平臺”,指的是通過聲、色、光、電的形式,進行公安警事文物的信息傳播和宣傳教育的各種大眾傳媒,包括“第二媒體”——廣播,“第三媒體”——影視,以及“第四媒體”——網(wǎng)絡。這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媒介,其特點是傳播豐富、快捷、形象,受眾面廣泛。所以,當代中國公安警事文物的收藏要發(fā)揮其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就應充分利用大眾傳媒資源,注重打造“電媒平臺”。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方式:加強與各級電視臺的合作,借鑒《鑒寶》、《探索·發(fā)現(xiàn)》等節(jié)目,錄制對公安警事文物進行甄別、鑒定、品評的電視節(jié)目,制作對公安警事文物的發(fā)掘、探佚、考證的電視專題,并在警界內外播放,在警察歷史、警事知識、警察事跡、警察精神等各個方面增加警察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建立專門的公安警事文物網(wǎng)站,開辟論壇、貼吧、好友群等網(wǎng)絡平臺,上傳和下載相關的信息、文檔、圖片等。這樣既能為官方的收藏機構和民間的收藏者提供展示、研究、交流、互動的渠道,也可利用網(wǎng)絡的開放空間,更便利、更廣泛地傳播公安警事文物知識,介紹警察歷史,宣揚警察精神。
所謂“語媒平臺”,則是借助人類最為古老、最為常用的信息傳播媒介,利用口語表述,將公安警事文物涉及的歷史傳承、文化內涵、學科知識、精神傳承、道德光輝進行口耳相傳的傳授和交流?!罢Z媒”的特點在于其直接性、即時性、交互性,現(xiàn)場效果強,其仍是當前主流的教育教學、正統(tǒng)的學術交流常用的媒介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和宣傳教育功用。在這一方面,警察博物館及相關研究機構、公安高校具備先天的優(yōu)勢。對前者來說,應依托對公安警事文物的收藏、展示和研究,提升解說人員的知識蘊含和文化素養(yǎng),訓練其熟練清晰、情理兼具的解說口才,讓他們幫助參觀者開啟公安警事文物的精神寶藏,引導參觀者漫步于警察歷史發(fā)展的長廊,真正做到有所知、有所獲、有所感。同時,還應將對公安警事文物考證、研究的成果,通過學術會議、學術講座的形式,面對面地與專家同仁進行交流,面對面地向社會各界進行宣傳。對后者來說,應發(fā)揮高校的人才和制度優(yōu)勢,除了將警察歷史、公安警事文物研究的成果,及時以“紙媒”公之于眾外,還應把這些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利用好課堂和講壇等“語媒”平臺,發(fā)揮其不可替代的“化人”、“育警”作用。
總之,構建堅實的教育基地,打造形式多樣的媒介平臺,應是公安警事文物實現(xiàn)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的依憑。唯此,公安警事文物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資警育人的功用,更好地為公安文化建設、公安隊伍建設服務。
[1]霍志堅.警察博物館:見證人民公安的忠誠足跡[EB/OL].http://www.cpd.com.cn/gb/newspaper/2008-07/12/con tent_991927.ht m,2008-12-07.
[2]楊燁,穆玉敏.博物館:銘刻著忠誠的足跡[J].人民公安,2001(5).
[3]穆玉敏,安也致.警察博物館精彩點擊[J].中國收藏,2002(3).
[4]李冠一.談我國警察博物館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
[5]王愛民,董偉琴.挖掘海軍文物價值,實現(xiàn)文化傳承作用[J].檔案建設,2011(3).
D909.2
A
1673―2391(2012)05―0170―03
2011—10—22
彭宏,湖北武漢人,湖北警官學院公共基礎課教學部。
【責任編校:譚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