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雄波
說到陜北的米脂,人們總會想到貌傾天下的美女貂蟬,名揚天下的闖王李自成,也會想到秀甲天下的“米脂婆姨”。然而,在這些名人背后,具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米脂古城鮮有人提及。
歷經數(shù)百年歲月剝蝕和人為損毀之后,這座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古城,仍然保存了完好的整體格局。林立的店鋪,規(guī)整的四合院,雄渾的殿堂透出的古風古韻,向世人訴說著米脂的歷史沉浮。
米脂,古稱“銀州”,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是陜北黃土文化的原生區(qū)和核心區(qū)。踏上黃土高原、走進米脂、走進窯洞古城的你,既可以品味如畫的古城窯洞,尋覓俊美的米脂婆姨,也可以聽上一曲悠長的信天游,感受那原汁原味的鄉(xiāng)土魅力……
獨一份奇觀風貌
談起窯洞,不少人會想起電影《黃土地》中那些零零落落分散在黃土塬上的“土洞洞”。在人們的觀念里,窯洞一直是分散存在的,或集中在某個山體之上。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之上,視野中常會出現(xiàn)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xù)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托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
黃土文化研究專家靳之林教授等專家曾表示,人類建筑的源頭之一是黃土高原的生土建筑——窯洞,陜北窯洞則是全世界窯洞建筑的代表。資料顯示,全世界共有5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有窯洞建筑,最燦爛輝煌的是中國黃土窯洞。在我國,窯洞建筑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的陜西、山西、甘肅、河南等地區(qū)。陜北窯洞講究布局,注重裝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這些由黃土層構筑的獨特地理環(huán)境中,米脂老縣城里的窯洞極為與眾不同,在全國亦是獨樹一幟。米脂窯洞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至今仍四方規(guī)則,城門完好。最特別的是,整個古城是由數(shù)十個窯洞四合院構成的,當?shù)匕傩罩两袢栽谄渲邪簿印?/p>
在古城內,窯洞構成了四合院落,繼而形成街道,又有城門,布局十分完整,可以稱得上是研究黃土和生土建筑的活標本,堪稱窯洞民居的博物館。走進米脂,仿佛走進了窯洞的世界,無論窯洞的種類、造型、擁有量,還是布局、工藝、裝飾,在全國無出其右者。
米脂古城的窯洞建造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多數(shù)建于明、清兩朝。窯洞四合院的形式據(jù)稱由當?shù)卮髴羧思沂讋?chuàng),后來為普通百姓爭相仿效,最終形成了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窯洞古城。
古城以下城十字街為中心形成的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等主要街區(qū)保存完好。南關城垣,城墻與窯洞相結合,城防與民用相結合,在中國城池建筑史上絕無僅有。大順帝李自成行宮是突出窯洞特色的國保級古建筑群。毛主席、黨中央轉戰(zhàn)陜北、指揮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地方——楊家溝,是中西結合的窯洞瑰寶……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米脂窯洞古城內,大院小院,雞鳴犬吠,炊煙裊裊,百姓安居,活的文化依然在延續(xù)。
近千載古樸雄渾
作為縣治所在地,米脂古城已有近千年歷史。它三水環(huán)抱,兩山俯瞰,一橋飛擔,歷史街區(qū)古樸雄渾,古城格局風貌猶存。和榆林地區(qū)的古城大多數(shù)修建在山頭上的做法有所不同,米脂老城倚山而建,這與延安地區(qū)的古城有些類似:古城修建在河谷之中,但依山作為天然屏障。
宋代時,在今縣城所在地,出現(xiàn)了小村落,名曰惠家砭。宋太宗時,筑畢家寨。宋寶元二年(1039),更名為米脂寨。崇寧四年(1105),改稱米脂城。元泰定三年(1326),開始修葺米脂城,夯土加寬、加高寨墻,砌石壘門。明洪武六年(1373),綏德衛(wèi)駐米脂守御千戶王綱修上城。成化五年(1469),知縣陳貴興土拓城,將上城擴大至東城圪嶗。嘉靖二十四年(1545)正月至次年六月,修筑下城(又名關城)。嘉靖二十五年(1546)后,下城以十字街為中心形成古城一條街(東街、北街)、西街、南門街4條主要街道。萬歷六年(1573),知縣張仁覆進一步整治城垣,將上下城建為一體,城墻加高到9米,從流金沙(今東溝銀河)飲馬河畔一直盤蜒到鳳凰嶺上,建有3座城門,附設甕城、城樓。至此,老城(舊城)及窯洞古城一條街基本形成。
經歷朝歷代多次修整加固,古城南北長2.5千米,東西最寬達1千米,面積約2平方千米,呈扇形。古城城郭直到文革前還保存完好,后來部分城墻被逐步拆除,目前只剩下北門城樓。
論地理位置,米脂雖然沒有陜北其他幾處號稱銅墻鐵壁的古城那么險峻,卻也柔中帶剛。歷史記載,當年宋夏百年征戰(zhàn),數(shù)十萬大軍廝殺米脂川,卻未攻陷米脂城;清代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起義軍攻城掠寨,橫掃陜北,號稱生鐵鑄就的綏德老城也未能幸免,幾度城破,而米脂老城歷經圍攻,始終巍然未動。
其實,跨越千年歷史長河的米脂古城并不算大,古城一條街由街、巷、院組成,其街道主要以東大街、北大街為主的古城一條街為骨架,其他巷道主要分布于大街兩側,形成不規(guī)則網狀結構,狀若鳳凰單展翅。古城內地面石板和石片隨不同地形坡度,或平鋪,或豎鋪,各具特色,古樸而又富有情趣。作為整個窯洞古城聚落的主要街巷景觀,古城一條街鋪面林立,風貌依然。眾多保存比較完整的窯洞四合院大多分布在大街兩側商用店鋪的后面。
古樸的米脂窯洞古城一條街,街道兩側內以“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窯洞四合院為主格局。所謂“明五·暗四·六廂窯”式,“明五”,是指窯洞大院的正面之主體建筑是高大考究華麗的五孔磚石窯洞;“暗四”,是指五孔窯洞的兩側分別對置有稍稍藏進去的體量比較小的兩孔窯洞;“六廂窯”,是指正面主體窯洞兩側“丁”字對稱建筑的六孔窯洞。再搭配廂房、耳房、客廳、照壁、垂花門、月亮門,輔以左青龍(石碾)右白虎(石磨),制作考究的大門雄獅守護,形成窯洞四合的精美大院、套院或多進院落。
米脂窯洞老城部分建筑的屋頂沿用了北方傳統(tǒng)的飛檐民居結構,而不是陜北窯洞平頂墊土式,下面的窗戶和門洞等式樣卻是典型的陜北窯洞風格。
街區(qū)內的窯洞形式多樣,有土窯、接口窯、方口窯、石窯和磚窯。有高將軍宅(明延綏鎮(zhèn)鎮(zhèn)邊將軍)以及高家、杜家、常家、馮家、艾家等眾多的明清窯洞四合院、套院,布局巧妙、工藝精湛,裝飾考究。每個院落的照壁、抱石鼓、月亮門、垂花門、窗欞花,樣樣精彩,雖歷經世事變遷,保存較完好。街區(qū)內有觀闌門、柔遠門、商業(yè)古街、石鋪巷道;有大順帝李自成當年作驛卒的馬號圪臺、草場等遺址;有文廟大成殿和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米脂女校;有布衣作家李健候、秦腔泰斗馬建翎的故居……
數(shù)百年風云際會
自明朝嘉靖、萬歷以來,400多年過去了,以下城十字街為中心形成的古城一條街(東大街、北大街)依舊古色古香,幾百年如一日,鋪面林立,商賈云集。東大街的棗園巷、儒學巷、安巷子、小巷子、市口巷、北城巷、西城巷等巷道,格局未變,名稱未改,風貌依舊。行走在古老的街區(qū)上,每挪動一步,很可能就會拾到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
在米脂古城的老街上,人們喜歡談論歷史,談論這座縣城“控山險,扼沖要”,屬“延綏襟喉之地”,不少人都會指著坐落于古城一條街最北端柔遠門外盤龍山行宮談論李自成。
李自成的行宮,也就是盤龍山古建筑群,原身為真武祖師廟,建于嘉靖年間。據(jù)記載,李自成于萬歷三十四年(1606)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繼遷村。村里的人代代口耳相傳,他們由甘肅遷來,是驍勇的西夏國君李繼遷后人。舅父闖王高迎祥被殺之后,李自成繼任首領,并以自己杰出的才能使部隊逐漸壯大。李自成起義軍與官軍交戰(zhàn)過的州縣,在《明史》上列出的就有固始、霍丘、壽州、潁州、鳳陽、富平、寧州、魯山、葉縣、含山、和州、昭化、劍州、梓潼、江油、黎雅、青川、寧羌、廣元、宜陽、永寧、偃師22城;然而,李自成起兵數(shù)十年,戰(zhàn)火從未侵擾過米脂。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襄陽自稱新順王,命侄兒李過統(tǒng)兵3萬回師米脂。李過發(fā)現(xiàn),城北盤龍山后有群山環(huán)抱,前有無定河回繞,龍盤虎踞,氣勢雄偉;于是,便將山上的真武廟改建為闖王行宮,以恭候大順王駕臨。
米脂的李自成行宮不同于其腳下縣城的黃土城、窯洞院,竟是一派別具風格的木結構建筑。行宮依山勢起伏修建,氣宇軒昂,主要由樂樓、梅花亭、捧圣樓、二天門、玉皇閣、啟祥殿、兆慶宮等7處主體建筑組成。最特別的當屬行宮內的樂樓。正中為演出舞臺,兩廂廊為看臺。為了達到更好的音響效果,建造者在戲臺下埋了24口瓷缸,有余音繞梁的奇效。當年冬季,李自成親率大軍回歸故里,在樂樓唱戲3天。樂樓的對面是捧圣樓,樓高17米,下為拱形劵洞,是李自成當年帶領起義軍“滴血祭天,盟天發(fā)誓”的地方。
據(jù)說,清代官府以為前朝復仇懲奸的名義,曾多次欲將行宮砸爛,米脂百姓趕緊將真武大帝請回,這才使行宮免遭禍殃而保留至今。由此可見,李自成在當?shù)匕傩招闹械牡匚弧?/p>
從李自成行宮暨盤龍山明清古建筑群往下行,就是柔遠門,為米脂古城北門,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修筑,是目前僅存的城門。高7.5米,門洞寬3.5米,占地120平方米。南北為拱券通道,以三券三拱高低不同的拱券洞連接而成,中拱東西墻面上各有直徑約為18厘米的穿孔,是為關剎城門之用,北拱門額上石匾鐫刻“柔遠”二字。城門頂原建有二層歇山樓閣,毀于20世紀40年代。
從柔遠門順著北大街向城內步行,沿途所經街道皆由青石板(塊)鋪就,整條街道長約340米,古街面貌保存較為完整,兩側建筑多以住宅為主。街道兩側矗立著工藝精湛,結構相似的大門,從正脊吻獸,門當戶對都能體現(xiàn)出大戶商家、官宦人家的氣派。每戶考究的大門里面有規(guī)模宏偉,精雕細琢的四合院。
站在老街十字街口四望,歷史感油然而生。
窯洞古城一條街的東頭,連著中國最美旅游勝地之十大民居之一、全國唯一的城堡式窯洞莊園——姜氏莊園。莊園整個建筑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氣勢宏敞,巧奪天工,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建筑價值和奇特的觀賞價值。
窯洞古城一條街的南邊,連接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景觀——楊家溝。那里有聞名全國的原馬氏地主集團莊園,也是全國最大的窯洞莊園。楊家溝是當年毛主席、黨中央轉戰(zhàn)陜北取得光輝勝利的標志點,是離開陜北、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fā)點;那也是當年毛澤東、黨中央轉戰(zhàn)陜北時期居住時間最長、從事革命活動最多的地方,黨中央在楊家溝召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準備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的“十二月會議”。
徜徉老街,類似的英雄形跡還有很多。
俱往矣歲月滄桑
米脂古城是舉世無雙、以精美窯洞建筑為特色的窯洞古城,也是享譽全國的影視拍攝基地。古城寨外筑城,城上壘城,歷經千年風雨滄桑,格局依舊,風貌猶存。
行走在窯洞古城,你可以探尋元代窯洞遺存在哪里,品味古城內土窯、接口窯、方口窯、石窯、磚窯和高雙成將軍宅等眾多的百年窯洞四合院的不同精彩;可以拜謁大順帝李自成行宮和李自成當年驛馬的“馬號圪臺”、“草場”等遺址;可以登上城頭,琢磨窯洞與城垣合二而一、中國城墻建筑絕無僅有的杰作——南關城墻;可以踏訪和尋思古城“八景”(鐘聲徹漢、奎光射斗、言水金波、文屏耀彩、帝閣凌霄、什仙渡蟻、五龍應聲、古剎高禪)的悠長與厚重;可以站在文屏山巔的文昌閣上,激情朗誦李自成“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天地一統(tǒng)籠,井子開個黑窟窿”的詠雪詩,盡情欣賞“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方雪域圣境;可以探尋眾多影視劇拍攝現(xiàn)場的神奇瑰麗,分享拍攝花絮的美妙瞬間;可以傾聽米脂文廟、米脂女子高級小學校和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陜甘寧邊區(qū)米脂中學傳來的朗朗書聲;可以剪窗花繡鞋墊,也可以品嘗到秀甲天下的米脂婆姨做的噴香的小米錢錢飯;可以欣賞“發(fā)一回山水沉一回泥,想一回妹妹剝一層皮”米脂婆姨信手拈來的信天游小調……
在古城老街邊這些或奢華、或普通、或簡陋的窯洞四合院里,世世代代的人們辛勤勞作,休養(yǎng)生息。在當?shù)厝巳諒鸵蝗铡⑵降瓱o奇的生活中,古城窯洞的風韻及其承載的黃土風情文化也就這樣被傳承了下去。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