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阿定
摘要: 盡管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禁止體罰學生,但體罰現象仍時有發(fā)生。有些教師在管理中濫用體罰,危害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也損害了教師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關鍵詞: 體罰教育不良影響嚴格要求
近年來,體罰問題成為我國教育界的焦點之一,它反映出中國教育在改革過程中新舊思想觀念的沖突。體罰在當今大多數國家都被看做是非法行為。1952年4月,我國教育部發(fā)布了有關廢止對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指示,禁止采取使學生肉體和心靈遭受痛苦與摧殘的體罰與變相體罰。1986年,我國頒布的《義務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禁止體罰學生。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又規(guī)定對于那些經常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教師要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jié)嚴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必須承認,體罰學生這一行為有悖于師德,有違法律。
很多教師用“恨鐵不成鋼”作為體罰的借口,其實細想一下,學生的質地是不同的,要想把所有的“鐵”都變成“鋼”,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認為,當一塊好“鐵”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這個社會需要很多的好“鐵”,所以就讓他們順其自然吧。如果真的要想把“鐵”變成“鋼”,我想肯定不是“恨”出來的,而應該是“煉”出來的,絕不是“打”出來的。
對學生的各種缺點和過失應注重教育和引導,不宜動則處罰,更不能采用體罰的辦法。由于教師的師者地位和體罰的某種震懾作用,表面上學生較為馴服,實質上這種教育會造成種種不良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罰會對學生造成生理傷害
中小學生正處在身體發(fā)育時期,很容易受到傷害,而傷害一旦產生,便容易給學生造成終生的影響。教師在體罰學生時,情緒往往很激動,動作往往具有極大的沖動性和傷害性,有皮肉之傷,有傷筋動骨之傷,并誘發(fā)其他病癥,甚至導致學生死亡。在中小學教育中,這樣的事情絕非杜撰:狂怒的老師一巴掌掄向學生,于是學生再也聽不到了大自然美好的聲音和父母親切的呼喚;暴怒的老師擰起學生的耳朵,試圖將他拉出教室,用力之下,他手里捏的只是學生嬌嫩的耳垂;一頓拳腳過后學生再也抬不起手臂……所有這些,難道還不讓我們驚心嗎?我們的教育是為社會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不是培養(yǎng)“殘廢人”。
二、體罰會對學生造成心理傷害
體罰對學生生理上的危害易于發(fā)現,而對其心理危害一時不易被人覺察。其實心理傷害比生理傷害有過之而無不及。調查表明,體罰中以壓服、訓斥、譏諷等手段損害學生人格的做法,給學生心理造成的創(chuàng)傷是難以彌補的。它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傷害了學生健康的感情。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傷害,往往是學生走下坡路的開始。有些學生經常受到粗暴的訓斥、體罰,自尊心和自信心喪失,自暴自棄,變成了破罐子破摔的“老油條”。同時體罰迫使學生屈服,容易使學生形成許多不良的性格,從恐懼導致自卑、懦弱、多疑、焦慮;從壓抑、沉默導致執(zhí)拗、孤僻、對生活失去樂趣,甚至悲觀、厭世;從文過飾非、撒謊導致油滑、詭辯;甚至從不滿、反抗導致攻擊、報復,形成刻薄殘忍的性格,等等。這些不良性格的形成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正如馬卡連柯所說:“打罵和過分的嚴厲只能讓兒童說謊,變成怯懦的人,同時養(yǎng)成兒童的殘忍性?!?/p>
三、體罰會壓抑學生的聰明才智
學生畏于教師的體罰,只得囿于教師規(guī)定的框框之中,學生的才能難以發(fā)揮,久而久之,學生自甘平庸聽話,便很難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蓖咛亍⑴nD、愛迪生們如果整天處于教鞭的威懾之下,他們的聰明才智怎樣去發(fā)揮?又怎能發(fā)揮?
四、體罰會損害教師和學校的形象
教師在動怒體罰學生時,由于情緒激動,言行往往失態(tài),這不僅有損教師為人師表的形象,而且會大大降低教師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心理學研究發(fā)現:“體罰學生不僅傷害了學生的人格尊嚴,同時也降低了教師在學生中比較完美的形象。這種惡劣的師生關系對教學沒有一點好處。”
從調查結果得知,幾乎沒有一個學生能夠由衷地接受教師的體罰或變相體罰。面對教師的威嚴,學生不得不承受種種不合理的處罰,從而對教師產生懼怕、反感和憎恨的心理,給本應和諧的師生情感蒙上陰影。教師的體罰行為會大大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極易引發(fā)學生的憤恨和對立情緒,甚至產生報復心理,從而破壞師生間的正常關系。那些動輒體罰學生的教師,從當時的情境來看似乎鎮(zhèn)住了學生,解脫了自己的困境并維護了自尊,但實際上卻把自己從一個正面教育者的角色轉化為學生敵視的對象。許多實際案例表明,教師對學生的體罰或變相體罰,不能從根本上改善班級的班風班紀,更不能增強學生的自律,反而會使問題進一步惡化,甚至導致師生之間產生激烈的沖突。
另外教師對學生的體罰行為還會直接損害學校的聲譽和形象。很多家長都“授權”教師:“孩子在學校不聽話,盡管打?!钡處熣娴捏w罰學生時,家長往往會譴責老師,甚至拉著孩子告狀到學校領導或對簿公堂,引發(fā)很多社會問題。在體罰學生現象頻發(fā)的學校,學生逃學、轉學、輟學現象往往比較嚴重,部分學生流失,影響學校管理,并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五、體罰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效果
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互動交流和溝通的教與學的過程,體罰事件的發(fā)生,會給原本活躍、輕松、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蒙上陰影。學生因擔心遭受教師的體罰和變相體罰,有問題不敢舉手,有見解不敢發(fā)表,有個性不敢表現。課后,學生對教師更是避而遠之,不敢與教師談心聊天、游戲活動,教師也不主動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學習、家庭等情況,導致教學任務難以完成,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育事業(yè)是關系到國家命運之興衰的事業(yè),教師是立教之本,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質量觀、人才觀,增強教書育人、以身立教的社會使命感,這是教師忠于教育事業(yè)、獻身于教育事業(yè)的內在動力,也是教師人生價值的正確取向。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高尚的無私的,是建立在教師對人民教育事業(yè)的責任感之上,是在履行為社會建設培養(yǎng)人才這一崇高職責中產生的思想感情。這種愛會促使教師無代價地、始終滿腔熱情地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對學生的愛要與嚴格要求統一起來。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愛應該是明智的愛?!敝挥袑W生嚴格要求地愛,才能培養(yǎng)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吳志宏,楊安定.中小學生傷亡事故案例.
[2]姚麗芳.教師體罰學生的心理因素分析.
[3]摩羅.體罰學生是對人類的傷害.
[4]張善海.淺談體罰學生的違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