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之問
秋高氣爽,一望無際的玉米地,一條彎彎曲曲的泥濘小路通向深處,路兩側是密不透風的紅高粱。在張國平先生的引領下,我們走進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村莊——被包裹在青紗帳里的邢臺縣東石門村。
在東石門村大街中部路南,有一處破敗的老宅大院,臨街是青石鋪路、只剩下大門兩側的青石門垛,正對路北一面帶瓦檐的青磚影壁,瓦上長滿雜草。院落早巳改變原來的布局,靠街邊是一座二層小樓的小院,新大門面西朝東,門前一塊空地,正對一面青磚老墻??盏厥且蛔鶐?,如今老墻成了院落的外墻。這處大院,點點滴滴,就連記憶都要消失了。
這個快要徹底風化掉的老宅大院,是故鄉(xiāng)邢臺留給王同春的唯一念想兒。隨著歲月的流逝,只有瓦檐上的一蓬雜草在風中搖曳,隱約記得從這里走出去的大西北的土皇帝,那個把整個人生和偉業(yè)都拋在大西北的邢臺大漢。
河套王的傳奇人生
邢臺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治水名人,一個是古代的郭守敬,一個是近代的王同春。王同春不是科學家,卻是名垂青史的治水專家。清末民初,王同春在西北擁有五原、臨河、安北三縣的巴彥淖爾大片地區(qū),擁有數(shù)十條河渠、200.07萬頃土地、70個牛犋(村莊),擁有數(shù)千家丁、數(shù)萬民工和佃戶,是名副其實的“河套王”。全盛時期,他年收糧食23萬余石,年收租銀17萬兩,飼養(yǎng)耕牛1000余頭、奶牛2100余頭、騾馬1700余匹、羊12萬余只、駱駝500多峰。在黃河后套及整個綏西地區(qū),他的財產(chǎn)無人可與匹敵。他開拓了后套地區(qū),捐建了五原縣城,引來數(shù)以萬計的晉、冀、陜等省漢族移民,“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傳說在他手中神奇變?yōu)閷崿F(xiàn)。
王同春,字浚川,小名進財,邢臺縣東石門人。清咸豐二年(1852年)生,民國十四年(1925年)卒。王同春幼年時因害痘左眼失明,村里人都叫他瞎進財或瞎老一。由于家境貧寒,王同春8歲時曾隨父投奔在寧夏蹬口開設皮毛作坊的伯父王成。王成制作車馬皮具,與蒙古人交易,生意紅火,因為沒有后代,王同春被收為嗣子。
從黃河到五加河,叫做后套。這塊地方,南北四百余里,東西六七百里,是蒙古民族游牧的地方,清朝時期,逐漸有漢人到這里捕魚種植。王同春來到磴口的第5年,在河套東部一個叫張振達的地商所開辦的“萬德源商號”當了修建水渠的工人。當?shù)厝斯苓@個職業(yè)叫“渠工”。由于王同春身強力壯,聰敏剽悍,挖渠技術嫻熟干練,兩年后,被地商郭大義所看中,從眾多的渠工中脫穎而出,正式當了渠頭。
清光緒六年(1881年)夏天,29歲的王同春學會了蒙語,租下三合廟喇嘛的一塊荒地獨自墾殖。但在澆水的問題上和郭大義的兒子發(fā)生爭執(zhí),于是,王同春辭去郭大義的渠頭,在老郭渠以北自行開渠。
王同春歷經(jīng)了人生最艱難的8年光景,終于開成了義和渠。
這也是他在河套地區(qū)修建的第一條灌溉水渠。此后,他的水利事業(yè)便一發(fā)而不可收。
由于沒有文化,沒有先進的測繪工具,王同春就靠目測,白天用長桿掛上水斗測量,夜間則點上香火觀察。他還有一手絕活,就是躺在地上觀測,頭朝進水方向,腳朝出水方向,僅憑目測觀察地勢高低和水的流向。
王同春依靠過硬的開渠技術,先后在后套地區(qū)自行開鑿大渠5條、支渠270多道,總長度超過4000多公里,可灌水田7000多頃、熟田27000余頃。他熟諳地理,精通水性,當?shù)厝藢λ浅3绨荨R淮嗡钢粔K地說:“尺下必有水。”眾人不信,挖掘一尺深,果然出水了。眾人很驚訝,問他原因,他說:“你們看,地鼠穿穴翻出來的土是濕的,這不是很好的證據(jù)嗎?”
平時下雨天人都要往家跑,躲風避雨,可是王同春越下雨越往外面跑,冒著大雨觀察水的流向,為開渠積累資料。就這樣,他開的渠條條通暢,能灌能排,他還利用“水經(jīng)三彎勢必急”的規(guī)律,有意在開渠時增加幾道彎以提高水的流速,解決了渠水在平原上由于落差小而流通不暢的問題。
在后套地區(qū),他以精通疏浚聞名四方。當?shù)剞r民對他十分信賴,河套人都爭著找他挖渠,河套地區(qū)的十幾道灌渠都留下他的足跡。對這個民間治水的土專家,當?shù)厝俗鸱Q為河神,又被叫做獨眼龍王。王同春在興辦水利開發(fā)后套的過程中,他的家境迅速富足起來。
從1891年到1902年,晉、察、冀、陜等地遭遇大旱,王同春先后4次共調出糧食95000余石到各省救災。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甘肅布政使帶兵過后套赴京勤王,王同春為數(shù)萬軍隊籌備糧餉,制辦軍衣,全力支持義和團反帝運動。
王同春是河套地區(qū)赫赫有名的人物,民國初年,當時的水利部長張謇聘他為治淮工程顧問,馮玉祥、傅作義、閻錫山等民國大員對他禮遇有加。
民國十四年(1925),馮玉祥率國民軍至張家口,邀請當時已經(jīng)七十三歲的王同春前往商議開發(fā)西北的辦法。次年國民軍開至后套,石友三設總署于五原,接收各渠道,邀請王同春督軍土浚渠墾田,整修道路。五月,王同春奉命協(xié)助馮軍督察水利。六月,王同春在黃河督修水口,因中暑得病,返家后一病不起,二十八日逝世,葬于五原城東門外,享年74歲。王同春病逝,五原舉城哀悼,民眾感念他的恩德,在墓前集資修繕了四大股廟,廟里供奉著景德鎮(zhèn)燒制的王同春半身瓷像。王同春用玻璃棺盛殮,陪葬那桿長年攜帶的長煙袋。
以后每年是日,群眾演戲三天表示祭奠。
王同春的事跡,被載入《清史稿》和《劍橋中華民國史》。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和北京大學教授、地理學家侯仁之曾對王同春開發(fā)黃河后套的事業(yè)給予很高的評價。
1934年,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在《禹貢半月刊》上發(fā)表《王同春開發(fā)河套記》,稱王同春為“民族的偉人”。
1935年,著名作家冰心訪問綏遠,寫有《二老財》一文,在文中,冰心稱王同春為“河套民族英雄”“河套無冠帝王”。
1947年《王同春開發(fā)河套記》被選入全國高級小學通用教材《國語》第一冊。
順德皮毛業(yè)與王同春
王同春的祖上本來十分富有,他祖父時,在太行山有數(shù)處山莊,家中養(yǎng)有騾馬百余頭,依此進行商業(yè)販運,往來于順德府(今邢臺市)、彰德府(今安陽市)、漢口(今湖北武漢)、浦口(今江蘇浦口市)、天津及北京之間,以馱運方式迎送商賈巨宦。他的三叔王斌,善于使用馱轎,跋山涉水,相當安全。一時“王家馱轎”名揚江北。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王家馱轎多在浦口為太平軍所劫。王家家道中落,到王同春年幼時已相當貧寒。
順德府自明朝開始就有經(jīng)營皮毛的習俗,城西石門村一帶不少人在城內經(jīng)營車馬皮具的作坊。清咸豐年間,王同春的伯父王成和幾個同鄉(xiāng)遠到寧夏蹬口和內蒙包頭開設皮毛作坊,之后同鄉(xiāng)去西北投奔王成者漸多。
清同治五年(1866年),年僅15歲的王同春伙同鄉(xiāng)親再次遠走寧夏投奔伯父王成。次年,因年少傷人逃到包頭西山咀子居住,從此開始了治水墾荒的傳奇生涯。王同春發(fā)跡后,大批邢臺同鄉(xiāng)沿著王同春走過的西口——山西殺虎口,到西北謀生。王同春出手闊綽,對于投奔他的邢臺人,熱情招待,安排食宿,然后贈送給上百畝甚至上千畝的田地,讓他們成為二地主。從而成為王同春的嫡系,為他效力。由此,王同春的勢力越來越大。河套地區(qū)原是蒙古人放牧牲畜的原始牧場,是皮毛原料的盛產(chǎn)地,這樣,因為王同春的關系,皮毛商人打通了西北地區(qū)與內地順德皮毛市場的貿易通道。
王同春在五原設立“隆興長”商號,經(jīng)營皮毛、糧食、生活用品,“隆興長”成為河套經(jīng)濟中心和開發(fā)后套水利的指導中心。
殺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qū))交界處,北倚古長城,西臨蒼頭河。作為一代雄關,聞名遐邇。殺虎口是歷史上的重要稅卡,是西北與內地的重要關口,更是中原與蒙古、新疆、俄國貿易的必經(jīng)之路。前幾年熱播電視劇中的“走西口”,即是殺虎口,民間俗語稱“東有張家口,西有殺虎口”,走出殺虎口,就是人煙稀少、荒涼無際的關外了。
歷史上,順德府翻越太行山到山西的官道有三條,一是通過宋家莊川馬嶺關抵達樂平(今昔陽縣),二是通過將軍墓川黃榆嶺關抵達樂平,三是通過漿水川的支鍋嶺關抵達和順,另外一條是通過路羅川白岸的英談路家騾馬古棧道抵達和順與遼縣(今左權縣),這是一條私家大道。
皮毛商人雇用大批騾馬和駱駝,經(jīng)過通往山西和順的“支鍋嶺關”和通往山西樂平(今昔陽縣)的“黃榆嶺關”以及“馬嶺關”,出入殺虎口關,往返于陜甘寧、包頭、河套、內蒙與邢臺之間。他們馱走邢臺所產(chǎn)土布和汴綢等絲棉織品,換回大量貴重皮毛。而英談路家老財路老海則從陜甘寧地區(qū)和蒙古購進大批騾馬和駝隊,經(jīng)河西走廊在殺虎口或張家口入關,皮毛在順德府加工成品,銷往大江南北,西北品種優(yōu)良的騾馬則銷往內地。
邢臺皮毛市場在鼎盛時期的年交易額,達到1500萬兩白銀,其中熟皮300萬兩。生皮收購除少數(shù)產(chǎn)于本地外,絕大多數(shù)產(chǎn)于陜、甘、寧、青、冀、魯、晉、蒙等廣大地區(qū)。邢臺的皮毛業(yè)貨源主要來自西北的包頭、內蒙、河西走廊及青海一帶,其中包括王同春控制的后套地區(qū)。
邢臺城西東石門村附近的村莊,鄉(xiāng)民多從事皮毛貿易活動,貧困人家的孩子為獲得一技之長,年紀輕輕或進城在皮毛作坊當學徒,或跟隨大人遠走西北,販運皮毛原料,甚至通過王氏家族的關系在西北的皮店當學徒。
據(jù)現(xiàn)年89歲的西高村村民梁憲令回憶,民國初年包頭有20多家皮店,最早的皮店是山西人開設的“廣興西”號皮店,邢臺人開設有4家皮店,分別是“玉珍號”“永興號”“德盛祥”和“利生玉”皮店,其中“利生玉”是包頭最大的皮店,大小伙計有近百人?!袄瘛庇?家分柜,分別位于包頭、五原、特拉溝、楊七寨和后山,共5個“記”,總號老柜先在五原縣前山咀,后遷到包頭,特拉溝是“善記”,楊七寨是“積記”?!袄瘛睎|家是王同春同鄉(xiāng)、邢臺大石頭莊的胡瓚廷,領事掌柜是同族兄弟胡文秀。皮店安裝有電話,可由包頭直接打到五原縣前山咀。胡瓚廷經(jīng)常騎一匹白馬,他在自馬前照過一幀高一米的照片,高懸在大廳內,照片上寫有“立志創(chuàng)業(yè)西北”幾個大宇。全盛時期,“利生玉”皮店曾買斷包頭所有的兔皮和山羊板皮,壟斷了所有的京津皮毛商人,皮店每年在北京印制上萬張紙質宣傳單,在西北地區(qū)廣為張貼?!袄瘛眱H包頭一地的皮店就有3個賬房先生,負責賬目管理,4個廚師負責皮毛客商的飲食工作?!袄瘛钡陌l(fā)展,與王氏家族有極大關系,作為同鄉(xiāng),胡瓚廷與王同春的六兒子王英兩人年齡接近,來往密切,無論“利生玉”皮店賠多少,蒙疆銀行都借王英的名聲,放給胡瓚廷大宗貸款,保證資金運轉,從而促進了皮店的發(fā)展。可惜胡瓚廷壯志未酬,40多歲就因肝疾病逝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誰人評說身后事
王同春在表面巨大成功和光艷花環(huán)的籠罩下,其背后隱藏有許多艱辛與坎坷。他生性良善,做事干練,脾氣卻暴戾,為開渠先后數(shù)次訴訟、5次坐牢,牢獄生活長達11年之久。他不屈服于外國勢力,也遭到清政府打壓,不得已將渠田歸公。在清政府的高壓下,他被迫解散家丁,這些家丁淪為分散在各地的土匪流寇,給民國初年的西北造成極大混亂。
在邢臺人眼里,王同春是個被歲月和歷史淹沒的人物,猶如包裹在在青紗帳里的東石門村。在一個巷子深處的小院子里,我們見到了王同春的堂孫王金祥。王金祥小名文生,現(xiàn)年77歲。王金祥的祖父王秀春與王同春是叔伯兄弟,王秀春的太祖父王斌與王同春的父親王杰是同胞兄弟,其中王成是老大,王杰是老二,王斌是老三。據(jù)他回憶,王同春身高近2米,進出門需低頭。王同春有六個兒子、一個女兒,子女中屬女兒最強悍,人稱“二老財”,被冰心譽為名震大西北的“女英雄”“后套的穆桂英”。
邢臺縣有三個石門村,按方位分別是東石門、西石門、中石門和南石門,唯獨沒有北石門。王同春遠離故土,對故鄉(xiāng)的感情很深,他安置投奔他的邢臺人,對鄉(xiāng)親尤為優(yōu)厚,并計劃為東石門王姓族人修建一座莊園,命名為北石門。因諸多因素,他為族人修建莊園的計劃被迫擱置。在蒙古五原,王同春雖然富可敵國,但是并不注重營造宅邸,他住的院落都是平平常常的土房子,這點在冰心的作品中可以證實。北方人戀家念舊,也許是他的邢臺情結所致,他把西北當作他的人生客棧,從未想在那里扎根,遺憾的是他永遠長眠在他奉獻了一生的大西北,最終沒能魂歸故里。
王同春改變了黃河后套地區(qū),促進了邢臺皮毛業(yè)的輝煌,他在中國近代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給邢臺皮毛業(yè)的歷史抹上了濃重的一筆。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