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麗娜
沈斌能成為戲曲一線導演,鄭傳鑒、方傳蕓兩位老師是他藝術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1979年,沈斌有幸跟隨方老師一起排戲曲片《大風歌》,方老師要求他編排刀劍、扇子兩套組合,每當方老師每周二、四、六不能來上課的情況下,則由沈斌代課。面對達奇、喬奇、嚴麗秋、華文漪、顧也魯、牛犇等這批大牌演員,方老師鼓勵他克服心理障礙,以過硬的基本功,征服了這些大牌演員。雖然《大風歌》因種種問題沒拍成,但這個鍛煉、實踐的過程,拓展了沈斌的藝術創(chuàng)作視野。此后沈斌又有幸被另一導演顏碧麗相中,在電影《筆中情》的拍攝中擔任技導,該片放映后反響熱烈。
1979年,上海昆劇團決定排練由莆仙戲《春草闖堂》改編的昆劇《假婿乘龍》。在業(yè)務團長李進導演的推薦下,沈斌擔任了該劇的助理導演,雖然說壓力很大,但這是他導演生涯的起點,在方傳蕓老師的藝術指導下,沈斌認識到該劇不僅帶有很濃烈的地方生活氣息,還有夸張而合情的喜劇表現手段,賦予每個人物不同的性格基調。雖然語言讓人聽不太懂,但有著藝術的魅力。發(fā)揮好昆劇載歌載舞的特點,充分運用花旦、丑行的表演技巧手段來抓住細節(jié)、行為,細膩地挖掘人物內心動作,把它夸張、放大進行外化,使其在規(guī)定情景中沖撞,達到喜劇效果的幽默、詼諧和可信,這正是沈斌的藝術追求。如莆仙戲中《上路》一場是兩人抬轎,沈斌則改成四人抬轎,因胡知府是個四品官,當然可以有此排場;還有春草因撒了謊,救了薛玫庭,怕胡知府見到小姐對證,所以設計了小碎步、慢臺步和前后交叉的十字步,把她無奈中故意拖延時間,刁難胡知府的情景展現出來,最后還設計了春草故意擋道使抬轎人緊急剎車,胡知府從轎里撲虎摔出轎外,滑至臺口,達到了強烈的喜劇效果。在方老師的盡心指導和李進導演的把關下,《假婿乘龍》一劇連演一個月,還先后到湖南、江蘇巡回演出將近半年,獲得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而沈斌也逐漸走上導演之路。
鄭傳鑒老師與沈斌有近四十年的師生之情,其無私的教誨影響著沈斌藝術生命。他能把他所經歷過的東西,深入淺出地傳遞給沈斌,使之了解掌握許多昆劇藝術的表演創(chuàng)作手段。記得“文革”中后期,鄭傳鑒被安排在傳達室上班,一天趁工宣隊、軍宣隊不在的時候,他就把沈斌叫進去,第一句話就是:“傳統(tǒng)戲不要丟掉,要背戲,要堅持練功,到時候拿不出來會丟人的?!币彩菑哪菚r起,沈斌一直偷偷地趁無人時,把學過的傳統(tǒng)折子戲一一回憶,背戲練功。每個星期天都要去鄭老師家討教,并帶上小本記了不少東西。如出將、入相,上下挑門簾的程序。什么叫“檢場”,檢場不僅搬桌椅還要有絕活,如《哭監(jiān)》中李奇跪時,扔出的墊片要到位,放彩火不要拋得太遠等等。老師強調一定要懂戲曲中舞臺表演的行話,如:站門、挖門、內反、外反、一條鞭、二龍出水、編辮子等等,并要知道它們的作用。經歷“文革”后,戲曲很多技藝面臨著失傳,像封箱、開臺、跳加官、跳財神等形式,知道并說得上來的人已經很少了,包括后臺部門的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的工作職責的要素,講得清楚的人也不多了。為此,鄭老師很著急,他希望學生們能好好地學,好好地記,能將這些戲曲藝術保留下來。我每次和他交談都有很大的收獲。很多東西我們都沒見過,很驚奇,也為它們面臨失傳感到擔憂。那時候,包括浙江的張世錚、蘇州的陸永昌以及編劇唐葆祥等,一有機會就學, 不敢怠慢.
鄭傳鑒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一直活躍在越劇界,并稱他為技術導演。“一個好的箍桶匠,必須把每一塊木板仔細看,反復拼,覺得沒有一點縫道后才打上箍圈,使水桶放進水后一點兒也不漏,這就是一流導演;一般的箍桶匠把板拼好,箍上圈,放水后再涂上油灰后不漏水的,是二流導演;差的箍桶匠拼好木板箍上圈,涂上桐油還漏水的,這是最差的導演。但是最差的箍桶匠,也能成為最好的導演,就是要把箍重新打開,認真、細致地找出每塊木板之間的偏差,然后調整位子,把它刨平,拼緊了再箍起圈來,水不漏了,馬上就能成為好導演。”鄭傳鑑老師的這個比喻對沈斌來說影響至今。《長生殿》是沈斌在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學習時候的畢業(yè)作品,李紫貴教授是他的導師,在排練中鄭傳鑒老師擔任藝術指導,許多精彩的細節(jié)動作里面都有他的心血。如《密誓》這場戲里一縷青絲道具的運用這一細節(jié)的處理。楊玉環(huán)在和李隆基分離后的痛苦中,剪下了自己的頭發(fā),這一縷青絲寄托了他們美好的愿望。鄭老師為楊玉環(huán)設計出優(yōu)美的身段動作,使青絲的情意美和楊玉環(huán)的容貌美相協(xié)調。當李隆基發(fā)現桌上的一縷青絲時,情不自禁拿起感嘆:“這縷縷青絲,片片香云,勾起我思無限,愁萬分,記前宵香氣枕邊聞,到今朝和淚寄斷魂,悔煞我一時任性,相負你一片真情?!毕盗袆幼髟卩嵗蠋煹木脑O計下,把李隆基的心理活動描述得纖末畢現。當二人相見相偎時,李把青絲搭在楊的頸脖邊,酷似一幅優(yōu)美的畫。當二人同時拉著青絲的兩頭時,情絲千縷,心心相印。李在喜悅中折疊起青絲交還楊,楊卻甜蜜地把它塞進了李的袖中。這里沒有一句臺詞,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就是昆劇藝術的魅力,又如鄭老師對披風道具的運用設計。當楊玉環(huán)見到李隆基瞌睡時,一陣輕風吹來,她脫下身上的披風,由深情的月光引動著輕輕的臺步,把披風蓋到了李的身上。而李在最后對看雙星盟誓時,隨著“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伴唱聲,滿懷著愛意又把披風給楊披上,楊順著一個慢慢的轉身,裹上了披風,接受了李的愛。這些動情的身段動作的出現都是鄭傳鑒老師和沈斌反復推敲,并為演員示范無數次后的結果。它不但使人物關系、人物內心活動得到深刻的表現,還把人物形象生動、立體地呈現在舞臺上,達到高層次的藝術欣賞和藝術意境美的追求。也是老師們的藝術心歷路跡?!堕L生殿》排演后,李紫貴老師說過一句話:“我對昆劇更加敬重,我對鄭傳鑒更加崇拜。”人生如夢,轉眼五十年過去. 沈斌從一個年少無知的孩子,成為國家一級導演,正是老師們對昆劇事業(yè)摯著的愛和無私的奉獻,才成就了沈斌的藝術之夢。
多年來,沈斌先后導演過昆、京、越、豫、淮、婺、紹、粵等劇種六十多臺大戲,由他執(zhí)導劇目有《長生殿》、《占花魁》、《血手記》、《新蝴蝶夢》、《琵琶記》、《釵頭鳳》、《上靈山》、《西湖公主》、《英娘》、《唐知縣斬誥命》、《申鳳梅》、《雙太子》、《沙漠王子》、《新珍珠塔》、《巾幗紅玉》、《千古韓非》、《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青白蛇》等。其中昆劇《長生殿》、《占花魁》同獲1989年上海文化藝術節(jié)優(yōu)秀成果獎、《上靈山》獲1993年上海新劇目展演劇目獎。京劇《范仲淹》獲第四屆中國戲劇節(jié)優(yōu)秀導演獎、五個一工程獎、文華新劇目獎。婺劇《鐵靈關》、豫劇《西湖公主》、紹劇《渭水之戰(zhàn)》等均獲得獎項。導演了“搶救、傳承”昆曲傳統(tǒng)經典折子錄像一百多折,并擔任戲曲專場晚會導演,迄今已成功執(zhí)導20余臺。曾赴英國、瑞典、丹麥、日本、新加坡等國以及香港臺灣地區(qū)交流演出和講學,廣受歡迎。值得一書的是,為了傳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沈斌樂此不疲地到祖國邊遠地區(qū)排演劇目,如貴州省貴陽市京劇團《范仲淹》、《巾幗紅玉》先后獲“五個一工程獎”和“上海白玉蘭戲劇獎”,以劇立團,并使得該團成為貴州目前唯一保留的京劇團。
昆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沈斌認為,既是世界遺產,我們就必須把它獨特的表演藝術介紹給世界各個民族,讓更多的人認識昆劇,了解昆劇。所以,把莎士比亞的戲劇改編成中國的故事,用昆劇的表演手段來演繹故事,塑造人物,讓中國人和外國人都能看得懂,并欣賞到昆曲藝術之美,也是一個重要手段。這樣做,不但介紹了昆劇表演藝術的高雅細膩的藝術特點,還向世界介紹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在昆劇《血手記》創(chuàng)排中, 沈斌在導演中更加注重昆曲藝術的詮釋, 更賦予其生命的意義。
《血手記》是在二十年前編創(chuàng)的,隨著時間的消逝與時代的進步,觀眾的審美角度以及欣賞習慣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復排必須重新審視,重新架構,即從劇本的主題立意到二度創(chuàng)作都需要進行重新構思,在繼承中進行大膽地創(chuàng)新。重排之時,沈斌決定根據民族文化的特點,從“善”字著手?!堆钟洝返膭∶褪菍Α吧啤骸庇辛说赖碌脑u判,從“善”字出發(fā)寫出了一個人物的內心搏斗,從而達到啟迪作用。只有對劇本的細節(jié)進行調整和改編,才能達到創(chuàng)新的意義。
沈斌認為,“優(yōu)秀的作品,要么在形式上模仿傳統(tǒng),而其精神是現代的;要么精神是傳統(tǒng)的,而形式是現代的。采用傳統(tǒng)的形式,必須對它所蘊含的精神氣質進行改造?!泵鎸r代的挑戰(zhàn),如何振興戲曲,是當今戲劇界共同關注的課題。沈斌在自身的實踐中,對中國民眾及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等進行了概括與反思,從大文化的維度與視角,回望戲曲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歷程,對中國戲劇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考察與觀照,他始終對執(zhí)愛的昆曲乃至戲曲熔激情與冷靜、浪漫與現實、生動與嚴謹、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于一爐,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在他所導的戲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極富詩意的華美空間,而是藝術敦寄于情,歸于意的恢弘厚重獨特個性與風格與才思橫溢的內在功力,也成就了他的藝術生命與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