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北京 100035)
論刑事證據相互印證的合理限度
張 媛
(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北京 100035)
刑事審判實踐中,審查證據就是對收集的證據進行分析、研究和鑒別,找出與案件事實之間的客觀聯(lián)系,分析證據的證明力,從而對案件事實做出正確的認定。審查證據首先從單個證據入手,進而考慮個體證據的印證性,在此基礎上統(tǒng)籌衡量各個體證據的相互印證,緊緊把握印證尺度與合理限度,形成縱橫銜接的證據鎖鏈。
單個證據;個體證據;橫向印證;縱向印證
刑事證據相互印證是目前我國刑事訴訟司法實踐中普遍采用的證明力規(guī)則之一,它主要是指排除不真實、不合法的證據,與案件事實有關的所有證據之間相互照應、協(xié)調一致,具體表現(xiàn)形式為完整且閉合的證據鎖鏈。在刑事案件中,任何一項證據都不能單獨證明案件事實,只有與其他證據相互結合,達到確實、充分的證明程度,排除一切合理的懷疑,才能最終還原案件事實。目前,司法實務層面研究刑事證據相互印證鮮有所見,筆者亦不想在理論層面作過多探討,擬結合自身一些辦案體會以及案例,談談在司法實踐中如何正確掌握和合理運用證據相互印證。
證據相互印證作為審查證據和認定案件事實的一種方法和規(guī)則,具有幫助正確判斷證據是否確實充分的功能,體現(xiàn)了對刑事訴訟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兩大基本價值的追求[1]。其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助于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案件都是發(fā)生在過去的事實,對案件的認識是通過過去事實在人與物上留下的點滴痕跡來認定事實是否發(fā)生、如何發(fā)生的過程,這些痕跡就表現(xiàn)為證據。[2]案件事實就是通過若干個證據證實的片斷拼接而成,所以,準確認識證據,并準確判斷證據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準確認定案件事實的基礎。證據相互印證遵循了從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中認識事物的基本規(guī)律,作為證據審查判斷和案件事實認定的一種方法和規(guī)則,它降低了證據與事實誤認的風險,經歷了無數(shù)實踐的檢驗,能夠有效的準確認定案件事實,促進司法公正。
二是有助于形成正確的辦案理念。辦案理念也就是法官審查證據,并認定案件事實的方式方法。刑事證據相互印證至少強調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證據中尋找事實的理念。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反復強調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并以此作為對被告人定罪量刑的依據。法官辦理案件從本質上說是認識客觀事物,這需要經歷客觀到主觀再到客觀的過程,即通過審查收集到的證據,形成內心確信的判斷,并最終做出公正的裁決。在這個過程中,法官內心的判斷非常重要,而我國現(xiàn)有的訴訟制度下并沒有建立嚴格的證據規(guī)則,如果訴訟證明標準的主觀色彩太強,則易發(fā)生某種忽視客觀事實的偏向,增加主觀臆斷的可能。[3]強調證據的相互印證,能有效提高認識的客觀性,只有被證據相互印證的事實才能得到認定,這樣才有利于防止法官自由心證偏重于主觀而容易導致臆測和隨意性的弊端。二是整體性的辦案理念。刑事證據相互印證不是僅僅考慮少數(shù)幾個證據之間的印證,而是把所有的證據都放到全案的證據體系中綜合考慮,考察所有證據的關聯(lián)性、真實性。也就是說被單獨兩、三個證據甚至少數(shù)幾個證據印證的事實得不到法律的認可,只有被全部證據綜合印證的事實才能最終獲得認定。
三是有助于提高社會公眾對司法裁判的認可度??贫鹘淌谠凇蹲C明的理由》中曾指出:“只有通過做出能被普遍接受的關于爭議事實的裁定,一種法律制度才能確保其長期得到有關公眾的尊重。在此,最為關鍵的并非審判結果的實際準確性,而是人們對其準確性的相信程度,特別是在刑事案件中。而且只有使用有關公眾尊重的事實認定程序,一種法律制度才能確保其判決為人們普遍接受?!盵4]考察證據相互印證本身就是一個較為嚴謹?shù)某绦?,它要求法官禁止孤立審查證據,并以此作為定案的依據,可見這一程序本身就是一個理性認知的過程。不同的法官通過這種認知程序可能會得出相同的結果,使人們對案件審理結果有一定的合理預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明晰法官辦案的心理過程,知曉法官辦理案件不是完全主觀的自由心證,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準則和模式,從而能增強其對司法程序和司法判決的信任,增強司法判決的公信力。
刑事證據相互印證應該涵蓋兩個層次,缺一不可:一是對單個證據和個體證據的審查,考察個體證據內部是否能相互印證;二是對不同證明主體證據的審查,即綜合考量全案不同個體證據之間是否相互吻合,相互印證,證據之間是否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其中,第一層次是基礎,是下一步認定全案證據印證的前提。認定全案證據相互印證,首先要確定個體證據真實性和合法性,如此才能確保證據鏈條的穩(wěn)固。
在此,筆者提到了單個證據和個體證據,前者是指每一份單獨的證據;后者則是指同一個證明主體就同一事實所做的多份證據。例如,案卷證據材料中一般會有被告人的多份供述,其中的每一份供述則為單個證據,而被告人所做的多份供述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份個體證據,可見個體證據其實是一個群的概念。
在對第一層次的個體證據進行審查、認定時,同樣需要區(qū)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審查單個證據的關聯(lián)性、合法性;二是審查個體證據內部的印證性,即審查同一主體就同一事實所做的不同單個證據之間的印證性。
簡單來說,審查全案證據以及判斷全案證據的印證性,首先應從審查單個證據開始。也就是說,一開始,并不用考慮證據之間的聯(lián)系,應該切斷聯(lián)系來考察每一份證據的合法性、客觀性和關聯(lián)性。
主要 從以下兩方面對單個證據進行審查:一是證據的形式審查。法官應首先從證據的來源、證據形成的時間、證據形成的過程等方面進行審查,綜合衡量證據的客觀性和合法性。二是證據的內容審查。這一步主要核查證據內容的關聯(lián)性,即證據的證明力。通過對單個證據材料的獨立審查,判斷并確定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是否存在關聯(lián),進而衡量是否具有證明力,以及證明力的大小。對于那些虛假和毫無證明價值的證據應該從證據體系中予以排除。
在對單個證據進行審查時,還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對多份內容重復的單個證據的審查問題。在公訴機關移交的全部案卷材料里,關于言詞證據的內容一般都比較豐富翔實。同一被告人的供述,同一證人的證言以及同一被害人的陳述一般都有很多份,都是偵查機關或公訴機關分別在不同的時段所采集的。應該全面審查同一證明主體所作的多份證據,不能因為證明內容具有重復性而只審查其中的一、兩份證據。因為只要是與案件事實有關的證據,都具有一定的證明力,都是證據鏈條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都應該納入審查的范圍。雖然是同一主體所做的關于同一案件事實的多份證據,但是其中證明的內容也有可能出現(xiàn)差異性,這些差異性應該是我們在考察個體證據內部印證性時所關注的重點。
證據的相互印證應當是綜合性的印證,不僅包括不同證明主體就同一事實所作的證據之間的印證,同時也應當包括同一證明主體就同一事實所做的多份證據之間的印證,前者暫且稱之為縱向印證,后者則為橫向印證。這部分所要闡述的是橫向印證,即個體證據內部的印證。縱向印證將在下一部分集中論述。
同一證明主體就同一事實所做的多份證據之間的關系仍然需要考察印證性的問題。為了提高證據的證明力,偵查機關就同一證明主體同一事實可能采集多份的證據,其在本質上屬于一個證據,但這多份證據之間仍然需要考察內容是否相互一致的問題,需要從量中取質,這也應當是考察證據相互印證的范疇。多份證據相一致或者相互印證的部分就是這份個體證據能夠證明的內容。
由于審查證據橫向印證的方法,與證據縱向印證的審查方式方法存在共通性,筆者在此不贅述,具體內容將在下一部分進行詳細闡述。
如上所述,刑事證據相互印證除了個體證據內部的相互印證之外,還包含不同個體證據之間的相互印證,即縱向印證。在這一階段,更為重要且困難的是掌握證據相互印證的合理限度。刑事司法實踐當中對這個問題掌握起來一般會存在兩種誤區(qū):一方面,在有的情節(jié)被印證的情況下便認為證據已經相互印證;另一方面,認為一證據與另一證據相比,所有的情節(jié)都相符才能說相互印證。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筆者結合具體案例,談談自己對證據相互印證合理限度的理解。
即兩份或者多份證據就同一事實的表述完全相符,內容具有重疊性,全面印證是最理想的證據認定狀態(tài)。例如:在故意傷害案件中,被告人的供述、被害人的陳述以及證人證言在傷害發(fā)生的時間、發(fā)生的地點、發(fā)生的起因、實施的手段以及造成傷害的結果等方面內容完全一致;又如在受賄案件當中,被告人供述的利用職務便利為行賄人謀取利益的具體事項,受賄的時間、地點、賄賂的財物及其數(shù)額、是否接受財物等與行賄人所作的供述完全一致。如果兩份證據就同一事實出現(xiàn)這種內容完全一致的情形,則可以認定這兩份證據之間能夠相互印證。
證明實質內容的一致一般只要求本質內容、與案件事實有關的關鍵性情節(jié)上一致即可,應允許不影響真實可靠性的差異存在。如果在審理案件當中出現(xiàn)兩份或者多份證據表述的內容包括所有微小的細節(jié)都完全一致,則應引起法官的高度重視,更加耐心細致的審查證據,因為串供、偽證、刑訊逼供等因素也可能造成虛假的一致。
審判實踐中出現(xiàn)全案證據之間完全印證的情形并不很多,大部分案件的證據只能形成部分印證。筆者就下列兩種較為典型的部分印證情形舉例說明。一是兩份或者多份證據就同一案件事實在證明內容上部分相互印證,簡單說,即部分事實情節(jié)相互印證。例如,搶劫案件當中,證人甲、乙在搶劫實施的地點、時間、參與人以及被告人使用暴力搶劫他人財物等方面證實內容一致,能相互印證,但是甲的證言證明被告人實施搶劫過程中使用了兇器,而證人乙則證明被告人沒有使用兇器,兩者的證言在這一事實上出現(xiàn)了分歧。這時,就需要綜合分析全案的證據情況,被告人供述如何表述搶劫實施過程,同時比照被害人的陳述。證人證言中內容一致的部分是否在被告人供述和被害人陳述中得到印證,內容分歧部分,兩者又是如何表述的?還需要結合被害人是否受傷,傷情鑒定以及作案現(xiàn)場是否起獲兇器等證據,綜合進行判斷認定,綜合考慮證據印證的問題。再如,關于搶劫到的具體財物,證人證言中沒有表述,被害人陳述其被搶人民幣1000元,這一點就需要審查其他證據,看是否能得到印證,如果案件中沒有其他證據能夠證實,只有被告人供述搶劫到人民幣600元,從證據印證以及利于被告人的原則,只能認定600元的事實;如果被告人對搶劫所得一直都不予承認,則被害人所提及的1000元沒有其他證據能夠相互印證,故也難以認定。
二是同一主體就同一事實有多份證言,這多份證言之間不能相互印證,也就是個體證據內部不能相互印證,但其中一份或者幾份證言與案件的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簡單稱之為部分證據之間相互印證。如被告人張某就敲詐勒索被害人的事實經過有多份供述。敲詐勒索關鍵是要證明被告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但被告人恰恰在這一點供述不一致,有幾份供述中提及其以致被害人傷害恐嚇被害人給其錢財,另外幾份則辯稱是被害人想知道其行為的幕后指使者而主動給其錢財??梢姡瑢@一情節(jié)的認定非常關鍵。綜合全案的證據,被害人陳述就這一情節(jié)一直表述較為穩(wěn)定,證實被告人三番五次給其打電話進行要挾,而且還曾經跟蹤其。雖然,被告人的其中幾份供述與被害人的陳述能夠相互印證,證實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但是被告人供述并不穩(wěn)定,還出現(xiàn)過內容相悖的供述,這就需要結合案件的其他證據來進行認定。案卷材料里,還有被告人好友的證言,證實被告人曾向其提過手頭比較緊,找到一個大客戶,要敲一筆錢花等內容。全部證據材料聯(lián)系在一起,則能夠形成相互印證,并排除了被告人的虛假供述。筆者認為,部分證據相互印證的情形在司法實踐中表現(xiàn)較為復雜,也比較難以認定案件事實,需要綜合審查,參考全案證據的情況,就案件事實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尋求印證的證據予以支持。
一項證據完整地證明案件事實,而其他證據只能證明案件事實的某一或多個細節(jié),這一項完整的證據與多個片斷性證據之間相互印證。例如在盜竊案件中,被告人的供述證實了盜竊的時間、地點,盜竊的手段、竊取財物以及財物現(xiàn)在存放的地點等內容。此案中的其他證據,被害人陳述證實失竊的時間、地點還有失竊財物的情況與被告人供述一致。此外,案卷證據材料中還有一份起贓經過,證實在被告人的住處起獲贓物的情況,與被害人證實失竊財物的情況是一致,且與被告人供述一致,如此,被害人的陳述與起贓經過完全印證了被害人的有罪供述,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鎖鏈,證明盜竊的犯罪事實。
兩項或多項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內容不具有重疊性,但是相互不排斥,證據指向一致,發(fā)揮的證明作用相同。例如在傷害案件中,證人證言與起獲的作案工具還有傷情鑒定結論,它們在內容上不一樣,但是都能證明被告人致他人傷害的犯罪事實。另外,盜竊案中的證人證言證實其看見被告人進入作案現(xiàn)場;現(xiàn)場獲取的被告人的指紋;以及在被告人處起獲贓物等證據,這些證據之間同樣有不同的內容,但是他們都有內在的聯(lián)系,這也是證據相互印證的一種形式,有了這種印證,這些間接的證據憑借內在聯(lián)系形成證據鎖鏈,或者說是封閉性的證據體系,證實排他性的案件事實。
“一對一”的證據狀態(tài)主要是指在證明同一案件事實的兩個具有實質指向性的證據方面存在兩份內容不同的證言,一般是直接證據之間的“一對一”。例如:傷害案件中,沒有目擊證人,只有被告人供述和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證實被害人首先動手,其是正當防衛(wèi);被害人陳述則證實是被告人故意挑釁并首先動手打其,兩人對于案件事實的敘述截然相反。再如在受賄案件當中,行賄人的證言證實其給了受賄人財物,而受賄人則供述,兩人當場只是聊聊天,其沒有受到行賄人的任何財物,如此,雙方在是否給與財物的問題上證言迥異,而當時現(xiàn)場又沒有第三個人??梢姡耙粚σ弧贝_實給司法實踐中認定事實造成極大的障礙。
顧名思義,直接證據能直接證明案件事實,其證明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對于直接證據“一對一”的案件,一個直接證據主張案件事實成立,另一個直接證據否定案件事實成立,兩個證據針鋒相對,互不相容。[5]在這種情形下,就要全面運用證據相互印證,充分發(fā)揮間接證據的積極作用,用若干個間接證據來印證直接證據。
筆者舉一個貪污的案例,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張某利用擔任某房地產公司銷售部經理的職務便利,在辦理該公司對外租賃及銷售房屋的過程中,通過偽造代理協(xié)議的手段,使該公司本不應支付的十幾萬元的中介代理費通過轉入其他公司帳下為其倒轉現(xiàn)金,并將上述錢款據為己有。
被告人供述,其的行為都是受領導傅某的指使,是按照傅某的吩咐將公司錢款轉移到其他公司帳戶的,在偽造的代理協(xié)議上都有領導的印戳,其提取的現(xiàn)金也都給了領導;而公司領導傅某提供的證言則是另一種陳述,證實這些都是被告人張某的行為,自己毫不知情。其與被告人共事多年,相互之間比較信任,被告人拿來的文件其基本不細看就會簽字蓋戳,有時候自己的印章還在被告人處存放,且沒有收到任何錢款等。這樣,在案件事實上,兩份證言出現(xiàn)了兩種證明作用相對的敘述,法庭最終根據全案證據的印證情況,認定了被告人的貪污犯罪事實。
首先書證方面,公訴機關提供了簽署的代理協(xié)議,轉賬支票等證據,上面均有被告人在“經手人”欄的簽字,而且經鑒定報告顯示這些都是被告人的字跡;第二,證人證言方面,錢款轉入的其他公司負責人或者經手人都證實是被告人張某與他們聯(lián)系,他們按照約定留下一部分報酬,其余現(xiàn)金均被被告人張某提走等事實;第三,經偵查機關取證,錢款轉入的其中一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正是被告人張某。第四,被告人對于自己的辯解無法提供任何的證據。
綜上,從全案的證據分析,間接證據之間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證據鏈,證實被告人以虛構代理協(xié)議的方式侵吞了公司的財產,與傅某的證言相互印證??梢?,在“一對一”的證據情況下,充分發(fā)揮和挖掘間接證據的作用,確定間接證據之間的相互印證,以及間接證據與直接證據之間的相互印證,從而認定案件事實。
先看一個案例,被告人宋某采取挖洞入室盜竊香煙等物品,公訴機關指控五起犯罪事實,均是采用相同的方式作案,被告人承認并且供述了其中四起,但對其中的一起始終不予供認。
針對這起犯罪事實,公訴機關提供了被害人的陳述,證實丟失財物的情況;證人證言,證實案發(fā)當晚,其聽見隔壁家的房上有動靜,但是沒有看見什么人;刑事科學技術鑒定書,證實存放被盜物品的貨架上提取的指紋系被告人宋某所以遺留。在這起案件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性的證據,即指紋。那么有單憑指紋是否能認定犯罪事實呢?
指紋從其物證特性上講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完全的排他性,但是從證明作用上分析,其只能證明被告人曾經到過作案現(xiàn)場,并不能證實被告人實施了犯罪行為。本案除了指紋之外,還有被害人陳述和證人證言,但這兩份證據均不能證實被告人宋某實施了犯罪行為。
所以,盡管這起犯罪事實的作案手法與被告人實施的其他幾起犯罪事實相同,且被告人在現(xiàn)場留下指紋,但是公訴機關提供的證據之間缺乏內在的相互聯(lián)系,且不能相互印證,故這起犯罪事實不能予以認定。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如果在公訴機關提供的證據鏈條中出現(xiàn)被告人的有罪供述,結果則會不相同。被告人的有罪供述與指紋,這對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之間能夠相互印證,證實被告人實施了犯罪行為。
綜上,如前所述,指紋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有助于準確認定被告人的身份,但是在審查證據和認定案件事實時,要把握好指紋在證據鏈條中的作用和定位,即間接證據,仍然需要和其他證據相互印證,形成完整的證據鎖鏈,才能證明案件事實。
在文章的結尾處,筆者還想再次強調的是刑事證據相互印證從理論上講是一種證據規(guī)則,但在司法實踐中,應當成為法官辦理案件,認定事實和審查證據的基本思路。在長期的司法實踐當中,我國逐漸形成了證據相互印證的辦案傳統(tǒng)。雖然,隨著現(xiàn)代訴訟制度的不斷發(fā)展,相互印證正在經受著多方面的考驗,有學者提出它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刑事訴訟的效率,且仍無法完全避免刑事錯案的發(fā)生。但筆者認為,證據相互印證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司法理性主義的必然要求,同時也符合刑事訴訟對公正價值的致力追求,也是經過實踐檢驗的,且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我們一定要在司法實踐中進一步繼承并將它發(fā)揚光大。
[1]呂青.論相互印證—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模式的現(xiàn)實路徑[J].山東審判,2008,(2):82.
[2]謝小劍.我國刑事訴訟相互印證的證明模式[J].現(xiàn)代法學2004,(12):72.
[3]龍宗智.相對合理主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38.
[4][英]喬納森·科恩.證明的自由[J].何家弘譯.外國法譯評, 1997,(3):28.
[5]阮堂輝.間接證據理論的思辨與實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83.
On the Rational Lim itation of Mutual Verification of Crim inal Evidence
ZHANG Yuan
(Beijing West District,Beijing,100035)
During the practice of criminal trial,examining evidence is to analyze,research and identify evidence,to find out the obj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evidence and fact,to analyze the power of proof,and thus to make the correct cognizance of fact.When examining evidences,firstly you should proceed with single evidence,secondly consider of the verification of each individual evidence.And then you should gather interlacing evidence chain by comprehensively measuring mutual verification of all individual evidence and firmly grasping the verification scale and reasonable limitation.
Single evidence;individual evidence;horizontal verification;vertical verification
D925.213
A
2095-1140(2012)02-0094-05
2012-02-22
張媛(1979- ),女,江西上饒人,法學碩士,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刑二庭助理審判員,主要從事刑事訴訟法研究。
葉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