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亞強
摘 要:紫砂陶藝的藝術(shù)品位是制作者生活的積累、文化的積淀。清代宮廷里的茶具有宣揚倫理、弘揚文化、增加吉慶氣氛的特殊作用。茶的背后,蘊含著我國深摯而悠久的文化積淀。
關(guān)鍵詞:紫砂壺;茶文化;發(fā)展
1 中國的茶文化內(nèi)涵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則,然其文化內(nèi)涵為養(yǎng)性。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洶涌澎湃之勢,氣吞山河,水有平靜如鏡之態(tài),攝人魂魄。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過程中,有韓信點兵、關(guān)公巡城、百鳥朝鳳等奇妙的茶語。初始金戈鐵馬,尾時婉約動人,幾道茶下來品味、閱古、引喻,無不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洗滌著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作為茶文化重要載體的紫砂壺在此過程中充當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shù)品位。
2 茶葉的起源與發(fā)展
“仲春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中國人喝茶的歷史也許可以追溯到神農(nóng)嘗百草的年代,毋庸置疑,茶在中國是最古老的飲料,不僅是中國人糊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國帶給世界的貢獻。在唐朝時候,茶葉就已經(jīng)成為了大量出口到海外的商品。我國第一部論述茶葉的專著《茶經(jīng)》,也是由唐朝人陸羽寫的。
古時宮廷所用的茶葉都來自地方上的納貢,據(jù)說西周時期就有了貢茶軌制,歷朝歷代不斷完善。清代的貢茶主要分“歲貢”與“御貢”兩種,歲貢茶多用于宮內(nèi)日常開銷,宮中的筵宴用茶,或是宮中各階層職員的品飲用茶。而御貢茶則是專為天子預備的貢品,其他人可不能直接享受。從茶葉的種類上來說,這兩類貢茶也有區(qū)別,歲貢茶大部門是芽茶或者鮮嫩的茶葉,而御貢茶則廣搜天下珍異佳茗,知足天子的嘗新需要,好比產(chǎn)自廣東的御貢茶為鶴茶和寶國烏龍茶,產(chǎn)自江蘇的御貢茶為碧螺春茶和陽羨茶。
3 “宮廷紫砂”的發(fā)展
對乾隆天子而言,烹茶的水質(zhì)、煮茶的用具與品茶的茶具都必須非常講究。好比泉水、雪水、荷露都是很好的烹茶用水,用陶泥為膛、竹篾圍的竹爐則可以保證煮茶時的活火。紫砂,作為諸多茶具中的一種,其自然的質(zhì)感、古樸的造型顯得非常不同凡響。
清代“宮廷紫砂”的來源有兩個途徑:一是由內(nèi)廷造辦處出樣,在江蘇宜興定燒;二是由宜興地方官根據(jù)天子的喜好納貢。乾隆天子要求紫砂茶具也要像他官窯瓷器一樣,集詩、書、畫、印為一體。因此,紫砂壺上一面堆繪著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作御題詩《惠山聽松庵用竹爐煎茶因和明人題者韻即書王紱畫卷中》的前半部,原詩云:“才酌中泠第一泉,惠山聊復事烹煎。品題頓置休慚昔,歌泳羶薌亦賴前。開士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筆擬龍眠。裝池更喜商邱葷,寶貝僧庵慎弆全。”另一面則堆繪烹茶圖。堆繪技法是用紫砂壺的本色泥漿,研磨得和墨汁一樣細潤,然后在紫砂壺身上寫書畫畫,泥漿的稀稠必須恰到好處,才能使畫面有淺浮雕的效果,難度相當大。所以這種技法到乾隆時期以后就基本失傳了。
4 結(jié)語
茶,在清代宮廷中不僅是日常飲品,仍是泛起在典章軌制里的禮節(jié)用品,在祭天、祭祖、大婚、冊封、經(jīng)筵禮、命將出征、凱旋宴、召見外國使節(jié)等等場合中,用茶都有明確的劃定。每年還要舉辦以作詩、飲茶為主要內(nèi)容的茶宴,不僅是聯(lián)絡君臣關(guān)系的紐帶,也大大晉升了飲茶者的文化涵養(yǎng)。清代宮廷里的茶具有宣揚倫理、弘揚文化、增加吉慶氣氛的特殊作用。茶的背后,蘊含著我國深摯而悠久的文化積淀,在悠揚而綿長的茶香中緩暈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