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民 陳鶯
民間有沒有元青花瓷器,這本來應該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卻因“鬼谷子”元青花瓷罐拍了一個天價,使得元青花瓷器變得無比珍貴。于是,便有人懷疑如此珍貴的元青花瓷器怎么可能還留存在民間呢?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恰恰忘記了“鬼谷子”元青花瓷罐本身就是一件民間藏品。博物館的東西,哪怕是國外,也不會輕易將其送上拍賣市場。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富貴人家的東西,普通平民百姓家是不可能有這樣珍貴的元青花瓷器的。
這里先來討論一個問題,元青花瓷器是否珍貴?當然珍貴,不珍貴如何會有2億多的天價?從鬼谷子瓷罐拍賣以后,元青花瓷器的價格就飚上了天,成為珍貴和稀有的代名詞。
我們來回顧一下元青花瓷器在拍賣市場上在不同年份的不同表現(xiàn)。
2003年11月26日,北京華辰拍賣公司拍賣的元青花行龍牡丹紋獸耳大罐,起拍價是45萬,成交價為209萬;另一件元青花海水云龍紋罐,以462萬成交。在2006年華辰春季拍賣中,一件以咨詢價預展的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以1372萬成交。
從藝術鑒賞的角度分析,2006年華辰拍賣的這件牡丹紋罐是無法與海水云龍紋罐相比的,但價位卻是后者的3.5倍。升幅之快,令人咋舌!
自鬼谷子瓷罐拍賣后,元青花瓷器從貴重變?yōu)檎滟F了。一字之差,不僅是價格的陡升,更是讓元青花瓷器家喻戶曉。誰要說元青花不珍貴,不要說文博界收藏界不答應,普通老百姓也不會答應。
“遼沈晚報”曾經報道過一件在鞍山發(fā)現(xiàn)的元代青花八棱瓷罐。因為全世界僅存兩件,這個瓷罐的市場價值估計在2億元人民幣以上,成為鞍山市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這篇報道推出后,當年把祖?zhèn)鞔晒?0元賣給文物站的老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當年的“買賣合同”。
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情最后的法律結果,但這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民間確實有元青花。圖1就是這件惹上官司的元青花開光松竹梅紋八棱罐。它從幾十元漲到現(xiàn)在專家估價的2億元以上,從數(shù)字來看,已經相當珍貴。難怪老人現(xiàn)在不答應,要撤銷“買賣合同”。這就是所謂元青花瓷器珍貴和天價的故事,也是民間沒有元青花瓷器這一說法最好的反駁!
這樣的例子遠不止這一個,在新疆也發(fā)現(xiàn)了一件元青花瓷器。不過,這件元青花瓷器卻以農民的愛國熱情而被人傳頌。
烏魯木齊在線訊:3月20日至6月21日,首都博物館舉辦“青花的記憶——元代青花瓷文化展”。一件由伊犁州博物館送展的元代青花鳳首扁壺引起了國內瓷器研究專家的注意,它與首都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一一出土于北京西城區(qū)的元代青花鳳首扁壺交相輝映,鸞鳳和鳴。
這件元代青花瓷器,正是11年前霍城縣蘆草溝鎮(zhèn)西寧莊村回族殘疾農民馬忠從自家農田挖出后上交當?shù)匚奈锊块T的。
如今提起當年的事情,馬忠說因為上交了瓷壺,他沒少被村里人笑話。加上家庭一直都比較困難,村里人更是不能理解他的做法。
伊犁州博物館副研究員安英新透露,目前國內出土的元代青花鳳首扁壺只有兩件:一件是當年馬忠上交的,另一件是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相比較而言,馬忠上交的那件比較完整。兩件鳳首扁壺,除了大小幾乎一致,花紋的位置一致外,鳳凰尾部的樣式卻不同。安英新說,首都博物館的專家對比兩者后認為,北京出土的扁壺花紋是卷草紋,而馬忠上交的則是鋸齒紋,應該是一鳳一鸞,兩者在一起叫“鸞鳳和鳴”。
此壺高18.4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8.2厘米、腹徑17.2厘米,重660克。胎骨潔白,釉質瑩潤,白色中閃青。壺身為扁圓形,細頸小口,以鳳頭作壺流,鳳尾卷曲作柄。器形基本完整,僅壺流及執(zhí)柄稍殘。(圖2)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敘述這樣的報道,一方面是弘揚像馬忠這樣樸實的中國人;另一方面是告訴研究者和探索者,類似這樣的事情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會僅僅一例。如果沒有捐獻這件類似北京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鳳紋扁壺,這件元青花鳳紋扁壺會不會不被承認呢?難說!
由此可見,元青花瓷器的鑒定,不僅僅是眼學和科學鑒定的爭論,更重要的還是社會科學領域里的問題。如果都對農民手中的元青花瓷器采取如伊犁州博物館副研究員安英新一樣的認真態(tài)度,我們就有可能認識更多的元青花瓷器。
事實上,許多博物館的研究人員也是十分慎重地對待民間藏品的。上海博物館就嚴禁館內的研究人員參與民間的鑒定活動,這種態(tài)度應該說是對學術研究的負責態(tài)度,它可以保護博物館作為研究單位的獨立地位,同時也保護了研究人員的獨立地位。
但在元青花的研究中,民間收藏界和主流文博界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民間收藏界對非科學發(fā)掘的出土品和傳世品的認知往往比主流文博界大,而主流文博界對民間的藏品往往采取比較謹慎的態(tài)度,這種謹慎的態(tài)度也就成為一部分民間收藏人士對主流文博界不滿的原因。我們這里說的主流文博界是指迄今為止還在文博系統(tǒng)崗位上的研究人員,而非一些本來也是民間收藏人士,有了點名氣,忽然也成了主流人士,而對原本的同道采取打壓態(tài)度的名人,也不包括一些已經退休的原文博系統(tǒng)的工作人員。
一些還在崗位上的博物館研究人員對某些事物的謹慎態(tài)度,是值得民間收藏人士尊重的。我們千萬不能因為意見的不同,而對這些研究人員采取對立的態(tài)度。同時,他們也對民間研究采取了尊重和討論的態(tài)度。2009年由首都博物館舉辦的元青花瓷器展中也出現(xiàn)了民間藏品。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文博界研究人員對待民間的研究是嚴肅認真和實事求是的。只要的確是真正的元青花器,他們也會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來認證和承認。即使對某些元青花的認定標準有不同的理解,也需要我們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進行科學的討論,而非意氣用事地說些不應該說的話,而使主流文博界的人士退避三舍。他們沉默,不是因為理虧,而是理智,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是不會在媒體上大肆宣揚自己的。所以,民間收藏界和主流文博界之間應該沒有鴻溝??匆豢次覀儑业脑S多博物館中,有多少藏品是民間收藏家捐獻的。民間收藏家和文博專家應該是天然的盟友。
圖3是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一件元青花瓷器,是一件殘器,名稱是“青花纏枝紋象耳瓶”,展出時只說明這件瓷器是安徽省博物館的藏品,而沒有指明它的出處。這件元青花纏枝象耳瓶,曾經在安徽省博物館五十周年大慶時展出。圖4是在安徽省博物館展出的一件元青花照片。從圖片上看,無論是器形、裂紋、殘缺的部位和紋飾都說明這是同一件元青花瓷器。首都博物館展出時因放在中心柜而能把腹下面的殘缺部分拍攝得十分明顯,在安徽省博物館展出時,因放在邊柜中,腹下面的殘缺部分就只能拍攝出一小部分。同時,這件元青花纏枝紋象耳瓶,安徽省博物館展出時,標注為“陳波”收藏。這說明它是由民間人士收藏的元青花瓷器。
民間藏品在安徽省博物館展出,后來又在首都博物館展出,這應該是令民間收藏界人士高興的事情,說明民間的確有元青花。其實在安徽省博物館成立50周年展出中,還有兩件元青花瓷器的殘件,如圖5和圖6所示,展出時都注明為“海齊閣”收藏?!昂}R閣”顯然是安徽當?shù)匾晃徊丶业凝S名,這兩件瓷器能夠入選安徽省博物館的50周年慶展覽,不僅證明了收藏家的眼力,還證明了博物館的膽識。但愿陳波先生等人的民間藏品在博物館的展出能給我們啟示。在收藏領域的爭論中,一定要心平氣和,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尊重你發(fā)表不同意見的權利。
也許讀者會說,這些現(xiàn)在都是博物館的藏品,拿出這樣的青花瓷器來討論當然不會有爭議或者不會有太大的爭議。但是,它們的前世今生不正是民間的收藏品嗎?如果我們拿現(xiàn)在還在民間收藏家手中的藏品來進行命題討論,結果還沒有提出,就會被人否定。因此,用這樣已經被業(yè)內廣泛認可的原先的民間元青花瓷器來證實民間的確有元青花瓷器存在的命題,還有什么可以懷疑的嗎?我們還可以指出揚州博物館的一件藍釉白龍紋梅瓶,它是以人民幣18元的價位收進的,當然也有香港幾位藏家以幾千倍這個價格收藏的元青花瓷器,這些價格懸殊的元青花民間藏品,都是以毫無爭議的真實性被業(yè)內所承認。
我們在技術層面上討論元青花瓷器真?zhèn)蔚耐瑫r,也應該注重社會學科層面上的討論,尤其強調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元青花研究中的作用,一切都在實物的探討之后,結論只能以實物為基礎。民間是否存在元青花的結論,只能是把現(xiàn)有已被承認的館藏原民間元青花瓷器晾曬出來,才能具有無可爭辯的結論。
民間有元青花瓷器存在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問題是民間有多少元青花瓷器的存在?是少量的元青花瓷器存在于民間,還是有大量的元青花瓷器存在于民間?許多人對元青花瓷器的在世數(shù)量作過猜測,我們不作猜測,在沒有科學的調查以前,任何猜測只能是主觀意圖的產物,而非實踐的科學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