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同生 羅 瓊 吳秦川 楊 靜 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西安710003)
耳鳴是在周圍環(huán)境中沒有相應聲源時,患者自覺耳內或顱內有某種聲音的主觀感覺。耳鳴給人們帶來許多不便和煩惱,而耳鳴患者表現的這一心理及植物神經癥狀可能會在背部脈絡上表現,我們在針刺治療耳鳴時,發(fā)現耳鳴患者脊柱及相鄰經脈上有壓痛點,與耳鳴心理癥狀有相關性。在相應部位進行脈絡施治,可提高耳鳴患者的療效。茲將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30例耳鳴者均是2011年1月~2011年12月來本院針灸科或耳鼻喉科就診的門診或住院患者,并同意接受背部脈絡診治的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57歲,平均42歲;耳鳴時間最短1個月,最長8.5年,平均1.3年。
治療方法 所有觀察對象均依文獻[1]診斷、納入符合耳鳴標準的患者,并且簽署知情同意。
觀察方法 按文獻[2]方法:耳鳴背部脈絡(?。┧脑\法:確診為耳鳴后即行體格檢查,令其俯臥,雙手平置體側,醫(yī)者立于患者一側,從第7頸椎棘突間隙下及旁許開始,用拇指均勻用力依次按壓椎間隙及周圍,至腰5止。無任何暗示,令被檢者及時告知壓痛及其他陽性反應出現部位及情況。
背部脈絡(病)刺治法[3]:尋找陽性反應點;無菌消毒,以防止感染;點刺放血,出血量較少時增加拔罐。
背部施治方法操作要領及注意事項:刺血療法副作用較少,但在手法和刺血量必須掌握好,操作手法要穩(wěn)、準、狠,由于該操作創(chuàng)面較大,要求無菌操作,以防止感染。下針時如出現穴位和血絡不吻合,采用寧失其穴,勿失其絡的原則,點刺穴位時不宜太淺,深刺血絡時要深淺適宜,針刺時以中營即止,避開動脈血管,如果誤傷動脈造成血腫,立即以無菌干棉球按壓局部以止血,此外,為了更好的提高療效,應保證有效的出血量,出針后可加用拔罐。對于血量較多患者,在術前應做好思想工作,點刺、散刺法1次/每日或隔日,挑刺放血法1次/5~7d。
療效標準 痊愈:耳鳴消失,且伴隨的癥狀消失,隨訪1個月再無復發(fā);顯效:耳鳴程度降低2個級別以上(包括2個級別);有效:耳鳴程度降低1個級別;無效:耳鳴程度無改變[4]。
治療結果 30例耳鳴患者除4例無明顯壓痛或異常皮色點外,其余26例均出現顯著陽性點。
陽性點出現的部位 見表1。
絡脈針法療效情況 痊愈7例,顯效11例,有效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4.6%。從治療結果中來看,耳鳴背部脈絡診治法具有一定的療效優(yōu)勢。
典型病例 患者劉某,男,25歲,職員,2011年9月1日來診,左耳耳鳴,耳鳴如潮,勞累時加重,改變體位時亦加重,嚴重時影響睡眠,影響情緒,全身乏力,納差等。查體: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旁壓痛明顯。按耳鳴背部脈絡診治法在脾俞、胃俞刺絡放血拔罐治療2次后,耳鳴明顯減輕,隨診兩周后,基本恢復正常。
討 論 耳鳴是耳鼻喉科三大難治病之一,患者常常伴有情緒的變化,嚴重時甚至有自殺傾向。耳鳴臨床常見證候有:風熱侵襲證、肝火上擾證、痰火郁結證、脾胃虛弱證、腎精虧虛證。臨床上耳鳴多與腎及其相關脈絡穴相關,但并不是統(tǒng)統(tǒng)歸屬腎及相關經脈。本臨床報道是通過針刺相關背俞穴已達到補腎填精、滋養(yǎng)耳竅,清肝瀉火、開郁通竅;化痰清熱、散結通竅;健脾益氣、升陽通竅;疏風清熱、散邪通竅的作用。我們的觀察結果也證明了上述觀點,發(fā)現:除與腎相關外,其次與心、肝相關,再次與脾、肺相關。因此,耳鳴中醫(yī)病因病機因人而異。在治療上,只有充分體現了中醫(yī)同病異治的理念,選擇相對特異性高脈絡施治方可提高臨床療效。
本臨床觀察尚在進行中,需進一步擴大臨床樣本以確定該診療方法的可靠性。
[1]1993年出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編碼為:H93.101)》.
[2]胡 軍.海洛因依賴者脊柱陽性反應點觀察[J].中國針灸,2000,20(10):611.
[3]蘇同生.脈絡病四診及刺絡治法[J].絡病學基礎與臨床研究,2011,134-136.
[4]劉 蓬.對耳鳴療效評價的思考[J].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雜志,2008,7(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