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紅忠
(1.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北京100871;2.山西大學晉商學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金融創(chuàng)新與山西票號的興起
燕紅忠1,2
(1.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北京100871;2.山西大學晉商學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文章從金融創(chuàng)新的視角探討了山西票號的產生,認為明清政府對金融業(yè)及其相關業(yè)務管制的逐步放松為宏觀金融創(chuàng)新和商業(yè)銀行性質的票號的產生提供了前提;而金屬貨幣的短缺和壓力才是金融創(chuàng)新和傳統(tǒng)金融機構發(fā)展的直接推動力,19世紀上葉的經濟危機、白銀外流和貨幣的短缺,使專營匯兌和貨款清算開始變得有利可圖;而晉商所具備的獨特基礎則使得票號首先由晉商所創(chuàng)設,并使其獲得了長期的壟斷地位。
山西票號;金融創(chuàng)新;金融管制;貨幣供給
金融創(chuàng)新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不同學者根據(jù)所探討的主題強調不同的側面。從宏觀角度來看,金融創(chuàng)新是指新的金融機構、金融組織和金融工具的產生,金融市場制度和監(jiān)管制度的創(chuàng)新以及整個金融體系的變革;在微觀層面主要指金融機構采用或發(fā)展新的金融技術、金融業(yè)務,推行新的金融產品(各種衍生品及其組合),實施新的管理制度。金融市場是各種金融產品交易和流轉的場所,而新的金融機構、金融產品、交易方式和交易規(guī)則推動了金融市場的發(fā)展,也稱為金融市場創(chuàng)新,如果我們將市場也看作一個組織,那么金融市場發(fā)育也屬于宏觀層面的金融創(chuàng)新。雖然各個層面的創(chuàng)新是互動的,但現(xiàn)代金融學更多地側重微觀和技術領域,將金融創(chuàng)新定義為建立或采用新的生產函數(shù),對各種金融要素進行重新組合。
近年來,學術界關于山西票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在票號產生的原因方面仍然比較薄弱。一般認為,票號的產生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產物。隨著商品流通的擴大、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出現(xiàn)了不同地區(qū)債務清算和現(xiàn)金平衡的問題,而依賴鏢局運送現(xiàn)銀進行貨款清算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因此對金融業(yè)提出了新的要求,票號便產生了。這實際上只是票號產生的背景而非原因。票號作為一種金融機構,以經營匯兌為主要業(yè)務,其產生乃是金融創(chuàng)新的結果。從金融創(chuàng)新的視角來看,票號的產生需要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政府對金融及相關業(yè)務管制的松弛;二是市場需求和環(huán)境變化使專門經營匯兌業(yè)務變得有利可圖。而晉商所具備的獨特基礎則使得票號首先由晉商所創(chuàng)設,并獲得了長期的壟斷地位。
明清時期,政府對商業(yè)和金融業(yè)的控制逐漸放松,不僅使民間自由的商業(yè)販運貿易活躍和大商業(yè)資本興起,也使得金融創(chuàng)新成為可能。典當是中國最古老的金融行業(yè),但在明代之前主要由寺廟和官府所經營,從明代開始允許自由經營,出現(xiàn)了山西、福建、徽州等地典商為突出代表的地域性典當業(yè)行幫。清代則呈現(xiàn)出皇當、官當、民當多頭并舉的局面,政府將當鋪納入征稅體系,開業(yè)者須先呈報申請、領取當帖,并使用法律、行政手段對典當業(yè)進行調整和規(guī)范,民間開設當鋪已經完全合法化。按照劉秋根先生的研究,《大清律》、各省省例及相關法規(guī)政策對典當業(yè)的規(guī)范已經涉及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立法,對典當?shù)睦⒏叩瓦M行調整,如《大清律》規(guī)定“凡私放錢債及典當財物,每月取利,并不得過三分,年月雖多,不過一本一利”;二是對典當業(yè)務如滿當期限、減利時限、貨幣行使等方面加以規(guī)范;三是對典當經營者進行限制,如禁止軍流配犯開典,禁止非法小當、私押的開設;四是對典當進行保護,如處理典當誤典賊贓、調整典當失火、失竊后當物的賠償?shù)?五是對類似典當經營的組織——谷押的業(yè)務進行調整與保護。①參見劉秋根:《清代典當業(yè)的法律調整》,“20世紀的中國農村金融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年4月18-19日,天津:南開大學)。清代當鋪的經營業(yè)務不僅有抵押放款和信用放款,而且還接受存款,存款來源除民間和商人的款項以外,還有不少來自官款和社會性基金。而一些信譽較好、資本雄厚的當鋪還可以發(fā)行錢票或銀票。如李宏齡在《晉商盛衰記》中所言:“清乾嘉年間,晉商在長江各埠設典當四五百家,皆自出紙幣,作現(xiàn)生息,每當只四五萬資本,而上架二十余萬,不貸客款分文,以紙幣供周轉,綽有余裕?!保?]
錢莊產生于明代中后期,最基本的業(yè)務是錢幣兌換,后來逐漸發(fā)展出存放款、發(fā)行兌換券、票據(jù)結算等業(yè)務。在京師北京,自康熙年間到道光十年(1830)先后開設的錢鋪有389家,[2]鴉片戰(zhàn)爭前夕進一步發(fā)展到千余家,“錢鋪大者,所開發(fā)的錢票皆不下一二十萬串;中等錢鋪,少亦不下數(shù)萬吊”。[3]清廷也開始頒布法令,對錢市進行管理,要求“開張錢鋪者,必令五家互出保結。遇有關鋪潛逃之事,即令保結之家照票分賠”。[4]道光五年(1825),“五家聯(lián)?!闭綄懭搿洞笄迓衫罚鬅o論新舊錢鋪,均要實施五家聯(lián)保,并報官府登記。道光十三年(1833),“御史豫益奏,京師錢鋪關閉,請申明五家聯(lián)保之例。如關閉逃走,立將鋪戶拘拏押追。所欠錢文,令互保各家代償。若五家同時關閉,一并拘拏,分別押追治罪……”。
票號產生前,清代還有印局和賬局兩種金融機構。印局出現(xiàn)于明末清初,是一種適應商品經濟發(fā)展和城市貧民、小商小販融資需要而產生的民間小額借貸組織。其業(yè)務主要是發(fā)放印子錢,印子錢的發(fā)放全為制錢,數(shù)額一般為二三串,最多不過十來串。期限有“朝發(fā)夕收”的,也有以百日為限的,每日或每十日還錢一次,本利合算,還一次加蓋一次印,故名“印子錢”。賬局亦名賬莊,是專營交款、放款業(yè)務的金融組織,大約產生于清雍正、乾隆之交。在清代中葉北方地區(qū)的金融市場上,賬局是一支舉足輕重、很有影響的金融力量?!奥勝~局自來借貸,多以一年為期。五六月間,各路貨物到京,借者尤多。每逢到期,將本利全數(shù)措齊,送到局中,謂之本利見面。賬局看后將利收起。令借者更換一券,仍將本銀持歸,每年如此?!保?]“賬局之放貸全賴私票。都中設立賬局者,晉商最伙,子母相權,旋收旋放,各行鋪戶皆藉此為貿易之資……。是停放之西商益巧于收藏,則仰給之鋪戶愈窘于生理,凡窮寒下戶典當艱而困乏興嗟,店鋪別行流通難而牽連失業(yè),人情騷動,無以謀生”。[6]
唐代的飛錢、宋朝的交子、會子、關子雖都具有匯兌或紙幣的性質,但這些金融工具主要由官府所控制,并與政府財政密切相關。民間性和商業(yè)性的票據(jù)至遲在明中后期已經出現(xiàn),并得到政府的默許。這些票據(jù)的名稱有“會票”、“期票”、“兌票”、“糧帖”、“錢帖”(憑帖、兌帖、上貼、期帖)等,具有匯票、支票、本票的性質。有些完全是資金異地撥兌性質的匯票;有些則有匯票+存款或者匯票+貸款的雙重性質;有些會票上載明銀兩可以零星支取,但須另外簽寫支票存照,從而具有支票性質;有時為保證匯票不致被非理支取,還填寫注意事項,具有一定的背書承兌含義;有時只要求最后有人承兌并在匯票上簽字,任何人持票均可兌銀,從而具有可轉讓的特性。有些票據(jù)則是一種借貸貨幣資金的契約,這種契約有時還完成存款取息的功能;有時則是債務人寫給債權人、約定將來某個地方、某個時刻取款的本票,尤其是商人在某個店鋪進貨,開立票據(jù),讓債權人去另一個店鋪取款。[7]
以上情況說明,明清時期私營金融機構已經逐漸取得了合法地位,政府也允許存放款、銀錢票、會票等金融業(yè)務和金融工具的經營。因此,對金融及相關業(yè)務管制的放松為金融創(chuàng)新和票號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表明,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貨幣的壓力及其供給不足。而金融機構的發(fā)展和金融工具的創(chuàng)新則有利于加快商品和貨幣的流轉、擴大商業(yè)資本規(guī)模、節(jié)省交易所用金屬貨幣的數(shù)量。在19世紀之前,中國的金屬貨幣供給相對于西歐而言是比較充裕的,而其金融發(fā)展則比較滯后。
(一)歐洲的貨幣供給短缺與金融工具的創(chuàng)造
在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以前,歐洲大陸的硬幣主要來自現(xiàn)在的德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這些中歐地區(qū)的白銀和蘇丹西部以及現(xiàn)在加納地區(qū)的黃金。白銀流動從西北歐向南流入意大利,然后從那里運往地中海東部換取香料、絲綢、棉花以及其他奢侈品和一些金子。1500年時歐洲的貨幣存量大約為3 500噸黃金,37 500噸白銀。[8]450表明近代初期歐洲的貨幣存量并不大,且供給是比較缺乏彈性的。國際貿易收支的不平衡造成西歐白銀持續(xù)沿著貿易路線外運出口,而又沒有來自新銀礦的補充,加之形勢惡化所帶來的恐慌,人們開始窖藏硬幣,黃金供應的不穩(wěn)定,更加劇了白銀匱乏的危機。當時歐洲很多鑄幣廠因缺乏銀塊而被迫連續(xù)關閉20年。[9]隨著白銀、黃金甚至“黑錢”的匱乏,金銀荒在15世紀60年代達到了頂峰,歐洲經濟由于缺乏付款方式已經緊縮了30年,白銀的缺乏持續(xù)了一個多世紀。“由于硬幣的凈輸出、流通中損耗和流通范圍的擴大所增加的貨幣需求壓力,致使商品交換回到以貨易貨的簡單交易方式。鹽、胡椒甚至胭脂紅等商品都被等同于貨幣?!保?0]27-28各個歐洲國家除了降低硬通貨中的含金量和含銀量造成貶值外,就是鑄造銅幣。但是,銅幣只用于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不能滿足大規(guī)模國內外貿易的需求。歐洲銷售銀子和購進金子的這種貨幣進出口造成了15世紀的“銀荒”,歐洲硬通貨也出現(xiàn)了時常的短缺。[10]27
在16世紀到17世紀20年代隨著歐洲白銀開采量的增加和美洲白銀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貨幣供應不足的問題。但隨著金銀的國際流動,美洲白銀的流入只是晃了一下歐洲人的眼睛,并沒有真正解決歐洲的貨幣短缺問題,而是單線程的從西方流向東方。白銀的大量外流除了與亞洲大陸貿易的逆差外,還有亞洲人對硬幣貯藏的偏好,以及金銀的比價差異導致英格蘭人、葡萄牙以及荷蘭人所進行的貴金屬的投機性流動買賣。“與西歐相比,白銀對黃金的比價在中東尤其在遠東相當高,所以,西方的商人用盡一切手段用白銀支付他們在東方的商品買賣”。“1640年左右,荷蘭東印度公司平均每年向遠東出口100萬盾(盾是17世紀荷蘭銀行的記賬單位)的貴金屬;到1660年,增加到每年150萬噸左右,此后繼續(xù)增加,1700年達到年均510萬盾的第一個高峰;1722-1728年是第二個高峰,平均每年為680萬-790萬盾……”[11]277-287其后果就是,美洲輸往歐洲白銀的40%都流向了亞洲。
歐洲大陸出現(xiàn)貨幣供給量短缺時,可獲得的貨幣數(shù)量的增長在歐洲是極為重要的,美洲白銀的流入似乎成為一劑良藥。如果1700年還只擁有1500年時候那樣一點有限的貨幣來源,歐洲的貿易是無法運轉的。但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是,歐洲貨幣凈存量盡管增長很快,能與迅速增長的對支付手段的需求并不相平衡,歐洲出現(xiàn)了嚴重的貨幣短缺現(xiàn)象。美洲白銀的獲取,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解決歐洲的“銀荒”問題,這種凈增長的速度仍然滯后于對支付手段需求的迅速增長。短期性貨幣匱乏將導致資金突然周轉不靈的商人陷入窘迫的境地,甚至導致其破產。這一次的銀荒由于有了前期白銀的突然繁榮所刺激的工商業(yè)和貿易的擴大,白銀危機更為嚴重。另外,歐洲貨幣制度實行金銀復本位制,美洲白銀流入后引起黃金對白銀市場比價的上升,而歐洲各國又無法相應的改變金銀的官方價格。由于缺乏比較靈活的解決方式,商人在進行貿易時就只能依賴現(xiàn)金支付。在那個被稱作重商時代或商業(yè)資本主義的時代,金融和商業(yè)政策互相關聯(lián)。一般的貨幣供給即金融體系,基本上依賴于金銀的流通。[8]367如斯普納指出,至少從1630年到1680年這半個世紀“銀幣、銅幣、金幣和信貸的總量(加起來)都幾乎不能滿足需要,從而導致貨幣活動局促而無生機。這是世界物質生活的普遍衰退的反應和結果”。[12]15-16
為了解決硬通貨短缺,貸款、債券、信貸轉讓票等近代信用工具開始流行起來,并在一定時段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原有的典當、貨幣兌換商等傳統(tǒng)的簡單金融機構開始出現(xiàn)變革,集存放款和匯兌業(yè)務于一體的近現(xiàn)代金融機構開始產生。中世紀末,地方經濟出現(xiàn)資金問題時,各種抵押借貸、延期支付、展期等信貸方式將零售業(yè)和賬戶結算聯(lián)系起來。由債務人或第三者發(fā)行并由債務人簽署,具有“見票即付”規(guī)定的各種債券借據(jù),因可轉讓性具有廣泛的流通性,為后來本票的流通開辟了道路。以轉讓向不動產或土地征收的年金,而獲得債權人資金的信貸方式,即年金信貸也是一種普通的借貸方式。建立在展期基礎上的本票,自中世紀后期以來就是北方對外貿易中典型的、占支配地位的證券。大西洋貿易中擴大的商品經濟隨著展期進一步強化了本票這種信貸工具的使用。本票不僅作為支付手段,還推進了債權債務的抵消。在通常情況下,本票會一直流通到有人最終將其支付給本票的債務人為止。16世紀,安特衛(wèi)普還通過背書方式將本票的可轉讓性過渡到可兌換性。
匯票自13世紀由意大利商人開始使用后,到16世紀在南歐發(fā)展為繁榮的匯票市場,如著名的貝桑松和皮亞琴察的匯票承兌市場。與南歐相比,西北歐的存款和清算銀行從來沒有成為典型的金融機構,只是隨著安特衛(wèi)普在整個歐洲大陸金融地位確立后,貨幣兌換商和金融經紀人才興起。隨后,由于受到商業(yè)衰落和政治金融的不穩(wěn)定性的影響,西北歐的貨幣兌換商才在阿姆斯特丹得以發(fā)展到私營存款和清算銀行機構,實現(xiàn)了金融業(yè)務的突破。1550年之前,匯票并不是西北歐對外貿易中典型的、占主導地位的工具。16世紀后半期,匯票在漢薩同盟城市和波羅的海地區(qū)開始普遍得以使用,只是一直受到期票(即后來的本票)等票據(jù)的影響,一直未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本票的背書技術也應用到了隨后發(fā)展的匯票上。17世紀上半期,現(xiàn)代背書在匯票上的應用,使得匯票不僅易于轉讓而且更易于兌換,因為持票人比早前擁有了更大的金融保證,所有的轉手人共同為償付負責而不需要嚴格的法律意義上的擔保。
安特衛(wèi)普貨幣市場的強勁增長和商業(yè)證券的頻繁流通,使得安特衛(wèi)普還發(fā)展了對本票和匯票的貼現(xiàn)業(yè)務?,F(xiàn)金保管業(yè)務的發(fā)展以及本票和匯票的貼現(xiàn)為近代貼現(xiàn)銀行的發(fā)展鋪平了道路。西北歐的金融技術革新首先在安特衛(wèi)普形成了近代貼現(xiàn)和發(fā)行銀行體系的直接基礎,隨后這種制度性結構和工具性結構被阿姆斯特丹和倫敦所繼承。阿姆斯特丹匯兌銀行的金融功能包括穩(wěn)定的銀行貨幣、靈活的轉讓、多邊國際清算和外匯匯兌、提供信貸以及貴金屬貿易。阿姆斯特丹匯兌銀行將過去的金融技術整合到一個和諧的整體里,在技術和制度上沒有大的突破,但它卻因為荷蘭在歐洲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多邊支付體系的中心。
17世紀的頭一二十年,倫敦的一些貨幣兌換商、外匯交易經紀人“掮客”(即公證人)在那些需要貸款的人與想要投資的人之間充當中間人。到17世紀30年代,自己吸收存款、發(fā)放貸款的掮客至少有30人。隨后,被倫敦的金匠所取代。到1677年倫敦已有58個數(shù)目不斷增加的金匠插手銀行業(yè)務。[8]459-460到了17世紀40-50年代英格蘭的存款銀行在金匠的積極推動下獲得了真正的突破。至此,金匠銀行家所設計的金融功能包括:金匠銀行家系統(tǒng)地從商人和大地主所有者那里接受活期、定期存款,提供有息貸款,而且貼現(xiàn)國內或國外匯票以及各種各樣的正式的有價證券;為了與定期存款交換,它們以簡單的附有持票人條款的本票發(fā)行有息證券;他們還接受可以隨時通過支票轉讓的存款。金匠的票據(jù)并不限于存款證明書,他們很快就發(fā)行了為貼現(xiàn)業(yè)務和貸款融資的票據(jù)。這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存款、清算、貼現(xiàn)和發(fā)行銀行券。[11]32317世紀銀行業(yè)的興起和發(fā)展的意義在于,在技術和制度上整合了早期銀行業(yè)的發(fā)展。
與此同時,政府公債規(guī)模不斷膨脹以至于財政部不得不宣布延期償付。公債的延期償付,引起了金匠銀行家的恐慌。因為私人銀行家習慣于用客戶的存款作為他們所從事的商業(yè)投資或債券買賣,一旦公債延期支付,私人銀行家就無力承擔所面臨的危機。它的破產倒閉將會牽連一系列工商業(yè)儲戶。于是,仿效阿姆斯特丹匯兌銀行,成立得到政府部門擔保和監(jiān)督的可以接受存款和辦理信用轉讓的“公共銀行”成為一種需要。[8]470從公眾角度來講,隨著海外貿易的擴張,倫敦商人財富日增,貨幣需求也增加,他們也希望找到一個能為其提供良好信貸支持、存款安全、提款方便快捷的現(xiàn)金保管庫和一個既有國際支付功能又有國際信貸功能的票據(jù)交易所。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它也在尋找一個能為其提供巨額貸款、轉移海外財富以支持對外戰(zhàn)爭的代理機構和一個為政府公共財政體系服務,將國債由不固定狀態(tài)轉為固定狀態(tài)的金融部門。17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國家財政的變化,除了買賣金銀和匯票以及借款和發(fā)行可流通期票外,擔當重要財政功能的英格蘭銀行開始興起。
就歐洲大陸而言,17世紀金銀流入量的減少不僅意味著貨幣供給量增加的減少,也是對信貸體系的一個挑戰(zhàn)。信用體系受到白銀匱乏所帶來的經濟恐慌所侵蝕。公債常常面臨不可置信承諾,直接貸款或經常賬戶信貸缺口或由抵押的各種商業(yè)放款,越來越受到歐洲的各種危機所帶來的災難性侵蝕。面對“銀幣短缺”,從政府到每一個金融中心、商業(yè)中心,甚至是中小商人都想方設法做出改進,以便在商業(yè)貿易中能擺脫黃金白銀這些硬通貨的依賴。金融技術的改進成為近代經濟發(fā)展強有力的動力。[13]因此,建立一套包括多邊商業(yè)支付、受控制的可靠的信貸以及安全的信用貨幣在內的完善的信貸制度,借以增加歐洲的貨幣存量成為必時之需。如1660年后,白銀供給減少所導致的匯票使用量的增加和商品流通的擴大,部分地補償了貨幣的相對不足。[12]121
代替金銀塊儲量而流通的具有良好信用的票據(jù),除了不會像鑄幣那樣受磨損外,主要是便利了大額支付,并實現(xiàn)了貨幣的信用創(chuàng)造。匯票等信用票據(jù)的發(fā)行,不僅便利了大宗商品遠距離貿易,也在一定限度內增加了貨幣的支付手段,彌補了貨幣供應量的不足。信用票據(jù)或某些信用票據(jù)侵入了貨幣體系,實現(xiàn)了銀行等金融機構以票據(jù)的形式“創(chuàng)造信用”的事實。[14]銀行內的存款變成了可轉讓的票據(jù),票據(jù)的可轉讓和可流通性,使銀行具有信用創(chuàng)造的功能,銀行變成了能創(chuàng)造實際貨幣的機構。銀行只需在借貸人之間轉讓銀行貨幣(證券)的所有權即可。這也為國家通過銀行系統(tǒng)籌集款項提供了借鑒,導致了此后近代銀行業(yè)的發(fā)展。因此,信用貨幣以及各種發(fā)行信用貨幣的金融機構,組成了早期金融業(yè)的發(fā)展,而正是貨幣的短缺,導致了歐洲信用工具和金融機構的大發(fā)展。正如布羅代爾談到匯票等金融工具在歐洲的發(fā)展時所作的總結,信用貨幣與簽字票據(jù),“這種虛假的、但又以成千上萬種形式流通著的貨幣逐漸侵入歐洲和經濟生活,15世紀時只是偷偷摸摸,16世紀時還小心翼翼,到17世紀就已經咄咄逼人,而在18世紀則搖身一變,公然成為黃金和白銀的必備替身,扮演大人物的角色”?!凹垘诺臄?shù)量不斷在增多,而金屬貨幣卻因貴金屬產量相對低下而受到限制,人們不可能再把紙幣視為金屬貨幣的必要助手”。[15]
(二)中國貨幣供給量的變化與票號的產生
中國的商業(yè)大發(fā)展始于明中葉,以長距離販運貿易和具有商品集散性質的商業(yè)城鎮(zhèn)的興起為標志。而這一時期中國也確立了白銀和制錢并行的貨幣體系,通過白銀的獲取和銅錢的鑄造來滿足不斷增長的貨幣需求。中國經濟中的白銀主要來自國外輸入,國內自身的銀產量非常有限。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成果,明代國內銀產量最盛時年約30萬兩,較少時則不足3萬兩。[16]229清代全國銀產量最高的年份為1754年的55.7萬兩,1800年前后的年均產量不過43.9萬兩。[17]彭信威按照日本與西方學者的研究,得出自萬歷二十九年(1601)到永歷元年(1647)的46年間,從日本輸入中國的白銀約為752萬兩;隆慶五年(1571)到明末的70多年間,經由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約為4 000多萬兩,南洋與朝鮮等地區(qū)與國家也有一定量的白銀流入中國。[18]707,710在清代,1681-1820年間輸入的白銀為8 304萬兩,而在1821-1833年間則有1 229萬兩的流出。[18]855吳承明的研究表明,從16世紀中期到18世紀的150年間,中國通過與呂宋、日本貿易而運入的白銀總數(shù)達2億兩,除去銀貨出口和其他損耗,這一時期白銀的凈增加也許不過1億兩。[16]232-234從1650-1834年的185年間,中國流入的白銀共計為1.95億兩,并在1800-1829年的20多年間有4 611兩的流出,流入凈額為1.5億兩。[16]279,281,284,286林滿紅的研究表明,1721-1740年與1752-1800年的69年中,中國共獲得白銀1.25億兩,年均180萬兩。在1814-1850年則有1.66億兩的白銀流出,1850-1886年的36年間又有5.21億兩的白銀輸入。①Man-h(huán)oung Lin,“Opium:the Culprit?-A Reexamination of China’s Silver Outflow,1814-50”,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quantitative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China’s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CCER,Peking University,June,2004。為了統(tǒng)一,將銀元按0.72:1的比例折算為銀兩。
馬士(H.B.Morse)是最早對中國經濟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外國學者之一,他在一次題為“中國與遠東”的演講中提到,1830年以前的130年間,中國從歐洲特別是英國輸入的白銀不下5億銀元,合3.6億兩。最近,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綜合了歐美、日本等學者關于白銀生產與轉移的估算,認為從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的一百年間,最終流入中國的白銀在7 000噸到10 000噸之間,至少占世界銀產量的1/4到1/3。而在1800年以前的兩個世紀里,中國大約獲得60 000噸白銀(年均800萬兩左右),其中近1/6來自日本,近2/3來自歐洲,約1/6是從美洲經馬尼拉輸入的,中國還從東南亞、中亞和國內獲得少量白銀。[19]
可以看出,關于明清時期白銀流入中國的數(shù)額,國外學者所估計的數(shù)值一般較國內學者為高。按照彭信威的統(tǒng)計,1701-1820年間中國從東印度公司輸入白銀約為8 300萬兩,年均70萬兩,大大低于弗蘭克等學者所估計的數(shù)值。如果我們考慮來自日本與馬尼拉等地的份額,以及1754-1774年因東印度公司檔案的遺失所造成的漏計,那么這120年間中國獲得的白銀數(shù)額則可能在2億兩左右,年均160萬兩,這與吳承明、林滿紅關于這一期間的估計數(shù)值是十分貼近的,但仍然大大低于弗蘭克等國外學者的估算數(shù)額。盡管關于白銀輸入的具體數(shù)量仍然存在很大爭議,但無論如何,中國在19世紀以前的兩個多世紀里,獲得了大量白銀,為明清時期流通中貨幣數(shù)量持續(xù)的增加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18世紀末19世紀初期的白銀外流則對中國經濟和商業(yè)發(fā)展造成了很大壓力。
在16世紀晚期由于貨幣供應量的不足,就曾引起物價下降、商業(yè)與市場的蕭條,以及政府的財政危機。但這一時期的財政危機主要是指白銀而言,政府的實物征收與庫存并沒有減少。17世紀上葉,隨著軍費支出的增加,市場上流通的白銀也相應增加了。[16]201-237康熙初年,經濟中又一次出現(xiàn)了物價劇跌、商業(yè)凋敝、市場蕭條、農民窘困的局面,人們常常將這次蕭條稱為“康熙蕭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清初的禁海政策和銅礦封禁政策所造成的,但也與政府的財政緊縮政策密切相關。相對而言,這兩次蕭條和貨幣供給的壓力還是比較輕微的。進入18世紀,貨幣供給迅速增加,在1701-1790年間的近一個世紀中,貨幣流通量從2.35億兩增加至6.90億兩,增長了近2倍,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21%。[20]由于這一時期貨幣供給非常寬裕,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創(chuàng)新和信用創(chuàng)造,雖然會票等金融工具已經產生,但只為一些商號所偶然使用,很難通過買賣、貼現(xiàn)等途徑在商業(yè)交易過程中實現(xiàn)流轉。
到乾隆晚期、嘉慶初年,云南、四川、貴州、湖南、陜西等斤銅供給大省的銅礦業(yè)相繼衰落。許多銅礦開挖年久,硐老山空,產量下降;或者開采條件日益艱難,成本激增。另一方面,斤銅的生產過程分為采掘和冶煉兩個過程,而當時銅礦的冶煉一般使用木炭作為燃料,隨著礦區(qū)周圍樹木的采伐殆盡,獲取燃料也日益困難,進一步增加了斤銅的生產成本。特別是遍及鄂、川、豫、陜、甘五省的白蓮教起義,一度造成斤銅運輸與供給的中斷,迫使大多數(shù)錢局因缺乏原料而停工,直到1805年之后才逐漸恢復。同時白銀輸入開始減少,并在19世紀上葉大量外流。在1790-1810年期間即乾嘉之交和嘉慶前期,經濟中的貨幣流通量由6.9億兩迅速減至4.61億兩,之后又進一步減為4.53億兩。在1810-1830年間,貨幣供給量經歷了一個短暫擴展,流通中的貨幣量達到5.7億兩,之后又重下降。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即道光中后期,貨幣流通量從5.7億兩減為5.16億兩,進而減至4.36億兩的最低水平。[20]這一時期貨幣供給量的急劇緊縮給商業(yè)乃至整個社會經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沖擊。金屬貨幣的短缺,迫切需要各種商業(yè)票據(jù)予以彌補,并發(fā)展新的信用體系以進行債務清算。在這一時期,錢莊、典當?shù)葯C構所發(fā)行的銀錢票大大增加,其風險問題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極大重視,①1836-1840年間,朝廷就錢票的積弊問題進行了討論,這似乎是歷史上官方第一次就私人錢票問題進行的討論。從當時的奏折中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錢票不僅在全國十多個省份中均有廣泛流通,而且其數(shù)量已經比較龐大。各種信用票據(jù)也逐漸流通起來。于是,專營匯兌和貨款清算開始變得有利可圖。因此,票號的產生的直接推動力乃是金屬貨幣的短缺和經營匯兌的利潤豐厚的刺激。票號的產生及其所經營的匯兌業(yè)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金屬貨幣供給的壓力,客觀上也減少了通過鏢局進行現(xiàn)銀的運輸。但是,正如現(xiàn)代信用卡的發(fā)行并不是因為紙幣的不安全、不便利一樣,票號作為一項重要的金融創(chuàng)新,其產生和發(fā)展也并非是因為(或者主要不是因為)規(guī)避鏢局運送現(xiàn)銀的風險,以及節(jié)省運輸成本問題。
到19世紀上葉,貨幣供給的壓力迫切需要具有商業(yè)銀行性質的金融機構的發(fā)展。但票號之所以由晉商所創(chuàng)設,還在于其具備兩項比較獨特的基礎。其一是商業(yè)運營中的聯(lián)號制度和行會組織的發(fā)展;其二是豐富的金融業(yè)經營經驗與組織管理基礎。
到清代中葉,晉商的商業(yè)活動范圍已經得到了很大擴展,其商業(yè)網絡已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并延伸到整個北亞地區(qū)。在商業(yè)組織形式上,實行“分號制”與“聯(lián)號制”的運行方式。所謂“分號制”,即財東獨立投資或合伙投資辦商號,總商號又分設若干分號于各大商埠,而且商號與分號又可投資辦小商號,類似于現(xiàn)代跨國公司中的子母公司。所謂聯(lián)號制,即由財東投資辦若干不同行業(yè)的各自獨立經營核算的商號。在業(yè)務上相互聯(lián)系、相互服務、相互支持,形成類似于現(xiàn)代企業(yè)集團的網絡體系。同時,晉商還在其經商活動地廣建會館,協(xié)調同鄉(xiāng)商號之間的關系。會館是同鄉(xiāng)性和同業(yè)性統(tǒng)一的行會性質的組織,到清代中葉,在北京、上海、漢口、河南、廣州、杭州、蘇州、長沙等都市和商業(yè)重鎮(zhèn)都建有晉商會館。例如,北京是山西商人的重要活動之地,現(xiàn)存清嘉慶以前會館碑刻32處,其中晉商會館就有13處??滴跄觊g,山西商幫在漢口建立山陜會館;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蘇州建立全晉會館;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廣東佛山建山陜會館。另外,在山東聊城建有山陜會館,在山東館陶縣城西南、西安城西南三十里的南館陶鎮(zhèn)、山東恩縣北城外、泰安府東阿縣城內等地都建有山西會館,“凡鹽、當以及鐵貨、布莊、雜貨、錢店各生意”都歸山西商人控制。分布于各地的晉商分號、聯(lián)號和會館,為辦理金融匯兌提供了很好的網絡和相互協(xié)調的平臺。
山西商人早期經營的典當、銀號、錢莊、賬局等金融組織不僅為經營票號積累了大量金融經驗,而且培養(yǎng)了大批專業(yè)人才。在票號產生前,晉商商號已經廣泛采用兩權分離的管理機制,使用專職的職業(yè)經理人進行管理。一般商號、典當鋪的管理層次多由大掌柜、二掌柜、內事先生(管賬先生)、柜員(伙計、學徒)、炊事員等組成,管人、管財、管物、管信息等分工明確。在員工的選任上采取舉薦、考核、培訓和學徒制度,并采用形式靈活的人身頂股對各層級的員工進行激勵。在簿記和財務方面,已經采用“復式簿記”、“四柱清冊”、“萬金賬”和“月清”、“年總結”等記賬方式,并且出納、會計分設,互相監(jiān)督。在總分號、聯(lián)號之間開展各種日常的營業(yè)報告,如正報、復報等進行信息溝通和管理。在典當業(yè)的經營中已經采用各種暗語進行估價,當票的書寫采用特殊的紙張、由專人使用特殊的字體進行書寫,并加蓋水印、印鑒和暗記,以防冒用。晉商所開展的金融業(yè)務、各種商業(yè)運營技術和管理制度均為票號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山西票號的經營業(yè)務、管理制度大都是在引入這些業(yè)務、技術和制度的基礎上所進行的重新組合和創(chuàng)新。另外,晉商雄厚的資本實力、良好的信譽也是其經營票號所不可或缺的。
總之,山西票號的產生是金融創(chuàng)新的結果,政府金融管制的放松和晉商所具備的各項基本條件為山西票號的產生提供了基礎,而19世紀上葉的經濟危機和貨幣供給的壓力是山西票號產生的直接推動力。
[1]李宏齡.晉商盛衰記[M].太原:山西商業(yè)專門學校,1923:45.
[2]張國輝.中國金融通史:第2卷[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16.
[3]蕭清.中國古代貨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21.
[4]清仁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軍機處錄副[O].咸豐三年三月十五日,“御史王茂蔭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郝建貴,等.山西金融志: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1:23.
[7]劉秋根,謝秀麗.明清民間商業(yè)信用票據(jù)化的初步發(fā)展——以匯票、匯兌為中心[J].中國錢幣,2006(1):3-11.
[8][意]卡洛M奇波拉.歐洲經濟史:第2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9][英]M M波斯坦.劍橋歐洲經濟史:第2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710.
[10][美]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西歐金融史[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11][英]M M波斯坦.劍橋歐洲經濟史:第5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12][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xiàn)代世界體系: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英]M M波斯坦.劍橋歐洲經濟史:第3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360.
[14][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523-524.
[15][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資本主義論叢[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224.
[16]吳承明.中國的現(xiàn)代化:市場與社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17]彭澤益.十九世紀后半期的中國財政與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6.
[18]彭信威.中國貨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19][德]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208,210.
[20]燕紅忠.從貨幣流通量看清代前期的經濟增長與波動[J].清史研究,2008(3):24-43.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Shanxi Piaohao
YAN Hong-zhong1,2
(1.School of Economics,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for Jin-merchants Studies,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Through a probe into the emergence of Shanxi Piaoha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Ming and Qing governments’gradual loosing of the control of financial industry and related business provided the premise for the macro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Piaohao which was of commercial bank nature.And the shortage and pressure of the metal currency provided the direct impetus for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Economic crisis in the first half of nineteenth century,silver outflow and the currency shortage made the specialization in exchange and payment settlement became profitable.And Jin Merchants’unique foundation made it possible for Piaohao to be initially created by Shanxi Merchants and enabled them to obtain the long-term monopoly position.
Shanxi Piaohao;financial innovation;monetary control;money supply
F832.9
A
1000-5935(2012)04-0099-07
(責任編輯魏曉虹)
2012-04-08
“山西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青年學術帶頭人支持計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近世以來的財政體系與金融發(fā)展”(07AJ79003)
燕紅忠(1976-),男,山西洪洞人,經濟學博士,山西大學晉商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理論經濟學博士后,主要從事金融史和晉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