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君,董桂芝,高會全
患者,男,24歲。因“雙下肢肌痛、無力3個月,加重3 d”入院?;颊哂?個月前勞累后自覺腰部及雙下肢麻痛、乏力,休息后癥狀減輕,可堅持正常工作;2個月前行腰椎MRI檢查提示“L4/5、L5/S1椎間盤突出”,服“腰痹通膠囊”無好轉(zhuǎn),后自購中藥(具體不詳)治療約1個月,雙下肢麻痛癥狀稍減輕;3 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四肢肌肉酸痛、無力,以雙下肢為主,為持續(xù)性劇痛,疼痛時不能活動,并伴惡心、嘔吐,少尿?;颊甙l(fā)病3個月內(nèi)體重減輕約10 kg。否認家族遺傳史。入院查體:生命體征平穩(wěn)。C2~6壓痛,C6~T1水平腫脹壓痛,腰椎曲度可,活動受限,腰椎棘間及椎旁壓叩痛明顯,四肢肌肉無萎縮,廣泛壓痛,以下肢為重;雙上肢肌力、肌張力正常,雙下肢肌力Ⅲ級,肌張力正常,活動受限,屈伸無力;雙側(cè)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病理反射未引出。實驗室檢查:谷丙轉(zhuǎn)氨酶4000U/L,谷草轉(zhuǎn)氨酶12 200U/L,乳酸脫氫酶1104U/L,肌酸激酶140 56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6440U/L。血沉8mm/h。免疫學檢查:抗O(0 U/m l),C 反應蛋白 12mg/L,類風濕因子 0 U/m l,尿素 18 mmol/L,肌酐 246.28μmol/L,尿酸 11 728 μmol/L,血鉀 5.558 mmol/L。肌電圖肌源性損害(輕度),雙側(cè)正中神經(jīng)損害。心電圖“左前束支傳導阻滯”。肝B超“輕度脂肪肝”。股四頭肌外側(cè)緣取肌肉活檢,結(jié)果示:①少量炎性細胞浸潤;②橫紋肌溶解(大量)、壞死、鈣化。病理診斷“脂質(zhì)沉積性肌病”。臨床確診代謝性肌病。入院后立即給予每日行床旁CRRT(血液濾過率 215 ml/h,超濾量 200m l/h,置換液流量 35m l/kg·h)10 h連續(xù)3 d,繼之給予每日血液透析,并給予激素、烏司他丁、還原性谷胱甘肽等抗炎、抗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保肝降酶、預防感染等,15 d后上述異常指標恢復正常,28 d后患者好轉(zhuǎn)出院。
脂質(zhì)沉積病是肌肉中長鏈脂肪酸代謝障礙引起脂質(zhì)在肌纖維內(nèi)沉積的一組肌病,與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有關(guān)。主要由于肉毒堿或肉毒堿棕櫚酰基轉(zhuǎn)移酶缺乏,導致肌細胞中自由脂肪酸不能進入線粒體進行能量代謝,從而沉積在肌細胞所致。引起LSM的病因,主要為肉堿缺乏或肉堿棕櫚酰基轉(zhuǎn)移酶缺乏。感染、分娩以及某些藥物可以誘發(fā)此病。該患者無家族性遺傳病史,因“腰椎間盤突出”自服中藥治療,考慮可能為該病誘因。脂質(zhì)代謝性肌病病因復雜,臨床變化復雜多樣,因此臨床上需與急性或慢性多發(fā)性肌炎、重癥肌無力、進行性及營養(yǎng)不良、格林-巴列綜合征等鑒別診斷。該病臨床診斷依據(jù)臨床表現(xiàn)加肌肉活檢脂肪染色是診斷該病的主要方法。治療方面,首選激素治療,同時應減少和限制脂肪酸消耗,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入,肉毒堿治療有助于改善肉毒堿缺乏患者的癥狀,中鏈甘油三酯已用于VLCAD的替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