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黨史研究工作除有學術功能外,還有“研史通變,資政育人”的功能,體現(xiàn)著政治價值與學術價值的統(tǒng)一、政治功能與學術功能的統(tǒng)一。圍繞黨史研究工作的功能,我們要充分認識新形勢新任務對黨史研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黨史研究工作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社會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如社會發(fā)展相對滯后,公共資源分布不均衡;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距仍在擴大,分配不公矛盾凸顯;一些社會群體為改革發(fā)展作出的貢獻與應得的補償不對等;新形勢下各社會階層之間,社會階層內部,地區(qū)之間,地區(qū)內部,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群體利益和個人益之間等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利益矛盾等等。為此,黨中央作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戰(zhàn)略決策。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把“和諧”納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目標,明確對收入分配進行宏觀調節(jié)的政策取向,提出“社會體制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建立“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發(fā)展和諧勞動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同時,還把一系列關于社會建設的重要概念寫入中央文件,如“社會結構”、“社會體制”、“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社會政策”、“社會心態(tài)”等。這些概念都是第一次寫人中央文件,每個概念都有非常豐富的內涵,使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逐步完善和系統(tǒng)化。
黨史研究工作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除了在對這一理論形成、發(fā)展和內容進行分析研究的同時,還要堅持從不同階段的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對實際中存在的需要解決和能夠解決的任務的進行觀察和研究,使黨史研究工作更好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理論指導和智力支持。
二、黨史研究工作要發(fā)揮思想輿論導向的作用
黨史研究工作,作為我們黨極其重要的一個思想陣地,在弘揚和鞏固共同的理想信念,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強化黨的執(zhí)政基礎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思想和諧,才能社會和諧。在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經濟成分、社會生活、分配方式等多樣化,社會意識也日益呈現(xiàn)出多元化、多樣化、多變性的特征,思想觀念正確的與錯誤的,先進的與落后的,主流的與邊緣的相互交織,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有所滋長,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噪音、雜音此起彼伏。加之在我們黨內,不斷滋生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以及發(fā)生的一些貪污腐敗現(xiàn)象,在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筑起一道壁壘,極大地損害了黨的形象,損害了群眾的根本利益。對此,社會上還產生了一些傳言和謠言,使社會公眾的思想認識出現(xiàn)偏差,人們的理想信念發(fā)生了動搖,對黨產生了無端的誤解和猜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依靠組織和行政的力量,也要充分發(fā)揮其理論宣傳及其導向作用,這是我黨的一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是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掌握思想教育,以黨的思想理論,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去影響社會和凝聚群眾并緊密結合新的歷史條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進一步增強黨史宣傳力度,對歪曲黨的歷史的錯誤觀點和傾向進行梳理,有必要組織力量有理有據(jù)地予以澄清和批駁,以富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回應社會關切,牢牢掌握黨史輿論主導權。
黨的十七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求真務實、銳意進取,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同時,對進一步加強黨史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黨史研究在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對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必須在內容、形式、手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尤其是要在增強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上下功夫,提高其感染力、滲透力、影響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必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社會和諧局面的實現(xiàn)和維護,需要營造寬松、民主的氛圍。追求和諧并不意味著回避矛盾,并不意味著消除不同的聲音,更不意味著對不同意見的壓制。百花齊放才能繁榮,百家爭雞才有和諧。萬馬齊喑或眾口一辭,都不會促成和諧,而只能破壞和諧。這一點在黨的歷史上已經有深刻教訓?!拔幕蟾锩逼陂g,極左思潮泛濫,黨的歷史遭到林彪、江青等人的肆意篡改。從黨史的全貌看,最嚴重的歪曲是把黨內的不同意見和分歧通通說成是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內容豐富的中共黨史被閹割成“路線斗爭史”,只剩下內部斗爭;而中國共產黨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社會進步的主流和本質被抹殺了。這在人們的思想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時至今日,還有一部分人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歷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和事件,以及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認識上還存在偏見,甚至誤解等等。這一原因的形成,如果從我們黨史研究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一方面是由于我們黨史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宣傳得還不夠,沒有及時地讓每一個黨員干部系統(tǒng)地全面地了解到,真正把理論的成果轉化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堅定意志,轉化為對共產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念,轉化為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轉化為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真摯情感,轉化為增強黨性修養(yǎng)、提高思想覺悟、為加快歷史性跨越而奮斗的自覺行動;另一方面,隨著信息化和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有關黨史的資訊又是大量的,其中魚目混珠,真假難辨。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普遍需要更多能夠盡可能全面、準確地記述這段歷史、集中反映黨史研究的新成果,以及有著權威性的著作,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武裝人們的思想、指導人們的實踐。黨史研究工作擔負著研究、宣傳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重要使命、責任重大。
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黨史觀,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壯大主流輿論,提高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影響力,發(fā)揮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以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為主,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宣傳資源,構建統(tǒng)籌協(xié)調、責任明確、功能互補、覆蓋廣泛、富有效率的輿論引導格局。加強和改進正面宣傳,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加強輿情分析研判,加強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引導,從群眾關注點人手,科學解疑釋惑,有效凝聚共識。加強和改進輿論監(jiān)督,推動解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維護人民利益,密切黨群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用好紅色旅游資源,使之成為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課堂。
三、黨史研究工作要堅持正確的研究方向
過去由于受“左傾”思想的束縛,黨史被認為是僅僅包括對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張國燾等十余次“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黨內斗爭史。在當時的政治氛圍和思想意識影響下,黨史研究不得已走向了片面化和教條化。在21世紀的今天,特別是當構建和諧社會成為時代主題的情況下,我們就不能仍舊停留在“左”的思維框框當中,一味專注于歷史上的黨內、黨外的斗爭哲學與事件。而應該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看到黨領導人民在民族團結、階級合作等方面為實現(xiàn)理想社會所作的種種努力和實踐。
黨史研究還應關注當前國際、國內重大現(xiàn)實問題。從國際方面來說,嚴峻的國際環(huán)境和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信仰危機是中共黨史研究不能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前蘇聯(lián)和東歐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執(zhí)政的共產黨或民主黨,紛紛喪失了執(zhí)政地位和領導權。當然不僅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有日本自民黨、臺灣國民黨、印度國大黨、墨西哥革命制度黨等這些在世界上很有影響的大黨、老黨也紛紛垮臺了。這說明:不管什么主義,也不管什么政黨,如果喪失了先進性,就會失去群眾的支持和執(zhí)政的基礎。從黨內方面來說,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如何加強隊伍自身建設、避免思想渙散和戰(zhàn)斗力喪失的問題,也就是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問題。一些黨員理想信念動搖,黨員意識和執(zhí)政意識淡薄,帶領群眾前進的能力不強,難以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一些黨員干部事業(yè)心和責任感不強,思想作風不端正,工作作風不扎實,脫離群眾的問題比較突出;一些黨員領導干部思想理論水平不高,解決復雜矛盾的能力不強,有的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一些黨的基層組織凝聚力、戰(zhàn)斗力不強,有的甚至軟弱渙散、難以發(fā)揮作用。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黨的先進性、損害了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為此,黨史研究理應與革命傳統(tǒng)教育結合起來,用黨的偉大成就鼓舞人,用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人,用黨的成功經驗激勵人,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人。
黨史研究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推陳出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史研究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就是因為解放了思想。黨史研究要不斷深化,解放思想要放在首位。解放思想,就要進一步沖破傳統(tǒng)思維和主觀好惡偏見的束縛。黨史研究,要站在時代發(fā)展的認識高度,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
黨史研究要堅持實事求是,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研究歷史。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黨史是一門政治性很強的學科,很多問題非常敏感,不能不考慮到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受到現(xiàn)實政治的制約。在這個問題上,不應該有什么動搖,一些問題一時不能說,就是不能說。當然,不能因為有這些問題一時不能說,就去說假話,甚至為了所謂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而去歪曲歷史事實。
總之,黨史研究工作要緊緊圍繞黨執(zhí)政地位的歷史必然性、執(zhí)政的基本經驗和教訓、黨的先進性的歷史體現(xiàn)及其時代特征、黨內和諧與社會和諧關系的歷史考察、怎樣加強和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水平、建設學習型的政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經驗和教訓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并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與學術、研究與宣傳的關系,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和分析問題,反對把學術問題政治化,防止以學術研討之名,搞庸俗的歷史實用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真正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創(chuàng)新、有說服力的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黨史研究成果。只有這樣,在共同理想和目標的前提指導下,讓各種意見都能充分表達,鼓勵并引導不同的意見,開展平等、理智的建設性討論甚至爭論,以期取得人們真正的共識,實現(xiàn)真正的思想和諧和政治和諧。
(作者單位: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李華