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雪
中國女教文獻,是以女性為主要教育對象的文獻,“女教”一詞,原是指后妃所聽從的婦德訓誡,后來逐漸用來指一般女子所受的閨門教育。在清末新式教育興起之前,只有少數貴族女子及從事特殊行業(yè)的女子才能接受教育。貴族女子所受教育,著重于儒家經典、閨范以及文學,比如《紅樓夢》中的黛玉要學習四書和詩詞,所以林家應該算得上較為重視女教的家庭了;而大多數貴族家庭則如同李紈家一樣,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只認得字便了,這是僅注重婦言婦德的教育。特殊行業(yè)的女子所受教育旨在取悅男性,多側重娛樂藝術方面,如明清時期,江南名妓多精通詩詞曲賦、琴棋歌舞等。
中國女教文獻起源很早,在先秦時已經產生?!抖Y記·內則》可以看作是較早的有關女教的篇章,其中記載了大量對女性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如:“男不言內,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深宮固門,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婦事舅姑如事父母”等等?!秲葎t》中的女教內容較為零散,并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但《內則》所體現(xiàn)出孝舅姑、順夫、男女有別和守禮制的思想,卻對后世的女教文獻及女教理念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漢代劉向所著《列女傳》被認為是中國女子教育史上的第一部婦女專史,也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女教著作。據《漢書·楚元王傳》記載:“向睹俗彌奢淫,而趙、衛(wèi)之屬起微賤,逾禮制。向以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可見,劉向編著此書旨在勸誡天子,而非教育婦女,但此書卻在客觀上成為教育女子、規(guī)范女子的著作。《列女傳》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jié)義”“辯通”“嬖傳”諸篇,每篇都有一個與德行相關的主題,開篇用一段序彰顯主題。此書共錄入105個女性的小傳,通過為這些女性立傳,劉向闡述了為婦之道,如要求為人母應有廣博的知識,注重胎教和善于教育子女;女子應智慧,懂得天理、人道,明事理,嚴守男女之別,甚至要求女子應誠信勇敢,“義之所在,赴之不疑”。劉向也因此書被稱為女教的第一位圣人。
漢代還有一部值得重視的女教文獻,即班昭的《女誡》。《女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理論類女教文獻,分為“卑弱”“夫婦”“散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篇,卑弱篇要求女子應常常畏懼,示人以柔弱:夫婦篇要求女子賢惠事夫;敬慎篇提出敬慎之道是為婦大禮;婦行強調女子應具備婦德、婦言、婦工、婦容,即傳統(tǒng)的“四德”;專心篇則強調女子不應改嫁:曲從篇要求女子對公婆不能違戾:和叔妹篇則要求女子應謙順地對待丈夫的弟妹。班昭作《女誡》的本意是為了教導自己的女兒,卻沒想到竟成為后世女子教育的教材和范本。《女誡》雖對女子有枷鎖式的規(guī)定,但很多內容也體現(xiàn)出愛敬尊長、修身養(yǎng)德的傳統(tǒng)美德。
隋唐以后,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帝制達到了鼎盛,因而社會上也更加注重教育。自唐代始,帝王和后妃重視并提倡女教,長孫皇后親自撰寫《女則》,武后則天也親自編纂了《古今內范》等女教文獻。這一時期,影響最大的女教文獻莫過于陳邈妻鄭氏的《女孝經》和宋若昭的《女論語》。
《女孝經》因書仿自《孝經》而得名,據《唐進女孝經表》記載,鄭氏撰此書緣于侄女被冊為永王妃,為“戒以為婦之道,申以擲巾之禮”而作《女孝經》。因此,《女孝經》除了闡明孝道之外,很重要的一部分用來“誡婦道”。鄭氏在此書中提出女子應該受教育,使之有“聰明賢暫之性”,尤其注重女子的道德教育,培養(yǎng)女子“廉貞孝義、事姑敬夫、揚名諫諍”的習性。對于女子為人母的身份而言,鄭氏認為應該重視胎教和母教。女子從孕育胎兒時就應該避免不好的行為,因為“感善則善,感惡則惡”;身為母親,則應該對子女“和之以恩愛,示之以嚴毅,動而合禮,言必有經?!?/p>
《女論語》是唐代文學家、教育家宋若昭為教導女子所著,體例仿效《論語》。宋若昭在撰寫此書時,不敢自居其名,而托名曹大家(即班昭),自序著述之意:“敬誡相承,教訓女子,若依斯言,是為賢婦?!贝藭譃?2章,講述女子具體行為規(guī)范,如“行莫回頭,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對父母應該“每朝早起,先問安康。寒則烘火,熱則扇涼。饑則進食,渴則進湯”文中若有奇文奧義,還配以音釋,每類之前先作提要,每傳之后又附數言以示激勵。此書的一大特色是圖文并茂,用生動的方式對女性進行說教。《閨范》的目的是培養(yǎng)三從四德的閨女閨婦,因而主張教育女子應正女德,遵從“女子之道”、“婦人之道”、“母道”等。但是《閨范》在強調女德的同時,卻忽視女子才能的培養(yǎng),呂坤認為:“今人養(yǎng)女多不教讀書識字,蓋亦防微杜漸之意?!边@種認識造成了后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禁錮了女性的發(fā)展。
清代帝王十分重視女教,清世祖親自編寫了《內政輯要》和《內則衍義》,頌行大下。在帝王的提倡鼓勵下,清代出現(xiàn)了很多通俗的女教文獻,清代中葉教育家賀瑞麟整理了《女兒經》,全篇雖只有1500余字,內容卻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范女子的婦德、婦容、婦言、婦工等各個方面,十分完備。此外還有陳宏謀的《教女遺規(guī)》以及流行甚廣的《女三字經》、《閨門千字文》、《改良女兒經》等。其內容多是前代女教文獻的延續(xù),并未突破三從四德的女教規(guī)范。
女教發(fā)展至清末,終于歷經一場巨大的變革。隨著清末社會局面的遽變,列強開始宰割,許多有識之士希望通過教育改革來強國富民,女教也成為思想革新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對新式女子教育倡導最力的當數梁啟超,他于1897年發(fā)表《變法通議》,提出三種理由非興女學不可。為興辦女子學堂,他親自擬定《女學堂試辦略章》,歸納辦學宗旨為“欲復三代婦學宏規(guī),為大開民智張本:必使婦人各得其自有之權,然后風氣可開,名實相副?!睂W堂的課程設置有文法、對公婆應該“供承看養(yǎng),如同父母”,對丈夫應該“居家相待,敬重如賓”?!杜撜Z》語句均為四言韻文,半文半白,通俗易懂,非常平民化,成為唐以后一千多年來女子教育的經典。
明代是女教文獻發(fā)展的高潮期,這一時期,皇室編撰了很多女教文獻。有仁孝文皇后的《內訓》和《女教篇》,興獻皇后蔣氏的《御制女訓》,還有解縉等奉敕撰寫的《古今列女傳》。其中《內訓》篇幅較長,內容較為全面。仁孝文皇后是明成祖朱棣的賢內助,明成祖“叛逆取國”后一直在為自己正名,徐皇后也鼎力相助,并以明成祖母親高皇后的教誨,對明成祖進行規(guī)勸,著述成書,即為《內訓》。但《內訓》也教導宮中女子,并成為皇室宮闈的范本。因此,《內訓》的且的反是為了教導女子、咸化于家,更是為了萬里江山、隆興國家。《內訓》對女子的教育包括修身、節(jié)儉、善德、事上、睦親。修身之道有“三不”:“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節(jié)儉強調對一縷之帛,一粒之食,都應珍惜。善德要求女子做到寬宏、仁慈、禮義而遵先訓。事上包括事父母、事君、事舅姑,事父母在于孝敬,事君在于規(guī)勸,事舅姑則應如同侍奉父母。睦親則是指女性應善于調和家庭與鄰里的關系,從而達到“內和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國和,一國和而天下和”?!秲扔枴吩幻髡啻慰。㈩C行天下用于教育女子,因而廣為流傳。
明代思想家呂坤為教化百姓,曾編著《閨范》,成為女教文獻的又一典范。針對以往諸女訓之書,呂坤深以為病,認為多者難悉,晦者難明,雜者無所別白,淡無味者不能令人感惕。因而他收輯先哲嘉算法、醫(yī)學、天文等新式教育課程。此外,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西方的教會女學也對傳統(tǒng)女教形成了沖擊,國人開始重視女子教育。因此,清末民初興起了興辦女學、倡導新式女子教育的浪潮,并為辛亥革命培養(yǎng)出一批女革命活動家。自此女學風氣大開,婦女的獨立人格開始彰顯,婦女的解放運動也開始孕育。(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圖書館)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