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代浙江省仙居縣慈善公益事業(yè)考略

      2012-04-29 20:27:01李君
      慈善 2012年6期
      關鍵詞:仙居官府慈善

      李君

      古人云:“日行一善,功滿三千。”慈善,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美德。仙居的慈善公益事業(yè)源遠流長,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深厚的社會基礎。“仙居”,這個富有詩意的地名,本身就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慈善故事。王溫樂善好施、羽化成仙的故事,演繹出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傳奇。宋真宗趙恒聽聞后,龍顏大悅,于公元1007年欣然下旨,“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圍,而多神仙之宅”,將“樂安縣”改名為“仙居縣”。翻閱各類史籍,我們不時感受到行善積德之風氣盛行于古仙居,各類義舉薪火不斷、世代傳承,鑄就了生生不息的仙居慈善文化。

      一、濫觴發(fā)軔之善舉——佛寺救濟

      探究仙居古代的慈善救濟活動,首先是漢唐時期的寺院慈善活動。史載,漢獻帝興平元年(194),佛教傳入仙居,在縣東十里的石牛之北,建造了有“江南第一古寺”之稱的“石頭禪院”。南朝至唐五代,仙居佛教進入發(fā)展的繁盛期。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502-519),仙居建成了顯慶寺、三學寺、西寶相寺、凈梵寺等四座名聞遐邇的佛寺。唐五代時期,新增廣度寺、善音寺、萬安寺等寺院堂觀將近20所,頗具規(guī)模。

      “風起于青萍之末?!彪S著佛教的傳播和寺院經濟的發(fā)展,“福報”、“修?!钡挠^念漸入人心,它的社會功能逐漸趨向一種勸善化俗之道,以通俗的教化勸導人們止惡從善、避惡趨善,仙居早期的民間慈善事業(yè)乃應時而起。和各地佛寺一樣,仙居寺院和僧侶用來從事慈善活動最大經濟來源是社會的捐助和施舍,主要善舉包括濟貧賑災、施醫(yī)給藥、規(guī)戒殘殺、勸修善行等。因此,在宋代以前,寺院僧侶和佛教信徒扮演了從事民間慈善事業(yè)的重要角色,是仙居民間慈善救濟事業(yè)的發(fā)端。

      二、亙古不變之善舉——養(yǎng)老恤幼

      進入宋代以后,北方人口紛紛南遷,作為后發(fā)地區(qū)的仙居得到了有效開發(fā),加之得益于“文教之祖”陳襄的積極推動,“始開儒學之風”,使原來人煙稀少的仙居人文薈萃,迅速后來居上,這為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撐。

      當時的官府采取了得力措施從事社會福祉活動,仙居出現(xiàn)了最早的官辦慈善機構,首先表現(xiàn)在養(yǎng)老恤老方面。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1063),中央政府推行居養(yǎng)令,詔令諸州府救濟鰥、寡、孤、獨、癃老、疾廢、貧乏不能自存者。在此背景下,仙居“在北門內縣治之西北”,建立了“居養(yǎng)院”,這是仙居歷史上第一個用來收養(yǎng)貧困老人的慈善機構。元代時,改為“孤老院”。明清時,又改稱為“養(yǎng)濟院”,建有10多間矮屋,為一些孤老、盲人、乞丐提供寄宿之所。

      在重視“養(yǎng)老”的同時,官政頗為重視“恤幼”。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災難頻發(fā),人口成為相當重要的社會資源。為此,官府出臺了相關慈恤政策。明神宗萬歷(1573-1620)年間,來自江蘇昆山的縣令顧震宇,作“五禁”通告全縣以教民。其中首禁便是“禁溺女”,針對民間因“貴男賤女”、惜生女“婚嫁傾貲”而殘忍地溺死親生骨肉之陋規(guī)惡習,明令“如再行淹溺者,指名呈首,并取生婆一體重治不貸”。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縣令余麗元“勸募城鄉(xiāng)紳富”在“顯慶寺西廂”創(chuàng)設了仙居歷史上最早的“兒童福利院”——育嬰局。

      三、賑濟災黎之善舉——倉廩制度

      古代的仙居是自然災害多發(fā)的地區(qū),水、旱、蝗、風、雹、雪等災害的記載不絕于史書。面對頻頻發(fā)生的災患,官府不得不采取一些“荒政”措施來救濟災民,以穩(wěn)定和維護社會秩序。

      宋代,仙居地方政府重視帶有慈善性質的賑災活動,由官府建倉平賑災民,使仙居有了開倉調粟、救濟災黎的倉廩制度。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官府用“朱文公之法”在各地鄉(xiāng)社中設置了“社倉”,“置于各寺觀,凡十倉”,由鄉(xiāng)紳、士官以及儒生參與其事。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縣尉王簽建“養(yǎng)濟倉”,“以給孤貧”。宋理宗端平年間(1234—1236),縣丞諸葛寅在“顯慶寺左”建“平濟倉”,“儲雇役之贏以濟民”。宋理宗寶佑三年(1255),縣令聞人仲修在“酒坊巷東”建“慈濟倉”,“貯三廢寺之租以濟貧民”。

      清代,仙居官府主導下的“義倉”在數量上和規(guī)模上均有了長足發(fā)展。清圣祖康熙二十年(1681),“順天宛平貢生”魏國璘擔任仙居縣令,“四月任后以憂去”,但依然留下了一大德政——在“縣治大堂東”建“常平倉”,規(guī)模龐大,“北廒二十間,東廒二十間,共儲谷七八千石,歲饑則縣主發(fā)粟平糶,俟年豐則采買鄰縣之谷以完其額。間向本縣殷戶平糴”。同治十一年(1872),在官府的推動下,城坊及一都至三十八都廣設義倉,或設于士紳家中,或設于書院宗祠,或設于佛堂宮觀。此外,官府進一步加強了對義倉的管理,清德宗光緒十八年(1892),官府對遍布城鄉(xiāng)的義倉進行了一次全面盤查。

      四、崇儒重士之善舉——興學助教

      自宋以降,仙居儒學漸興、通經入仕蔚然成風,從官府到民間尤為重視興學助教,無論是私塾義學、地方書院、學田學倉以及后來官府主導的賓興活動,都閃爍著慈善的光芒。

      史載,在宋代出現(xiàn)官辦的縣學之前,仙居已經有了私塾、義塾,主要靠義田、義地、義捐或祠堂公產興辦,用于資助族中子弟安心于學問道德、求學考取功名,這種帶有慈善性質的辦學在鄉(xiāng)間層出不窮。至清穆宗同治后期,在縣令余麗元的推動下,仙居的義塾達到了相當規(guī)模,當時新建了崇正、麗正、蒙正、經正、居正、養(yǎng)正、啟正、誠正 “八正”義塾,影響巨大。以“東鄉(xiāng)三十八都西皋”的養(yǎng)正義塾為例,同治十年(1871),“監(jiān)生王必岳奉母徐氏命構屋十二楹為義塾。并捐田五十畝,歲得谷一百石以資膏火”、“劉守璈以瑞兆紅麻扁旌之”。孝子王必岳捐贈相當慷慨大方,而且他的善舉得到了官府的表彰。

      宋清之際,仙居鄉(xiāng)間廣為盛行私辦書院。宋孝宗乾道(1165-1173)年間,晚唐詩人方干第九世孫、乾道八年特科進士方斫在“縣西四五十里”以方氏族產創(chuàng)辦桐江書院,“旁置義田數十畝,以備四方來學膏火之費,一時文人薈萃”。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朱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兼主管臺州崇道觀,慕名遣子從學于桐江書院。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間,任江西南康知府的吳炳庶在“縣西三十里田市之南”建寥溪書院,“延名宿以訓其鄉(xiāng)之子弟”。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監(jiān)生王鳴盛在“縣西三十五里白巖山”建白巖講舍。

      此外,宋代仙居還出現(xiàn)了“學田”?!懊鞒跆锶牍伲瑲q撥米六百石,貯倉,以給師生”,當時的學倉“在學西,有廒五間”。明成祖永樂(1403—1424)年間,“尚給三百六十石”。明世宗嘉靖初年“按季給銀”。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明清之際,仙居出現(xiàn)了一種新興且十分活躍的助學助考活動——賓興?!百e興”一詞源于《周禮》“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當時,賓興活動為應試諸人尤其是其中的貧寒之士提供資助。史載,仙居賓興活動為縣內一大盛事,“本縣于秋試先期,取日邀赴試文武諸生,具筵餞送,舉觴親勸。坐席以科考第一人為首,余以次坐。酒三行,演戲三劇。辭出,從臺上行,給發(fā)銀兩”。當時仙居發(fā)給每位生員的路費是銀拾兩,“內分武諸生若干兩”,“首名所得倍之”。據考,賓興的經費來源包括官紳民捐資所得的息錢、田租等。清宣宗道光末年,“監(jiān)生王大賓創(chuàng)捐賓興旅費,而貢生陳壯猷母朱氏首輸千緡,由是邑人之殷富各量力佽助,積數千金,買田存典生息,應試者亦漸眾矣”。

      五、人道關懷之善舉——恤病助喪

      宋明清三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尚義觀念的普及,仙居還建立了三種特別的慈善設施,即與人的“病”與“死”密切相關聯(lián) “漏澤園”、“惠民藥局”和“義厝”。

      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官府在“縣西北三里,厲壇之西”建立了“漏澤園”,亦作漏澤院,也就是后來通稱的“義?!?,作為官設的叢葬地,“蓋奉詔瘞叢骸之地”,用以埋葬貧病死亡、沒有親人料理后事的人,極大地改觀了民間貧者屢有殮無棺柩、葬無塋地甚至暴尸露骨于荒崗野外之境況。明初,在“縣治前”設立了惠民藥局,“以官價買藥餌儲其中,凡有疾病者給焉”,同時為貧民提供義診處方,這是仙居歷史上最早的慈善醫(yī)院。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貢生王欽炳在“北門外”建“義厝”,為“窮民停棺之所”,“復捐田十畝地八畝,歲收租息,為擇地掩埋之費焉”。當時的“義厝”小有規(guī)模,有“平屋七間”,老輩人尤有記憶,俗稱“七間頭”。

      六、芳名永存之善舉——修橋鋪路

      仙居民風淳厚,修橋鋪路是民間所熱衷和推崇的善舉。歷史上不少仕宦、鄉(xiāng)紳捐錢捐物,大興修橋鋪路之風,以造福鄉(xiāng)梓,正所謂“一方興工,四方樂助。功成之日,立碑銘記樂善好施者”。

      《光緒仙居縣志》載有橋梁36座,其中文字上涉及到善舉的至少有10座。史載,南宋末年,左丞相吳堅在家鄉(xiāng)捐建橋梁,后人稱之為“丞相橋”。明代,吳榮泰、吳榮賀、吳榮贊等七兄弟在“縣西五十里厚仁莊”捐款共建橋梁,后人稱之為“七子橋”,傳為美談。清文宗咸豐(1851-1861)年間,在“縣西南十里”清口渡,“邑紳士王洪昭、張小根起而任之”,大加修葺改造建于道光初年的木橋,“橋身加闊五寸,捐田若干”。當時的貢生王魏勝在《清口園捐修木橋碑記》中專門記載了這一盛舉,碑文最后由衷地稱頌“諸君子之芳名,當與山光水色而俱永矣”。

      在修橋鋪路的同時,古代仙居的社會賢達還積極設亭(廊)備茶,方便鄉(xiāng)鄰。古早時代,縣內各條鄉(xiāng)道、縣道,三五里即有涼亭、路廊設置,備茶水供行人休息飲用。涼亭、路廊多為樂善好施者捐資建造;茶水則由鄰近修行老人義務供應,內泡茶葉、艾草、薄荷、夏枯草等,既解渴解乏,又能祛濕清火,有益舒緩疲勞。史載,清代初年,“在縣東嶺下”,“斷橋林氏舍田建茶亭,以飲行人”。

      七、守望相助之善舉——風雨義渡

      至于捐建義渡,則因仙居境內河溪縱橫。義渡,即在人流量較大的河溪兩岸建簡易碼頭,購買渡船和聘請渡工,以小舟或竹筏載運行客商旅順利渡過。在交通尚未發(fā)達的古代,這項關系民生的舉措扮演了重要角色,方便了民眾的出行。

      《光緒仙居縣志》載有津渡23處,其中7處明確記載由鄉(xiāng)紳或里人捐助所建。如: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陳伯考、周君煥捐田”在“縣西六十里”設立呂前渡;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蔣炳華、景榮、培崖等捐田十五畝”,在“縣西四十五里”建柘溪渡;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1845),“里人楊熙雯”在“縣東二十里”捐立楊砩頭渡;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王建中、周乘朝、王作屏捐田七畝”,在“縣西四十五里圳口”建牛軛渡……

      義渡,在仙居歷史長河中,是慈善公益事業(yè)重要的一環(huán)。隨著時代的變遷,已難覓蹤跡,悄無聲息地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歷史不會忘記,對于捐建義渡的鄉(xiāng)賢,縣志中也多有記載,亦算青史留名。

      八、改造自然之善舉——筑塘開堰

      “仙居地多梯田,灌溉之水,俱資于溪。溪源于山,其停蓄宣泄,恒有迫不及待之勢,非因時制宜,相地興利,無以節(jié)天時資民用也。昔人有見于此,或筑塘,或開堰,或鑿井,故雖旱而不為災?!痹谏a力不發(fā)達的農耕時代,許多鄉(xiāng)賢積極出資出力筑塘開堰,在更大范圍內實現(xiàn)水利資源的合理利用,造福鄉(xiāng)梓。

      史載,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左丞相吳堅祖父吳括在“縣西三十五里”“厚仁戲頭后”疏浚泉水。因吳括后來被追贈太保,遂稱之為“太保泉”。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朱熹在“縣北五里”鑿塘,“以制火患”,后人稱之為“朱公塘”。同一時期,田市吳橋人吳淳帶領村民創(chuàng)建白馬堰“引水灌田”,解決“里中惟陸種”難題,自此開種水稻,引水灌田1200多畝。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羊溥、汲淵為解民眾無水灌溉之苦,義舍家財,歷經四年,在當時的歸仁鄉(xiāng)出資修鑿湯歸堰。此堰現(xiàn)名張懷湖堰,仍擔負著下游8000多畝農田的灌溉任務。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官至戶部右侍郎的鄭雄飛在“縣南五十里”,鑿“南溪塘”,“冬夏不竭”。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方美宣等捐資建楓樹橋壩,開牛軛堰,“灌田千余畝”。

      善舉,是道德文化的外化物,是文化價值的承載者。善舉的盛行是古代仙居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器,同時也成為仙居文化深厚雋永的添加劑。封建時代,雖然這些慈行善舉很難發(fā)展成為一種制度化的慈善事業(yè),但源遠流長的慈善活動作為貧富之間差距的道德調劑,緩解了社會階層間的對立和矛盾,對古代仙居社會秩序的維系發(fā)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古代仙居慈善文化與千年仙居人文精神已然水乳交融、渾然一體,讓我們在感知古代仙居慈善發(fā)展史中靜靜地體味鄉(xiāng)土文化博大淵深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把這綿延不息的仙居慈善事業(yè)傳承光大!

      猜你喜歡
      仙居官府慈善
      張志惠
      藝術家(2024年1期)2024-03-02 08:01:22
      《周禮》職官與官府辨析
      仙居楊梅賣迪拜 每顆售價60元
      杜光庭《題仙居觀》所詠地理位置考
      國學(2020年1期)2020-06-29 15:14:36
      慈善之路
      清代社會管理的流弊
      慈善義賣
      心境
      清代貴州團練與地方政治
      慈善組織相關知識問答
      大社會(2016年8期)2016-05-04 03:42:50
      沂水县| 榆社县| 定日县| 婺源县| 永胜县| 宜丰县| 江川县| 丰镇市| 西林县| 社会| 北安市| 吉首市| 白水县| 西藏| 汾阳市| 通州市| 萍乡市| 莱州市| 巴东县| 南阳市| 合川市| 乳源| 唐山市| 乐安县| 莱西市| 浦县| 来宾市| 柘城县| 宿迁市| 阿鲁科尔沁旗| 扎赉特旗| 专栏| 米林县| 邵阳县| 扬州市| 娱乐| 鹤峰县| 古浪县| 丹江口市| 加查县|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