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雄超
研究性閱讀是指學生基于自身的探究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研究探索的方式主動地閱讀,以獲取有關知識的一種學習模式。
下面以“探究疊字的藝術效果”為例,談談研究性閱讀。
一、興趣是開啟研究性閱讀的金鑰匙
培根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只有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
疊字總是脫口而出。人們的稱呼就多用疊字,如“爸爸”、“媽媽”、“姐姐”、“弟弟”等,尤其是品讀孩子的疊音名,就特有味道。試想孩子的名字“婷婷”(tíng-tíng)這反復的音韻美感比單一的“婷”或是“小婷”之類的名字要顯得悅耳動聽,富有音樂性,并且更富有親昵的情味。
疊字更是歷代文人筆下的珍珠。早在《詩經(jīng)》中,疊字就已被廣泛運用。比較著名的有《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的疊字技巧對后代的影響深遠,疊字在詩歌中應用顯得特別普遍,如《古詩十九首》、崔顥的《黃鶴樓》、李清照的《聲聲慢》、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等。
生活中,文學里,疊字的使用是如此的普遍,使用疊字究竟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這樣,富有價值的研讀專題就確立了。
二、采集材料是研究性閱讀的源泉
要圍繞研究的目的(探究疊字的藝術效果)閱讀相關的材料,并做好讀書卡片。例:
有課內(nèi)的: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有課外的: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關于“疊字”的材料很多,指導學生去采集就行了。
三.悟道是研究性閱讀的靈魂
堅持兩條腿走路,自主學習是研讀的基礎,合作探究是研讀的有效途徑。在研究性閱讀中應讓學生充分地合作,自主地探究,做到課堂研究性閱讀和課外研究性閱讀相結合。其中重在悟道,悟道是研究性閱讀的靈魂。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列舉了《詩經(jīng)》中運用疊字來描寫景物的語句:“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边@段話不僅飽含著作者對神奇美妙的疊字的欣賞、贊嘆之情,而且還歸納概括了疊字具有的描摹作用:通過描景狀物的情態(tài)形狀沒有遺漏地完全地描繪出來——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迢迢牽牛星》全詩以疊音詞入詩,以描寫為主,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疤鎏觥?,寫距離之遠,同時也極盡摹寫二人相思之苦;“皎皎”,寫星光之亮,使人產(chǎn)生一種夜空廣大、星光燦爛的視覺感受。然后,詩人將視線移到織女星上。由遠而近,先人后物?!袄w纖”狀素手之修美,“札札”狀織布之繁忙,一狀形,一摹聲?!袄w纖”和“札札”,形聲生情。“盈盈”寫水之物貌;“脈脈”寫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卻“不得語”,只能含情脈脈,隔河相望,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xiàn)于紙上。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運用疊字寫景抒情,也真可謂“情貌無遺”。
第四段著力寫月下荷塘。開首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的“曲曲折折”是第二段“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的“曲折”的重疊。為什么到這里才重疊呢?因為文章是寫荷塘,不是寫小煤屑路,更重要的是這里一重疊就為寫荷葉、寫荷花、寫香氣、寫微風鋪開了場面?!疤锾铩钡娜~子,象“亭亭”的舞女的裙,這是用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語?!疤锾铩笔蔷推浜商恋膹V度看,與“曲曲折折”相承。荷葉茂密的深度則用“層層”?!皩訉印钡暮扇~中間,有象“一粒粒”明珠、如碧天里“星星”的荷花?!耙涣A!边@是接在數(shù)詞“一”后的物量重疊,其效果有相當多的意思;“星星”是活躍于口語的單音名詞的重疊,正好是“一粒?!泵髦榈倪M一步描寫。寫荷葉寫荷花,還要寫出荷花的香味:微風送來“縷縷”的清香?!翱|縷”近于“一絲絲”,給人以飄渺的感受,恰與渺茫的歌聲吻合,形成了本體與喻體。視覺、嗅覺、聽覺交織成心頭的感受。作者還從寫微風,深入到“密密”的荷葉底下的“脈脈”流水,憐惜“不能見一些顏色”?!豆旁娛攀住贰坝凰g,脈脈不得語”,作者不是也好象在嘆息“盈盈一葉間,脈脈不得語”嘛!
第五段專寫月色,用“月光如流水一般”總領,“靜靜”以示夜深人靜。寫月色又不離荷塘,“薄薄”正是塘上霧光水氣月色朦朧的寫照。上有“淡淡”的云,下有“彎彎”柳影。有明有晴,在光有影。
《荷塘月色》全文僅用二十六個疊詞,非常得體而沒有絲毫的復沓,寫景抒情,“情貌無遺”。這充分體現(xiàn)了朱自清語言藝術的才華和修養(yǎng),也充分地反映了漢語疊字在具體語境中繪景抒情的特殊功能──形象性。
疊字準確生動地描繪了真情和實景,具有撞擊心扉的藝術感染力。而疊字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音韻美,重疊的音節(jié),反復作用于人們的聽覺,能增強人們對語音的感受,使聽覺能得到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語音美感,能適應演唱和吟誦的需要。
元曲也有許多疊字用得好的范例,如《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中有一支《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鼻宕膶W評論家金圣嘆對這段文字給予了高度評價,連批了十個“妙”字,當然主要“妙”在疊字的運用,既集中表現(xiàn)了崔鶯鶯生離的痛苦,又適合曲詞演唱的要求。
白居易《琵琶行》里也有這樣的一個名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聲音本是無形的,詩人卻用手中生花的妙筆,點綴了幾個疊字,描繪出樂曲的聲形,使之化為有形的形象;深沉寬廣宏亮的大弦發(fā)出了仿佛是一陣急雨來臨時的“嘈嘈”喧鬧之聲;輕柔悲切的小弦則好像兩人之間在“切切”私語。大弦小弦兩種音響交錯一起音調合鳴,就產(chǎn)生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亮動聽的音響效果,美妙的琴聲就具體可感了,自有一種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魅力。
又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薄拜p輕”、“悄悄”等疊詞的反復運用,透露了作者難舍難分的離情,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
采盡百花細釀蜜。疊字能夠生動形象地描摹人或物的各種具體情景,可以加強感情色彩,美化聲律韻味,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取得極佳的表達效果。
總之,在研究性閱讀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要善于激發(fā)學生求知的興趣,引導學生自己質疑,引導學生運用采集材料、分析材料的學習方法,要鼓勵學生重視悟道,自己去尋找答案,以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
(作者單位:高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