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
(盧龍縣畜牧局劉田各莊動物防疫監(jiān)督站,河北秦皇島 066400)
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主要表現為仔豬黃白痢和水腫病。隨著養(yǎng)豬業(yè)規(guī)?;l(fā)展,該病呈上升趨勢,致使仔豬成活率和斷乳窩重降低,嚴重影響了養(yǎng)豬業(yè)的發(fā)展。由于致病性大腸桿菌存在廣泛的耐藥性,而且血清型多,抗原復雜,給防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本文對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黃痢、白痢、豬水腫病的病原、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防治做了深入研究,針對當地豬場提供的腹瀉嚴重的仔豬黃白痢病料,進行了細菌分離鑒定和藥敏試驗,以期為仔豬大腸桿菌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一些技術參考資料。從而為完善豬病綜合防治提供好的實驗依據,使集約化養(yǎng)豬場發(fā)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0年6~9月,在我國中南部分省份出現了大量不明原因的豬的死亡,疫情來勢猛,傳播快,波及范圍廣,各種品種、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在一些疫區(qū),發(fā)病死亡率高達50%以上。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豬的腸道傳染病。根據發(fā)病日齡和病原菌血清型的差異,豬大腸桿菌病可分為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仔豬水腫病3種。仔豬黃痢是出生后幾小時到1周齡仔豬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腸道傳染病,以劇烈腹瀉,排出黃色或黃白色水樣糞便以及迅速脫水死亡為特征。仔豬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10 日齡左右仔豬發(fā)生的消化道傳染病。臨床上以排灰白色粥樣稀便為主要特征,發(fā)病率高而致死率低。豬腸道菌群失調、大腸桿菌過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病因。豬水腫病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毒素引起的以斷奶仔豬眼瞼或其它部位水腫、神經癥狀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一)病料來源 2012年1月盧龍縣劉田莊一豬場送檢的疑似大腸桿菌病的病死仔豬三頭,死亡時間不超過12 h。
(二)細菌分離培養(yǎng) 無菌采集具有黃痢、白痢癥狀的仔豬糞便,接種于麥康凱培養(yǎng)基上,37℃溫箱中培養(yǎng)24 h。挑取紅色中等大小光滑菌落,接種于普通肉湯增菌,置37℃溫箱培養(yǎng)16~18 h。觀察到6個疑似菌株用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16 h后均為紅色菌落,在伊紅美藍瓊脂上培養(yǎng)16 h后均為紫黑色帶金屬光澤的中等大小圓形菌落。
(三)細菌形態(tài)學觀察 將培養(yǎng)物分別劃線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平板和伊紅美藍瓊脂平板進行細菌培養(yǎng),24 h后挑取平板上可疑菌落抹片染色鏡檢,后將疑似菌落少許再接種于普通肉湯,供以后試驗用。將組織培養(yǎng)物涂片染色鏡檢,革蘭氏染色鏡檢均為革蘭氏陰性中等大小桿菌。
(四)生化試驗和致病力測定 糖發(fā)酵及生化反應按常規(guī)進行,然后進行菌液制備,將分離菌接種于營養(yǎng)肉湯,于37℃培養(yǎng)16~18 h,4℃保存?zhèn)溆?。接著進行動物試驗,從該豬場選擇健康仔豬10頭,隔離飼養(yǎng)1周,保證臨床健康。將仔豬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5頭,A組仔豬接種2 ml營養(yǎng)肉湯菌液;B組接種相同劑量的滅菌生理鹽水,然后再進行隔離飼養(yǎng)。
生化試驗結果顯示,分離的6株細菌都能發(fā)酵葡萄糖、麥芽糖和乳糖,并產酸產氣;部分菌株不分解蔗糖,不產生硫化氫,吲哚和甲基紅試驗(M.R)均為陽性,V-P試驗為陰性,由此可判定分離菌株為大腸桿菌。
分離菌在肉湯中培養(yǎng)18~24 h,呈均勻混濁,管底有粘性沉淀,液面管壁有菌環(huán)。A組仔豬3 d內全部死亡,剖檢有與原發(fā)病豬相同的明顯病變,仔豬的心血、肝和脾均能回收到接種菌;B組仔豬全部健康存活,7 d后剖檢未見有病變。
(五)藥敏試驗 利用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頭孢噻肟、鏈霉素、環(huán)丙沙星、恩諾沙星、紅霉素等8種藥物按K-B紙片擴散法將被檢細菌涂布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上,間隔一定距離貼上各種藥敏試紙,于37℃培養(yǎng)24 h。結果顯示,所有分離菌均對丁胺卡那霉素、頭孢噻肟、恩諾沙星敏感,而對其他藥物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藥性。
主要病變?yōu)樗[。胃大彎和賁門部位的胃壁水腫,切開水腫部,可見黏膜層和肌層之間有一層膠胨樣水腫,無色或帶茶色或紅色,厚度不一,范圍約數厘米;胃底有彌漫性出血;上、下眼瞼,結腸腸系膜及淋巴結水腫,整個腸系膜呈涼粉樣,切開有多量液體流出;腸黏膜紅腫,甚至出血;有些病豬直腸周圍存在一層膠胨樣水腫;全身淋巴結幾乎都有水腫病變;心包、胸腔、腹腔有較多積液,液體澄清無色,或帶黃色、紅色,暴露空氣后形成膠胨狀。
從豬場分離的6株細菌,經培養(yǎng)特性、形態(tài)及生化試驗鑒定,表明均為致病性大腸桿菌。藥敏試驗結果表明6株大腸桿菌對丁胺卡那霉素、頭孢噻肟、恩諾沙星敏感,而對其他藥物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藥性,這與臨床上濫用抗生素關系密切,導致了大腸桿菌的耐藥性。通過對分離菌的藥敏試驗,該豬場應選擇敏感的藥物丁胺卡那霉素、頭孢噻肟、恩諾沙星進行治療,且應注意交替用藥,按療程投藥,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一)預防措施 大量的臨床資料表明:環(huán)境因素不良、飼養(yǎng)管理不善、技法和混合感染是當前大腸桿菌病流行的重要原因,所以對大腸桿菌引起的三種疾病應該統(tǒng)一有序的采取綜合防制大腸桿菌在三個不同的仔豬生長階段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尤其大腸桿菌血清型方面有很大相同或相似之處,不能完全分割開來防治,而要考慮其整體性,并注意研究其區(qū)別點采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
1.加強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特別是在懷孕1~20 d和90 d以后的營養(yǎng)供給,為胎兒發(fā)育提供充足營養(yǎng),提高仔豬的初生重、母豬產后泌乳量和仔豬的抗病力。給母豬飼喂全價料,蛋白質水平不要過高。保持飼料的相對穩(wěn)定性,不喂發(fā)霉、糟渣飼料,加喂青飼料,保證乳汁充足。
2.加強產房管理。產房保持清潔干燥,注意消毒。在母豬臨產前5~7 d全身用溫水清洗干凈并消毒,然后轉入已消毒好的分娩欄舍,并立即再次消毒豬身及欄舍,以減少產房污染。豬體可用0.5%的過氧乙酸溶液噴霧,產床用2%的火堿消毒。接產時用0.1%高錳酸鉀液擦試乳頭、乳房及會陰,同時擠去乳頭中的奶水3~4滴。母豬分娩時有專人守護,所產仔豬放在有干凈墊草的容器內,盡可能安排母豬在春季或氣溫干燥時產仔,以減少發(fā)病。分娩舍、保育舍遵守“全進全出” 和“空欄消毒、間歇一周” 的原則。在分娩限位欄上吊紅外線燈進行保溫,產房溫度應控制在22℃~25℃,仔豬活動區(qū)第1周溫度應在35℃左右,以后每周降低3℃~5℃,2周后控制在 25℃ 左右。
3.加強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必須及早吃上初乳,從初乳中獲得母源性抗體。在有本病的豬群中,也可進行藥物預防,仔豬出生后馬上用抗菌藥物口服或注射, 連續(xù)數天,但不可與動物微生態(tài)制劑同時應用。對新生仔豬吃初乳前喂服微生態(tài)生物制劑如非致病性大腸桿菌Ny~10、促菌生、調痢生、乳康生等,通過調節(jié)仔豬腸道內微生物區(qū)系的平衡,抑制有害大腸桿菌的繁殖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注意在仔豬白痢和水腫病的高發(fā)階段也應采用藥物預防的方法防止發(fā)病。仔豬出生后3 d內應補鐵,每頭注射含有硒、鈷、維生素A、B、D、E的鐵劑“血豐”180 mg,防止發(fā)生仔豬貧血,并補硒、維生素E等,增強仔豬抵抗力,做好仔豬的保溫工作,保持豬舍的干燥。在消毒和清潔過程中必須注意保持有較長的豬舍干燥時間,不能使豬舍長期處于潮濕狀態(tài),尤其是冬季更應注意,提早補料。一般為7日齡訓料,14日齡補料,21日齡進入旺食。補料應堅持少給勤添,逐漸加量。提早補料可滿足仔豬迅速生長的需要,并刺激腸道盡早適應固體飼料,增強胃腸道機能,以減少腹瀉的發(fā)生。
4.免疫接種。疫苗接種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接種疫苗能改善仔豬的健康狀況或減少糞便中致病性大腸桿菌的分離率,含有K88、K99、987P纖毛和LT腸毒素 B亞單位的滅活苗效果最好。 疫苗應用的注意事項:(1)根據大腸桿菌血清型鑒定結果,最好用與自己場血清型相一致的疫苗, 條件許可時可以生產自家苗。 (2)當用一種疫苗效果不好,疫苗保護率低時,可能是本場的細菌血清型與疫苗血清型不一致,應及時更換其它血清型的疫苗。(3)K88-LTB雙價基因工程苗, K88-K99雙價基因工程苗,二者按說明要求14 d注射一次,30 d再注射一次。實踐證明,采用二次免疫的效果比一次免疫效果要好的多。
(二)藥物治療
1.仔豬黃痢的治療。由于仔豬發(fā)病日齡小,病程急,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不過一旦出現腹瀉,馬上對整窩豬用藥物預防治療,可減少損失。本菌易產生耐藥性,應先做藥敏試驗,選最敏感的藥物治療?;前粪奏?.2~0.8 g、三甲氧芐氨嘧啶40~160 mg、活性炭0.5 g,混勻分2次喂服,每天2次,至痊愈。慶大霉素,口服,每千克體重4~11 mg,1 d2次;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4~7 mg,1 d1次。環(huán)丙沙星,每千克體重2.5~10.0 mg,1 d2次,肌注。硫酸新霉素,每千克體重15~25 mg,每天2~4次。
2.仔豬白痢的治療。治療要及時,只有在早期治療和改善飼養(yǎng)管理的前提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有的病程延長到2~3周以上,其恢復的仔豬生長發(fā)育緩慢??偟恼f來,如能改善飼養(yǎng)管理,及時進行治療,預后是良好的。治療的藥物同仔豬黃痢,磺胺嘧啶0.2~0.8 g、三甲氧芐氨嘧啶40~160 mg、活性炭0.5 g,混勻分2次喂服,每天2次,至愈。慶大霉素,口服,每千克體重4~11 mg,1 d2次;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4~7 mg,1 d1次。環(huán)丙沙星,每千克體重2.5~10.0 mg,1 d2次,肌注。硫酸新霉素,每千克體重15~25 mg,每天2~4次。但最好以藥敏試驗為依據,選擇最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
3.豬水腫病的治療。本病治療效果不好。利用分離的病原菌制備高免血清,給仔豬口服或注射,可用于預防或緊急治療。對發(fā)病仔豬在飼料中加入鹽類瀉劑連用2 d,然后用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或硫酸鏈霉素,每天2次,連續(xù)注射2~3 d。對此病主要是綜合、對癥療法。病初采用亞硒酸鈉、維生素E及對癥治療,有一定的效果。
4.免疫球蛋白療法。經大腸桿菌苗免疫過的健康豬血清中獲得的免疫球蛋白制劑,用于仔豬上,可以大大提高仔豬對黃痢、白痢、水腫等病的抗病力。其保護率可達90%以上,效果確實可靠。
總之,豬大腸桿菌病是豬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條件性疾病。豬群生存、生長的內外環(huán)境因素對該病的發(fā)生與傳染有著重要的影響。環(huán)境因素適宜,該病的發(fā)生和傳染的機會就少,則不易發(fā)病。如果環(huán)境因素偏離了豬群所需的適宜范圍,豬群就會發(fā)病。只有把各種內外環(huán)境因素控制在豬群所需的適宜范圍內,才是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而發(fā)病后的治療則是被動的應急措施。如果只注重治療而忽視預防工作往往收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對豬大腸桿菌病的防治關鍵在于加強飼養(yǎng)管理,做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衛(wèi)生消毒,消除各種發(fā)病誘因。日常要提供全價優(yōu)質飼料,并足量補充維生素和電解質;夏季還要注意防暑;應添加飼料添加劑,如碳酸氫鈉、桿菌肽鋅、維生素C等;嚴格執(zhí)行衛(wèi)生防疫措施,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由于各地大腸桿菌的血清型,特別是優(yōu)勢血清型存在差異,有效而通用的菌苗尚未出現,因此篩選地區(qū)性和免疫原性優(yōu)良的大腸桿菌菌株制作菌苗,乃是防制大腸桿菌免疫預防的基礎。建議有條件的豬場,最好采用自家滅活苗,這樣效果可靠,更適用于血清型復雜的地區(qū),所以我們應根據本地及本場的發(fā)病特點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