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平
(井岡山大學,江西吉安 343009)
消費生態(tài)化趨向與大學生消費道德
曾建平
(井岡山大學,江西吉安 343009)
當前消費生態(tài)化呈現(xiàn)五大趨向:“合度”——適量消費,“合宜”——綠色消費,“合道”——文明消費,“合味”——多元消費,“合是”——本真消費。而大學生中所存在的盲目消費、超前消費、攀比消費等不當消費行為與這種趨向背道而馳,這對于大學生的人格健全、社會認同、信仰構建等產生了嚴重的危害。因而,大學應當以消費生態(tài)化的趨向來引領和指導大學生的消費,要宣傳正確的消費觀念、營造合理的消費文化,提高學生的消費能力,使之形成適應消費生態(tài)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道德習慣。
消費生態(tài)化;消費道德;大學生
所謂消費生態(tài)化,是指對自然生態(tài)結構、功能無害(或較少有害)的消費方式,是在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基礎上、以維護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為前提的一種可持續(xù)的消費方式[1](P89)。它建立在對地球資源蘊藏、環(huán)境容量、生態(tài)承載力有限性的科學認識之上,以資源節(jié)約和環(huán)境友好為實踐取向,是對工業(yè)文明時代生態(tài)破壞或反生態(tài)型消費方式的揚棄與超越[1](P89)。當前大學生中所存在的盲目消費、超前消費、攀比消費等不當消費行為與這種趨向背道而馳,這對于大學生的人格健全、社會認同、信仰構建等產生了嚴重的危害。因而,大學應當以消費生態(tài)化的趨向來引領和指導大學生的消費,要宣傳正確的消費觀念、營造合理的消費文化,提高學生的消費能力,使之形成適應消費生態(tài)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道德習慣。
消費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就行為緣由來看,造成資源枯竭、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當前的消費問題主要是過度、奢靡、高碳、不環(huán)保、不循環(huán),這表現(xiàn)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生的各個階段——衣、食、住、行、游、生、老、病、死、葬。這種不合理的消費模式,直接加重了自然的負荷力,導致了人異化于自然,人的貪婪最終造成了自然界滿足人類需要的能力降低,甚至于喪失;同時,過度強調物欲的滿足,造成了人類精神家園的空虛,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危機。為此,要批判和抵制工業(yè)文明時代消費主義的消費主張,變革工業(yè)文明時代形成的揮霍性消費、奢侈性消費、低俗性消費等消費“陋習”。當前,消費方式已然呈現(xiàn)如下五大生態(tài)化趨向。
1.消費數量方面的“合度”——適量消費。當前,對環(huán)境資源造成重大影響的消費方式是“過度”(部分地區(qū)也有缺量消費)。所謂過度消費是指脫離現(xiàn)實經濟條件與合理需要的消費,過分地追求感官滿足,超出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費。它主要表現(xiàn)為炫耀性消費、畸形消費和超前消費,但其最終結果是浪費。炫耀性消費,是一種為消費而消費的行為,如斗富比闊,這是一種追趕時髦和浪潮的“面子消費”,是一種顯示身份和地位的“榮譽消費”,是一種張揚丑惡人性的“惡性消費”。在這里,消費產生了裂變,本來是用來滿足人們在物質上、精神上、審美上、文化上或其它生活所必需的消費,成了“意義性消費”,即消費是為了博得“榮譽”?;蜗M是一種反常態(tài)的非理性消費,如,黃金宴、人體宴、活人墓。這種消費已經嚴重異化,成了一種病態(tài)行為,一種對物品的無度索取、占有、蹂躪,人們依靠這種占有來滿足常態(tài)所難以得到和填充的某種偏執(zhí)[2](P33)。超前消費是一種不顧自身的消費能力或社會的消費條件,把滿足未來需要當做當下消費問題來解決的方式。這在年輕人群體中具有較高的市場。過度消費的后果是嚴重的,將導致經濟上、倫理上、發(fā)展上等方面的問題,會造成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提倡合度的適量消費必然成為消費生態(tài)化的首選。其合理性在于,在經濟層面,它是與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消費;在環(huán)境層面,它充分考慮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嚴格按照環(huán)境的承載能力和容量來進行消費,反映了環(huán)境的限度;在道德層面,它既充分吸收了傳統(tǒng)的倫理智慧,又為環(huán)境問題的解決提供倫理支持。這種消費主要體現(xiàn)為健康型適量消費、深度型適量消費、均衡型適量消費、閾值型適量消費[1](P91-92)。
2.消費內容方面的“合宜”——綠色消費。在消費時代,消費發(fā)生了異化,人們在瘋狂的消費中失去了自我,使得消費成為純粹為了獲得身份差異與社會認同的手段,當一種欲望滿足后,下一個更大的欲望接踵而至,構成了一個欲望的無窮序列,由此,物的尺度與價值已經代替了人的尺度與價值。正因為此,20世紀70年代,隨著環(huán)境保護運動的蓬勃發(fā)展,西方國家相繼爆發(fā)了以“綠色產品”為消費主導的“綠色革命”,一種新的消費觀念——“綠色消費”應運而生。所謂綠色消費是指選購綠色產品、減少生活垃圾、符合生態(tài)要求的消費方式。具體而言,國際上公認的綠色消費有三層含義:一是倡導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二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得處置,不造成環(huán)境污染;三是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huán)保,節(jié)約資源和能源,實現(xiàn)可持續(xù)消費。綠色消費對消費者個人、人類社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都是有益的,是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既有利于社會又有利于自然,既有利于當代又有利于后代的具有“多重功效”的消費模式。綠色消費之所以“合宜”,是因為它一方面合乎人的目的性維度。綠色消費蘊涵了一種生態(tài)意識,主動放棄了無節(jié)制的物質欲望,理性地根據生活的需要來進行消費,它把對自然的義務、敬重意識和生態(tài)意識與自我約束的理念融為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消費的人的目的性維度。另一方面,綠色消費合乎自然的生態(tài)維度。人的消費終于自然界,消耗之后的廢棄物最終回歸到自然。正當的消費方式不僅要在主體方面建立合宜性的道德標準,而且要在客體方面確立合理性的生態(tài)尺度[1](P92-93)。
3.消費性質方面的“合道”——文明消費。文明消費是就消費的價值取向、道德傾向而言的合乎社會道德價值的消費,針對的是奢靡消費、低俗消費等不文明消費而言的。奢靡消費既是扭曲和異化了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欲望的物質表達,所有的消費都只是為了滿足不斷膨脹的欲望和虛假的需要,并非為了生活、自我實現(xiàn)以及人的全面發(fā)展,形成了沉迷于物欲、毫無精神追求的“單向度的人”,也是人的不合理需求受到外界的刺激與煽動而產生的欲求。某種意義上,奢靡消費、奢侈品雖然可以促進消費,增長GDP,但更重要的是,它忽視了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的負面影響[1](P93-94)。正如森所說:“奢侈品可以改善某些人的生活質量;但是把奢侈品等同于或優(yōu)先于總體滿足生存與加強的需求,那是沒有道德上、政治上的或者心理上的合理性的”[3](P234-235)。而低俗消費就是無知的、盲目的非理性、反道德的消費,如修陵墓、造廟宇、看風水、算命占卜、大吃大喝、吸毒、賭博、酗酒以及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以滿足虛榮、盲目攀比、追求享樂等為導向和目的的低俗消費,既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鋪張、浪費,耗費有限的社會資源;又容易敗壞社會風氣,助長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及時行樂等思想,容易助長貪污腐敗、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文明消費要求安全、健康、效益,反對不道德的消費。人的消費行為本質上是一種道德行為,應當是建立在科學理性思維基礎上的自覺行為,而不應當是非理性的盲目行為、野蠻行為、低俗行為。任何消費都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都會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古今中外從來沒有與道德無關的消費行為。反過來,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對其消費方式具有重要影響作用。道德品質高尚、社會責任感強的人,在消費過程中會自覺嚴格要求,厲行節(jié)約。
4.消費選擇方面的“合味”——多元消費。人的消費是多層面、多層次需要的個性化滿足,而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那種把人的需要限制在物質層面的“藍色服”,限制在精神層面的“樣板戲”的時代一去不復還了。社會生產必須持續(xù)關注不同消費群體不同的消費需求,同一消費群體的個性化消費表達,這樣才能使消費合乎所需,受眾歡迎。多年來的文化下鄉(xiāng)之所以難以為繼,根本原因是送下去的“戲”脫離農村實際,把城里人的生活表達放在農民面前必然無法獲得響應。從理論上來說,人們的消費可以分為基本生存型和享受發(fā)展型。前者是指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費,消費者的基本生存需要包括為了生存而必須的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的需要,從消費對象來看,基本生存型消費是指消費者所消費的對象主要是吃、穿等物質生活必需品;后者是指為了滿足消費者某些方面的享受和發(fā)展需要,從消費對象來看,享受發(fā)展型消費是指消費者所消費的對象主要不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享受發(fā)展型消費中,服務消費、精神文化消費等占有很大比重。人們在不同的社會發(fā)展,其消費追求必然不同。作為提供消費客體的社會必須針對不同群體、階層,人們的生活狀況、生存境遇提供不同的消費對象,使不同的消費主體均能根據自己的財力、能力、需要作出合乎自身特質的消費選擇。
5.消費發(fā)展方面的“合是”——本真消費。所謂本真消費就是使消費回到其真實的、真正的內涵之中。消費的本質是保證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是為了使人獲得幸福:既要以豐裕的物質產品維持生命、健全體魄、升華自然感覺、充實生活;又要以高雅的精神產品完善人格、凈化心靈、陶冶性情,擺脫動物機能式的消耗之舉,使消費成為確證人的本質力量的活動,使人在逐漸完善自我的同時亦能體驗到幸福的感受,并在幸福感的激勵下追求進一步的發(fā)展。為此,要降低人們的物質欲望,減少物質需求,提倡簡樸生活,追求道德生活。簡樸生活是一種有著明確的幸福觀念、把消費當作手段而不是目的的生活方式,遵循的是一種“物質簡單些,精神富足些”的消費價值觀。簡樸生活的前提是消費主體擁有高度的自我控制意識和對社會、對他人、對自然的責任意識,是消費主體在消費時能夠考慮到與社會、與他人、與自然的關系。本真消費的關鍵是消費主體要有自覺抵制奢侈消費、甘于過簡樸生活的消費意識,正如艾倫·杜寧所說:“當大多數人看到一輛豪華汽車首先想到它導致空氣污染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會地位的時候,環(huán)境道德就到來了。同樣,當大多數人看到過度的包裝,一次性產品或者一個新的購物中心而認為這些是對他們子孫犯罪而憤怒的時候,消費主義就處于衰退之中了”[4](P102-103)。
誠然,大學生作為特殊消費群體,并不是過度消費、奢靡消費、高碳消費、低俗消費的主體。但是,大學生身上所具有的不當消費行為仍然值得重視和警惕。
盲目消費。只顧眼前之需,盲目地消費,在大學生中頗有市場。除了生活、學習之需之外,其他的消費也大量存在,諸如,人情消費、娛樂消費、旅游消費、上網消費。而且,一些大學生一邊參加各類環(huán)?;顒?一邊卻無視資源、能源的有限性,就餐使用一次性餐盒,教室、寢室開著長明燈,任由水龍頭長流水……,毫無循環(huán)利用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甚至有的大學生寧愿不交學費,卻花高價去購買考試舞弊器。盲目消費現(xiàn)象的存在主要緣由在于,大學生是一種消極性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取向主要受到消費主義的影響;他們沒有收入來源,消費條件主要是靠家庭的接濟,這種無收入來源體驗的生活使得他們難以體會消費的真諦,非理性支配著他們的消費模式。
超前消費。據2011年6月23-7月23日間一項《關于“時尚雜志的消費主義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的調查》[5],當前大學生每月支出在500元以下的僅占5.2%,500-1000元的占62.9%,1000元以上的占32%。可見,大學生的年均消費額已經遠遠高出了同期中國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而且,大學生的支出結構既很超前,又極不合理,其中,使用手機、電腦、CD、MP3、錄音筆等現(xiàn)代化設備是其消費額中的主體。此外,情感支出、培訓支出、旅游支出等價格昂貴,例如,旅游在個人總開支占30%以上的人群有18.6%,占10-30%之間的占50.5%。
攀比消費。消費具有互相影響的效應性,特別是大學生作為一種集體生活的群體,同學之間的消費狀況、水準、方式、對象等會互相對比,從而產生從眾、攀比的心態(tài),這就使得他們之間的消費互相競逐,飲食消費講求高檔,日用消費講求品牌,娛樂消費講求新潮,人情消費講求闊氣。上述調查數據顯示,在注重化妝品的品牌上,15.5%的學生持“非常注重”,49.5%的學生“較為注重”。
大學生中所存在的這些不當消費實際上是他們的消費觀、價值觀的現(xiàn)實反映,這既會給他們當前的成長構成直接危害,也會為他們走向社會埋下隱性危害。
首先,不當消費行為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格健全。人格即是人之為人的標準,健康人格則是各種良好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xiàn),一個人的人格可以通過一系列恒定行為模式來描述。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會影響自身的行為和認知,當人格不健全時,他的行為和認知會出現(xiàn)偏差,偏差嚴重的話,還會出現(xiàn)錯誤的行為,這就不僅影響到他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響到他人的生活。任何健康人格都必定包含著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人所具有的道德人格既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所在,也是人與人的區(qū)別所在。動物沒有自己的善惡、美丑、是非觀念,也沒有要求其他動物對他和自己對其他動物給予尊重、公正、免于傷害等精神性需要;作為人與人相區(qū)分的規(guī)定性,人格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的差別,但人的道德品質有優(yōu)劣、道德境界有高低,作為個人的尊嚴、價值和品質的總和,在每個人那里是不一樣的,而多寡的差距就是一個人在社會道德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差別、人格高低的標識[6](P168)。消費是人的恒定行為,這不僅反映著人的生活內容,也體現(xiàn)著人的道德風貌。大學生活也不例外,不僅日常學習是消費活動,其他行為也多是以消費形式出現(xiàn)的。大學生的不當消費行為使消費遠離了其本身的含義、本真的意義,蛻化為占有、使用與消耗消費對象從而外顯為消費對象所體現(xiàn)的符號象征,而這些符號象征正是消費者的虛幻欲求。當這種不當消費行為與行為主體之間的虛幻欲求的滿足能夠輕而易舉地關聯(lián)起來時,也就是說,一旦通過這種異化消費能夠達到物欲滿足所帶來的快感,尋求到感官的刺激和精神的麻痹之時,消費行為所具有的道德手段和目的的正當性就會變得無足輕重,主體之人格也便偏離健康軌道。反過來,那些本是虛幻的欲求又會不斷刺激消費主體追逐不當消費。當前大學生的不當消費已經給他們的人格帶來了一系列的消極反應,諸如愛慕虛榮、貪圖享受、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等。這種消極人格極易扭曲應當引起教育者的重視。
其次,不當消費行為影響著大學生的社會認同。社會認同建基于自我認同,是個體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生成的社會意識,具備社會認同能力的人能夠認識到個體與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他既是屬于特定社會群體之中的一員,又能夠接收其他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根據社會認同原理,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么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大學階段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熟之際,在這個時候,外界的反應和刺激很容易給他造成示范、從眾效應。大學生的盲目消費、攀比消費,首先是他們的消費理性缺失或不充分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其他成員對于消費個體的認識、判斷產生了影響。他們周圍的人的做法對消費個體決定自己應該怎么行動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這種校園認同雖然不能比肩社會認同,但由此造成的后果卻是長遠的、嚴重的。一方面,校園認同使他們認為,“大家如此我也如此”不是錯誤的,不當消費并非“不當”,這便在客觀上縱容了大學生為了追逐消費品的符號意義而在經濟上競相攀比,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支出,使一些家庭經濟條件窘迫的大學生陷入貧困境況,從而產生自我認同的焦慮;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校園社會的消費有意識地建構了個人或群體的身份象征,符號象征的消費成為了這個群體的基本結構元素和交往語言,這種把這種校園認同等同于社會認同的認識,使得消費主體與他所歸屬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失去了聯(lián)系,從而在近期產生觀念、心理和行為的沖突及焦慮體驗,遠期則為今后走向社會奠定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基礎,而校園消費文化與社會主體文化之間發(fā)生的錯位實際上會導致社會認同的破碎和異化。消費文化上社會認同的碎片化正是消費主義泛濫的有力基礎。
再次,不當消費行為影響著大學生的信仰構建。大學生中的不當消費,歸根結底,其本質都是“拜金主義”思想作祟。物質主義、拜金主義是消費主義存在的肥沃土壤,而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又是消解正確信仰的普遍前提。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的全部價值意識的定向形式。一個人不能沒有信仰,沒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沒有靈魂。信仰是促使觀念、理論、思想向實踐轉化的橋梁和中介。因為,不論人們以什么為信仰對象,信仰這種精神形式的特征,都在于把某種價值觀念置于思想和行動的統(tǒng)攝地位上,成為價值意識活動的調節(jié)中樞。這是信仰發(fā)揮作用的內在機制。這種機制所展示的邏輯是,信仰是由興趣而有認識,而有摯愛,而有激情,而有奮斗[7]。大學階段是信仰建構的有利時機,大學生基本擺脫了少年的稚氣,又向往獨立人格、獨立選擇、獨立判斷。這就需要信仰來調節(jié)。而信仰有自覺與不自覺、科學與不科學、先進和落后之分。當不當消費主宰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實踐領域和日常活動之時,不自覺、不科學、落后的信仰就會控制著他們,物質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的信仰就會扎根在他們的心靈。這時,欲望就會異化為需要,“無限制和無節(jié)制成了貨幣的真正尺度”[8](P132),正是生產和消費、消費主體和消費對象的“無限制和無節(jié)制”,導致全球社會存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和生態(tài)危機。因此,如何糾正大學生不當消費行為,如何以消費生態(tài)化趨勢來引導大學生正確地消費便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的矯正,一種生活事項的調整,而是一種正確信仰的建構,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調適。
大學生如何消費才是道德的,才是符合消費生態(tài)化趨向的?大學生不當消費問題主要呈現(xiàn)在大學校園,但解決這個問題卻需要國家與社會、家庭與學校在消費宏觀環(huán)境、中觀環(huán)境、微觀環(huán)境等層面的支持與配合。
首先,政府部門的文化營造。轉變消費方式,政府應該始終堅持主導地位,積極營造和肯定一切“生態(tài)善”、“生態(tài)美”的社會風尚和消費文化。通過制度化、系統(tǒng)化、大眾化的教育,提高消費者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推進消費觀念的更新。這主要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1.節(jié)約資源,減少污染,如節(jié)水、節(jié)紙、節(jié)能、節(jié)電多用節(jié)能燈,外出時盡量騎自行車或乘公共汽車,減少尾氣排放,等等;2.綠色消費,環(huán)保選購,選擇那些低污染低消耗的綠色產品,像無磷洗衣粉、生態(tài)洗滌劑、環(huán)保電池、綠色食品,以扶植綠色市場,支持發(fā)展綠色技術;3.重復使用,多次利用,盡量自備購物包,自備餐具,盡量少用一次性用品;4.垃圾分類,循環(huán)回收,在生活中盡量地分類回收廢紙、廢塑料、廢電池等,使它們重新變成資源;5.救助物種,保護自然,拒絕食用野生動物和使用野生動物制品,并且制止偷獵和買賣野生動物的行為。
其次,新聞傳媒的輿論造勢。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整個社會被裹脅在西方消費主義的浪潮中,滲透到生活的每個方面。這種潮流與社會輿論的推動、商家的廣告、媒體的追捧等因素分不開,這些因素共同烘托出了極不成熟不理性的消費市場。媒體輿論要把宣傳生態(tài)消費教育當成一種時尚,一種高品位的象征,為大學生的健康消費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再次,大學校園的消費教育。大學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前站,應當以消費生態(tài)化的趨向來引領和指導大學生的消費,使之形成適應消費方式生態(tài)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道德習慣。第一,宣傳正確的消費觀念。要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指導思想,在學校基本教育功能中融入消費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一切資源和機會來全面提高師生環(huán)境素養(yǎng)、消費道德水準。在消費方面,尤其要結合消費生態(tài)化的趨向,突出消費道德的核心價值,確立并倡導科學消費觀念:“合度”——適量消費,“合宜”——綠色消費,“合道”——文明消費,“合味”——多元消費,“合是”——本真消費。
第二,營造合理的消費文化。人們的行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發(fā)動、發(fā)生、完成的,只有文化才能為一種生活方式提供價值、觀念、知識以及道德上的合法性。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利用大學生理性漸趨定型的機會,營造科學、理性、和諧的校園消費文化,變“消極性消費”為“自主性消費”,促使大學生主動思考消費與生態(tài)之間的緊張關系,消費與人格健全、消費與社會認同、消費與信仰構建之間的能動關系,讓大學生認識到合理消費不僅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還有利于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使生活消費與環(huán)境、資源相協(xié)調。
第三,提高學生的消費能力。消費能力屬于綜合能力的內容,不僅包括理性判斷、科學選擇,也反映了消費主體的認知、情感、意志、心態(tài)。當前大學教育基本上缺失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把它當成一種可以自我養(yǎng)成的素質來看待。大學應秉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生活中、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大學生的消費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使他們的消費道德認識不斷趨于成熟,并逐漸轉化為大學生自身的消費道德行為,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消費判斷能力、選擇能力、知行合一的能力,激發(fā)他們的消費使命感和消費責任感。
[1]曾建平.消費方式生態(tài)化的價值訴求[J].倫理學研究,2010(5).
[2]曾建平,代峰.生態(tài)視域下的消費文明[J].哲學動態(tài),2009(2).
[3][美]德尼·古萊.殘酷的選擇:發(fā)展理念與倫理價值[M].高铦,高戈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美]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未來[M].畢聿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http://www.sojump.com/report/867190.aspx
[6]曾建平.尋歸綠色——環(huán)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王樹林,曾建平,戴木才,等.論面向新世紀的信仰教育[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Ecological Consumption Trends and College Students'Consumption Ethics
ZENG Jian-ping
(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Today,there are five trends in ecological consumption,that is,to be moderate,green,proper,diverse and natural.However,there exist some improper consumption behaviors in college students like unplanned consumption,excessive consumption and show-off consumption,which are not only non-ecological,but also harmful for the students'personality soundness,social identity and belief development.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ecological consumption trends.It is imperative to spread correct consumption philosophy,establish reasonable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improve students'consumption affordability,hence to help students'develop life styles and consumption habit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ecological consumption principles.
ecological consumption;consumption ethics;college students
B82-05獻標識碼:A
10.3969/j.issn.1674-8107.2012.05.005
1674-8107(2012)05-0026-06
(責任編輯:吳凡明)
2012-05-17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消費—生態(tài)’悖論的倫理學研究”(項目編號:11AZX010);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倫理學視野下的‘消費—生態(tài)’悖論研究”(項目編號:10YJA720005)。
曾建平(1967-),江西新干人,教授,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倫理學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