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欣榮
北洋造“光緒元寶”是清光緒年間,由北洋機器局鑄造的機制銀元,是清代晚期出現(xiàn)的貴金屬貨幣。
據(jù)史料記載:光緒十六年(1890年),廣東省率先引進外國鑄幣技術(shù),開始機制以“光緒元寶”為名的銀元。以后,清中央政府和各地也開始了機制銀元的活動,中國近代銀元制度得以建立。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機器局試鑄出一套五種幣值的銀元,主幣為“壹圓”。光緒二十三年,又繼續(xù)鑄造一套,并更換了中英文紀年和增加了英文“大清”,其他和二十二年造銀元基本一致。光緒二十四年又繼續(xù)鑄行。光緒二十五年,清政府決定將北洋機器局更名為銀元局,至此以后所鑄銀元改為北洋造“光緒元寶”,有二十五年版、二十六年版、二十九年版、三十三年版和三十四年版。
筆者是一名錢幣收藏愛好者,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收集老銀元。在筆者的藏品里,無論是數(shù)量上,還是種類上,北洋造“光緒元寶”最多。這主要是得益于家鄉(xiāng)的這片熱土,有著厚重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大同地處晉、冀、蒙交匯處,是北方的主要交通要道,同時也是商貿(mào)往來的集散地,昔日的輝煌和繁榮,給大同留下了豐富的財源。散落在大同及周邊縣區(qū)的老銀元非常多,可以說收集老銀元具有得天獨厚的好條件,北京和南方等地的老收藏家們都有感受,早年收集的藏品里,就有來自于山西大同的。筆者借此機會,將收集到的北洋造“光緒元寶”銀元展示給大家,以供鑒賞。
二十三年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造“光緒元寶”銀元,正面是滿漢文“光緒二十三年”,北洋機器局造,中間珠圈里有漢字“壹圓”,上部有國號“大清”二字,兩旁各有一枚六角星。背面是一條長角龍圖案,兩根龍須下垂,末梢朝上彎曲,中間龍珠,英文環(huán)繞龍身四周。二十三年造銀元有兩種版別,一是“斜眼龍”(圖1),龍眼呈三角形。二是“圓眼龍”(圖2),龍眼呈圓形。
二十四年造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造“光緒元寶”銀元,正、背兩面沿用二十三年造銀元圖案,年號改為二十四年。與二十三年造相比較,龍角稍短,龍須彎曲向下,龍的臉部有明顯變化(圖3)。
二十五年造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正值清政府將北洋機器局更改為北洋銀元局。所以二十五年造“光緒元寶”銀元,啟用了新的版式。正面是中間珠圈,內(nèi)有滿漢文字“光緒元寶”,珠圈外左右各有一裝飾圓點。上部“北洋造”三字,下部有重量說明庫平七錢二分。二十五年造背面也啟用了新的龍圖案,中間龍珠上有火焰,與二十四年造有明顯區(qū)別,可以說是鑄錢史上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二十五年造鑄造時間短,發(fā)行量也少,留存到現(xiàn)在相對少一點。因此,從目前來看二十五年造銀元有兩種版別,一種是“眼鏡龍”(圖4),看上去龍的眼睛呈雙圈,為了便于區(qū)分,收藏的人們就稱它為“眼鏡龍”版。另一種是“實心眼”龍(圖5),看上去是一雙“實心”眼珠。因此人們就稱他為“實心眼”龍版。二十五年造銀元還有個區(qū)別,就是龍胸前龍珠分直火焰和曲火焰(圖4、圖5)。
二十六年造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是中華民族災難的一年。6月10日,以英法等國組成的八國聯(lián)軍,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8月,天津、北京等地相繼淪陷,清政府潰敗逃往西安,北洋銀元局毀于戰(zhàn)火。因此,鑄造二十六年造“光緒元寶”銀元被迫停止。
筆者有幸曾在1992年收集到了一枚,那時的北洋造銀元不論哪個年份,鄉(xiāng)下人賣的都是一個價。當時花了八十元錢收集到這枚錢的情形,在筆者心里一直記憶猶新。筆者僅此一枚,近年來只是在拍賣會上見到過,但因價格昂貴,且逐年上漲,因此再無緣能收集到了。
二十六年造“光緒元寶”銀元,正、背兩面沿用二十五年造圖案,年號改為26(圖6)。由于此錢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和無數(shù)次的災難,能夠留存下來,可以說是十分珍貴。
二十九年造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造“光緒元寶”,正背仍然沿用了二十六年造銀元圖案,年號改為29。二十九年造的銀元也相對少一點,其中有幾種特殊版別,稱的上是稀有品種:
1. 29年造“標準29字”版(圖7),特征是與大字“29”相比較小,此“29”字在29年造版中是最常見的,可以說是29年造中的標準年號版。
2. 29年造“大字彎勾29”版(圖8),特征是“29”明顯偏大,且“29”兩字尾部呈彎勾狀。無論在字體和字形與其他“29”有明顯區(qū)別。
3. 29年造“大字耳型9”版(圖9),特征是“9”字上下對稱,看似像人的耳朵,收藏界稱之為“耳型”版。
4. 29年造“大字腰型9”版(圖10),特征是“9”字像豬腰形,收藏界稱之為“腰型”版。
5. 29年造“英文G后無點”版(圖11),特征是英文“G”后無點。
6. 29年造“英文G后小點”版(圖12),特征是英文“G”后有一小點。
7. 29年造“英文G后大點”版(圖13),特征是英文“G”后有一大點,與小點版相比較點明顯大。
8. 29年造“th下長點”版(圖14),特征是29后的“th”下有兩長點。
9. 29年造“th下小點”版(圖15),特征是“th”下兩點較小。
三十三年造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造“光緒元寶”,仍然沿用二十九年版模式,年號改為33。33年造的33兩字書寫很有特色,3字首尾卷曲,具有趣味性,為錢幣增添了藝術(shù)美感。喜愛收藏老銀元的都稱之為“卷3”。33兩字初看差別不大,但仔細觀察有很大差別。
1. 33年造“33兩字連筆”版(圖16),特征是兩個“3”字分別都是連筆,看似一筆書寫。
2. 33年造“3字尖腰形”版(圖17),特征是兩個“3”字腰部向前呈尖形。
3. 33年造“3字單分體”版(圖18),特征是第二個“3”字中間分體,分兩筆書寫。
4. 33年造“33字雙分體”版(圖19),特征是兩個“3”字中間都分體,都是兩筆書寫。
三十四年造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王朝已進入了一個衰敗的年代,朝野上下一片混亂。光緒皇帝、慈禧太后相繼死于北京。在這個復雜的歷史背景下,三十四年造“光緒元寶”也出爐了,三十四年造銀元繼續(xù)沿用三十三年造圖案,年號即為34。鑒于混亂局面,在鑄錢方面也出現(xiàn)了隨意性,喪失了權(quán)威性和嚴肅性,使三十四年造銀元在數(shù)量上和版別上都出現(xiàn)了泛濫局面。
1. 34年造“勾3旗4”版(圖20),特征是“3”字首尾呈彎勾,“4”字猶如一面旗幟。
2. 34年造“卷3旗4”版(圖21),特征是“3”字首尾朝里卷曲,“4”字猶如一面旗幟。
3. 34年造“卷3異4”版1(圖22),特征是“3”字首尾向里卷曲,“4”字右邊多一豎線,寫法異常,較為少見。
4. 34年造“卷3異4”版2(圖23),特征是“3”字首尾向里卷曲,“3”字首尾都連接著一個圓點,“4”字右邊多一豎線,寫法異常,較為少見。
5. 34年造“平腳4”版(圖24),特征是34的“4”字下一橫呈直線。
6. 34年造“凹腳4”版(圖25),特征是“4”字下一橫中間凹回。
7. 34年造“平3旗4”版(圖26),特征是“3”字前部和上部呈平直型,“4”字猶如一面旗幟。
8. 34年造“寬4”版(圖27),特征是“4”字較寬,在整個34年造版系列中,它屬于比較典型的。
9. 34年造“小字34版”(圖28),特征是“34”二字較小,“3”字上部呈明顯彎勾。
10. 34年造長尾龍“點云”版(圖29),特征是長尾龍,龍尾與龍爪相接,左龍爪上部云呈點狀。
11. 34年造短尾龍“點云”版(圖30),特征是短尾龍,龍尾與龍爪隔開,左龍爪上部云呈點狀。
12. 34年造長尾龍“開口云”版(圖31),特征是長尾龍,左龍爪下方云紋呈開口型。
13. 34年造長尾龍“閉口云”版(圖32),特征是長尾龍,左龍爪下方云紋呈閉口型。
14. 34年造長尾龍“細龍刺”版(圖33),特征是長尾龍,龍左側(cè)肩部龍刺較細。
15. 34年造長尾龍“粗龍刺”版(圖34),特征是長尾龍,龍左側(cè)肩部龍刺較粗。
16. 34年造短尾龍“細龍刺”版(圖35),特征是短尾龍,龍左側(cè)肩部龍刺較細。
17. 34年造短尾龍“粗龍刺”版(圖36),特征是短尾龍,龍左側(cè)肩部龍刺較粗。
18. 34年造長尾龍“空心眼”版(圖37),特征是長尾龍,龍的眼睛呈空心。
19. 34年造長尾龍“實心眼”版(圖38),特征是長尾龍,龍的眼睛呈實心。
20. 34年造“長尾龍”版(圖39),特征是龍下部龍尾與龍爪相接。
21. 34年造“短尾龍”版(圖40),特征是龍下部龍尾與龍爪相隔離。
以上就是筆者將收集到的北洋造“光緒元寶”,經(jīng)過整理分類,列舉出的各種版別,并配有照片和簡單敘述。由于筆者在錢幣研究上并不專業(yè),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望大家諒解,并懇請廣大錢幣收藏愛好者們給予指正。
北洋造“光緒元寶”老銀元,是清代中央政府鑄造的貨幣,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信譽程度都有別于地方版。在我國近代金融貨幣流通領(lǐng)域內(nèi),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成為研究我國近代貨幣發(fā)展史的重要課題。北洋造老銀元內(nèi)涵獨特、龍態(tài)生動、版別豐富,贏得了眾多錢幣收藏愛好者們的喜愛。
眾所周知,我國近代機制幣老銀元,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貨幣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材質(zhì)珍貴,制作精美,具有等值和保值功能,是中國錢幣收藏的重要領(lǐng)域。由于老銀元在市場停止流通時間已久,且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和外國侵略者的掠奪。有的已被收繳進入國庫,有的被銷毀熔煉,有的流落異國他鄉(xiāng),現(xiàn)民間已很少見到,特別是個別珍稀品種,更是十分罕見。
歷史終歸是過去的故事,但是我們還能從那些鈐刻著不同圖案的老銀元上,探尋歲月留下的痕跡,尋找那早已被人們忘卻的記憶,這就是研究和收藏中國老銀元的魅力所在。(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