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紅 濤
(浙江大學 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7)
大衛(wèi)·哈維(David Harvey),當代西方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地理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家。他出生于英國,1961年以《論肯特郡1800—1900年農業(yè)和鄉(xiāng)村的變遷》(AspectsofAgriculturalandRuralChangeinKent,1800-1900)一文獲得劍橋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隨后任教于布里斯托爾大學地理學系。1969年,哈維移居美國,并任教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01年開始至今,哈維在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院擔任特聘教授。
哈維著述頗豐,從1969年出版第一本專著《地理學中的解釋》(ExplanationinGeography),到2012年新近出版的《反抗之城:從城市權利到都市革命》(RebelCities:FromtheRighttotheCitytotheUrbanRevolution),他已經(jīng)出版了二十多本專著,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這些著作為哈維帶來了諸多的認同和褒獎,早在1972年,《地理學中的解釋》剛出版后不久,哈維就獲得了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頒發(fā)的“吉爾紀念獎”;1995年,他獲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頒發(fā)的贊助獎章和“瓦特林·路德國際地理學獎”,該獎被譽為地理學界的諾貝爾獎。此外,還有五所大學先后為他頒發(fā)了名譽博士學位。哈維在學界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為什么哈維會如此廣受贊譽?對此,當代英國人文地理學著名學者Nigel Thrift教授曾提出七個理由:一是他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里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理論上的確定性;二是他顯示出了一個鮮明的批判立場;第三,也是最簡單的理由,他還活著,而且精力旺盛;第四,他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歷史轉接點,這個轉接點的坐標便是1960年代;第五,他是學院中激進分子的代表;第六,他的學術生涯本身具有強烈的戲劇性;第七,他非常擅長而且有意識地揣測到了潛在讀者的興趣所在[1]226-227。當然,如果還要為Nigel Thrift教授略帶幽默的分析作一點補充的話,那就是唐曉峰先生所說的,“哈維是當代西方地理學家中以思想見長并影響極大的一位學者”[2]。盡管哈維出道于地理學,但他的學術思想深度融合了哲學、文學、社會學、人類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譜系。因此,哈維的學術著述被業(yè)內人士大量引用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據(jù)統(tǒng)計,從1981年到2002年,哈維的著述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被引用的次數(shù)高達3508次[1]224。另據(jù)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HigherEducation)公布,2007年哈維成為人文學科領域學術著作被引用次數(shù)最多的20位在世者之一[3]。正因如此,近年來國內外關于哈維的研究也漸漸增多。
雖然哈維學術思想涉及多個領域,但國內外哈維研究者們還是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空間”是貫穿哈維所有著作的主要關鍵詞。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jīng)濟地理學教授Eric Sheppard就說道:“空間問題依然是所有地理學家的最終歸宿,哈維亦不例外?!盵1]121Nigel Thrift也認為“空間”是哈維學術著作的三個關鍵概念之一[1]228。國內學界亦有類似見解:“哈維著述豐富且涉及多個主題和領域,但‘空間’是他自始至終思索和傾力闡發(fā)的核心問題。”[4]
同樣,“空間”也是哈維研究者們最為關心的核心命題,多數(shù)研究性論文都是圍繞著他的空間理論而展開的。然而,它們的闡述視角卻并不單一,有的關注空間與資本的關系,有的關注空間與城市文化的互動,這也充分顯示了哈維空間理論的靈活性和豐富性。因此,在空間研究逐漸成為“顯學”的當下,有必要對哈維空間理論研究現(xiàn)狀進行及時的梳理和反思,這不僅有利于更深入理解哈維的空間理論,也可為現(xiàn)有的空間研究提供一些參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文的意圖并不是要對所有的哈維空間理論研究進行平面化羅列,而是挑選國內外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以此來反觀哈維空間理論研究的方法取徑及邏輯架構。
新馬克思主義空間觀在哈維空間理論的定位評價中占據(jù)了主流地位。倫敦國王學院學者Alex Callinicos為此還專門撰寫了一篇《哈維與馬克思主義》(DavidHarveyandMarxism)的論文,該文開篇便說道:“任何對那些為20世紀末期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作出貢獻的歷史褒獎,都必須首先想到哈維。”[1]47Alex Callinicos指出,哈維和伊格爾頓與詹姆遜一樣,無視變幻無常的學院風尚,無論是政治立場還是知識立場,他都堅定不移地追隨著馬克思主義。斯旺西大學人文地理學系教授Marcus Doel毫不猶豫地說道:“哈維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一個地理學家,一個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寫作者?!盵1]55對此,國內學界的認識亦比較一致,早在1998年,吳志強便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哈維是當代國際城市學界中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家之一,是‘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強烈批判者。”[5]
那么,為什么要在馬克思空間觀的前面加上一個“新”字?這就涉及哈維對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修正與補充問題。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學說,雖然其著述(如《資本論》)也蘊含了一定的空間思想,但卻不夠集中。換句話說,“空間”在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著述中并不是作為一個核心詞出現(xiàn)的。在這一點上,哈維作出了轉變,在繼承列斐伏爾馬克思主義空間觀的基礎上,形成了屬于他的新馬克思主義空間觀,將資本、經(jīng)濟、權力、建筑和城市等問題,共同放置在“空間”視域中予以重新考察,進而有效地豐富了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內涵。因此,紐約城市大學的教授Cindi Katz才會提出:“哈維是當今最名副其實的辯證馬克思主義者,正如辯證法所講究的嚴密一樣,那是哈維的力量所在?!盵1]234劍橋大學地理學系的Andrew Jones則說道:“馬克思主義中的地理思想一直是哈維生涯中的核心主題,他是這方面的領軍人物?!盇ndrew Jones給他冠以“后馬克思主義者”的稱呼[6]。誠然,無論是“辯證馬克思主義”還是“后馬克思主義”,其所指向的都是與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不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新馬克思主義”。
但哈維最早的學術寫作卻是純粹的地理學寫作,于是,哈維為什么要將馬克思的思想融合到地理學中便成了國內外研究者們所共同關心的一個問題。眾所周知,哈維的第一本學術專著是《地理學中的解釋》,Eric Sheppard教授認為,這是一本邏輯實證主義的經(jīng)典之作,哈維在這本書中強調了空間的三段論:以關于人類經(jīng)驗的時空概念為基礎,拋棄空間的絕對論,發(fā)展一種有條理的空間分析型語言[1]122。John L. Paterson在他的專著《哈維的地理學》(DavidHarvey’sGeography)中也談道:“由于他在1960年代所采用的方法論,尤其是《地理學中的解釋》一書,哈維被定位為一名邏輯實證主義者。”[7]3此外,南京大學的童強也評價《地理學的解釋》作為“地理學科方法論的著作,積極倡導地理學建立自身的理論,并且運用科學方法展開研究”,因此它對“實證主義的地理學產(chǎn)生了積極的重要影響”[8]44。
但是后來哈維察覺到了邏輯實證主義地理學的諸多問題。由于它過分強調客觀、中立與科學,進而忽略了地理學與社會實踐的關聯(lián),也就是說,地理學因此缺乏應有的批判性。美國地理學者蘇賈(Edward W. Soja)對此曾有過反思:“正因為現(xiàn)代地理學具有其僵化于新康德歷史決定論的康德式‘我思’,它主要被還原為對事實材料進行的積累、分類以及在理論上進行率真的表征,對地球表面的非真實區(qū)分進行描述還原為對諸種結果的研究?!盵9]57正是站在這個角度上,哈維才認可,“地理知識的形式和內容,不能獨立于該知識之生產(chǎn)和運用的社會基礎而理解”[10]160。在探索地理學和社會關系的建構過程中,哈維重新發(fā)現(xiàn)了馬克思。
研究者們一致認為,1973年出版的《社會正義與城市》(SocialJusticeandtheCity)一書,是哈維學術興趣轉向的標志,該書是他將地理學和馬克思相結合的首次嘗試。盡管這種嘗試如今看來似乎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哈維敏銳寬廣的學術視野的確值得肯定。自此以后,馬克思的思想便成了哈維學術寫作的重要資源,并陸續(xù)體現(xiàn)在他的后續(xù)著作中。
在對哈維的空間觀進行了基本定位后,研究者們以此為基礎,開始對哈維空間思想進行具體化考察。其中,哈維對空間與資本關系的論述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作為受馬克思影響的學者,哈維的空間論述理所當然地繼承了馬克思的風格:對資本主義的批判。Alex Callinicos教授認為,哈維對資本的集中關注始于《資本的限度》一書[1]48。不過Alex Callinicos的研究視角過分沉迷于哈維和馬克思主義的聯(lián)系,進而忽略了對空間資本化的分析。Eric Sheppard教授也認可,哈維對空間的概念化是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這是他從1982年開始的政治經(jīng)濟研究寫作中最為核心的關注點[1]122。而1982年正好是《資本的限度》一書出版的年份。
那么,在哈維的理解中,空間與資本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關聯(lián)?對此,2007年,四川大學侯斌英博士在他的學位論文《空間問題與文化批評》中的第四章作了較為細致的分析。該文指出,哈維發(fā)現(xiàn)資本積累以及資本過度積累所引發(fā)的資本危機和資本循環(huán)支配了資本主義空間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興起是同它在世界范圍內的地理活動交織在一起的。無論是在美洲地區(qū)建立殖民地,還是借助公路、鐵路等交通技術的革新,資本主義的崛起之路都充滿了空間的想象。而為了進一步開拓市場、促進發(fā)展,資本主義會想方設法排除空間上的各種障礙。此外,曾經(jīng)的《新左評論》(NewLeftReview)編委成員Ellen Meiksins Wood還從“權力的邏輯”視角,來分析哈維對資本主義的理解[11]。鑒于此文未涉及“空間”命題,故在此不多介紹。
但資本主義的這種空間征服也會遭遇發(fā)展的瓶頸。赫曦瀅、趙海月在一篇研究論文中指出,哈維之所以關注資本與空間的關系,也和資本主義發(fā)展策略在20世紀末期發(fā)生了轉移有著莫大關系。因為從那時候開始,原來的福特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已經(jīng)無法化解資本主義本身所固有的困境。在這種情境下,資本家開始轉變策略,采取“靈活積累”的方式,將資本主義的矛盾通過空間進行轉移。
這種空間上的轉移策略,用哈維的話來說,叫“空間修復”(spatial fix)。英國學者Bob Jessop認為:“哈維以強調歷史唯物主義中空間的重要性而聞名,如果要用一個短語概括這一點的話,那無疑是‘空間修復’。”[1]142Eric Sheppard在他的文章中則總結了哈維思想中的四種“空間修復”:第一,建立土地市場,幫助建筑環(huán)境和資本的重新配置,并讓它變得更加靈活化;第二,使資本用來促進生產(chǎn)場所與消費場所的分離,這樣將在一定程度延緩利潤增長速度,但損失可以通過發(fā)展通信技術以促進資本和商品的流通速度來彌補;第三,為緩和本土資本積累所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通過建造海外的投資新市場來實現(xiàn);第四,地方政府機構負責地方資本積累的發(fā)展[1]125。
總體說來,關于哈維的空間與資本關系的思想論述,國內外的研究路徑都比較一致,基本上都是從反觀資本主義的危機出發(fā),以資本積累的新策略在空間征服中的體現(xiàn)為支點,將哈維和馬克思的敘事風格聯(lián)系起來,從而挖掘哈維空間理論背后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所在。
從1973年出版《社會正義與城市》一書以來,哈維對城市空間的問題進行了持久的關注。尤其是他對巴爾的摩和巴黎兩個城市的個案分析,早已成為城市規(guī)劃和城市運動中的經(jīng)典文本。所以,哈維對城市空間的論述,理所當然地引起了研究者們的興趣。
總體說來,國內外對哈維城市空間觀的評價,大體上仍建立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之下。在這方面,國外的代表性成果有沙朗·佐京(Sharon Zukin)的《哈維論城市》(DavidHarveyonCities)、迪爾(Michael J. Dear)的《后現(xiàn)代都市狀況》(ThePostmodernUrbanCondtion)以及肖特(John Rennie Short)的《城市秩序》(TheUrbanOrder)。佐京是當代著名的城市文化研究專家,她和哈維一樣,都是紐約城市大學的教授。在《哈維論城市》這篇文章中,佐京談道:“哈維告訴我們,城市是為資本的流通而設立的,無論這些資本是關于人(勞動力)的、商品(貨物和信息)的,還是關于抽象的金融?!盵1]103她覺得哈維的工作始于也終于資本在城市中的表達,它連貫的是投機主義(speculatio)、企業(yè)主義(entrepreneurialism)以及身體政治(body politic)的文化表征。前面兩點很明顯與資本有關,他追隨的是列斐伏爾和齊美爾的經(jīng)驗。至于后面的身體政治一說,佐京談道,哈維將“身體政治”作為自己城市論述的一條主線,這個啟發(fā)源自他看到法國革命中關于女性表達自由的圖片,或者更早一些,源自他開始將城市看做是一個復雜組織中身體的自我管理,而這種經(jīng)驗在雅各布斯的著作中得到了體現(xiàn)[1]118。但佐京這篇文章總體的基調似乎還是傾向于對哈維的批評,比如她認為哈維舍棄了對城市豐富社區(qū)生活的觀察,或者缺乏對社會資本積累在都市貧民窟中成功經(jīng)驗的關注,另外,他還對城市中的美學經(jīng)驗不聞不問。
迪爾則在他的代表作《后現(xiàn)代都市狀況》一書的第四章“后現(xiàn)代主義城市化的夭折”中也考察了哈維的城市空間思想。他認為哈維對后現(xiàn)代主義城市化采取了近乎“敵視”的態(tài)度,并將哈維的城市思想重點概括為“城市政治經(jīng)濟理論”,它包含三個本體要素:空間、時間和金錢。“盡管哈維是在強調破碎,他的城市化理論仍完全保持在全球性的水平上”[12]103??梢钥闯?,迪爾對哈維作出的努力持有一定的肯定。但和佐京一樣,迪爾也將主要筆墨用在了對哈維的批評上。比如他指出哈維城市化理論中抹殺了如下聲音:差異性問題、差異性涉及與后現(xiàn)代話語相關的學科中的問題、對自然和環(huán)境方面的不同聲音的漠視。此外,他還認為哈維過于追求元理論,雖然對后現(xiàn)代主義橫加批駁,卻忘了審視自己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在文中,他甚至偏激地認為:“時間遲早會證明,索哈和哈維所重建的只不過是一個過了時的馬克思主義的貧民窟?!盵12]114
然而,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肖特卻對哈維的城市研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尤其是對《社會正義與城市》一書,認為它提出了“一項了不起的認識論突破:觀念來自具體的社會背景,因而就不能抽象第討論社會公正;相反,應該將它放回到寬泛的社會背景中去加以考慮”。在這種認識論的轉變下,“城市的概念也隨之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城市被看成是推動和表現(xiàn)社會進程的重要元素,而不再是一個僅就自身存在的東西,不再是獨立的調查對象”[13]115。哈維的工作轉變了人們觀看城市空間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肖特認為,哈維發(fā)出的聲音是真實的,他所從事的事業(yè)是對于學術的莊嚴獻身,他具備敏銳的洞察力。
反觀中國,由于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各種城市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部分學者對哈維城市空間思想的關注。王金巖和吳殿廷的《城市空間重構:從“烏托邦”到“辯證烏托邦”》一文,就是直接借鑒哈維的理論來反觀中國城市現(xiàn)狀的例子之一。董慧的《當代資本的空間化實踐——大衛(wèi)·哈維對城市空間動力的探尋》一文則重點關注哈維對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理論框架下城市空間動力的探尋,該文認為,“空間動力研究需要放置于哈維的時空動力學視域中”,而所謂的“時空動力學”就是關于資本積累的動力學。所以,董慧的文章實際上還是借鑒哈維的理論資源,從而探討作為資本積累的當代空間實踐與城市化的本質問題,并應和了哈維的城市正義構想,提出“城市正義”是城市空間動力的“政治承諾”與“道德訴求”[14]。在中國城市問題日趨嚴峻的情況下,這種構想的提出無疑有著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以上是目前國內外哈維空間理論研究最為流行的三個主題。當然,這并不代表哈維空間理論的全部。Eric Sheppard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就指出,除了《社會正義與城市》等文本所表達的資本空間化思想之外,哈維還提供了四個重要空間主題:非經(jīng)濟的時空概念(non-economic aspects of space and time);地方、空間與全球化規(guī)模的重要性;時間與空間的辯證部分;另類地理學想象(alternativ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同樣,英國學者Derek Gregory也恰如其分地評價道:“哈維的作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解讀?!盵1]1的確,就像前面所分析的,在研究者眼中,哈維的空間理論包含了多個向度??傮w來說,這些研究基本把握了哈維空間理論的知識背景及理論語境,相關成果也比較豐富。但是鑒于各種理由,目前哈維空間理論的研究現(xiàn)狀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主要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系統(tǒng)性的研究成果較少。在國外,關于哈維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三本,分別是DavidHarvey’sGeography(John L. Patersonn,1984)、LiveTheory:DavidHarvey(John Paul Jones,2006)以及DavidHarvey:ACriticalReader(Noel Castree & Derek Gregory,2006)。第一本偏重于介紹哈維早期的地理學研究,第二本則主要是對哈維的著作、論文以及主要觀點進行平面化的介紹。第三本是哈維國外研究中最為重要的著作,該書主要由不同學科的著名學者所撰寫的論文組成,有的關注哈維與馬克思主義關聯(lián),有的考察哈維的城市研究,如此等等。其相關內容已在前面提到過,在這里就不對其內容進行過多介紹。但此書依然只算是論文集,不是哈維空間思想的專門研究著作。而在國內,目前仍然沒有一本關于哈維的研究性著作(更不用提哈維的空間思想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雖有幾篇,但其研究視角較為單一且未能成書,影響也相對有限。從這個意義上看,哈維的空間理論研究還有待深入。
其次是研究方法不夠豐富。通過前面的綜述可以看到,哈維空間思想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維度上,單一的方法論與哈維空間思想的豐富性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事實上,哈維空間思想中有價值的地方遠不止此,他的學術寫作深度結合了文學、美學、電影、倫理學等多種知識背景。因此,將哈維空間理論只限定在馬克思主義視域內無疑是不夠科學的,未來研究者們應該努力挖掘哈維空間理論中其他有價值的地方,以此來提高哈維空間理論研究的整體水準。
[1]Noel Castree & Derek Gregory.David Harvey: A Critical Reader[C].London:Blackwell,2006.
[2] 唐曉峰.思想者哈維[N].中華讀書報,2002-05-29.
[3] Gill,J.Giddens trumps Marx but French thinkers triumph[N].Times Higher Education, March 26, 2009.
[4] 葉超,蔡運龍.地理學思想變革的案例剖析[J].地理學報,2012(1).
[5] 吳志強.介紹David Harvey和他的一本書[J].城市規(guī)劃匯刊,1998(1).
[6] Andrew Jones. Dialectics and Difference[J].Human Geography,Vol.23,No.4,1999.
[7] John L.Paterson.David Harvey’s Geograph[M].Totowa:New Jersey,1984.
[8] 童強.空間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9] 蘇賈.后現(xiàn)代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0] 哈維.資本的空間[M].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
[11] Ellen Meiksins Wood.Logics of Power: A Conversation with David Harvey[J].Historical Materialism,volume 14,2006.
[12] 迪爾.后現(xiàn)代都市狀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3] 肖特.城市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4] 董慧.當代資本的空間化實踐[M].哲學動態(tài),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